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聖遂:技術是如何改寫出版史的?
我有話說
查看評論(0)
好文我頂(0)
1.紙的運用與出版發生不可分隔的聯繫,端賴印刷術的出現。印刷術帶給出版業的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應是雕版印刷術成熟時期的作品。據信,我國在公元7世紀左右的唐代初期,已經發明了雕版印刷。1040年左右,北宋畢昇發明了泥板活字印刷術,
1450年左右,歐洲人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谷登堡的印刷術是否受到中國印刷術影響尚存爭議,但中國造紙術為谷登堡現代印刷技術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和保障,卻是不爭的事實。
畢昇的活字印刷雖然代有改進,中國古代先後產生過木活字、瓷活字、銅活字等印刷技術,但始終未獲普及,雕版印刷一直佔據出版主流。中國歷代累積的有據可考的著作約有30萬種,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清代,每種著作平均印數在100冊左右,以此推斷,自中國印刷術發明直至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古代印刷的書籍總量不過3000萬冊,而有清一代,中國人口已達四億之眾,無論是書籍印刷總量,還是人均佔有書籍冊數,都算不上豐富。究其原因,錢存訓認為,相較西方的字母而言,中國漢字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使活字印刷難度很大,同時活字印刷出版又是一個高投入的產業,非得有強大的市場需求才能維繫其發展,在中國,恰恰是需求並不充足,批量生產的規模效應得不到彰顯,活字印刷術無用武之地。反觀西方,尤其是谷登堡印刷術發明之後,謀求利潤成為出版業的發展驅動力;盈利之後又會進一步革新技術,提高生產力,由此使得印刷術不斷改進,出版業得以蒸蒸日上。
推薦閱讀絕對罕見:希特勒50歲生日的排場 圖說百年前各國領導人
印刷術的發明是出版史上的巨大進步,它使書籍的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批量生產由此成為現實。據明代胡應麟和清代葉德輝的考證,唐初手工抄本的成本高昂,是印本成本的10倍。也就是說,同樣的資金,可以生產出10倍於手抄本的印本,由此可以推斷,雕版印刷的批量生產已經顯現出規模的優勢。到了五代和北宋,雕版工藝日臻成熟,加以活字印刷技術的出現,印書成為一個可以獲利的行業。五代後唐宰相馮唐和後蜀宰相毋昭裔都曾組織人力刻印《九經》、《文選》等典籍。此外,毋氏還自己出資刻版來印製書籍,所刻書籍遍及海內,並通過印書集聚了很多財富,後世子孫因此而衣食無憂。官宦士大夫參與刻書成為一種傳統,僅南宋時期就有陸遊父子、范成大、楊萬里、朱熹、張栻等一百多位官員參與刻書。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為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但持傳統道德觀念的人士卻因為朱熹的刻書有商業行為而對其大加撻伐。兩宋時期,是中國出版發展史的黃金階段。北宋時,有文字可考的刻書之地僅有30多處,到南宋時數量已激增至近200多處。技術的進步不僅使官刻繁盛,私刻亦飛速發展。浙本、建本、蜀本影響深遠,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成都和眉山、山西平陽是著名的出版中心。刻書售賣因為有利可圖,普通百姓紛紛熱衷刻版印書,並將其作為謀生手段。許多家族世代以印書為業,為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宋代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榮的時期之一,也是社會教育水平最高、最普及的時期之一,印刷技術不斷提高帶來書籍和文化的普及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甚而中國的科舉制度得以形成、鞏固和發展,亦有賴於斯。
2.書籍因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逐漸從神聖走向世俗。
在西方,印刷術發明前,歐洲的書籍出版也是憑藉人工手抄,手抄書時代的歐洲,抄本內容單一,多為宗教典籍。抄本價格昂貴,能夠分享書籍帶來的智慧的人多是貴族和教士。據法國著名學者巴比耶的研究,印刷術發明後,從1450年到1500年,印刷業已經在歐洲250多個城市興起,並逐步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書商和印刷商成為社會的「新寵」,憑藉書籍出版和印刷他們往往躋身上流社會。據英國學者麥克格雷考證,1450年,在谷登堡發明印刷機之前,歐洲大約只生產過3萬種圖書,而從1450-1900年,短短四個世紀,就已出版了1125萬種圖書,圖書生產能力增長了375倍,這個偉大的奇蹟無疑是印刷術創造的。此後,印刷技術不斷革新,18世紀末,英國人首先發明了耐用的鐵質印刷機,19世紀初期,德國人柯尼希發明了蒸汽動力鐵質印刷機,印刷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書籍的生產能力更加突飛猛進。
印刷術還使書籍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呈現方式的豐富化和多元化。手抄書時代,書籍已有插圖,但因為繪製複雜,並未普及。印刷術發明後,批量生產節約了成本,插圖本越來越多。尤其是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照相術後,照片逐步被運用到書籍中,相比以往在人工印刷機上的手繪木刻插圖本書籍,蒸汽動力印刷機和照相術使書籍的品質有了根本上的飛躍。插圖和照片的使用,使讀者成倍增加,所謂「繪畫是俗人的文字」,不識字的人也可以看書,不僅提高了全社會的文化水平,也為出版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市場。
其次,印刷術使書籍出版規範化,使民族語言和民族國家得以誕生。在歐洲,印刷術發明前,書籍的生產是靠很多抄書坊,各個抄書坊有自己的風格和書體,手抄本也因此規格不一,尤其是抄寫過程中有意無意的疏漏,這些都對書籍的有效傳播產生了影響。印刷術發明後,印書坊在書籍出版過程中,自覺承擔起規範版本和語言的責任。正如費夫賀和馬爾坦所言,「印刷術帶來的語言統合曆程,對於德國寫作語文的成形,貢獻特別顯著」。「書籍產業為謀取經濟利益而鼓勵書刊以民族語文出版,最後則助長了這些語文的茁壯,同時造成了拉丁文的衰微。……各種的方言,受惠於印刷機的力量而博興,終究瓦解了萬流歸宗的歐洲拉丁文化。」英國的第一個印刷業者卡克斯頓在印製《百科全書》時說:「那種正在形成的英語,在各個郡是不一樣的……我把這本書的規模壓縮一下,翻譯成我們的英語,不是用我們粗俗的語言,也不是用奇特的語言,而是用我們大家都能夠理解的語言。」事實上,印刷術的規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書籍印刷的範疇,正如加拿大偉大的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言,「西方機械文化的一切方面都是由印刷術塑造的。」「印刷術產生了第一種整齊劃一的、可重複生產的商品。同樣,它也造就了福特牌汽車、第一條裝配線和第一次大批量生產的商品。活字印刷是一切後繼的工業開發的原型和范型。沒有拼音文字和印刷機,現代工業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換言之,沒有印刷術,就沒有今日之世界。
再次,印刷術使書籍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成為時空並重的媒介。從此,書籍的印刷和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空間也大大擴展。此外,印刷術帶來書籍生產能力的提高,進而改變了圖書館作為帝王權力象徵的局面,打破了知識被極少數人壟斷的狀況,越來越多的紙質書籍充實到在世界各地廣泛建立的公、私圖書館中,新的科學的圖書分類法也因此而產生,極大地促進了知識的傳播。概言之,印刷術為出版帶來的一系列變化是前所未有的,其影響更是難以估量。
譬如,印刷術為蔓延歐洲的宗教改革奠定了群眾基礎和技術基礎。印刷術革新使書籍內容的多元化、世俗化和批量生產成為現實,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眾均有書可讀,帶動識字率上升,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為之提高,由此帶來的知識普及為宗教改革奠定了群眾基礎。印刷機成為大眾權力的重要表徵,誠如英國自由思想家理查德·卡萊爾所宣稱:印刷機「如同真正的彌賽亞一樣走來,將大眾從國王和主教的影響中解放出來」,英國桂冠詩人騷塞也認為印刷術「把學問送到了普通人的手裡」。印刷術又使書籍的印刷、傳播速度與傳播數量得以成倍提高,宗教新義能夠更便捷廣泛地深入人心。1409年,歐洲胡斯教派不滿宗教現狀而厲行改革,其宗教新理念未得廣泛流播便以失敗告終;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開始於谷登堡印刷術產生後的16世紀初,藉助現代印刷術,他的宗教新義15天內就遍布德國的各個角落,在歐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胡斯與路德,除卻社會原因和個人因素,他們的宗教革新一敗一成,印刷術是決定其成敗的重要一環。著名的美國媒體文化研究專家尼爾·波茲曼認為,路德的新教發展成了一種書籍的宗教,由此改寫了歐洲文化的知識版圖,印刷機推動的知識傳播使北歐民眾的文化修養和情感修養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開始趕超了地中海沿岸地帶。可以這麼說,印刷機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活動,同時它顯示了巨大的道德力量。
印刷術還增加了科學書籍的出版,直接促進了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科技類圖書因內容需要往往要求附有大量插圖,印刷術的進步為此提供了有利條件,為科技知識的傳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在中國,宋明之際,附有插圖的印刷書籍大量出現,初刊於宋代的彩印本《營造法式》,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都利用印刷技術的進步插入許多直觀的插圖,是中國古代插圖本科技類書籍的代表。尤其是《本草綱目》附有1100多幅藥物圖譜,對於人們閱讀、學習、使用本書提供了極大方便。16世紀初期,在歐洲人出版的書籍中,科技類圖書已達3000種之多,佔到圖書總量的1/10。隨著社會世俗化進程的加速,科學技術在歐洲因傳播的便捷而獲得快速發展,一個全新的科技時代因印刷術的推動而來臨。正如馬克思所說:「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印刷術是現代化數字技術的引線。因為印刷術,500年來,人類出版了越來越多的科技類書籍,這些書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傳播,又促使新的科技知識層出不窮,它們回饋了出版業,使得20世紀下半葉,一個全新的數字化傳播時代悄然誕生。伊尼斯說,「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而數字化技術的優勢正預示著一個與以往迥然不同的數字文明型態的出現。
從文字的產生,到造紙術的發明,再到印刷術的運用,技術為人類的進步創造了條件,技術也推動出版業一路向前。技術的特徵就是不斷的變革和進步,它在出版業留下的痕迹則是知識載體的趨向簡易、快捷,不斷更替超越。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在出版業的發展歷程中,技術構成知識,給我們的思想和知識提供物質表現,印刷術時代需要發明天才,數字化時代更需要科技英雄,歷史需要蔡倫、畢昇和谷登堡,也渴望有更多的馮·諾依曼、王選和比爾·蓋茨湧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儘管是人創造了技術,但技術可以帶給人的東西更多,落實到出版業,似乎尤其如此。
【作者:賀聖遂 來源:中華讀書報】 (責任編輯:章璋)
推薦閱讀:
※這麼火的草銨膦,應用技術到底知多少?
※扒一扒冷門的sql注入姿勢
※MMA:四方固下的關節技術
※VR技術淺談
※2014澳洲技術移民打分評分標準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