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講述:
有個困惑想請教晚睡姐姐,我兒子從一歲開始,每天我上班都會哭,哭得撕心裂肺那種,現在一歲八個月了,還是這樣,我很不捨得他這樣,所以就趁他沒醒就走了,但聽老人家說他醒來看不到媽媽也會哭,我下班回家他會很開心,但會比以前更加敏感,非常黏我,怕我又不見了。我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能不能指導一下我,我也想聽聽心理專家意見,這樣的分離焦慮會不會給寶寶心理留下陰影。
中國的職業女性太不容易了,一面要上班,一面又要履行好母親的職責。我是過來人,我知道這有多麼不容易。但如果應對妥當,不一定會對孩子未來的心理發育和人格培養帶來負面影響。
先說說什麼是分離焦慮。
嬰兒的分離焦慮通常在2歲之前產生。這之後,隨著他們適應環境能力的增強,能夠和他人產生互動,分離焦慮就會逐漸的淡化。
而之所以會出現分離焦慮,就是嬰兒會選擇與特定情感聯繫對象建立一種情感依附關係,這個特定對象通常都是母親,但有時候也有奶奶或者爸爸,這和不同對象投入照料的精力不同而決定。當這個對象離開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到恐懼和不安,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除了特定依賴對象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生活習慣的改變,比如孩子離開家,去幼兒園也同樣可能引發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本身並不值得恐懼,這是發生於特定階段的特有心理反應,但持續的分離焦慮,始終無法看到孩子有適應的進展,說明你們在應對孩子分離焦慮的問題上,還是有一些誤區。
第一,如果父母或家人對孩子過於溺愛,保護過度,缺少戶外活動,孩子在一種過於謹慎的環境中長大,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成長,有膽怯、過分依賴家人的習慣,那麼這種分離焦慮就要比別的孩子更嚴重、更持久些。
第二,如果母親的照顧和祖父母的照顧是兩套生活習慣,完全不兼容,孩子也會因為不適應母親不在身邊的生活方式,不願意和母親分開。比如有的孩子和媽媽在一起會做遊戲看圖書,爺爺奶奶只會帶著干呆著,沒趣味,孩子不喜歡。
第三,如果父母本身就有焦慮的行為和習慣,比如母親總是擔心孩子的健康,無法對孩子放手,表現得過於憂心忡忡,不快樂,負面情緒多,或者父母之間互相擔心,充滿爭吵,孩子也會被緊張的氣氛感染,模仿父母的行為。
第四,如果母親為了害怕孩子的哭泣,總是採取欺騙的方式離開,或者趁孩子睡著的時候不告而別,而留下的看護者也騙孩子說媽媽一會就回來,孩子總是失望,無法理解媽媽為何會消失的現象,只能加劇孩子對於母親的依戀,就會造成媽媽一回家,孩子寸步不離,反而更粘人了。
我兒子滿月我就上班了,關於解決分離焦慮我有一些心得,當然也有教訓。總結經驗和教訓,我認為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不要欺騙孩子,逐漸讓孩子接受現實。要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媽媽必須要上班,要工作,要離開一段時間,會在幾點幾點之前回來。即使孩子哭泣,媽媽也不要輕易妥協,一次妥協,孩子以後就會哭得更長時間,因為他知道自己只要哭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不能給孩子這種錯覺,但要兌現自己的承諾,說幾點回來就要幾點回來,不要失信於孩子,更不要騙孩子說一會就回來,欺騙是動搖孩子安全感的元兇,信任感才是最終消除焦慮的根本。
2、盡量在離開的時候找一些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情。兒子小時候,只要天氣好,保姆都會抱著孩子送我出門,「寶寶咱們一起送媽媽上班」。出門後,看到花花草草,小貓小狗,還有別的小朋友,我們就哄他去看,然後他很開心地玩起來,我和他告別,他感覺不是那麼強烈。最好不要在孩子正在依戀著媽媽,兩個人一起享受親子時間的時候突然和孩子分開,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
3、給孩子尋找一個情感和精神的保護神,作為媽媽的替代者。兒子小時候有一個玩具狗,因為還沒有生他的時候就買來了,所以小時候兒子叫它是狗哥哥。每天睡覺的時候,我都把狗狗放在他的身邊,「狗哥哥會保護你的」。我上班的時候也是這樣,會很鄭重其事地拜託狗哥哥,「狗哥哥你要陪著寶寶一起玩啊。」兒子會抱著狗哥哥,奶聲奶氣對我說:「媽媽你放心,我不會欺負狗哥哥的。」玩具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擬人化的玩具則是孩子建立情感聯繫,鞏固安全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4、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多去認識陌生的人和事。孩子的膽量是可以鍛鍊出來的,越是膽小的孩子,越是容易依賴熟悉的對象,依戀性越強。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小朋友之間的聯誼活動,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多一些戶外的活動,讓孩子在大自然和人群中增強好奇心,敢於嘗試和陌生人接觸。膽子大了,性格開朗了,生活範圍寬廣了,依賴性就會小了。
5、滿足孩子安全感的同時,也要逐步降低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要注意隨時響應孩子的需要,給足孩子的安全感。但也不要對孩子過於關注,即使媽媽在身邊,也要培養他有自己玩玩具、做遊戲的時間,媽媽可以在一邊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能看到媽媽就行了。或者由父親接手進行照顧,讓孩子分散對媽媽的一部分依賴,還可以邀請別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玩遊戲,讓孩子能夠從別人的陪伴中得到樂趣。
6、要統一生活習慣和教養方式。我兒子小時候的分離焦慮不是很明顯,是因為保姆對他的照顧非常精心,他依戀她勝過依戀我,因此有時對我的離開顯得不是那麼在意。在有的家庭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任由媽媽離開,毫無反應,相反,卻特別依賴奶奶或者姥姥等特殊對象。所以孩子對於媽媽的依賴,也可能是因為離開媽媽,他生活方式和習慣都會改變,比如說話的聲音,睡覺的時間等等都不同了,他因無法適應而哭鬧。應該了解孩子在家的時候,另外的家長是如何看護孩子的,盡量統一一種生活習慣和教養方式,減少孩子的不適應。
總之,孩子需要的是愛和安全感,但如何施加愛和安全感,並不完全在於每天在一起朝夕相對,並不完全依賴時間的積累。孩子是世界上最小的現實主義者,只要不欺騙,不隱瞞,誠實相待,保持耐心,用自己的方式帶給孩子充足平穩的愛,孩子就會接受現有的一切。
閱讀原文可以進入我的新書《你配得起更好》京東購買界面。
點擊右下角的往期文章可以進入文章分類鏈接
推薦閱讀:
※焦慮的身份——《身份的焦慮》
※如何理解戒除焦慮和積極行動的矛盾
※男人總是在逃離,女人總是在焦慮
※蔣方舟的焦慮折射出的是濃重的市場型人格
※焦慮深處潛藏著一種恐懼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