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一、教材與學情分析:1、教材: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鄰邦。但近代以來,積極對外擴張,先後侵略其近鄰中國的台灣和朝鮮, 1894年,又尋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這場戰爭對兩國歷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本課介紹了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影響,共有「黃海大戰」「馬關條約」兩個子目,二者之間為因果關係。戰爭結果是清王朝被迫簽訂馬關條約。2、學情:通過前幾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容。這有利於學生對本課歷史的學習。二、教學目標:依據新課標和學生認知水平確定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黃海大戰、鄧世昌、馬關條約的概況。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說出馬關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描述與圖示法,情景教學法並用。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實施對外擴張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三、教學重點:依據新課標和學生認知水平確定教學重點:黃海大戰鄧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四、教學難點:依據新課標和學生認知水平確定教學難點:理解《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五、教法、學法、教學創意: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思考,開展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觀點;使學生體會到主動學習的樂趣,學會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學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六、教學手段:左圖右史,探究合作七、課型、課時安排:多媒體新授課1課時八、教學過程與方法:1、【導入新課】:複習:①火燒圓明園是在哪次侵略戰爭中發生的?是哪幾個國家製造了這一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②哪個國家趁火打劫,割佔了中國多少領土?(沙俄;共計150多萬平方千米)③收復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愛國將領?左宗棠)導入: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下聯是:「三軍敗績,割地求和」。告訴學生慈禧六十大壽時有人憤然書此聯於北京牆頭,聲討慈禧、李鴻章等人的賣國行為。上聯是說慈禧做壽,那麼下聯的 「三軍敗績,割地求和」又指的是什麼,慈禧做壽和三軍敗績兩者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通過對聯里隱藏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學習,激發學習的興趣。或者展示另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或者出示材料,聞一多詩: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我胸中有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這裡,夏日指哪個國家?台灣是怎樣被它割占的呢?這要追溯到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戰爭。2、【講授新課】:一、甲午中日戰爭——黃海大戰:教材第一目黃海大戰,主要講述了哪些知識點?學生閱讀教材討論回答。1、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甲午中日戰爭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謀已久的,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讓學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後,確立的國策和發展方向。2、戰爭爆發時間:為什麼叫「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舊曆甲午年。3、鄧世昌為國捐軀。學生講述過程。通過史實,對鄧世昌等抵抗將領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組織學生討論:鄧世昌的舉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什麼精神?思考:北洋艦隊為什麼會全軍覆沒?指出:黃海海戰歷時5個小時,日方首先退出戰場。但北洋艦隊卻在李鴻章「避戰自保」的方針下,躲進威海衛。從而喪失了黃海制海權,導致了北洋艦隊後來全軍覆沒。據此,讓學生來討論上面的問題。思考: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考慮:①從日本方面:蓄謀已久;②從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軟弱、政策的失當。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麼教訓?對今天有什麼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後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教學設計的初衷。二、《馬關條約》:清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整個戰爭期間始終缺乏抵抗的決心,極力避戰求和。遼東半島和威海衛陷落後,慈禧太后見敗局已定,忙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鴻章到達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談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鴻章說「允,不允兩句話而已」,並數次以戰爭再起相威脅。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條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第一、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台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二、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第三、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第四、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請同學們從割地、賠款、開埠、設廠四項內容考慮,對比分析一下,為什麼《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對比分析)3、【課堂小結】: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台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麼「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幹什麼?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說明什麼問題?指出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苟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麼「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談一談:學習了本節課,你有什麼感受?(勿忘國恥,珍惜今天,為明天祖國的騰飛而努力)4、【課堂練習】:連線搭配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1860年《馬關條約》割讓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包括庫頁島)1895年《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列表記憶《馬關條約》內容。5、【課後作業】:複習本課知識,提醒學生預習下一課6、【創新能力拓展培養】:指導學生閱讀以徐驤為首的台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關材料,抨擊當今台灣「台獨」分子的言論。8、【板書設計】: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一、甲午中日戰爭——黃海大戰:二、《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開埠、設廠八、【課後反思】:
推薦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影響和特點是什麼?
《古文觀止-答蘇武書》如何講述李陵投降的事情?
抗日戰爭中,平型關大捷之前後
朝鮮戰爭對中國及其他各方有何影響?--軍事--人民網
什麼是淞滬之戰?

TAG:戰爭 | 中日戰爭 | 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