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棉退化說明了什麼?

轉基因棉退化說明了什麼? 蔣高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第一財經日報2009-10-19 最近,有報道稱,在江蘇省「棉花之鄉」鹽城大豐市調查發現:該省轉基因棉推廣進入第5個年頭後,曾因轉基因「優勢」而產生的「增量」隨時間延長被消耗殆盡;轉基因棉退化於今年集中爆發;除了產量下降外,其質量也出現了嚴重下降,表現尚不如普通棉。   1997年,中國從美國孟山都公司引進第一代 「轉基因抗蟲棉」。在剛引進的幾個年頭,轉基因棉花因以下「三條」優勢受到了棉農廣泛歡迎:一是農藥使用量下降;二是種植成本下降;三是畝產總量上升。這 「三條」造就了轉基因作物神話,媒體和農學家盛讚轉基因好處,至今還作為「經典」在引用。  然而,好景不長,轉基因棉表現 「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目前發現的新問題也有「三條」:一是轉基因棉質量越來越差,對紡織機器產生了影響,纖維質量不如常規棉;二是轉基因棉衣分率(籽棉向皮棉的轉化率)下降到34%左右,低於常規棉;三是棉鈴蟲被基本控制後,盲蝽蟓、煙粉虱、紅蜘蛛、蚜蟲等刺吸式「小害蟲」集中大爆發,「小蟲成大災」,用藥量反而猛增。  轉基因棉為什麼會發生退化呢?讓我們從轉基因原理來回答這個問題。轉基因生物技術,也叫基 因工程,或稱DNA重組技術,是在人工條件下, 把目標基因分離、克隆,打破生殖隔離,轉移到目標生物中。自然過程中的基因重組, 只發生在同一物種內,異種之間是很難發生基因交流的。然而,通過生物技術,打破了自然界基因流限制,達到人類期望的目的,如抗蟲、抗旱、抗鹽鹼、耐重金屬等。  就轉基因棉而言,當時主要針對棉鈴蟲危害,希望在棉花葉片里轉入蘇雲桿菌基因,讓棉鈴蟲採食蘇雲桿菌基因編碼產生的毒蛋白後 「中毒身亡」。  然而,從生態進化來看,物種的基本權就是生存,希望「餓死」或「毒死」一個物種,那是嚴重違背自然規律的。為了保命,目前棉鈴蟲被迫轉吃別的作物,而那些次要昆蟲轉而為害,農民需要加大農藥用量來對付。這顯然是打亂生態平衡造成的苦果。  在生態學上,包括生物因子在內,存在著影響生物正常生長發育的生態因子。這些因子有的起主導作用,是主導因子;有些起次要作用,是次要因子。但是,主導因子和次要因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換。  轉基因棉當時要控制的棉鈴蟲是主導因子,而今它們轉變為次要因子。如果我們不尊重生態學規律,再去發明抗盲蝽蟓或抗煙粉虱、抗紅蜘蛛、抗蚜蟲的轉基因作物,那隻能是「按了葫蘆起了瓢」,人類在小小的物種面前窮於應付而已。無論是藉助轉基因,還是藉助劇毒農藥控制「害蟲」,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由於人為引發了自然界不曾發生過的基因交流,目標物種對轉入基因可能來不及適應,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就會表現出適應性變化。這個變化非常複雜,可能用人類已有的知識難以解釋。產量下降或衣棉率下降等,表現出轉基因棉對轉入基因的適應反應,或轉入基因干擾棉花正常生長發育造成的結果。另外,因為基因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轉移進目標作物的,基因逃逸的概率也遠大於正常基因交流的作物,轉基因作物穩定性有待時間的檢驗。  目前人類對待不希望的物種,如昆蟲和草本植物,統統冠以「害」或「雜」,發明了劇毒的農藥或除草劑滅殺而後快,不僅滅殺了有害的生物,也造成「害蟲」或「雜草」天敵生物滅絕,造成農田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其不良後果是,農藥越用越多,害蟲也越來越猖獗。   我們在山東平邑縣開展了這樣一個試驗, 在20畝試驗田裡,停止農藥使用,改用誘蟲燈讓害蟲「自願上鉤」,捕獲的「害蟲」養雞。結果令人興奮:農田裡嚴重危害花生、玉米的金龜甲等「害蟲」得到控制,就連靠近試驗地的莊稼也很少蟲害。而在普通農田裡,農民每畝施加兩遍劇毒農藥——綠英,一次是在種植時拌種,另一次是在花生長成後灌根。不計勞動力和健康成本,每畝花了80元,但害蟲照樣危害,收穫時,每穴里照樣有3~5個金龜甲幼蟲。他們不得不提前收穫花生,以便從蟲口裡搶糧。  用生態平衡的辦法,害蟲是越來越少的,生態環境是越來越改善的。但農藥販子、轉基因的鼓吹者不喜歡這樣的結果。轉基因打亂生態平衡後,再通過大量農藥使用,繼續打亂生態平衡,轉基因和農藥成了棉花現代農業的新「二害」。  在農業生產上,必須尊重物種生存權,恢復生態平衡。對於「害」蟲控制,不能將目光僅盯著化學防治上,或轉基因技術上,還要考慮物理、生物甚至人類傳統知識的貢獻。不能像現在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將簡單問題複雜化,繼續干那種違背自然規律的傻事了。
推薦閱讀:

23andMe 要開發 APP 並允許第三方機構用他庫里的 DNA 數據,這些數據一般可以用來做什麼呢?
轉基因是否安全
斷肢再生恐成真!激活遺傳基因可實現
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的三駕馬車,我們接著聊PGS/PGD(下)
單細胞測序掃盲: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TAG:基因 | 轉基因 | 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