五種覺醒
五種覺醒 《涅槃經》曰:「眾生皆有佛性。」云何見性之人,少之又少?其原因在於不明佛性、不信佛性、不識佛性、不用佛性。有佛性便有覺性,有覺性便能覺知,有覺知便能覺察,有覺察便能覺悟,既已覺悟便是覺者。 一、覺性 佛性,即是覺性;覺性者,眾生皆有覺悟的本性。六祖云:「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念佛,即是念覺;念念常覺,當下即是凈土。 人人皆有覺性,只緣心迷,不能自悟。迷人用錯覺,悟人用正覺。故六祖勸說:「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又解釋佛與眾生知見之不同處:「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二、覺知 眾生既有覺性,故能覺知一切萬象,六祖言:「心量廣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覺、意能知,若無覺性,又豈有見、聞、覺、知的作用,故又云:「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舉例來說: 觀身呼出吸入,心能覺知;觀身行住坐卧,心能覺知;觀身動靜語默,心能覺知; 觀身吃飯睡覺,心能覺知;觀身酸麻脹痛,心能覺知;觀身冷熱饑寒,心能覺知; 觀身高矮胖瘦,心能覺知;觀身黑白美醜,心能覺知;觀身無常無我,心能覺知。 觀心苦樂感受,心能覺知;觀心昏沉散亂,心能覺知;觀心妄想執著,心能覺知; 觀心忌妒憍誑,心能覺知;觀心憂悲苦惱,心能覺知;觀心傲慢卑劣,心能覺知; 觀心貪愛憎恚,心能覺知;觀心善念惡念,心能覺知;觀心無常無我,心能覺知。 觀人男女老少,心能覺知;觀事輕重緩急,心能覺知;觀時早晚晨昏,心能覺知; 觀地東南西北,心能覺知;觀物大小好壞,心能覺知;觀形方圓長短,心能覺知; 觀色青黃赤白,心能覺知;觀聲遠近來去,心能覺知;觀境無常無我,心能覺知。 三、覺察 世人皆有覺性而能覺知,為何不能覺悟?因無正觀實相。覺察即是觀照,這是迷悟的關鍵。迷人看這世間,處處著迷、時時染著、妄想分別、好惡憎愛、以假為真、以苦為樂、無常為常、無我執我,是非顛倒,真妄不分。悟人正觀世間一切,悉是緣起假象、幻化不實、無常變異、虛妄無主、五蘊本空、六塵非有。世人皆因沒有深入觀察,以致無法看清萬法的真相。 (一)觀察身、心(妄心)、世界,是無常、苦、空、非我。 然觀察的對象不外乎,色法及心法。色法是物質現象,心法是精神現象。近至色身、遠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塵、大至三千世界,儘是屬於色法,為五蘊的色蘊。一念生起乃至一切心、意、識的作用,如感受、想法、意志、識別、認知、記憶等,儘是屬於心法,為五蘊的受、想、行、識四蘊。該用什麼方法來觀察?佛於《雜阿含經》中開示: 首先,應觀五蘊本身是無常、苦、空、非我。 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複次,應觀五蘊三世是無常、苦、空、非我。 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複次,應觀五蘊因緣是無常、苦、空、非我。 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 最後,應觀五蘊一切是無常、苦、空、非我。 佛告羅睺羅:「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羅睺羅!比丘如是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以上是由淺入深來觀察,也就是《心經》所言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些話都是教導修行者,要從自己的身心下功夫的。 (二)觀察心性(真心)是不生不滅、常樂我凈。 身心(五蘊)世界(六塵),儘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唯獨我們的覺性,非因緣所生,本無生滅,故《涅槃經》云:「一切諸法唯除涅槃(佛性),更無一法而是常者。……譬如金礦消融之時,是無常相;融已成今,多所利益,乃名為常。」。從朝至暮,由寐至寤;從少至老,由生至死;從凡至聖,由迷至悟。從不消失,運作不息。只要返觀自心,自見本不生滅的覺性,便能體悟常樂我凈之法味。故六祖常教人要觀自本心、觀照自性。舉例來說: 身呼出吸入有生滅,觀身的覺知不滅;身行住坐卧有生滅,觀身的覺知不滅; 身動靜語默有生滅,觀身的覺知不滅;身吃飯睡覺有生滅,觀身的覺知不滅; 身酸麻脹痛有生滅,觀身的覺知不滅;身冷熱饑寒有生滅,觀身的覺知不滅; 身高矮胖瘦有生滅,觀身的覺知不滅;身無常無我有生滅,觀身的覺知不滅。 心苦樂感受有生滅,觀心的覺知不滅;心昏沉散亂有生滅,觀心的覺知不滅; 心忌妒憍誑有生滅,觀心的覺知不滅;心憂悲苦惱有生滅,觀心的覺知不滅; 心傲慢卑劣有生滅,觀心的覺知不滅;心貪愛憎恚有生滅,觀心的覺知不滅; 心善念惡念有生滅,觀心的覺知不滅;心無常無我有生滅,觀心的覺知不滅。 人男女老少有生滅,觀境的覺知不滅;事輕重緩急有生滅,觀境的覺知不滅; 時早晚晨昏有生滅,觀境的覺知不滅;地東南西北有生滅,觀境的覺知不滅; 物大小好壞有生滅,觀境的覺知不滅;色青黃赤白有生滅,觀境的覺知不滅; 聲遠近來去有生滅,觀境的覺知不滅;境無常無我有生滅,觀境的覺知不滅。 (三)觀身心世界與心性之差異。 真相本無內外,為了說明,故假名內外;體、相、用本是一體,為了解說,故假名為三。身心世界屬於向外觀察,小根器者常作這樣的觀察,因觀諸法無常,只見其空,不見其有,故成就阿羅漢;自心覺性屬於向內觀察,大根器者常作這樣的觀察,因觀佛性常住,體悟真空,亦知妙有,故成就佛道。《法華玄義》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菩薩之人,非但見空,亦見不空。」 故六祖言:「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觀察外境,不悟本心,即是小根之人;觀照自心,見自本性,即是大根器者。關鍵在於是否見性!聲聞為何不見佛性,因無返觀自性;佛菩薩云何能見性,因反觀自性。故《楞嚴經》云:「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聞聲音是悟無常,返聞聞聲之自性是悟真常,因見自性,故成佛道。 四、覺悟 雖已信解「眾生皆有佛性」,云何還不見性?因有煩惱無明,故不能見。《涅槃經》云:「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是名知而不見。」利根之人當下即見,鈍根之人則須漸契。 又如何契入?《楞嚴經》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六祖亦云:「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但無妄想,性自清凈。」「塵勞不染,即是見性。」皆要我們息妄顯真。故三祖僧璨大師云:「不用求真,唯須息妄。」舉一公案來說明: 陳惠明向六祖惠能求法,六祖向惠明開示:「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萬緣放下,當下成就。無明本無,妄心而起,只要妄心止息,就能自見本性。 總言之,所有修行法門皆要人,止息妄想、破除執著,返見本來面目而已。凈宗以念佛,密宗以持咒,禪宗以參禪,律宗以持戒,天台以止觀等,不論漸修或是頓悟、是顯教還是密教、是南傳或者北傳,若肯朝此方向修行,定不會自誤誤人。 五、覺者 一位證道者,已無二元對立的分別,故真與妄、迷與悟、凡與聖,盡以粉粹,先前的息「妄」存「真」,此時「真」亦不執,故永嘉大師云:「不除妄想,不求真。」六祖亦云:「離迷離覺,常生智慧;除真除妄,即見佛性。」 佛於《圓覺經》更直截了當的說:「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契入一真法界,一體無二,何有一切對立分別。 復云:「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迷時有修有證,悟時無修無證,佛性本來具足,只緣心迷不見。 復云:「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既悟夢幻,豈有得失取捨、能證所證,故知法性不壞,佛性常住。 結論 人生大夢,夢裡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有人幸福,有人不幸;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富貴,有人貧賤;有人痛苦,有人快樂;有人行善,有人造惡;有人聰明,有人愚昧;有人修行,有人不修;有人迷失,有人覺醒;有人輪迴,有人解脫;有人凡夫,有人聖者;有人被度,有人度人……夢境萬羅森象,無奇不有,幾家歡樂、幾家愁。豁然覺醒,夢魘一場,好夢是夢,惡夢亦夢,莞爾笑之,夢中之戲,何時能了! 世人忙作夢,夢境茫追逐; 盲目不見夢,塵勞夢裡尋。 事事無順逆,順逆盡隨緣; 人人無生死,生死常自在。 有無悉幻化,迷悟皆夢囈, 醒時不見人,亦無罣礙事。 誰是夢中者,夢醒方是誰; 誰誰覓誰誰,又是再入夢。五
推薦閱讀:
※覺醒!阻止走狗漢奸們的賣國行徑--發掘乾陵武則天墓沉睡千年後將被展示
※從現實中覺醒
※【什麼是「覺醒」?九張圖,簡單說】
TAG: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