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讀過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我認為把題目中的「父母」轉為「教師」同樣適用。孩子幼小的心靈就是一張白紙,要看做父母和教師的成人如何引導孩子在白紙上去勾畫未來。急切的把這篇文章推薦給大家,讓我們共勉。

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家長。家長是否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態度,使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妥當,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人生成敗。本書以科學的現代教育前沿理念貫穿,向家長們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教子成功的奧秘,及家庭教育的真正內涵,並結合日常家教普遍的具體問題來闡述、分析,為家長提供了許多科學正確、實際有效的教子方法。該書對家長輕鬆地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難題,教出優秀的成功孩子,具有很大的指導和幫助作用,是一本簡明、有益的家教類力作。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現象:很多父母費盡心思,付出千辛萬苦教育自己的孩子,結果卻發現孩子離自己期望的目標越來越遠。有的孩子被他們教成了「問題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於是父母們感到痛苦、困惑、茫然。

比利時一家雜誌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作了一次專題調查。調查的題目是:「你最後悔的是什麼?」並列出了十幾項生活中容易後悔的事情,供被調查者選擇。調查結果表明,有63%的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夠或不當。有些父母直到多年後,才發現按照自己的模式與經驗,並沒有使子女成才和受益。

成功的教子經驗證明: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父母使用的方法是否妥當,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效果。

作為父母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孩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有時候這種不易察覺的影響,也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都凝聚著父母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成功絕非偶然。身為父母,當對比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孩子的差距時,應先看到自己的付出與別人的差距。在孩子的教育上,同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教育專家周弘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

好農民不讓最矮的莊稼枯萎,好父母不讓最「差」的孩子自卑。農民對待莊稼的態度,決定了莊稼的命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同樣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也許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選擇孩子,但可以改變教育孩子的態度。態度變了,孩子的命運也許會發生改變。

作為一名合格的父母,不僅要正確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義務,還要隨時向專家請教,及時糾正自己的失誤,將科學的家教觀念和先進的家教方法應用到家庭教育中來,還要把對孩子的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等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全面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教育和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孩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將孩子培育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每個父母都應該牢記: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了解孩子成長的8個關鍵期

從孩子一出生即根據其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結合個體差異,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訓練和培養,這是每個做父母的天職。這裡,重要的是準確抓住時機,並確定教育課題。因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順序性。在關鍵期對孩子施以適當的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杭杭是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男孩,親戚朋友都很喜歡他,兩歲半的時候父母決定送他去幼兒園,可誰知入園僅僅兩天,就被老師退了回來,因為杭杭不能跟小夥伴一起活動,他一刻都坐不住,成了班裡的搗蛋鬼。以後父母接連送杭杭去過5個幼兒園,每一次都是不超過3天就被婉言勸退了。經過醫生的診斷,證明孩子患了「感覺統合失調症」和智力發育遲緩,跟關鍵期沒有獲得很好的發展有關,需要進行治療和訓練。

1935年奧地利動物學家洛倫茨做了這樣一項實驗:剛出生的小鵝,如果最初看見鵝媽媽,小鵝就跟鵝媽媽走;如果看見的是洛倫茨,小鵝就跟洛倫茨走。如果不讓小鵝看見到活動的物體,兩個星期之後,它就失去了「認母」的能力,也就不會出現這種行為了。洛倫茨把小鵝認母的這種行為稱為「印刻」現象,人類也不例外。科學家把人類的這種現象稱為「關鍵期」。

關鍵期是人腦某個功能區域神經網路構建突發生長期,也是人學會某種知識、技能、行為等的最佳時機。人的大腦發育的過程中,都有一個發育計劃時間表:在哪一個階段哪些功能先發育,哪些功能後發育。如果父母抓住了這個大腦發育時間表,在孩子那些大腦功能正在發育的高峰期,對孩子適時實施教育,則效果就要好得多。反之,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再對孩子實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許多。

美國心理學家蓋塞爾和湯普生做過一個著名的孿生兄弟爬樓梯實驗。

有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兄弟,他們還未滿周歲,喜歡滿地爬。一天,在他們的房間里出現了一架小梯子,兄弟倆立刻對梯子產生了興趣,圍著它爬了一圈又一圈,試圖爬上去,但最後都沒能成功。蓋賽爾和湯普生先選擇了弟弟進行爬梯訓練。從出生的第48周起,對弟弟每天進行10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訓練6周後,他才能勉強地獨自爬上樓梯。而哥哥是從出生的第53周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雖然兄弟倆的學習時間前後僅相差6周,但哥哥的學習能力似乎比弟弟強許多,他很快就學會了爬梯子。兩周以後,蓋賽爾讓孿生兄弟進行爬梯比賽,結果他們倆的速度不相上下。

這個實驗表明: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如果在發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

俗話說:春來不下種,秧苗無處生。孩子的春天就是關鍵期,父母的教育就是種子。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孩子的巨大潛能就被白白地浪費了。父母千萬要注意,一旦錯過了關鍵期,你即使花再大的力氣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教育孩子,父母是需要花費力氣的,可是不能愚公移山,而要使巧勁,用巧力。這個「巧勁」、「巧力」就是在孩子的關鍵期實施恰當的教育,充分發掘孩子的潛能。作為一個稱職的父母,在教養自己的孩子時,就應該認識到關鍵期,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把握住了「關鍵期」,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錯失了「關鍵期」去教育孩子,就會事倍功半。教育專家認為,父母應該抓好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八個關鍵期:

關鍵期一:感官發展關鍵期(0~3歲)

孩子感官發展的關鍵期是0~3歲。

我國「豬孩」王顯鳳從小被繼父遺棄在豬圈中吃豬奶長大。她學會了在豬槽中搶食、啃草根樹皮、扒土、蹭癢。一直到8歲她才被人發現,救出來後發現她不會說話、穿衣、吃飯,跟豬的習性一樣,專業人員運用各種方法對她教育、訓練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她智商過低的主要原因在於錯過了感官發展關鍵期。

孩子從出生起,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的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因此父母要充分讓孩子聆聽、觸摸、觀察、嘗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增長智慧。

關鍵期二:語言學習關鍵期(0~6歲)

6歲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語言敏感期在6個月左右就已經出現,兩歲左右出現語言爆發,3歲前是聽的敏感期,3~4歲是說的敏感期,5~6歲是應用、閱讀、理解的敏感期。0~6歲是孩子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經常跟孩子說話、講故事、提問,鼓勵孩子多說,促進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為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期三:動作敏感期(1~3歲)

3歲前是孩子的動作敏感期,這一時期也稱為孩子的第二次降生,要早點讓孩子學走路,充分讓孩子運動,發展大肌肉動作,因此建議父母不要一直把孩子抱在身上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印度男孩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狼叼去哺養,8歲時才被人從狼窩中救出來。由於多年來與狼生活在一起,錯過了行走、運動等關鍵期,他不會走路,不會用手拿東西,只會爬。他的習性是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午夜嚎叫,只會用嘴叼吃生肉。教育專家努力教育他去掉狼性,恢復人性,但收效甚微。一個簡單的站立他學了兩年時間,走路學了6年時間。

在這個關鍵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以促進左右腦的均衡發展。另外,要進行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這樣不僅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關鍵期四:秩序關鍵期(2~4歲)

孩子的秩序敏感力表現在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2~4歲是教孩子知曉規矩的關鍵期。

媽媽很注重培養3歲的德德的秩序感。就連吃飯都被媽媽利用上了,每次吃飯前,媽媽總先讓德德洗手,然後用毛巾擦手,然後拿一個小碗、一把勺子,最後坐到位子上吃飯。這一系列活動長期堅持下來,竟然培養出了德德做事的良好順序感。

在這個時期,父母應逐漸引導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鼓勵孩子多與別的孩子交朋友。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訓練他們養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後適應社會規範。

關鍵期五:音樂能力發展關鍵期(3~5歲)

教育專家指出:3~5歲是孩子音樂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俊俊很有音樂天賦,這得益於媽媽從小對她的訓練。兩歲時俊俊對節奏明顯地表現出極大熱情,媽媽就使用身邊的玩具或者器皿讓孩子自己「製造」樂器,如敲打玩具、碗盤等。到3歲時,俊俊又開始模仿熟悉的或者喜歡的旋律,還會跟隨音樂「翩翩起舞」,媽媽就又買了很多適合她的歌曲、世界名曲、童話故事音樂的光碟給她學習。4歲的時候,為了幫助俊俊學古箏,媽媽還給她專門請了一個教古箏的老師。

如果要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一定不要錯過3~5歲的音樂智能關鍵期,可以讓孩子多聽聽古今中外名曲,多參加音樂活動。

關鍵期六:想像力關鍵期(3~6歲)

瀋陽小女孩金今1歲習畫,3歲吟詩,5歲出詩集,6歲成為中國十大希望之星。她的成功跟媽媽抓住她的形象力關鍵期有莫大關係。

從金今半歲到5歲,媽媽始終刻意地為她營造著這樣一種童話般的氛圍。點蠟燭,放音樂,編一些狗王國、花家族、太陽公公的故事,將孩子的生活變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藉此培養孩子豐富的想像能力。

這個時期,父母要讓孩子多聽孩子喜歡的童話和科學幻想故事,多看圖畫,多看動畫片、科幻片,識字後多讀書。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後,可以讓孩子看畫編故事,或續故事,或與父母輪流講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

關鍵期七:文化敏感關鍵期(6~9歲)

孩子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3歲以前;而到了6~9歲,即在我國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而對學校的課程,感覺「吃不飽」。

愛迪生從小好奇心就特別發達,最愛問「為什麼」,喜歡對一個問題追根究底問個明白。有一次老師講一位數的加法,同學們都認真聽講,愛迪生突然舉手問老師:「二加二為什麼等於四?」老師被問得張口結舌,一時難以回答他的問題。父親也常常被他問得無言以對,只好拍拍兒子的腦袋瓜說:「去,問你媽去!」只有媽媽能夠回答他那些奇怪的問題。

因此,愛迪生8歲進學校讀書,只學習了三個月,就不得不退學回家,由當過鄉村教師的母親輔導他自學。對於兒子的稀奇古怪的問題,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讓兒子去看書。當她發現兒子對物理、化學很感興趣後,就給兒子買了本《派克科學讀本》,她還勸丈夫把家裡的小閣樓改造成兒子的小小實驗室。

這個時期,父母可以在孩子興趣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包括對於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的資源,滿足他們如饑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這個時候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慾望,很可能孩子這方面的渴求會轉向其他方面,比如搗亂、多動等。許多聰明孩子在課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等等毛病,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關鍵期八:黃金閱讀關鍵期(8~14歲)

抓住閱讀關鍵期,能輕鬆地培養孩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舉世公認的「偵探小說女王」,她母親是個思想開放,很喜歡文學的女性。在母親的啟迪和訓練下,克里斯蒂從小就是個閱讀狂,她曾經如饑似渴地閱讀各類作品。她從6歲開始,就一頭扎進家中多得所有房間的書櫥都裝不下的書堆中。到12歲時,她已經讀完了各個學科的很多圖書。

5歲左右,孩子開始由看圖發展到識字,是孩子的閱讀啟蒙敏感期;5~7歲,應該進入大量識字的階段;8~10歲,應該進入自由流暢閱讀的階段。在經歷了孩子期識字、由圖向文字的轉變、初步建立閱讀興趣的基礎,在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孩子應該進入他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黃金閱讀期。

父母會自然而然地為孩子提供成長的必要條件,除了讓孩子吃飽穿暖,還會提供玩具跟孩子遊戲,但父母往往是憑著感覺做事,經常抓不到重點,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卻不明顯。其實,如果抓住了關鍵階段的關鍵問題,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孩子會變得更輕鬆、更成功;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問題解決起來就比較難,往往是事倍功半,鬧不好還會走很多彎路。

——優秀父母需要掌握的8種教育方法

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養蜂的人,先要懂得養蜂的方法,蜂才能養得好。同樣,教育孩子,先要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夠把孩子教育好。父母是否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直接決定孩子教育的成敗。

嚴志新的父親是一個年利潤逾千萬的私營修車廠老闆。他的家境自然特別優越,父親對這個獨生子更是寵愛有加。嚴志新還是個小學生,父親就給嚴志新買了一台最先進的電腦,然而嚴志新對電腦的其他功能都不會使用,只是用來玩玩遊戲打打字而已。但嚴志新消費的大手筆,在學校已人人皆知了。

一天下午,嚴志新興高采烈地跑到老師的辦公室,抬起腳來告訴老師:「我買了一雙新旅遊鞋。」老師關切地說:「不錯,不過踢足球時千萬別穿,否則穿不了多久,鞋子就會踢出個洞來。」可嚴志新滿不在乎地回答說:「沒關係,破了再買就是了,這雙鞋才1860元,找我爸爸報銷。」這種一擲千金的高消費,很令老師咋舌。

有人說過:一個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的手裡。社會的未來必須由新生一代來承擔,而父母就肩負著塑造未來的重任。由此可見,父母的教育方法與父母的教育態度、教育水平、文化素養等是密切相關的。

在家庭教育中,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的教育原則,父母同時也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講究家庭教育方法,克服重智輕能,重養輕教的現象,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方法,就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直至成才。

一天早上,上海市東郊某小巷內,王權正在自家的小店裡忙活,突然,鄰居的女兒小靜沖了進來,哭著求她幫助。只見小靜穿著汗衫短褲,光著腳,一根兩指寬的包紮繩從頸部繞到胸前再把雙手捆綁到後背,雙臂大腿上滿是一道道的紅痕。見狀,王權忙給孩子鬆了綁,孩子說她被爸媽打了,逃了出來,求王權千萬別告訴她家人。當聽到窗外父母到處找她的聲音時,小靜極為惶恐地躲到了王權家的床底下……

事發前天,小靜偷拿了家裡9元錢,並和三四個小夥伴一起逃了學。費了好大勁才尋回女兒的父母,當看見女兒又收拾了一個裝有自己衣服的小包裹,並聽女兒的小夥伴講小靜還要離家出走時,傷心之餘,他們用擀麵杖打了女兒,次日清晨又綁住孩子以防逃跑。

孩子優秀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法更優秀。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選擇和運用方法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要講究科學,講究實際,要有運用方法的藝術。要根據教育目的和內容,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根據父母自己的特點,恰當地選擇運用教育方法。也就是說,選擇教育方法要與教育目的、內容、條件等諸要素實現最優化的結合。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務,無論家務和工作多麼繁忙,父母也要擠出時間來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但有些父母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惱。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採取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確。

方法一:以身作則給孩子樹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孩子來講,這一點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單位,父母是這個教育單位里的老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效仿源。薑桂花發現女兒心心在接受他人禮物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心心,你好像忘記說什麼了。」心心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麼,這時,媽媽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禮物給心心,我代表心心謝謝您!」心心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沒有表示禮貌,於是奶聲奶氣地說:「心心謝謝阿姨!」

父母作為孩子最早的啟蒙教育者,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也最深遠。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須以身垂範,做孩子的榜樣。父母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事事都給孩子起榜樣作用。

方法二:建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才能實現最成功的溝通。

林麗從小就尊重女兒點點。在他們家裡,林麗從來都不會訓斥和打罵女兒,是林麗幹什麼都用商量的口氣,徵求點點的意見。還有,林麗跟點點說話,經常使用「對不起」「謝謝」「這樣好嗎」「你看怎麼樣」「請原諒」等商量的口吻和客氣禮貌的用語。點點在家裡不但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還參與家庭大事的決策。比如買家電、布置房間等家庭事務,林麗都詢問點點的意見。

作為家長要主動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尊重孩子要求家長學會用孩子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我們要把對孩子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尊重孩子,我們就能與孩子平等相處,孩子就願意和你一起玩,並且會在玩的過程中,樂意與你進行心靈溝通。

方法三:讓孩子沐浴在賞識的陽光下

賞識是教育的真諦,能夠帶給孩子無限的信心和動力,讓孩子不斷地前進。

有個10歲的男孩一直想當一名歌星,但是,他的音樂老師卻說:「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簡直就像是風在吹百葉窗。」回到家裡後,他很傷心,並向他的母親哭訴。

母親用手摟著他,輕輕地說:「孩子,其實你很有音樂才能。聽一聽吧,你今天唱歌時比昨天樂感好多了,媽媽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的!」聽了這些話,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後來,這個孩子成了那個時代著名的歌劇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素羅。

卡羅素回憶自己的成功之路時說:「是母親那句肯定的話,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每個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贊同的心理需要。當孩子取得成績時,他內心充滿自豪,充滿信心,這時,他們特別需要有人來分擔他們的快樂,分享他們的成功。所以,為人父母者,要找準時機,創設情境,恰當地賞識孩子。

方法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應該信任孩子,做他們的朋友,從而更有利於教育好孩子。

小江小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打遊戲機,甚至背著父母偷偷去遊戲廳。父母通過諮詢一些專家得知,適當打遊戲機,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有好處,所以就托朋友從外地捎了一台遊戲機,對於一直以為父母會反對他打遊戲的小江來說,這件事對他的震動很大。後來小江到國外留學,有一次父母在他的博客上看到,有同學問他「到目前為止你最感動的一件事是什麼」,小江回答說是「媽媽給我買了遊戲機」。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能夠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失敗的快樂。他們會在父母充滿信任和友誼的目光與言語中,自己從摔倒的地方爬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方法五:適當放手,讓孩子自主自強

自強自主是事業成功的支柱,也是人生的坐標。依賴別人者,心無進取,學無長進,得過且過,碌碌無為,一旦面對挫折與困難,便束手無策;而自主自強者,能夠正視弱點,刻苦拼搏,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順暢。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了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農民家庭要孩子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幫人鏟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

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需要耐心、時間和物質犧牲。孩子具備了自立的能力,不但給家庭生活帶來極大的樂趣,而且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十分有益的。

方法六:掌握「愛」孩子的分寸

由於我國目前的家庭結構是以獨生子女為主,父母對愛孩子的認識也不一樣,採取的方法、方式也不同,因而影響了孩子性格的形成。

有一位媽媽,為了兒子,為了丈夫,放棄自己不錯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風裡來雨里去,騎車送兒子上學。後來她咬咬牙送兒子上了貴族學校。後來媽媽到學校去看兒子,兒子卻嫌棄媽媽穿得太「土」給他丟臉,告訴同學這是他的「老鄉」。後來,竟提出了一個無情的要求:讓媽媽做他的「地下媽媽」,否則就不認她這個媽。媽媽哭訴無門,痛不欲生。她不明白,怎麼自己對孩子十幾年的付出,得到的卻是冷酷無情的回報?

很多父母對孩子愛得過分,由愛轉成了溺愛,對孩子百依百順,包辦代替,沒有原則的遷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知道替別人著想,養成孩子創造性差、自私、膽小怕事、依賴的性格。而且,由此派生出孩子不聽話的諸多問題,給父母管教孩子帶來了很多麻煩。

方法七:為孩子營造最佳的成長環境

瑞典教育家愛倫?凱指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

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哭喪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應該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孟子通過精學六藝,終成一代思想家。

孩子從出生到青少年時期,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里,家庭環境對他們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模仿性強,這個特點決定了家庭環境對孩子有著重要影響。為此,父母們應當向孟子的父母學習,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方法八: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到被重視

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並可能學會尊重別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條件。

13歲的黃子薇是個懶散的人,小房子里總是弄得亂七八糟。那天是個周六,媽媽推開黃子薇的房門,進去幫她打掃衛生。「媽媽,你進來幹嗎?出去出去!」黃子薇很不高興地朝媽媽揮著手。

「沒看看你的房間臟成什麼樣了?」媽媽不顧她的抗議,拿起掃帚掃起來。

「你看見房門上的『請勿打擾』的告示了嗎?不要隨便進我的屋子好不好?要進來也應該敲門呀!」

「那以後自己把房間弄整潔啊!」

「那是我的事,不要你管!」黃子薇一副不耐煩的口氣。

「你這孩子,這是怎麼說話呢?」

「媽媽,你應該尊重我啊。我也是人呀!」

媽媽生氣地從黃子薇房間里退出來。一看黃子薇門上,真的掛著一個漂亮的掛飾,可以用手撥動,每撥一格就有相應的話出現。比如「我正在看書,請勿打擾」或「進門之前先敲門」等等。

父母應當具有保護孩子的權利的意識,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可以說,是否尊重孩子,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明智父母應避免的7個教子誤區

有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但又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他們往往憑個人的直覺和傳統經驗來進行施教,這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誤區,甚至鬧出了許多家庭悲劇。如果不能認識和避免這些誤區,必然會害了孩子。

高大新從小嬌生慣養,媽媽將他視為掌上明珠。媽媽的脾氣很壞,對誰都敢罵、敢吵、敢打,唯獨對她寶貝兒子百依百順,即使高大新在外面惹是生非,打傷了鄰居的孩子,也絕不講兒子半句,反而把投訴的鄰居罵一頓。高大新要吃什麼,媽媽不管白天深夜一定要找來給他吃,稍有怠慢,便要大發脾氣,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寧。有時飯菜不合口味,高大新便把菜碗摔得粉碎。讀初中後,他就學會了抽煙喝酒,媽媽也不加以阻止。有時晚上高大新還要邀集一些逃學的同學去吃夜宵,不給攤主付錢,還要大打出手。他後來因流氓罪被送進了少年管教所,他的媽媽後悔莫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對於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多父母缺乏對孩子發展情況的研究,不懂得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因而不顧孩子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一味追求智力開發,過早地進行各種知識技能訓練,作出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決策,致使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背上了很重的學習包袱。

他們忽視孩子獨立意識、良好情緒情感、良好品德素質和生活習慣的培養,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這些父母的所作所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毋庸置疑,父母只要認識到且避免這些誤區,就能避免很多教子中的遺憾,甚至悲劇。

小元10歲了,她性格內向,朋友不多,大部分時間都一個人呆在家裡。只要是出門,即便是到鄰居家,媽媽總是千叮萬囑。鄰居阿姨讓她坐,她會說:「我不坐,媽媽說了,衣服不能弄皺。」玩的時候,她總是小心翼翼,比如玩捉迷藏她總是第一個被捉住,因為她根本就沒藏,小朋友提醒她,她說:「媽媽不讓我把衣服弄髒。」小朋友約好一起去看一個生病住院的同學,小元說:「你們去吧,媽媽讓我玩後就回家做作業去。」

小元整天媽媽長媽媽短,無事不提媽媽,玩的時候怕媽媽這媽媽那,媽媽的命令和規定始終控制著小元,她的行動圍繞著這些命令和規定轉,玩的時候一點也不盡興,小朋友嫌她麻煩,都不太想跟她玩,還嘲笑她是媽媽的「應聲蟲」。但嘲笑起不了作用,小元的「媽媽病」已成為了習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創造未來的「雕塑家」,孩子的成才是由父母的雙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每一個父母的基本義務。當前,如何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已成為每個父母迫切關注的問題,但大多數父母往往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他們僅憑個人的直覺和摹寫傳統經驗來施教,這時的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不該發生的誤區,時代發展到今天,父母們都應該換一個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觀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父母只有及時地消除家庭教育的誤區,採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全面發展。教育專家指出,父母要避免如下七個家庭教育誤區:誤區一:過分溺愛——扼殺孩子的糖衣炮彈

父母的關愛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可是凡事都須適度,如果關愛過了頭,反而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有一個男孩子智力超常,學習成績優秀、功課拔尖,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前三名,並提前升入大學,上大學以後,母親都要每周去學校兩次:一是帶給他一些好吃的,二是替他收拾床鋪、洗衣服、襪子什麼的。他在學習上是強者,在生活中卻是弱者。後來,學校送他到北京語言學院進修外語,作出國前的準備。由於他太擔心出國以後無法獨立生活,每天晚上都失眠,終於得了習慣性的失眠症。

父母的關心和照顧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一旦照顧過了頭,那就成了問題。父母事無巨細包辦代替、照顧過頭,對孩子來說絕不是什麼好事。孩子一旦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他們有大腦而不需要用,有手腳而不需要動。他們不從事任何實踐活動,只是被動地接受。他們不會做家務,生活不能自理,主觀能動性喪失,一旦離開父母、家庭就會感到寸步難行,不知所措。

孩子只會接受照顧,不會照顧別人,不會為別人著想,缺乏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冷漠無情是必然的,一旦進入社會,肯定不會受到歡迎。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又有何用?只能成為社會、家庭的沉重負擔。

誤區二:期望值過高——難負重荷的學子們

對孩子的期望要實事求是,因勢利導,順其自然,要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排憂解難,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無休止地對孩子要求這個那個,不切實際地急於求成。

有一位父親,他曾經和孩子試著換個位置,孩子當父親,父親做孩子,孩子向父親提問題:「人家掙一千元,你怎麼掙八百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麼住筒子樓呢?人家有高級職稱,你怎麼還是助理呢?」這位父親雖然很有涵養,但最終還是受不了孩子這樣的提問而大發雷霆。他認為兒子怎麼能不看實際情況一味地要求老子掙大錢、住好房、有高級職稱呢?因此悟出道理,對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實事求是。

拔苗助長只會事與願違。當父母無休止地對孩子期望要求時,孩子的反感就必然要產生了。時間一長,隨著這種反感的積累,出現各種問題也就成為一種對父母高壓的必然反應了。

誤區三:打罵孩子——孩子不打不成才

打罵教育,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現代的家庭中,應該避免出現。

10歲的小陽是個四年級小學生,經常打同學,認為「拳頭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姑姑反映,孩子的父親經常酗酒暴打妻子和兒子,甚至用菜刀追殺,所以「給教壞了」。

一個叫阿玲的女孩,年幼時常看到父母打架,爸爸經常打罵她,長大後阿玲對男性非常恐懼和抗拒,並因此成為同性戀者。專家說,這是明顯的後天性同性戀。

一位河南的母親,從兒子讀一年級到六年級,「不聽話時」常常打罵。後來有一次,當她再一次舉起棍子時,兒子轉身抄起了棒球杆,反而對她一陣毆打。

打罵是對孩子行為後果的一種不良處理方式,父母的目的是為了使孩子克服缺點、糾正錯誤,幫助他們分清是非,明確努力方向。但是,打罵本身並未指明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應該的,與之相伴隨的常常是孩子的消極情緒。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有理、有力、有效、適度、適時。誤區四:重言教、輕身教——莫為孩子作出不良表率

「身教勝於言教」這是古訓,也是我國傳統家教的重要經驗。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勝於言教。

牛小春是個上初二的男孩,卻沾染了一身不良惡習,尤其愛打麻將和吸煙。一天,他在課堂上抽煙,被班主任陳老師發現了。陳老師十分氣憤,放學後便帶著牛小春到他家家訪。剛走牛校春家的院子,陳老師就皺起了眉頭。因為,陳老師聽到了屋裡傳來的噪雜的搓麻將聲。

「誰是牛小春的家長?」陳老師推開房門,一股煙霧撲面而來。陳老師嗆得直咳嗽,捂著鼻子,喊了一聲。烏煙瘴氣里搓麻將的四個人停住手。一個叼著煙捲的健壯中年男人,大聲說:「什麼事情啊?我就是他爸爸!」

陳老師又皺了皺眉,然後把牛小春上課抽煙,還有參與賭博的事情說了,要求他好好管教孩子,糾正孩子的壞毛病。中年男人一聽立即火冒三丈,把嘴裡的煙捲一扔,拉過來牛小春,按住就在屁股上打。一邊打,一邊還罵道:「都說過了,叫你不要學老子搓麻將,你偏偏學!叫你不要學老子抽煙,你偏偏抽!你再不改,我就打到你改!」

看著這一幕,陳老師失望地直搖頭。

孩子通常通過模仿大人的行為、動作、習慣,逐漸養成同父母一樣的品質、作風和習慣。如果父母有不良的習慣,孩子也會通過模仿、耳濡目染等方式加以學習。現在有些孩子的不良個性、品質、習慣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密切關係。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個性和習慣?而為人父母者如果有不良習慣不但是自己受害,更使子女受害,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誤區五:過度控制——指揮棒下的孩子沒自由

父母的愛無孔不入,讓孩子時時處於監控之下,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的生活自由。相當多的中國父母都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產,像口袋裡的東西一樣,可以任由自己來支配。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一些父母的關愛被扭曲了,一些不該發生的事發生了。

有一位當工人的父親僅僅因為別人說了一句不經意的話,便傾囊負債為獨生女購置了一架鋼琴。不料這女孩視學琴為苦役,而父親則強行規定她每天必須練4個小時,練不夠時間不許吃飯、睡覺,並效法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當女兒疲倦得抬不起頭時,就用繩子將頭髮捆吊起來。終於有一天,女兒操起剪刀,鉸斷了自己的手筋。搶救的大夫十分震驚:「你將手筋鉸斷,不怕疼?」女孩說:「鉸斷手筋只疼一時,不斷手筋,我的痛苦卻是一輩子也解除不了的。」

生命屬於孩子自己,命運應該握在他們自己手上,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子女「承包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結果只能是害了下一代。

誤區六:片面重視分數——忽視綜合素質培養

許多父母抱定「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念,對孩子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家務勞動從不讓孩子沾手,又怎能不出「小皇帝」、「小公主」?至於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往往過於看重分數,僅僅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孩子,以為只要孩子成績好,那就一好百好,將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就能光宗耀祖。

一位母親為了兒子能夠出類拔萃,她在學習上對兒子的要求很苛刻,標準很高。每次公布考試成績,兒子拿回成績單,無論是95分還是98分,她總是說:「你還可以考得更好!」

她對兒子可以說用心良苦,總是擔心兒子鬆勁,而且認為兒子沒有考滿分,說明還有差距。所以即使兒子考初中時均分達到90多分,她還是不肯表揚兒子一句。直到這之後不久,兒子發生了學校恐怖症,拒絕上學,他們夫婦帶孩子來做心理治療時,她都不知道自己兒子的左手腕上有11道刀痕——

由於成績不能使媽媽滿意,他對自己實施了懲罰,考95分以下刻一刀,考90分刻兩刀。除了手腕的刀傷以外,他還每每以頭撞牆來懲罰自己未能考得更好。

孩子勤奮上進值得高興,但是過分重視分數和名次,把學習當做競賽卻未必是好事情。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使孩子從幼年期起就超載了太多的負荷和壓力。

進行綜合素質教育是培養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想讓孩子在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中取勝,就得使孩子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不能把培養孩子的目標僅僅盯在班級成績排名和考試分數上,一定要從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上入手,培養和提高孩子的綜合競爭力,才是抓住了孩子未來成功的根本。

誤區七:強求孩子練特長——一廂情願塑明星

讓孩子學習一門藝術,對於開發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活躍生活都大有好處,或許還能造就出一個「小天才」。但是如果學藝成了孩子不堪承擔的重擔,父母就須重新思量了。

吳小莉是一年級學生,在上幼兒園時,她就得每星期去游泳教室三次,除此之外,每星期還有一次學習電子琴,一次學繪畫。小莉並不喜歡去學游泳,卻不得不去,否則媽媽就會罵她。可是,最近每到上游泳課的時間,她就會開始嘔吐,在學校上課的態度,似乎也失去了自信,甚至連做作業的速度也變得緩慢。老師發現了這個情形,便和母親聯絡。母親問小莉:「你是不是不想學游泳了?」小莉很高興地回答:「嗯,我不想再去了!」可是母親認為:已經學了這麼久,放棄很可惜,堅持讓小莉一定要練下去。

學才藝最基本的出發點,應該是孩子對該門藝術有興趣、有天賦。如果父母忽視孩子的興趣,強加給他們任務,就會使他們產生抗拒心理,從而導致很多問題的產生。

父母們應走出家教誤區,還孩子一片輕鬆、自由的天空。——和孩子成功溝通的5個秘訣

溝通是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父母與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和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及時發現、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並以正確的方法給予引導,這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是很有益的。

一次,媽媽接方小娟放學,有點去晚了,回家的路上,媽媽邊走邊問:「今天怎麼不高興啊?」方小娟回答:「不理你!」那一回,方小娟的媽媽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後來,好幾次方小娟都對媽媽不理不睬的,「不告訴你」「不想說」成了口頭語。還有一次,媽媽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女兒擦汗邊關切地問:「女兒啊,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嗎?」結果,女兒給媽媽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媽媽擔心極了,就這麼一個女兒,以後可怎麼辦呀!

在家庭中,親子關係較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暢通時,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而主動地學習、上進。相反,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不管父母怎樣教育,結果都是「恨鐵不成鋼」。許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結,也就是親子之間的溝通有障礙,從而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影響了孩子的正常學習。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孩子在想什麼?面臨怎樣的問題?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秘密的盒子。在這個盒子里,有動物,有人物,有夢境,有情緒,雜亂無章地塞在裡面。如果不經常打開來看看,有一天當你不經意地打開時,也許會從裡面跑出來一隻老鼠,嚇你一大跳。」

孩子的心裡總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儘管父母也有小時候的經歷,但是,不同的時代以及年齡的懸殊,使父母們很難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就需要父母努力與孩子們溝通。

兒子的手指不小心在關門時被夾了一下,於是狠狠地踢了一腳門。在旁邊織毛衣的奶奶看到了,馬上心疼地抓過他的手指,放到嘴邊吹,還打了那扇門兩下:「都怪門,都怪門,奶奶幫你出氣。」

媽媽對兒子如是說:「小男子漢,是你自己關門不小心呀,怎麼能責怪門呢?」兒子很不服氣,大聲地說:「是門把我夾疼的。」媽媽心平氣和地說:「門是不會動的,是你自己關門的時候,不小心把手指放進去了,才夾住的,怎麼怪起門來?」

媽媽打開門,開始示範,「像媽媽一樣,小心點,慢慢地關門就不會被夾住了。」兒子試了幾下,笑了。媽媽接著說:「以後,做事情要當心,不能亂髮脾氣,好嗎?」兒子紅著臉點了點頭。

與孩子溝通之前,父母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和孩子溝通,溝通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許多父母就是因為不知道溝通的目的,才認為溝通是無用的行為。實際上,和孩子溝通,目的是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在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上,去教育孩子、激勵孩子,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溝通就是一種教育方式。

溝通是一種親子教育的方式。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著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著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與孩子的溝通,實際上是兩個生命的碰撞。父母與孩子的成功溝通,把握以下幾個秘訣:秘訣一:父母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

孩子向金立紅訴說高興的事,金立紅會表示共鳴,例如孩子告訴金立紅她在學校里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金立紅會稱讚說:「噢,真棒,下次你會做得更好。」孩子向金立紅訴說不高興的事,金立紅會讓她盡情地宣洩,並表示同情。例如當孩子告訴金立紅今天在學校跟同學打架了,還吃了虧,她非常氣憤地說明天要怎樣報復,金立紅會讓她對著沙包練一通拳擊,然後說:「打人也會手痛的吧,明天你告訴老師,請求老師的幫助吧。」當孩子向金立紅訴說金立紅不感興趣的話題,或者金立紅很忙的時候,也得耐著性子聽,還得不時地用「嗯」「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表示自己在認真地傾聽,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這樣,不僅使孩子更樂意向金立紅傾訴,而且提高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孩子要告訴父母事情的時候,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靜地等待孩子,安靜地看著孩子,不去打斷他的話,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左顧右盼,停下手邊的工作,這等於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在意的,我在認真地聽,在注意你所說的感覺或問題。

秘訣二:父母要真誠地作出反應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著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

李艷芳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5歲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李艷芳幫忙。李艷芳心裡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知心話」:「甜甜,媽媽現在忙死了,作業等會兒再做,體諒一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李艷芳後來也忘了這事,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現作業沒寫完。

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對於孩子,父母要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

秘訣三:營造和諧的溝通氛圍

和孩子溝通,創造和諧的溝通氛圍是重要的前提。

小泳兩歲時,媽媽就教她唱歌跳舞,現在孩子上小學二年級了了,媽媽每周六、日仍然帶著女兒輾轉於各個培訓班,她對女兒的要求很高,「說好的時間不能遲到」,「老師的作業一定要完成後才睡覺」……媽媽像一個停不下來的、精準的陀螺,這讓女兒覺得生活好累,媽媽好可怕!

人與人之間進行順暢的交流,首先要有輕鬆、融洽的氛圍,要使人從交流中產生愉快的體驗。孩子與父母之間也不例外。和諧的溝通氣氛永遠是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添加劑。

秘訣四: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

父母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

只要兒子做了好事,歐陽華表揚時都會用具體語言。兒子主動洗碗,歐陽華會說:「媽媽最喜歡你分擔家務了」;他外出和歐陽華的男同事打招呼,歐陽華會說:「叔叔誇你講禮貌,媽媽聽了很開心呢」;他在醫院給奶奶叫護士,歐陽華會說:「寶貝真懂事,都會關心照顧奶奶了」……當然,每當他做錯了事,歐陽華的批評也很有針對性,再也不用一些籠統的辭彙去否定孩子。慢慢地,在歐陽華的表揚中,兒子的性格變得很陽光,表現也越來越好了。

父母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台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地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秘訣五:多讚美孩子,少批評

也許父母從來沒意識到,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

駿駿8歲了,凡事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洗臉,收拾東西,幫家裡掃地……時間一長,媽媽真的把駿駿當成了小助手,「兒子,把報紙整理一下」「再把垃圾倒一下」……鄰家阿姨誇孩子聽話能幹,媽媽則不以為然,說:「這算什麼,人家尊尊能認500個英文單詞呢!」駿駿聽了,一下子把垃圾扔在地上。驟然間,母子情緒變得十分對立……

恰到好處的讚美、欣賞則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所以父母對孩子要多了解、欣賞、讚美、鼓勵。讚美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總之,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有些問題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幫助孩子慢慢認識,慢慢溝通,別希望著通過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畢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年齡、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如果過於急躁,溝通就會成為泡影。只有掌握與孩子交談的藝術,做孩子的朋友,才能使兩代人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溝通。愛心是孩子將來立身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

陳菲雯的兒子特別喜歡吃烤鴨,尤其愛吃鴨腿。每次買來烤鴨,陳菲雯都先將鴨腿放在兒子的面前,而自己只吃鴨頭、鴨爪。一次,朋友請陳菲雯母子吃飯,給他們母子各夾了一隻鴨腿,沒想到陳菲雯的兒子說:「我媽媽不愛吃鴨腿,媽媽愛吃鴨頭、鴨爪。」陳菲雯聽後感到不是滋味,沒想到自己對兒子的一片愛心,被誤解成了自己的一種飲食愛好。後來又一次吃鴨時,陳菲雯只將一隻鴨腿送到兒子面前,自己也拿起一隻吃了起來。兒子立刻瞪大了眼,大聲吵了起來:「你怎麼把我的鴨腿吃了?」這時陳菲雯才鄭重地對兒子說:「不是媽媽喜歡吃鴨頭,是愛你心切,才把鴨腿讓給你吃。」

成功之路有千萬條,條條都是愛心鋪就的。無論是成功的事業,還是成功的學業,無論是成功的友誼與婚姻,還是成功的身心健康,都離不了愛心。愛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質,它是人性的基礎。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一個與社會脫節的人。

愛心能使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渺小走向博大。所以,父母一定要小對孩子進行「愛」的熏陶和教育,培養其懂得「愛」的高尚情操,培養孩子的博愛之心。

孩童時期是人各種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愛心的形成也是在孩童時期。因此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抓起。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要把自己看做孩子的夥伴,陪孩子遊戲、聊天、學習,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為孩子奉獻愛心打下基礎。

李宗薇正在讀小學三年級,最近她在學習有關植物方面的知識。她覺得那些花草實在是太美了,便懇求媽媽給她買一盆鮮花。媽媽同意了李宗薇的請求,帶著李宗薇到花卉市場買了一盆小花。媽媽希望李宗薇看到小花生長的整個過程,並且能夠自己照顧它。並和李宗薇約定,由她負責照顧鮮花,給它澆水和施肥。

最初幾天,李宗薇非常興奮,每天耐心地給小花澆水,還根據日照的情況,不斷給花盆挪動位置,並拿出本子,歪歪扭扭地在上面畫出花卉生長的情況。可是,沒過多久,媽媽發現,李宗薇給花澆水的次數越來越少了,甚至好多天都不給小花澆水,也不做記錄,似乎她已把養花的事給忘了。結果,小花慢慢枯萎了,葉子也開始泛黃,生長的速度減慢了,再過幾天,那盆花就要死了。

吃過晚飯,媽媽把李宗薇叫到陽台,說:「你給花澆水了嗎?」李宗薇低著頭說:「沒有。」「為什麼沒有?」「我……」「我們在買這盆花的時候,你是怎麼說的?由誰負責給這盆花澆水?」李宗薇沉默不語。「你看,這盆花多麼地傷心、悲哀!它失去了美麗的葉子而變得枯黃,而這都是因為你。」以後的日子裡,李宗薇每天堅持給花澆水,小花不久又恢復了以往漂亮的顏色。

俗話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孩子愛心的培養,需要父母的愛心澆灌。世界五彩繽紛,人間豐富多彩,都需要有愛心的人去發現,去欣賞,去領悟。孩子愛心的培養,關鍵時期在童年。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這種力量只有那些擁有愛心的人才能發現,才能感受,才能交流。一個人如果能把愛心當做一種力量來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中,那麼無論遇上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挫折,就都能戰勝,對於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能。

那麼,父母如何讓孩子的愛心茁壯成長呢?

妙招一:以身示教,勝於言傳

父母要讓孩子從小懂得:尊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愛是相互的,擁有博愛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人。

羅羅小的時候,爸爸就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同情心。當看到有比他小的小朋友摔倒時,爸爸就啟發羅羅:「你看那個小朋友摔倒了,你摔倒的時候是不是很疼呀?小妹妹一定也很痛,我們快去把她扶起來吧。」「看,小妹妹哭得好傷心呀,快拿出你的小手絹幫她擦擦眼淚吧。」就這樣,羅羅的愛心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起來了。

父母是愛心傳遞的使者,要尊老愛幼,用心去影響孩子,包括尊敬鄉鄰,愛護一草一木,珍惜光陰等,潛移默化中使孩子擁有愛的感知,同時,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愛,父母為什麼這樣做,結合生活中孩子破壞玩具,撕毀圖書等壞行為,進行教育,使愛具體化,讓孩子會從熟悉的人的生活和言行中汲取愛。

妙招二:給孩子創造實施愛心行動的機會

有時候孩子沒有愛心,是因為父母呵護過度,剝奪了孩子實施愛心的機會。

陳萍的女兒已經10歲了,平時怕耽誤她學習,洗頭洗腳、掃地鋪床、洗衣服刷鞋都是陳萍幫她做。假期里,想讓她學習獨立,便讓她分擔一些家務,如拿牛奶、刷鞋子、打掃自己的卧室等。可是,才幹了兩三天,孩子就不耐煩了,並且說出了「正當」的理由:「暑假是給我們學生休息的,不是讓父母偷懶的!」

還有一次,陳萍感冒發燒,下班回家後沒做飯就倒在床上了。女兒放學回來,不但沒講一句關心、體貼的話,反而對著陳萍大喊:「你肚子不餓,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嗎?要睡也要先給我做好飯菜再睡呀。要不,打電話叫爸爸回來給我做飯!」

父母要引導孩子主動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在父母生日時,暗示孩子來表達對父母的愛。而當孩子付出行動後,以微笑的表情、讚揚的語氣及時地給予表揚,能激起孩子產生一種關愛他人後的愉快的心理體驗,並會產生不斷進取的強烈願望,以致逐步形成把關愛他人當做樂趣的健康心理。

妙招三:表揚孩子善良的舉動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揚,那麼他還會繼續這麼做。因此,當孩子幫了別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別人著想時,父母要及時表揚他的這一舉動,鼓勵他以後多做一些助人為樂的事情。

晨晨媽媽聽說他在學校做了好事,主動照顧一個生病的同學,便給晨晨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並在飯桌上很鄭重地表揚了晨晨。

飯後,晨晨爸爸問晨晨媽媽:「這麼點小事,有必要搞得這樣隆重嗎?」晨晨媽媽很嚴肅地說:「培養孩子的愛心可不是一件小事,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告訴孩子,大人們對他這種善良的舉動很賞識,那他以後就會經常做善良的事。慢慢地,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晨晨爸爸聽後,情不自禁地向晨晨媽媽伸出了大拇指。

父母們,賞識孩子善良的舉動吧,這樣,善良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妙招四:教孩子培養移情能力

所謂移情能力是指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小曉病了,戴著大口罩來到幼兒園,老師對大家說:「小朋友們,小曉今天感冒了,我們一起來好好關心他、照顧他,好不好?」小朋友們看著小曉的大口罩,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午飯時間到了,小曉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準備吃飯。同桌的凱凱一見小曉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來:「不要坐在這裡!你會傳染給我們的!」其他小朋友也厭惡地看著小曉,不讓小曉坐在自己身邊。

這時候,凱凱的媽媽來了,看到了這一幕。她把凱凱來到一邊,問凱凱:「你感冒的時候,難受不難受啊?」「難受。」「如果這時候,我再不理你,你會什麼感受啊?」「更難受了!」「那你們不理小曉,小曉是什麼感受啊?」凱凱不語。然後,凱凱走過去跟小曉坐在了一起。

比如當看到別人生病疼痛時,父母要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疼痛經驗而能感受到,並體諒他人的痛苦,從而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善良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雖然別人看不到,自己卻能深切感受到,因為善良的人內心時刻都是溫暖的;善良的心雖然別人看不到,但能反映在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上,別人能看到了你的善良,也會反饋給你回報。一個人要想身心都健康,首先要做到善良。

楊小梅8歲,雖然小,語言與行為卻非常粗暴。周末的一天,楊小梅一家三口準備到外邊去玩,楊小梅的媽媽已經做好了飯,想吃過飯再出去,就告訴楊小梅別太著急,吃過飯不晚。沒有想到楊小梅不但沒有按照媽媽說的做,同時還用手指著媽媽大聲嚷嚷:「老太婆,就你啰嗦,煩死人了。」楊小梅的爸爸聽女兒學起了自己的樣子說話,「撲哧」一下樂出了聲,沒有想到楊小梅跑到爸爸面前,用力地踢了他一腳說道:「有什麼好樂的,什麼事沒有見過?」這一下,楊小梅的爸媽都傻眼了。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善待自己,每個人也都需要別人對自己施以善舉。只有善良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才如魚得水、如沐春風。只有善良的人,才會收穫更多別人給予善良的回饋。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因為善良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品質。

善良的種子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種上,它才會更容易生根發芽,與孩子一起茁壯成長。孩子的行為與思想最初受家庭的影響,因此,父母面對孩子不友善的舉止時,首先不要責怪孩子,而是要從自身先找出原因。在友愛、互助的家庭里,孩子通過耳聞目睹父母友善的語言、行為時,父母就不知不覺地給孩子種下善良的種子。

采采10歲,是四年級的學生。采採的爸媽很恩愛,對采采關心備至,對別人的苦難也經常幫助。采采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感覺特別舒心、開心,也學會了關心父母、善待別人。

有一天,采采從學校里回來後,一句話都不說。媽媽看著女兒的情緒不對,以為女兒生病了,就問女兒哪裡不舒服。采采聽到媽媽這一問,就小聲地啜泣了起來,這一下媽媽更害怕了,問采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采采這時才哭著告訴媽媽說:「我班裡有一個同學患了白血病,治療要花很多錢,但他家裡沒有那麼多錢。」

采採的媽媽明白了女兒的意思,問采采道:「你是說咱們給他捐些錢看病是嗎?」「是的。」「那你就別哭了,你說捐多少我們就捐多少吧。」媽媽勸采采說。「我不是為這個哭,我一想到他的爸媽沒有了孩子,應該多傷心啊,想到這才想哭的。」采采說著哭聲又大了起來,引得媽媽也隨她一起泣不成聲了。

采采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捐了出來,采採的爸媽也捐了兩百元錢,所有捐錢的人名都寫在一張大紅紙上貼了出來,采采一家三口被寫在第一個,那是捐錢最多的人的位置。

善良的人一生平安,善良的心一直溫暖,善良的舉止別人一生感念。善良的人是這個世界不可缺少的,十分需要的。父母要想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首先需要培養孩子的善良,這是父母應負的責任與應盡的義務。

孩子的善良,需要父母從小進行悉心培養,除了父母言傳身教外,要讓孩子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這樣孩子才能對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伸出友善之手。同時,對孩子的善良行為,父母要及時鼓勵與表揚,有可能的話,讓孩子體驗因為自己善良的舉動所帶來的饋贈,這樣孩子會更加深對善良的認識,更執著地去做一些善良的事情。妙招一:給孩子提供互助、友愛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兩個因素對孩子善良的形成起了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

路貴峰6歲,是在一個友愛、互助的家庭里長大的。別看路貴峰小,而且剛上小學,路貴峰在班裡還是個小班長呢。初入學的路貴峰並沒有受到老師太多的注意,但後來,老師看見路貴峰經常去調節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有些同學不小心摔倒了,路貴峰總是趕快跑過去把他扶起來;有些小同學不會的東西,路貴峰還主動去教那些不會的同學。這樣,路貴峰與同學的關係都特別好,老師已有意讓有愛心的路貴峰去當班長,不過為了顯示公平,還進行了一次選舉,結果全票通過。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行為,孩子往往也會成為一個那樣的人,具備那樣的行為。父母要想教給孩子善良,需要給孩子一個互助、友好的家庭環境。

妙招二:對孩子善良的行為及時肯定

當孩子對別人表示出關心的問候或者善良的行動時,父母需要及時對孩子進行鼓勵與肯定,以強化孩子善良的行為。

夢夢今年8歲。有一次,夢夢跟著媽媽上街,正走著,夢夢看見路邊上有一個大姐姐跪在地上,面前放著一個骨灰盒,盒子下面壓著一張紙,紙上寫著求錢葬母。紙上的字夢夢都認識,也隱約明白是什麼意思。就轉身找媽媽要了五塊錢,把錢遞給了那個跪在地上的女孩。

夢夢的媽媽知道那個女孩是在騙錢,但並沒有當著女兒的面揭穿,而是誇讚女兒的愛心,並且給女兒買了個新書包以表示獎勵。

生活中有很多裝可憐騙錢的人,孩子面對這樣的情況分不清是非,為了使孩子能夠把善良的舉動進行下去,父母還是需要對孩子進行鼓勵。以後孩子慢慢大了,經歷的事情多了,自然能夠分辨出真假可憐之人,也會有選擇地做出正確的善良的舉止。

妙招三:讓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孩子只有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角度去考慮問題,才會理解別人的想法與行為,才會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才會激起自己做出善良的舉動。

都都是一個很調皮的孩子,今年9歲,個子長得很高,上三年級。有一天,都都去學校的路上,看見好幾個同學跟在一個腳有殘疾,走路一拐一拐的同學後面,一邊學著他走路的樣子,一邊高興地大叫「瘸子」,那幾個同學都都認識,與自己一班。他們看到了都都,讓都都也加入他們的行列,都都沒有答應。

後來,那幾個孩子感覺學著還不過癮,幾個人圍上去還要揍那個有殘疾的孩子。都都看在眼裡,想到那個殘疾孩子本來就很自卑,現在又遭受別人的嘲笑、欺負,心裡肯定很難受。他連忙走到那個有殘疾的孩子面前,護著他對自己的同學說道:「誰要是欺負他就是給我過不去,要想打架,就沖我來。」說著走到那個最前面的同學面前,舉起了自己的拳頭。那幾個同學個子比都都矮,平常就很怕他,看到都都這樣,都撒腿跑了。以後,都都與那個殘疾孩子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孩子都愛起鬨,都喜歡一起欺負弱小或者有殘疾的孩子,父母教育孩子學會處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時,就會使孩子的不良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同時,還會使孩子感同身受,做出善良的舉動。一個人能夠取得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品格的高低。誠信是個人品格的基石,其他優秀的品德素質,多數都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父母幫孩子養成誠信的品格,等於為孩子未來的成功鋪墊了基石。

孟琳9歲,已經上四年級,學習成績很好。暑假的這段時間她讓媽媽很頭痛,因為要上班沒人在家,媽媽便安排了一些學習任務給她,她滿口答應。以她的速度一個小時就能全部做完,可每次媽媽回來,她都說:「媽媽我忘了做了。」

媽媽問孟琳原因,每次都是因為玩過頭了。媽媽嚴肅地告訴孟琳:「你這樣說話不算數,我很不高興,以後不能再這樣了。」孟琳看到媽媽的臉色,馬上答應:「我明天一定會完成學習任務。」可第二天還是一樣。媽媽為了督促孟琳,在上班的時候再來個電話提醒,可還是不管用。面對說話不算數的孟琳,媽媽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誠信是人性一切優點的基礎,世界上才華橫溢的人並不罕見,但是,才華出眾的人就值得信賴嗎?只有誠信的人才值得信賴。誠信這種品質比其他任何品質更能贏得尊敬,更能取信於人。誠信是立身之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產,它能讓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樑、光明磊落地做人,還能給孩子以力量和耐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誠信的習慣,不喜歡孩子撒謊。但是,許多孩子卻是說的一個樣,做的另一個樣;當面一個樣,背後另一個樣。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許多父母是既生氣又著急,對孩子來回訓斥甚至是懲罰,但是,這種方法有時卻促使孩子更擅長於撒謊了。

其實孩子的這種不誠信的行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後天的某種需要引起的,比如為了滿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甚至是為了逃避受批評、受懲罰。從心理學來看,孩子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道德意識決定著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又反過來體現著道德意識。但是,由於孩子認識水平跟不上道德行為,常常會造成認識和行為的脫節。許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由於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強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造成他們說話不算數,答應人家的事又不做。

爸爸和王雨山的關係一直很融洽。可如今,孩子處處防範著爸爸,爸爸說什麼,他都會用懷疑的眼光盯著爸爸,一聲不吭。

那是周三的一天下午,王雨山學校放假。爸爸下了班後,發現王雨山不在家。傍晚6時,他大汗淋漓地回來了,告訴爸爸他和幾個要好的同學打乒乓球去了。由於王雨山是做完作業後去打的球,爸爸沒有責怪他。

晚上,王雨山讓爸爸在作業本上簽字,要表明他下午在家裡複習,沒有外出。原來,次日老師要進行一次小考,要求學生不得外出,並要求父母簽字證明。「爸爸一定下不為例!」看著孩子真誠的小模樣,爸爸頭一次對孩子的老師撒了謊。

第二天,左思右想,覺得該堅持的原則還是要堅持,爸爸還是給孩子的班主任打了電話,向老師反映了實情,爸爸希望這事能給孩子一個教訓。當天,孩子放學後,臉色非常不好,爸爸跟他說話,他也不理爸爸。問多了,他就哭著和爸爸吵開了,說他把幾個好朋友都連累了,好朋友都不理他了。爸爸一再強調這樣做是為他好,孩子卻怎麼也不理爸爸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就這樣,爸爸失去了王雨山的信任。

孩子是否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經常出現言行不一、不履行諾言的行為,父母應該多從孩子的認識發展上來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而打罵孩子。如果父母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誠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養成誠信的習慣的。

誠信不僅是立人之本,更是立國之本,教育孩子具備誠信的品質比通過一門課程更加重要,這不僅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關係到孩子將來一生的發展。失去誠信,在交際上會失去朋友,在社會上會失去發展機會。只有誠信,才是人生的通行證。

妙招一:父母給孩子樹好誠信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第一污染源。孩子身上的優點或缺點,與父母親有直接的關係。

桐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一天在上學校的路上看見賣風箏的,便鬧著讓爸爸給她買風箏,並要求爸爸星期天帶她去廣場放風箏。爸爸因著急去上班,便答應孩子說:「好的,你在學校乖乖的,爸爸下班給你買。」

接孩子的時間到了,桐桐看見爸爸空著手來接她,失望地問:「我今天在學校表現得很好,老師還表揚我了,爸爸為什麼沒給我買風箏啊?」爸爸則不耐煩地說:「星期天再說吧,我現在要把你送去奶奶家,晚上我還有應酬呢。」

教育孩子要誠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誠信。以誠信培養誠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為了培養孩子的誠信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誠信,不要說話不算話。父母說話不算數,這樣就會給孩子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孩子說話也會隨隨便便。

妙招二:對孩子的說謊行為不能姑息

當孩子說謊時,父母一定不能姑息。

馬格剛上二年級的時候,一次期中考試結束,他回來了,媽媽問:「兒子,這次考試分數出來了嗎?」馬格說:「試卷未批,不知道成績。」媽媽問了一句:「真的沒出來,還是你考得不好,不敢說?」馬格猶豫了一會兒,說:「真的不知道!」從馬格子的眼神中,媽媽感到他可能在說謊。因為考前要求他少貪玩,爭取考出95分以上,他可能怕媽媽責備他,不敢說。媽媽又補充了一句:「不許撒謊,即使考得不好,也不要緊。」但他仍堅持說成績不知道。見他一再堅持,媽媽也就不再多問。

可當他沖完澡,媽媽在換洗他的衣褲時,發現他褲兜里放著這次期中考試的試卷,成績只有78分。當時媽媽就發火了,把他叫過來,問他:「為什麼不說實話,要欺騙父母?」而且告訴他撒謊做錯事,必須接受處罰,媽媽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尺子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雖然方式粗野了點,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他明白只要犯了錯誤就要承認,無論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面對孩子的不誠信行為,父母一定要嚴肅對待,認真處理。父母要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分析撒謊的危害,指出問題的嚴重性,並明確表態「下次不能再撒謊」,讓孩子明白撒謊是不好的行為。

妙招三:強化孩子的誠信行為

孩子有誠信行為時,父母的肯定能使這種行為得到強化。

星期天,蒲蒲的爸爸想帶她去公園玩,可是,蒲蒲卻拒絕了。

「你不是早就想讓我帶你去公園玩的嗎?」蒲蒲爸爸感到很奇怪,「好不容易今天我有時間,你怎麼又不去了?」儘管爸爸的語氣里,已經帶有惱怒了,蒲蒲還是堅定地搖了搖頭。

原來,蒲蒲昨天答應幼兒園同班的小朋友,來家裡一起玩遊戲。雖然她的確想和爸爸去公園玩,雖然小朋友可能不會來,但是,她不能對小朋友失信。

「我約了朋友,」蒲蒲說,「我不能說話不算數。」聽了蒲蒲的解釋,爸爸沖蒲蒲豎起了大拇指。

在孩子守誠信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誇獎。這時候的誇獎,能夠有效強化孩子更加誠信,使誠信變成孩子的內在品德。

妙招四: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孩子不誠信的行為大部分是出於某種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必然會尋求滿足需要的辦法,如果父母對這種合理需要過分抑制,孩子就會換種方式,以某種不誠信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軍軍為了得到一個漂亮的書包而對媽媽說:「媽媽,你給我買個漂亮的書包吧,我們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有漂亮的書包,就只有我沒有了!」而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有漂亮的書包的,軍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這樣說的。

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孩子的需要,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部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的部分不誠信行為的發生。責任感的培養有助於孩子理解、體諒別人,養成合群的好習慣。生活中的無數事實都證明,那些很會關心別人、很懂事,又有很強組織能力的孩子,往往都有很強的責任感。責任感的培養還有助於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養成良好的自治、自理能力。

一天早上,上小學二年級的強強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們大掃除,該輪到我用一把長掃把掃屋頂了。」頓了頓,強強又說:「可是我不想掃,因為掃屋頂塵土飛揚,吸入肺里不好,會很不舒服,而且又累。你能不能給老師打個電話,就說我今天不太舒服,讓老師把這個活安排給別人得了。」媽媽聽了強強的話,失望地搖了搖頭。

把一個孩子養育成一個有責任心的大人,這是多數父母的共同目標。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關係到孩子將來的命運,決定著孩子人生的大事。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孩子就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就會好好學習、好好生活,將來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責任心是一個人生命的纖繩。有了責任心,一個人才把自己的生命與別人的生命聯繫起來,才會產生自我價值感。一個沒有責任心、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便會感到迷惘,因而失去創造成就的動力,而容易為其他一些物質性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平庸地度過一生。

如果孩子責任心強,做任何事情就都會負責任,就都會非常認真,那麼,就磨鍊了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具備了克服困難的毅力,做任何事情就容易成功了。另外,孩子只有有責任心,才會有孝心、慈心,才會責無旁貸地擔負起贍養父母、撫育兒女的義務。

孩子的責任心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培養起來的。

京京出門從來不用媽媽費心,京京媽媽從來不會像別的媽媽一樣沖著頑皮的孩子大喊:「慢點,看車!」有時,反倒是京京像小大人一樣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領著你」,生怕媽媽迷路和發生危險的樣子;每次媽媽帶京京去逛超市時,京京都會為媽媽拿購物籃,出來時還會幫媽媽拎東西。

看著京京小小年紀就這樣有責任感,鄰居們就問京京媽媽:「你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這時,京京媽媽就會很自豪地說:「我總會在小京京面前『示弱』,每次出門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媽媽不認識回來的路,你回來時要給媽媽帶路呀;去購物時,我就會對他說,媽媽力氣很小,拿不動了,他就會主動過來幫忙……每次回到家後,我都會向他的爸爸大大誇獎一番,"咱們家京京表現真不錯,現在都是大男子漢了,現在我們母子倆在一起,他就像一個小紳士一樣照顧我。」

做父母的應該懂得,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的成長不僅是身體和智力方面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人格和人品方面的。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各方面的條件以及正確的引導,使其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在家不會孝順父母,在外不會有知心朋友,在事業上不會有輝煌成就,他的人生更不會美滿幸福。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心,這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中比金子還要珍貴。妙招一: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培養小孩子的責任心,要從孩子身邊的小事做起。

吉吉很愛坐遊樂園的轉椅、小火車、宇宙飛船等,每次爸爸都帶他買一次票坐一次。為了培養兒子的責任心,一次,爸爸一下子買了許多票,交給他保管,爸爸只負責帶他到入口處。結果,他坐完轉椅後卻找不到其餘的票了。爸爸至今仍忘不了吉吉那種期冀的眼神,如果重新買票也不過幾元的事,而且吉吉也會很高興,但是為了讓他學會承擔責任,爸爸沒有去買票,而是故作輕鬆地說:「找不到就不坐了,我今天帶的錢是買今天的票的。下次要把票放好啊。」這次經歷無疑對培養吉吉的責任心很有用處。此後,無論交給他什麼東西保管,他都沒有遺失過。

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長期過程,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從生活點滴開始培養。父母要有意識地抓住和創造各種機會,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妙招二: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孩子由於年幼缺乏知識和經驗,經常會造成一些過失,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時衝動傷害了別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煩等等。發生這類過失的時候,許多父母會責怪孩子,如這樣說:「你怎麼搞的?能這麼做嗎?討厭!快走吧,回家寫作業去。」於是,孩子沒事了,什麼責任也不必負,回去該學習就學習,該玩就玩。父母則留下來承擔責任,又是道歉,又是賠償。這樣做,孩子怎麼可能有責任心?細想一下,正是父母剝奪了孩子履行責任的機會。

在70年前,有位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鄰居的玻璃,人家要求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可以買125隻生蛋的母雞。闖了大禍的美國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兒子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這12.5美元借給你,一年後還我。」從此,這位美國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這位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父親讓他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他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像里根的父親那樣,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失的責任,看起來似乎有點兒「殘酷」和不近人情,其實這才是父母深沉的愛。一般來說,當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恰好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有利時機。不論孩子有什麼過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應該讓他承擔責任,而不是由父母大包大攬。

妙招三: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生活上,麗麗的媽媽從來不替她包辦,而是提倡自己的事情就應該自己去做。媽媽經常鼓勵麗麗自己洗小手絹、自己收拾書包、自己打掃房間。另外,媽媽還經常讓麗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媽媽可以規定,周末刷碗的工作由麗麗負責,並從頭到尾引導麗麗把廚房打掃乾淨,以此來培養麗麗的責任感。

有段時間麗麗上小學總遲到,媽媽給她買了一個小鬧鐘,但媽媽沒有幫孩子把鬧鐘定好,而只是告訴麗麗:「什麼時候起床由你來定,遲到了會挨老師批評的。」結果,麗麗每天都會早早地起床,從來沒有讓媽媽費心。

父母可以從學習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父母一開始就應該讓孩子明白,學習並不是為父母學,而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做作業時,父母沒有必要一直在孩子旁邊陪著,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

家庭是孩子責任心賴以滋長的土壤,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在家庭環境中培育出責任心的「幼苗」,才能在更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經受考驗,得到修正和磨鍊,最終會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心,其實質是一個人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忠誠,因此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嘉嘉是個小學四年級男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床鋪都要由媽媽來整理。一天,媽媽生病卧床,要他獨自去樓下的快餐店解決吃飯問題,且自己鋪床。一聽說家務得由自己動手,嘉嘉竟大發雷霆,對著病床上的媽媽破口大罵。此外,嘉嘉明知下崗的爸爸僅僅依靠修理自行車獲得微薄的收入,花錢仍然大手大腳,經常向爸爸索取零花錢。除了出入遊戲機房,他每天放學後還在校門口買上五串羊肉串,吃得滿嘴流油。當疲憊的爸爸要他打一盆洗臉水、取一條毛巾時,他要麼以「正在做作業」為由懶得動手,要麼嘟嘟囔囔,沒有好脾氣。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最高貴的感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德,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衡量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標準。它體現了最根本的人性和道德觀念。「孝道」的時代傳承,也確實為促進社會穩定、保障民族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解決了幾千年沒有社會保障時期的養老問題。而以之為支撐的宗法制,更成為華夏子孫世代傳承的精神支柱。

「孝」的核心內涵就是愛幼尊長。從家庭的孝,是指贍養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顧老人,盡人子之責。家庭外,家庭宗親長輩、外戚長者,還指社會上所有長輩,所以孝的內容不僅僅是家庭生活,實現長輩的願望;力求上進、實現人生價值、最終報效民族和國家。

於梁從小在外婆家長大,與外公、外婆感情很深,去年6月,外公去世了,外婆被接到他家來住,可後來聽說家人要把原來的老房子賣掉,外婆說什麼也不願意。家人無奈只好隨她搬回原來的房子居住。於梁看到媽媽及其他親屬都忙於生計,顧不上陪伴老人,在一次家庭會議上,於梁自告奮勇替大人承擔了陪伴外婆的義務。

外婆家離他家有一公里左右,他每天放學後便抓緊時間做作業,吃過晚飯後就到外婆家去,干一些提煤、倒爐渣等力氣活,還陪外婆看電視、聊天、講故事、講笑話,一年多從未間斷,使78歲高齡的外婆備感欣慰。

10月初的一天,於梁偶爾看見外婆與其他老人一起去聽健康講座,其他老人都搬著方便輕巧的小馬扎,而外婆卻搬著又重又硬的木製方凳,於是他就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時間到附近的農業連隊拾花掙錢,給外婆買了一個馬扎,外婆心裡特別高興,逢人便說:「我的外孫是個大孝子,這是我的福氣呀。」

孝道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範疇。父母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

為人父母者都想自己的孩子有顆「孝心」,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呢?

妙招一:給孩子做孝道的榜樣

父母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父母孝順,孩子也會變得孝順。

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三四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里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他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孝心就是在一代代父母的身體力行中傳承、沿襲下來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樣下養成的。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一顆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因為「身教重於言教」。

妙招二:從小事入手訓練孩子孝順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細節確實最能表達孝心。因此,對孝心的培養也應從細微處入手。為父母倒一杯水、給父母捶一次背,讓疲憊的父母欣賞一段音樂,有好吃的東西請父母先嘗嘗……

《新三字經》里的「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指的是漢朝時期因孝敬父母而聞名的孩子黃香。黃香9歲喪母后,非常孝敬父親。每當夏夜臨睡前,小黃香就坐在父親的床上把蚊子驅走,把蚊帳掛好,再用扇子把席子扇涼;而每當冬夜,他就先睡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體溫焐熱,再請父親睡下。不僅如此,小黃香在學業上還十分出色,當時就有「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之說。顯然,小黃香表達孝心都體現在細節上。

要把孝心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注意天氣變化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讓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讓他知道父母養育了他,他應為父母多做事。

妙招三:讓孩子了解父母養家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讓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孝敬父母呢?

為了讓兒子胡嚴峻了解掙錢的辛苦,媽媽每月給胡嚴峻定了4個勞動日。在勞動日里媽媽不給胡嚴峻零花錢,而讓胡嚴峻自己來掙——

幹家務,媽媽支付胡嚴峻相應的報酬。這天又是勞動日,胡嚴峻想要一個玩具熊,為了掙夠所需的錢,胡嚴峻一直幹活到下午。等胡嚴峻把玩具熊抱到懷裡的時候,胡嚴峻不由得嘆氣:「媽媽每天都這樣辛苦,真是不容易啊!」

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孩子自然就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妙招四:給孩子表達孝心的機會

孩子表達孝心需要實踐,如果一直沒有恰當的機會,縱有滿腔孝心也無從表現,久而久之,那顆孝心便被掩藏乃至泯滅了。前文中提到的「捨得教育」之意,即是指父母不要因為擔心孩子「疲勞」、擔心孩子「做不好」、擔心孩子「學習分心」而不給他們表達的機會。

曾有一位母親卧病在床,9歲的女兒主動要求為母親熬藥、做飯,但這位母親猶豫再三,最後不但硬撐著下床親手熬藥,還自己動手做飯端給女兒吃。看到母親的行為,孩子的心中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母親即使生病了也用不著我的幫助!我沒有必要太關心母親!」從此以後,這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勞累和難處就變得不聞不問。

其實,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久而久之,才有可能培養出孩子的孝心,才能使孝心在孩子身上紮根。自信,是對自己能力的充分估量;自信,是對自我實力的高度認可;自信,是一種來自心底的無形力量。有了自信,孩子就沒有跨不過的難關、沒有越不過的溝梁。自信,是孩子成就偉業的先導。

燕燕的數學成績很差。一天晚上,燕燕在做一張數學卷子,其中有3道應用題不會做。爸爸給她講了一遍,她沒聽明白,又講了一遍,她還是沒聽懂。爸爸有些不耐煩,於是媽媽又過來為女兒講,講了很長時間,燕燕才終於弄明白這道題怎麼做了。但是,晚上睡覺前,燕燕卻哭著對媽媽說:「媽媽,你說我怎麼這麼笨呢?那麼簡單的題我都不會,我覺得活著一點都沒有意思。」聽了女兒的話,燕燕的媽媽很著急,怎樣才能讓孩子自信起來呢?

自信,就是要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面對困難與挑戰的時候將自己最大的潛能釋放出來,相信自己可以在理想和興趣的引導下堅定不移地走向成功。

自信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無論面臨的是學習的壓力,還是工作的挑戰,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自信都可以產生神奇的放大效應。

自信的人敢於嘗試新的領域,發揮自己的興趣與才華;自信的人快樂向上,因為他不擔心失敗;自信的人有主見,敢於做他人沒有做過的事;自信的人面對挫折能從經驗教訓中獲取繼續前進的勇氣;自信的人重諾守約,敢於在團隊合作中發揮自我的價值。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成功只青睞自信者,與自卑或自負者無緣。自信對一個孩子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在體力上或是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作用,自信心能夠成就孩子的一生,在某種意義上,它比智力、知識更重要。

一天,幾個白人小孩正在公園裡玩,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著貨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過去,每人買了一個,興高采烈地追逐著放飛在天空中的色彩艷麗的氫氣球。

在公園的一個角落裡躺著一個黑人小孩,他羨慕地看著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過去和他們一起玩,因為自卑。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後,他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貨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可以賣一個氣球給我嗎?」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溫和地說:「當然可以。你要一個什麼顏色的?」

小孩鼓起勇氣回答說:「我要一個黑色的。」臉上寫滿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了看小孩,旋即給了他一個黑色的氫氣球。小孩開心地拿過氣球,小手一松,黑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形成了一道別緻的風景。

老人一邊眯著眼睛看著氣球上升,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小孩的後腦勺,說:「記住,氣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為客觀存在的顏色、形狀,而是氣球內充滿了氫氣;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因為種族、出身,關鍵是你的心中有沒有自信。」

立志是事業的大門,信心是事業的立腳點,沒有偉大的自信是註定干不出偉大的事業來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每個孩子都有尚未發掘出來的潛力和特質,如果能用尊重自己的態度努力發現和發揮這些潛能,每個孩子都可以在自信中品味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放任自我。將自卑、自怨的心理陰影拋到九霄雲外,自信才是成功的關鍵!自信如筆,能書寫出孩子人生成功的篇章;自信如光,指引著孩子前進的方向;自信如犁,能開墾孩子美麗的田園;自信如火,能點燃孩子心中希望之光。

那麼,母親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呢?

妙招一:告訴孩子「你能行」

父母要經常告訴孩子「你能行」。

敏敏今年讀五年級了,學習成績還不錯。前兩天,學校組織知識競賽,一個班級選4名學生參賽,敏敏被選中了,可是她卻說什麼也不去。老師讓敏敏媽媽回家好好做做敏敏的工作,可是,敏敏卻告訴媽媽,她不想參加競賽是因為怕比賽輸了會丟人。媽媽告訴敏敏:「孩子你一定能行!媽媽相信你。」「真的嗎?」敏敏問。「嗯!」媽媽堅定地點了點頭。於是敏敏參加了競賽,最終還拿了個三等獎。

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忽視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而在孩子表現出自信的時候及時給予積極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淡化「我無能」的心理,樹立起「我能行」的心理,也可以通過閑談的形式給孩子講一些其他人怎樣從缺乏自信變成充滿信心,讓孩子從他人的事例中學習一些經驗,這比直接說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妙招二:隨時鞏固孩子的自信

孩子只有在不斷的鼓勵中,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來樹立起自己的自信。

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宋靜害羞地瞅著客人,嘴巴動了動,但還是沒有發出聲音。這時,媽媽湊到宋靜的耳旁說了一句話,宋靜高興地跑開了,一會兒手裡拿著自己的水果跑出來,送到客人面前:「阿姨,吃水果。」阿姨好好地誇了一通這位懂事的小主人。等宋靜回到自己的房間後,客人問宋靜媽媽:「剛才你在孩子耳旁說了些什麼呀?」

「我們家孩子膽子很小,見到生人不敢說話。剛才我看出來了,她想和你打招呼,但又不知道說什麼,於是我對她說:『你要是不知道和這位阿姨說什麼,就拿出你的水果來招待阿姨。』這樣既讓這個小傢伙表現了自己,又增加了她的自信心。」宋靜媽媽自豪地說。

鞏固孩子的信心是個不間斷的過程,當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斷成功而樹立起信心時,千萬不能以為大功告成,更要不斷鼓勵孩子,鞏固其信心。

妙招三:教孩子學會自我暗示

孩子學會自我積極暗示,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胡歌對女兒的教育一直比較講究方法,女兒做事時,胡歌總是鼓勵她,而且從來不打罵女兒。可就是這樣,女兒在外人面前還總是表現得不自信。比如,胡歌帶著女兒出門,路上遇到了同事,同事誇女兒說「你長得可真漂亮」,女兒會馬上反駁道:「我長得不漂亮,我長得很醜。」如果同事問她「你學習怎麼樣?」,女兒的回答總是:「不好,我學習不好。」

見到女兒如此不自信。胡歌讓女兒每天睡覺前和起床後,都對著鏡子說十遍:「我是最棒的!」另外,每周五晚上都要總結出自己的幾個優點或者本周做的成功的事情。經過半年之後,女兒的自信心樹立起來了。

對於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自卑感強的孩子,在不斷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指出他們的閃光點的同時,母親要教育他們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不會被困難嚇倒」……

妙招四:用讚美幫孩子樹立自信

只有一個被關愛著、被欣賞著、被鼓勵著的孩子,才有可能獲得最健康的人格。家庭的和諧與溫暖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關愛、欣賞、鼓勵、讚美……正是一個孩子自信的源頭。

鬆鬆的學習成績很差,爸爸給他請過家教,也請老師對他特殊照顧,但他的成績一直在班級後十名徘徊。因此,他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一次偶然的機會,爸爸發現,鬆鬆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心腸很好,很樂於幫助別人。他積極地為班級打掃衛生、為別的同學修理凳子,甚至替受欺負的同學打抱不平。於是爸爸就抓住孩子這個優點,經常誇獎他:「兒子,爸爸為你樂於助人的精神感到自豪。」由於爸爸的表揚和鼓勵,鬆鬆在班裡表現得更加積極了,後來,竟然被老師和同學們選舉為班長。

當了班長的兒子更加自信了,不但認真地完成班長所負責的任務,還想在任何事情上都起帶頭作用。看著自己一直沒有進步的成績,他痛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在學習上也能引領班裡的同學。現在鬆鬆的成績雖然不是班裡最好的,但是與他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父母的誇獎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每當孩子有所進步時,不管是多麼微小的進步,父母都應該抓住時機,讚美孩子。學會適當地讚美孩子,是多數父母要補修的一課。

人生之路布滿荊棘,成功者的生活里同樣有雨雪風霜,知難退卻無法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遇事駐足不前會失去成功的希望;怨天尤人者只會徒增煩惱;自暴自棄者只能是獨自悲傷。

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希望,作為父母,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人生自信心。樂觀是成功的催化劑。樂觀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即使遭遇挫折,他還是堅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他們會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與挫折作鬥爭,直到把挫折打敗。因此,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

一位媽媽擔憂地說:「我家孩子總是很悲觀,他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認為以後都不會考好;讓他分析問題,他總會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甚至帶他去看電影,看完電影讓他談談自己的感受,他往往只是關注電影的負面內容。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都不錯,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悲觀?」

樂觀是指面臨困難精神愉快、充滿信心的狀態。對於孩子來說,與樂觀相關的心理素質包括:能夠依賴想像力和對未來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適應;聽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勸告,調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緒與理智的較量中,能夠較為成功地擺脫情緒的控制;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能夠預見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

樂觀對我們事業的成功舉足輕重。通常,有志於自主創業的人們在事業之初,往往面臨否定、疑惑等消極信息;而唯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才能開啟事業之門,並使之始終充滿活力。樂觀能促使我們排除疑惑,更加自信;樂觀能使我們設定目標,全心投入;樂觀能使我們堅持到底,收穫豐盛。

樂觀是成功的催化劑,悲觀是失敗的孵化器。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就是在點燃孩子對未來、對成功的希望之火。

美國有一對兄弟,一個出奇地樂觀,一個卻非常地悲觀。

有一天,他們的媽媽希望兄弟倆的性格都能改變一些。於是,他們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裡,把悲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裡。

一個小時後,他們的媽媽走進悲觀孩子的屋子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裡,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在哭泣。原來,他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怕媽媽會責罵自己。

當媽媽走進樂觀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子挖著馬糞,把散亂的馬糞鏟得乾乾淨淨。看到媽媽來了,樂觀的孩子高興地叫道:「媽媽,這裡有這麼多馬糞,附近肯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方來!」

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里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當上了美國總統。

樂觀是一種健康的性格傾向。樂觀的人總是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結果。孩子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徵,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

孩子的樂觀首先來源於父母的樂觀自信和幽默豁達,父母應當切實地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並戰勝他們面臨的困難,將自己的樂觀精神感染給孩子。這樣,即使在他們以後的生活中碰到困難挫折,他也能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具備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難,實現既定的目標。

因為父母已使他相信:一個對自己的童年具有幸福與溫馨回憶的人,胸中會永遠洋溢著幸福。

樂觀向上的性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很大。這個道理父母一般都懂。可自己的孩子還沒有形成這種性格,甚至已經有了悲觀、孤僻、懦弱或衝動的不良性格,那麼應該怎麼辦呢?父母可以採用以下幾個方法。妙招一:創建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珠珠剛上小學不久,就發生了一件讓她傷心的事情。她從小就非常要好的夥伴小艷在班上結識了一個外地轉學來的同學,從此,小艷與新同學的關係非常好。珠珠就這樣遇到了友誼挫折。珠珠非常傷心,她向媽媽哭訴了自己遇到的情況。誰知,媽媽並不理解珠珠的想法,反而呵斥道:「這麼一點小事值得大驚小怪嗎?真是沒用的人!」媽媽的呵斥讓珠珠更加傷心。從此,她變得鬱鬱寡歡,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也不對媽媽說了。等媽媽意識到珠珠的變化時,珠珠已經變得非常悲觀了。

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儘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可以想見,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創造快樂、溫馨的家庭環境。

妙招二:父母要以身示範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整天怨天尤人,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金金的父母都是公務員,由於每天的工作煩瑣而忙碌,他們回到家後總是不停地抱怨:「我們辦公室的小王太懶了,每天去五六次廁所,每次都是半個小時,總是想方設法偷懶。」「我們領導也太勢利眼了,小董剛給他送了兩條煙,他就把他提升了一級。」「我們單位的小任也是這樣的,沒事就給領導獻殷勤,又是端茶,又是遞煙,看到他那個樣子就覺得噁心。」……在這樣的環境中,金金從小就學會抱怨人了:「老師喜歡漂亮的小朋友,不喜歡我」、「老師偏心。」……

對人生、生活、挫折等要有正確的觀念、承受心理及應對良策;即使面臨極大的困難,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現一副唉聲嘆氣、無能為力的樣子。如果事情直接關係到孩子,需要孩子一起來面對困難,父母也應給孩子一種克服困難的信念。

妙招三: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調節

在家庭中,父母隨時注意指導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礙,學會自我調節情緒,使悲觀情緒、不良情感或其心理障礙及時得到化解,也就不會導致悲觀性格的形成。

謙謙從學校回來就悶悶不樂地回到自己的房間,並把房間的門關上。媽媽感覺他不對勁,便在吃晚飯時問謙謙:「謙謙,今天學校有什麼高興的事呀?」「沒有高興事,但是有傷心事。」謙謙不高興地回答。「為什麼呀?什麼傷心事,能告訴媽媽嗎?」媽媽問道。

「今天老師讓同學們選一個人當班長,同學們大多數都選了高越,只有少數的幾個人選了我!」謙謙傷心地說。「大多數同學選高越做班長,說明高越身上優點比你多。你要向他學習,然後比他更積極地表現,說不定下學期,同學們都選你了!」媽媽引導謙謙。「可是,我現在就想當班長!」謙謙有些著急了。

「現在你在同學們中間沒有太大的威信,就算你當了班長,同學們也不會服你的。如果你用這段時間好好表現自己,下學期不要說當班長,而且還會被評為三好學生呢,你說是不是?」媽媽問道。「嗯,好像是。」謙謙同意了媽媽的看法,開始高興地吃起飯來。

孩子有了苦悶,父母要讓他盡量訴說,發泄其情緒,不要讓他的委屈長期壓在心頭,更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地批評、斥責;還可以迴避孩子敏感、忌諱的話題;或者轉移孩子的思路,減輕其心理負擔,等等。因為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孩子樂觀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惹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寬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為人親近,因而人際關係往往不好。這種感情對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發展,以及對於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山山是個很聽話的孩子,但就是小心眼,愛告狀,不大一點事就去找老師:「老師,朋朋欺負我,他剛才把我撞倒了」、「老師,巧巧把水彩墨水撒到我的書上了,我的書都沒法看了」……山山媽媽經常勸山山:「男孩子要大度一點,總是告狀會被人笑話的。」但是山山不聽,還是經常為一點小事就去告狀。

寬容的人能容人之短,理解他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孩子,更要寬容待人,和氣待人,這樣才能團結同學,營造一個愉快的生活、學習氛圍。

孩子的寬容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感情,它主要表現為對別人過錯的原諒。寬容心對於孩子個性的發展,以及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惹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寬容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為人親近。

溫馨的女兒芊芊借了一本童話書,她一下課就翻出雜誌高興地翻閱起來。不巧,同桌起身時不小心把墨水瓶碰翻,墨水灑到了雜誌上,把一本精美的童話書塗得髒兮兮的,無法繼續看下去了。芊芊很生氣,不但讓同桌賠她新的童話書,還把這件事告訴了班主任老師。結果,芊芊的同桌被老師批評了一頓。

當芊芊跟溫馨訴說這件事情的時候,溫馨嚴肅地對她說:「誰都有不小心犯錯誤的時候,如果你犯了同樣的錯誤,你的同桌大喊大叫,讓你賠,還告訴老師批評你,你舒服嗎?」

芊芊說:「我會很難受的唄。」溫馨告訴芊芊,要和氣、友好地待人,不能斤斤計較,尤其是對待同學,更要大度、寬容,就像今天這樣,應該說沒關係。這樣,才能成為受同學歡迎的人,成為快樂的人。這件事給芊芊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在溫馨的啟發下,芊芊漸漸理解了寬容的含義,學著去寬容他人了。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學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心疼得不得了。於是有的父母就教育孩子說:「別人對不起你,你就對不起他,別人打你,你就打他。」這就助長了孩子不僅在學校里不會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將來人際關係的處理,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夫妻關係。

因此,教會孩子學會寬容,不僅是為了孩子今天能處理好同學關係,也是為孩子將來的幸福打基礎。

做父母的,既可以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胸懷廣闊的人,同樣也可以將孩子培養成心胸狹窄的人。但為了孩子的幸福,同樣也是為了孩子的學習,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所作為,父母應當教孩子學會寬容。

父母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孩子進行寬容之心的教育:

妙招一:首先父母要心胸寬廣

孩子的寬容之心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父母。孩子最初是從父母那裡學習待人接物的方式的。

袁枚的兒子濟濟跟袁枚說,他們班級有一個「霸王生」。這個「霸王生」經常堵在班級門口不讓濟濟和其他孩子出門。一天下雨,袁枚開車去接濟濟放學。當袁枚打傘來到學校門口時,發現濟濟說的那個「霸王生」正在教室門口著急地四處張望著,原來他今天忘了帶雨傘。袁枚說:「小朋友,一起上車吧,我順路送你回家。」濟濟急忙給袁枚遞眼色,意思是不帶他。袁枚裝作看不見,堅持讓濟濟把這個同學叫上車,並順路把他送到了家。這個「霸王生」到家時,高興地說謝謝袁枚和濟濟。到家後,袁枚告訴孩子:「同學有缺點不要因此就討厭他,應該多和他友好地交往,爭取做他的好朋友,幫助他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父母寬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計較,與鄰里、同事之間融洽相處,孩子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寬容、好善、樂於與人相處。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諸如打破杯子這樣的小錯誤,不要用懲罰或責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告訴孩子,其實父母有時也會犯這樣的無心之錯,只要下次小心就可以避免。從原諒孩子的錯誤開始,用寬容的心去引導他認識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批評、懲罰外還有寬容。

妙招二: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就是指當雙方產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思考對方何以會如此行事、如此說話。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理解對方,就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許多孩子只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習慣於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要消除這種現象,辦法就是「心理換位」。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不知道回聲是什麼回事。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山谷里,大聲叫道:「喂!喂!」附近大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聲:「喂!喂!」他又叫:「你是誰?」回聲答道:「你是誰?」他又尖聲大叫:「你是個大笨蛋!」立刻又從山上傳來「你是個大笨蛋」的「回答聲」。孩子十分憤怒,向大山罵起來,然而,大山仍舊毫不客氣地回敬他。

孩子怒氣沖沖地回到家,他對母親說了這件事。母親對他說:「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對。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對它說話,它就會和和氣氣地對待你。」孩子說:「那我明天再去那裡說些好話。」「這就對了,」他的母親說,「在生活里,不論男女老幼,你對人好,人便對你好;如果我們自己粗魯,是絕不會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所以,你一定要記得,只有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啊!」

讓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所以說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對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支持和幫助自己。孩子一旦學會善待他人,就學會了寬容別人,因為孩子已經有了一顆友善的心、寬容的心。那麼,自然地孩子也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容忍他人,寬容他人了。

妙招三:教孩子明白「人無完人」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點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學相交,和朋友相處,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只要同學和朋友的缺點不是品質方面的,不是原則性的,大可求同存異。對於朋友的缺點和不足,對於同學心情不好時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沒有必要事事計較,事事都擺個公平合理。多原諒一次人,多給人一次寬容和理解,同時也就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會使自己覺得在個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一次,媽媽帶著胡小蝶參加學校組織的親子活動。當老師安排小朋友以兩個人一組完成搭積木的活動時,胡小蝶拒絕與身邊穿著舊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皺著眉頭對媽媽說:「我不跟他一組,我不喜歡他穿的舊衣服。」還有一次,媽媽帶胡小蝶串親戚,胡小蝶不跟表弟玩,她說:「表弟太自私,我不跟他玩!」媽媽覺得胡小蝶這樣下去不行,就跟她講「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都有可愛之處」的道理。胡小蝶聽了,認真地點了點頭。

當然,寬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從,不是人云亦云,這一點是必須向孩子講清楚的。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寬容是明辨是非之後對同學、朋友的退讓,而不是對壞人壞事的妥協。對壞人和得寸進尺的人是沒有必要寬容的。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做人的藝術。在我們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裡,要創造和諧的環境,實現共贏,就離不開寬容。謙虛是指不自滿,肯接受批評,並虛心向人請教。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谷,謙虛謹慎;而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卻常常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好為人師。謙虛是一種美德,是孩子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冰冰上小學三年級了,很有好勝心,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說別人比她強,否則就會生氣和耍小脾氣。比如:電視里播放孩子表演的舞蹈,她就說:「她跳得沒我好,我也會,跳得比她好。」如果媽媽不說,冰冰就生氣了。冰冰也經常在其他孩子面前露骨地表現自己的自負,同齡的孩子都不喜歡和她一起玩,她也不愛搭理人家,有時甚至到了對大人也傲慢無禮的地步。媽媽很著急,不知道怎麼教育冰冰才好?

謙虛能使人更快地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基石。謙虛,仍是我們需要發揚的傳統,既使是再有才華的人,也不能忽視這一點。

有的孩子往往因為在某些方面有專長和成績就驕傲自滿,這時父母應該告誡孩子,「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世界上的能人很多,要知道的東西很多,永無止境。

取得一點成績沒有理由驕傲,做父母的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還小,知道少,經驗少,要認真學習,向成人學習,向小朋友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謙虛學習就能向任何人學到東西。驕傲,看不起人,就不可能前進,結果必然影響自己的進步。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驕傲自滿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親手挖掘的,誰想離開這口陷阱,誰必須丟掉驕傲的壞品德。

華子是一個初露才華的五年級學生,但他驕傲自大,不能正確評價自己。

華子在三年級時就立志要當作家,並發誓要當著名作家。若能為此努力學習,腳踏實地地讀書、認真地寫作,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本來沒有什麼不好。可是華子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成天想入非非,要當「在文學史上永遠閃耀著光芒的大作家」,認為自己天生具有大作家的氣質,說什麼「我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有成年人無法比的青春激情,有激情就足夠了。」

華子說:「老師都是些庸人,在課堂上只會照本宣科,講些重複的死理論。一萬句里找不到一句精彩的格言和奇特的妙語。」華子討厭一切「該死的書本」和「枯燥的知識」,討厭讀書,華子說書都是別人、成年人、老年人寫的,而他要創造,要突破!

對學習的不屑與對老師的不尊,使華子的成績一路下滑,然而他把爸爸媽媽的勸告輕蔑地視為「絮絮叨叨老一套」。一次摸底考試中,華子的數學考了17分,外語考了24分,連語文也只得了60分。

後來他開始投稿,頻頻投稿,屢遭退稿,他便罵編輯:「不識貨、勢利眼。我這種少年才俊的作品,竟然也不發表!」父母聽了他的這些話,只有暗自搖頭嘆息。

擁有謙虛的品德,對於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都具有正面幫助,但是想教導出謙虛的好孩子,父母本身的心理調適與教養方式,便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這樣一副對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父母千萬不能讓孩子做頭重腳輕的蘆葦,也不能讓孩子成為嘴尖皮厚的竹筍。

學習是無止境的,父母應該培養孩子謙虛的美德,這樣孩子才能包容萬物,才能不斷地用知識填充自己,豐富自己。驕傲是人的大敵,一旦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將一事無成,有很多從小可以稱作小天才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很平庸,就是因為小時候聽到的讚美太多,自以為什麼都行,所以從此不思進取,最後落得個連一般人都不如。

每個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謙虛做人的美德。但許多父母面對這個問題,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那麼,父母怎樣才能培養出孩子謙虛的美德呢?

妙招一:耐心教導,讓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孩子出現自負情緒往往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比誰都強,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拿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因此,他們往往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為中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

有人問美國著名女作家維奧斯特:「你最難忘的事是什麼?」她說:「是我21歲時的生日。」接著,她敘述了那天的情景:父親帶我到紐約去玩。我穿上盛裝,自覺看起來漂亮極了。途中我進了洗手間。我在洗手間里照鏡子,得意得不能自已。當我從洗手間出來,人人都在看著我。這時候我只知道自己很漂亮,所以能夠如此引人注目。但是,隨後我聽到身後有響聲,回頭一看,原來是我的鞋跟上沾著一卷草紙正跟著我滾下樓。「從那天起,」維奧斯特說,「每當我覺得不可一世時,我總會回頭看看後面有沒有一卷草紙。」

作為父母應耐心地教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既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又看到自己的不足。父母還需要規範孩子的行為,督促他們改正自負情緒,告訴孩子在交友中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並加以訓練和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他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妙招二:讓孩子認識到驕傲的危害

父母應該讓孩子認識到驕傲是健康成長的絆腳石,任何成績的取得只能是階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為一個起點。

馬莉嘉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學習認真,成績優秀,小提琴也拉得不錯,很招人喜愛,親戚朋友都喜歡她,老師誇獎她。可是,她太自負了,總是瞧不起別人。小朋友們都不愛和她玩,她也不愛搭理人家。爸爸就給馬莉嘉講驕傲的公雞的故事,讓馬莉嘉大受啟發。從此之後,馬莉嘉變得謙虛起來了。

「滿招損,謙受益」,父母應告訴孩子驕傲的危害,應有意識地給孩子介紹一些成功者的經驗,告訴他們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績後仍能保持謙虛奮進的人。

妙招三:讓孩子正確面對批評和建議

批評往往直指一個人的缺點,如果一個人能夠接受批評,他就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

田利暉已經小學五年級了,是個愛學習的男孩,由於學習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負。在家裡,田利暉已經認為自己是個大人了,對於父母說的話越來越不放在心上。在學校里,田利暉也非常清高,不太願意與成績不好的同學一起玩,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沒什麼意思。對於任課老師,田利暉也不太尊敬,他認為老師的水平不過如此。

有一次,田利暉在和爸爸的談話中表現出自己看不起同學的思想,他還提到了一次與數學老師發生的爭執,原因是數學老師批評田利暉做作業不夠仔細。爸爸聽了,語重心長地說:「有人批評你,並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進步。因為,他不批評你,你不會怨恨他,他批評你,你則會怨恨他,而他卻選擇了批評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進步。爸爸也是這麼希望的。」田利暉深受觸動,後來,他果然慢慢改正了自負的毛病。對於孩子來說,他在評論自己時常會出現偏差,原因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若能經常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就能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地面對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妙招四:表揚孩子要「濃淡」適度

太優秀的孩子往往經不起表揚,表揚過多往往會導致孩子驕傲自滿心理的產生。

帆帆是個二年級的小姑娘,在上舞蹈課時,她跳得最好,總是小朋友中的佼佼者,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漸漸地,驕傲的情緒在她身上顯露無遺。她經常說這個跳得不好,那個跳得不對,老師有時話說得重一點,她就眼淚汪汪。針對這一點,媽媽請求老師:在以後上課時,只適時而慎重地表揚她,同時要求別人會做的動作,她要做得更好、更標準,但也不要小題大做,傷了她的自尊心,否則,她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自暴自棄。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孩子稍微有點進步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長孩子的自滿情緒。正確的做法是:在表揚孩子時,高度重視感情的作用,盡量做到「濃淡」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也會起到許多讚美之詞難以起到的作用。並且,父母應盡量少在外人面前誇獎孩子,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還很差,看到那麼多人肯定自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真的多麼優秀,從而產生自負情緒。

妙招五:父母要拿捏好「謙虛」的尺度

面對他人對孩子的讚美,父母們,大膽說一句:我的孩子的確棒極了!

浩浩今年6歲半,長得非常可愛,而且聰明伶俐、很有禮貌。他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能說會道,鄰居們都十分喜歡他,交口稱讚他是個好孩子。但每次爸爸媽媽都極為「謙虛」地說:「哪裡哪裡,小孩子胡說八道。」浩浩見每次得到大家稱讚時,爸爸媽媽都這樣評價他,漸漸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他這樣的表現,慢慢變得孤僻起來。爸爸媽媽起初還不覺得,後經鄰居提醒,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於是爸爸媽媽帶浩浩去醫院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後來輾轉找到一位兒童心理專家,經過談話和心理測試,才找出浩浩的「病根」來。雖然經過慢慢引導,浩浩的孤僻性格有所改觀,但始終沒有以前活潑可愛了。爸爸媽媽現在後悔不已,本來是謙虛而已,沒想到卻把孩子給害了。

謙虛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不顧場合不分情況的謙虛,則是不可取的。在社會競爭意識日趨加強的今天,對孩子來說,他並不能理解父母這種「謙虛」的真實意圖,只能誤讀為父母不認同他的表現,從而喪失繼續積極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謙虛,不僅是良好的學習態度,更是為人處世的必要準則。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讚揚;而驕傲狂妄、目空一切的人,卻無人欣賞,反而遭人厭惡。作為父母,讓孩子養成謙虛的好品質,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會使孩子受益匪淺。自強自主是事業成功的支柱,也是人生的坐標。依賴別人者,心無進取,學無長進,得過且過,碌碌無為,一旦面對挫折與困難,便束手無策;而自主自強者,能夠正視弱點,刻苦拼搏,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順暢。

慧慧一度痴迷言情小說,不僅成績滑坡,還精神不振。但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說不看就不看,剋制力非常強。她的強大的自制力量並非天生,而是得益於父母從小對她進行的意志力的培養。一般來說,父母會在孩子成功之後給予讚美和鼓勵,對孩子活動過程中的努力視而不見。而慧慧的父母很看重女兒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努力,不管結果如何,首先會對她克服困難達到目標的精神給予鼓勵。有時,她用心做一件事而不能成功,也曾想放棄,這時父母會鼓勵她「再試試看」、「能不能換一種辦法」;完成起來確實有困難時,又會在行動上幫助她。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的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會遇到挫折、困難。旅途茫茫,靠的是要自己去努力拚搏、奮鬥、進取和把握。然而,遺憾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父母對子女嬌生慣養,百依百順,怕孩子受累受苦,沒有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這些處在「溫室」里的「幼苗」不知天高地厚,不了解人情世事,沒有學會自主自強,只會大手大腳地花著父母親的血汗錢,毫不吝惜。如此不自強自主者,一旦脫離「溫室」怎能經得起人生風雨的考驗,怎能克服前進中的困難與挫折呢?更談不上如何振興家業,為國家為社會做點貢獻了。

在發達國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

20年前,於超的爸爸剛剛大學畢業,不久,因為車禍工傷到上海就醫,後來,下肢癱瘓的於超爸爸在上海安了家。

過日子不能單單依靠爸爸的工傷撫恤金,6年前,於超的媽媽就干起扛液化氣鋼瓶的工作。別人家的液化氣用完了,就打個電話來通知於超的媽媽,她趕過去,拎起空瓶去灌氣。灌滿的鋼瓶有30多公斤,於超媽媽力氣不足,鋼瓶扛不到肩上,就雙手抱起鋼瓶,一樓二樓要送,五樓六樓也要爬上去送。6年來,她差不多每天都送鋼瓶,逢年過節的時候,一天要送一二十趟。

於超6歲那年得了哮喘病,在服藥治療的過程中,他的腸胃受到刺激,幾乎所有的腸胃病他都得上了。最嚴重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這病做手術不會有什麼效果,葯也不能多吃。發作的時候很疼,媽媽抱住他,他會猛然從媽媽懷裡躥出去躺倒在地上。有時候上著課就疼起來了,他就一邊用鉛筆盒頂住肚子,一邊聽老師講課,如果陣痛10來分鐘能過去,於超就會在教室里堅持下去。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過分地照顧甚至溺愛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是對孩子自尊心的一種傷害。這些父母只是把孩子視做自身的一個附屬物,而沒有把孩子看做人格上完全獨立的一個人。

如果把成功比做大廈,那麼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就是撐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強的人,才可能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父母要從小就培養孩子面對挑戰、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培養孩子的自強意識。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需要耐心、時間和物質犧牲。孩子具備了自立的能力,不但給家庭生活帶來極大的樂趣,而且對孩子的成長和社會都是十分有益的。

怎樣幫助孩子提高自立能力呢?具體來說,父母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妙招一:幫助孩子樹立奮鬥目標

沒目標就沒有奔頭。父母應該給孩子樹立奮鬥目標。

航航的成長道路上最大的挑戰不是學習問題,而是體育達標。航航小時候是個身體瘦弱的孩子,個子比同齡的孩子矮,體能較差,小學低年級時還不是問題,但三年級以後,要當三好生必須體育達標。當時每個體育項目對他來說都是不小的困難,父母就鼓勵他,督促他,並帶領他堅持訓練,每天早上下樓練跳繩、跑步、打球,晚上睡前練仰卧起坐、俯卧撐等。

有時看他練得很苦,渾身疼痛,氣也喘不勻,父母很是心疼,真想讓他降低點要求,但想到國家規定的達標成績肯定是有科學根據的,而且人是有潛力的,應該讓他通過艱苦訓練達到標準,不僅能增強體能,更可以磨鍊意志,增強克服困難的自信心。於是父母始終支持他刻苦訓練,並提供必要的幫助。確實,經過刻苦訓練,他每學期體育都順利達標,年年被評為三好生。這一次次的拼搏,一個個勝利,讓他增強了自信心,學會了先不怕困難,再想辦法克服困難的好習慣。

每個孩子情況不同,給孩子定目標要切合實際,不能定得太高,讓孩子能夠「跳一跳,夠得著」。如果定得太高,總也達不到,孩子會失去信心。對於問題較多的孩子,目標要具體,內容要少一點,不能一下子貪多,多了達不到,難以建立自信。孩子每達到一個小的目標,就及時肯定,孩子就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點自強精神。

妙招二:取消包辦代替,多給孩子自主的機會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凡是應該孩子自己做的,父母就不要越俎代庖。

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劉蔭樞告老回鄉後,想用一生的積蓄為家鄉建一座橋。但是子女卻反對他:「您當了一輩子高官,我們卻沒沾到一點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卻如此不顧我們。」劉蔭樞很傷心,他覺得自己雖然一身清白,但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於是,他用盡積蓄,歷時五年,修成大橋,取名「毓秀橋」。橋修好後,他對子女說:「我之所以用全部積蓄修橋,就想用事實告訴你們,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創,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為了徹底消除孩子們依賴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兩白銀的價錢把橋賣給了官府。劉蔭樞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後都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才。

父母對孩子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你能幹的,我絕不替你干;你不會幹的,我教你干;你讓我乾的,我要考慮該不該干。如果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就養成依賴性,依賴是自強的大敵。有的父母認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務,讓孩子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會有好處。其實不然,生活上的依賴會干擾、阻礙學習上自強精神的形成。有自強精神的孩子,生活上也不依賴父母。

妙招三:教孩子掌握應對挫折的方法

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由於知識閱歷各方面的欠缺,特別是處於順境的孩子,一旦在學習生活中遭遇一點點挫折,常常顯得驚惶失措,落魄、失意、灰心隨之而來。

小菲一直學習成績很好,是老師引以驕傲、同學羨慕的「人物」。後來因為父母工作調動,她轉入了一個新學校,由於環境等原因,她的成績一落千丈。小菲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認為是老師未能發現其才能,帶有懷才不遇之感,比比過去,由「寵兒」成了班上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生」,更是心灰意冷,提不起學習勁頭。面對這種情況,爸爸天天給她講名人奮鬥的故事,幫她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教給她應對挫折和困難的方法,小菲深受感動,並決心直面困難,開始努力。半年之後,她的成績追上來了。

父母讓孩子從小就識得艱苦、懂得磨難,知道困難、挫折既然是人生無法避免的,就應該積極面對,以微笑去迎接、以進取的心態去戰勝,而不是缺乏自信,選擇逃避。教會孩子應對困難挫折,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態度,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妙招四:對孩子的失敗「袖手旁觀」

歐陽軒是位教師,她很注意培養兒子自強的精神。兒子也有成績不好的時候,歐陽軒很多時候會鼓勵他,但是更多的時候,歐陽軒會『袖手旁觀』。因為歐陽軒知道只有讓孩子他經受點挫折,只有他自己從失敗中走出來,他才會真正具備克服困難的韌性和耐力。

兒子在一次競選中落選了,他覺得很沒面子。兒子就央求歐陽軒試著去跟老師說說,給自己補個什麼職務,照顧照顧他的「面子」。但歐陽軒沒有這樣做,她對兒子說:「想做班幹部,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同學們的認可。」兒子在這次「挫折教育」中受益匪淺,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這次競選失敗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缺點,以後我一定會正視自己的這些缺點,並努力做到更好。這次失敗讓我成長很多……」

對於孩子來講,沒有永遠的「失敗」,偶爾的「失敗」也不是一件壞事,只有在失敗後再站起來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因此,父母要想真正地幫孩子,在他失敗後,不妨多「袖手旁觀」幾次,讓你的小男子漢經受抗挫能力的鍛煉,使他積累一些在輸了以後學會贏的經驗。能力有很多種,而交往能力卻是每個人所必須具有的能力之一。大凡成功人士,都是人際交往的高手。因為只有交往,才會與別人熟悉,進而成為朋友。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去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鋪就孩子的成功之路。

陳陳上小學二年級,在家裡很懂事,爸媽有什麼事需要她幫忙,她就會急忙去做。平時在家裡,沒有父母的吩咐,也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是父母眼裡的乖孩子。但是,陳陳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願意與人接觸。在家裡時,父母讓她出去與小夥伴們玩,她不出去;叫她出去買東西,也不去;家裡來了客人,陳陳不僅不與客人打招呼,還獨自躲在屋裡不出來;學校的老師也反映陳陳在校里不愛言語,與同學們的關係也很一般。

陳陳這種幾乎與人沒有交際的生活令父母很是頭疼。

人是群居的動物,隨時都需要交際。

在家時需要與父母溝通,在學校需要與同學、老師相處,走向社會時需要與同事、老闆交流等等,沒有哪一樣能夠離開交際。一個有著良好交際能力的人,無論在什麼場所,生活中到處都會充滿陽光、歡笑,不會感覺到孤單、落寞,同時自我價值感也會得到增強,做事的成功率也會得到提高。

一個不會交際的人,到處都會受人排斥,遭人擠兌,得不到別人的關愛。良好的交際能力很重要,因此,父母需要對孩子從小加以耐心培養。

易易家裡很富裕,又是獨生子,所以爸媽把他當成掌上明珠,幾乎有求必應。很快,易易到了上學的年齡,爸爸把他送到了學校。

第一天上學,易易在學校里就與小朋友發生了衝突,被老師送回到了家裡。原來,老師在給同學們發玩具的時候,易易看見自己喜歡的,就叫喊著讓老師把玩具發給他,老師不給,他就哭鬧。無奈,他要什麼樣的玩具,老師只好發給他什麼樣的。不僅如此,他玩會兒自己的玩具,看著別的同學手裡不同的玩具,還從同學手中搶,好幾個同學都被他這種舉動弄哭了。老師給易易講好孩子是要聽老師的話,與夥伴們要友好,不能搶同學的東西等等,但易易就是不聽。後來,老師實在沒有辦法,只好把易易提前送回了家。

易易的父母此時才意識到自己嬌慣孩子,不僅沒有給孩子帶來益處,反而是害了孩子。

父母從小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就會奠定他今後對人對事的方式與態度。父母如果太寵愛孩子,要星星不給月亮,那麼,孩子今後就會以自己為中心,處處考慮自己,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只要不順自己的意,就會不高興,當然更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去想。這樣的孩子,與人進行交際時,關係就不會很好。

因此,父母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教導他哪些可以要,哪些不能要,還要教他學會與人分享。

交際能力關係到孩子將來的一生,有了良好的交際,朋友才會多,心情才會好,做事成功幾率才會大。

妙招一:教孩子克服社交自卑心理

自卑使孩子膽小,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不敢與人進行交際,這一切都會影響正常的交際,克服自卑是良好交際能力的前提。

張蕾是個右手殘疾的女孩,今年剛上一年級。看見同學們都是用右手寫字,而自己用左手,只有7歲的張蕾很傷心。她怕同學們笑話自己,為了不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她不與同學們玩。但是,她又很想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與同學們一起遊戲、打鬧。但是張蕾控制住了自己,她整天默默地坐在角落裡,沒有一個朋友。不僅如此,張蕾放學回到家裡也不愛說話了。媽媽發現了張蕾的變化,問清了張蕾不高興的原因後,笑著誇女兒左手寫字很好,班裡其他的同學卻不會用左手寫字,同時又舉了很多殘疾英雄的例子,讚美女兒的勇敢,並且以有這樣一個女兒感到驕傲。張蕾在媽媽一番開導下,克服了自卑,與班裡的很多同學成了好朋友。

孩子自卑,都會有一定的原因,可能由於自己天生的殘疾,也可能是因為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欠缺等等。父母此時要引導孩子多看到自己的長處、優點,多鼓勵孩子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克服自卑,從而增強交際的能力。

妙招二:讓孩子學會傾聽

注意傾聽,不僅能理解別人說話的意圖,還能顯示自己的涵養,同時也表示對說話人的尊重。學會傾聽,是良好交際的起步。

劉明亮9歲,長得非常可愛,但是同學們都不太喜歡他。因為無論是誰說話,不管別人說完了沒有,只要他聽到,就插嘴把話接了過來,就連在課堂上老師講課時都不例外。

劉明亮並不知道自己的這個缺點,但他能感覺到同學們對他的不友好。有一次,劉明亮看見有幾個同學在一起正在興高采烈地談論著什麼,他走向前也想聽一聽,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那些同學一看他靠近,話聲戛然而止,並且都四散走開了。劉明亮委屈地哭了起來。

劉明亮愛接話的毛病還是由於父母的誇讚而強化形成的,劉明亮在開始學說話的時候,特別愛說,媽媽為了鼓勵他多說話,只要劉明亮一開口,媽媽就會笑著讚揚,後來就形成了劉明亮現在的這個樣子。

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傾聽,聽時不僅要集中注意力,不能隨便插話,同時還應學會傾聽的方式:雙眼平視著對方,身體稍微前傾。這樣即表示自己的謙虛,又反映出對說話人的尊重,會收到良好的交往效果。

妙招三:使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

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才會理解別人如此說、如此做的意圖,以及別人的需要,才會考慮自己應該如何說話、做事。

星期天,通常爸媽都會帶靈靈去孩子樂園玩,每次靈靈也都很高興著隨爸媽一起去。

又是一個星期天來臨,一家三口像往常一樣早早地起了床。吃罷早飯後,爸爸問靈靈:「靈靈,今天準備到哪個遊樂園去玩啊?」「去爺爺那兒」。靈靈歡快地回答道。

原來,靈靈的班級開展了角色扮演一課,有人演小孩,有人演爸媽,而靈靈演的則是爺爺。按照故事的情節,老爺爺孤獨地呆著,看不見兒子,也不見孫子、孫女,沒有人說話,整天孤零零地一個人在家裡守著。自從靈靈演了那個老爺爺之後,她想起很久沒有見爺爺了。星期天應該去看爺爺,所以爸爸問時才如此回答。

靈靈一家三口見到了老人,老人聽說回來看他還是靈靈的主意,高興地流下了眼淚,連聲稱稱讚靈靈是自己的好孫女。靈靈與爺爺的關係又拉近了一步。

經常換位思考,就會明白別人的需要,理解別人的要求。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要求孩子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這樣孩子才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才會想到別人的需要,從而做出更加友善的行為,以此拉近彼此的關係,增加人際交往的能力。

妙招四:教會孩子關心別人

只有關心別人的人,別人才會關心你,兩人的關係才會越走越近。

葉子楣10歲的時候,她家裡收養了一個與她差不大的男孩。男孩初來時很局促,對葉子楣有一定的戒備心,葉子楣也不喜歡爸媽收養別的孩子,所以對突然來家裡的男孩也很冷漠。

爸爸看見葉子楣這樣,給她講述了小男孩的身世,並告訴她應該學會關心別人。原來小男孩的父母都因事故離開了人世。葉子楣知道這事之後,主動與小男孩說話,吃飯時還往他碗里放菜,並且把自己最心愛的小玩具也送給了小男孩。

漸漸地,小男孩接受了葉子楣,把她看成了自己的好朋友和自己的親人。有一次,葉子楣受到別的孩子的欺負,小男孩明知道打不過那個孩子,為了葉子楣,還是奮力還擊,最後弄得渾身傷痕纍纍。這樣一來,葉子楣與小男孩的關係更鐵了。

父母教孩子學會關心別人時,不但要讓孩子去做關心別人的行動,同時還要讓孩子體會關心別人後的感受。因為關心別人心裡就會充滿陽光,別人對自己就會友好,同時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的關愛。孩子只有體會到了這些,才會進一步去關心別人。因為有創造的存在,人類才有美好的過去,同樣因為有創造的存在,人類才可能有更加美好的未來。創造從宏觀上來說,起著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作用,從微觀上來講,也是個人今後是否獲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基礎。因此,父母應該從小注重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

成成是6年級的學生了,她所有科目的成績均很好,在班裡一直是名列前茅。成成所在的學校與別的學校舉行競賽考試,老師在班裡選拔了前五名成績好的學生去參加競賽。因為成成的成績最好,學校的老師把獲得名次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成成身上,成成也是胸有成竹,感覺自己不會辜負老師的期望。

但考試的結果出人意料,成成數學的競賽成績在所參加競賽的五名同學中是倒數第一。原來,競賽時所出的數學題目大多是思考題,成成以前的學習方法就是死記硬背,很少用腦子進行思考,雖然成績一直很好,但並不知道如何用腦,所以競賽時數學才考得一團糟。

創造能力是人類最寶貴的能力,它推動著歷史的前進,使人類更加文明和昌盛。縱觀各個領域,都需要有創造能力的人去解決問題,去開闢新的天地,去創造新的東西、新的理論。世界因為創造能力的存在更精彩,個人因為創造的能力的存在更受人青睞。有著創造能力參與的任何東西都具有更高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

因此,每一位父母都要對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加以重視,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創造能力思維的培養,進行創造能力技法的訓練。對孩子採用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進行悉心培養。

然然與坤坤是同學,他們的父母又是好朋友,雙方的父母經常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玩,然然與坤坤的關係因此更進了一步。

有一次,然然與坤坤還有他們各自的父母一起出去玩。在然然與坤坤玩一個小遊戲的時候,然然通過自己的思考,很快到達了終點,而坤坤按照平時一貫的做法,比然然遲到十來分鐘。在旁邊看著他們的然然的父母樂得眉開眼笑,而坤坤的父母卻為兒子的落後臉上有些掛不住。坤坤的父母待兒子做完遊戲走到他們身邊時,冷著臉問兒子道:「你怎麼不動動腦子啊,你看人家然然,很快就完成了,而你呢?像個蝸牛一樣!」

坤坤本來看著然然比自己先到心裡就有些慚愧,其實當時他也想到了一個辦法,可以快速到達終點,只是他沒有那樣去做罷了。聽到父母批評自己的言語,坤坤委屈地哭了起來,以後再也不願意隨爸媽一起出去玩,與然然一起做遊戲了。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不是一味的批評。創造能力的獲得,是需要父母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進行有意識地培養,在孩子遇到挫折時進行鼓勵,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最終才能獲得的。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如別的孩子,父母應該做的不是批評,而是應該鼓勵孩子不要放棄,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同時補救孩子以前的不足,這樣孩子有了自信,敢於嘗試,才會擁有創造能力,才會發揮出創造能力,才會走出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一個人的創造能力,與天賦有關,但天才只有極少數,大多數人都只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小時候進行培養,父母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妙招一: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有了觀察,才會發現問題,才會索取問題的答案,才會在腦中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會動手去實踐自己的設想,最後才會形成創造能力。信信是個調皮的孩子,雖然上學了,但是總貪玩,看見什麼都感興趣,都會去觀察,觀察後有不懂的事情就會向父母問個不完。

信信的父母學歷都不高,所以對信信的奇怪的問題感覺很厭惡,訓斥他不要天天盯著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以後學習成績不好就要挨揍。本來有很高創造天賦的信信,在父母的批評下,慢慢地不再去觀察周邊的事物,也不再提出任何問題。就這樣一個具有創造天才的孩子在父母無知的批評中被扼殺了。

孩子天性對什麼都感覺新奇,看到什麼東西都會上前觀看一番,這正是孩子創造能力必備的條件之一。父母面對孩子愛觀察的習慣,應該大力支持、鼓勵,不能對孩子進行打擊。

妙招二:多向孩子問些開放性的問題

父母應該多向孩子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動腦去思索。

王憲均是班裡最小的一個,卻是腦子轉得最快的一個,常常想出別人意料不到的新辦法、新思路,多次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王憲均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爸爸經常會給王憲均講故事,但從不講故事的結尾,而是讓王憲均根據故事的情節,儘可能地多想出幾個結局。不僅如此,在王憲均說出幾個結局後,爸爸又會追問王憲均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結局,這些結局之間是否有聯繫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王憲均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從各個角度去想問題的答案,養成了愛好動腦的習慣。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孩子的學習中,父母都應該多向孩子問些開放性的問題,給孩子更大的空間進行思索,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從不同方面入手去處理問題,以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妙招三: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創造能力的翅膀,孩子只有在想像中,才可能具有獨創性。

甜甜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著意激發她的想像力,現在,甜甜遇到什麼事情都愛想像,有時候給出的問題答案讓大人都感覺到驚奇,甚至一時不能明白她答案的寓意。

有一次,一個領居問甜甜:「魚缸里有三條小魚,死去了兩條,魚缸里還有幾條?」甜甜眼珠一轉,張口答道:「一條都沒有了。」鄰居感覺很詫異,他本想甜甜會回答三條,或者動一下腦會回答一條,不禁驚奇地問甜甜:「說說看,為什麼一條都沒有了呢?」「魚缸里本來有三條魚,死了兩條,主人會把死去的兩條撈出來扔掉。這樣還不夠,主人會想到這個魚缸里的環境不適合小魚生長,所以就換了別的魚缸啦!因此魚缸里就沒有魚了啊。」

父母激發孩子的想像力,需要從平常小事開始做起。遇見什麼事都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孩子進行一番想像,自己也參與其中,和孩子比一比誰的想像力更豐富,對孩子創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處。

妙招四:鼓勵孩子動手實踐

孩子在實踐中不但能提高興趣,還能打破慣性思維,得到獨創性答案。

新新有一天隨爸媽一起去舅舅家走親戚,舅舅的兒子與他年紀差不多大,兩個人在一起玩得很開心。

正在這時候,舅舅沖他倆提了一個問題:「一個桌子,有四個角,把一個角砍掉了,還有幾個角?」「三個,三個。」兩個孩子爭著回答說。舅舅搖了搖頭,但兩個孩子堅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新新的媽媽告訴新新說:「你去親手試試一下,不就知道了嗎?」媽媽幫新新找來一塊像桌子面的紙,讓新新把一角剪下來,還沒有完全剪去,新新就開心地叫道:「我知道啦,是五個角,是五個角!」

父母向孩子提出問題時,要多讓孩子去用腦思考,同時鼓勵孩子親自動手實踐,孩子在實踐中不但能找到問題的答案,還可能發現新的觀點,這些都有利於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

妙招五:教孩子掌握創造的技法

創造能力的獲得,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思維,但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法,教孩子掌握創造能力必具的技法,孩子的創造能力才會有所提高。

墨墨是二年級的學生,他的爸媽都是老師,為了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他們不但經常有意識地對墨墨進行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的訓練,還教給墨墨一些創造能力的技法。例如他們會讓墨墨把兩件物品聯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新東西;還教給墨墨理論創造的技法,讓墨墨不管對於什麼樣的東西,哪怕是定理都敢提出質疑。

這樣,墨墨的創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一次學生創新能力的比賽中,墨墨的作品還得了第一名。

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父母要多向孩子問幾個為什麼,讓孩子從事件的各個角度去思考,不僅要教孩子運用發散、逆向思維去聯想,而且還要教孩子運用技術創造和理論創造的技法,孩子掌握了這些技法,運用一段時間以後,孩子的創造能力就會得到提高。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變化。而一些變化,是出人意料的,沒有任何徵兆的,從容應付這樣的變化,能顯出一個人的能力,這樣的人才會在競爭中取得勝利。而應變能力,是需要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培養才能獲得的。

歡歡今年8歲,上三年級,從上學開始到現在,成績一直很好。父母看到孩子良好的成績,很是自豪。但是,經過了一件事情之後,歡歡的爸媽再也高興不起來了。那天,歡歡的爸媽有急事外出,歡歡回到家後他們還沒有回來。他們以為歡歡看到家中沒人,會到她隔壁嬸嬸家去等著他們。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9點到家時,卻看見歡歡一個人抱著肩蹲在家門口,臉上還有殘留的淚痕。此時,歡歡的爸媽除了心疼女兒之外,心裡又增加了一絲憂慮,原先因歡歡的好成績驕傲的他們,現在知道了孩子的成績好並不代表適應生活能力就強。

應變能力是當代人應當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比過去成倍增長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這些信息,是人們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潮流的關鍵。它需要我們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所面臨的變化和壓力與日俱增,每個人都可能面臨擇業、下崗等方面的困擾。努力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對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是很有幫助的。

應變能力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訓練與培養,培養孩子多接觸人事,多參與日常生活中的雜事,這樣將來面對突發事件時才會處理得當。在現在生活中,很多中國的父母並沒有注重這一項。他們對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代勞」和「包辦」,只要孩子愛學習,成績好就認為萬事大吉了。小學時天天接送,中學時還不會洗衣服,考上了大學還要大人們親自送到學校。

這樣的孩子只知道學習,既不會生活,也缺少交際,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當然在遇到意外事件時,就會反應遲鈍,缺乏應變能力了。

蔡莉雯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活潑愛動,喜歡與同學們一起玩耍,看見媽媽洗衣服燒飯時也會在後面跟著學,並且見到爸媽的朋友,還會像小大人似的打招呼,凡是見過蔡莉雯的人都誇她是個懂事乖巧的孩子。但蔡莉雯媽媽看見她這樣,認為學做家務沒有出息,與小朋友在一起玩以後就會越來越貪玩,對大人們的禮貌也沒有必要如此早學。她認為蔡莉雯當前的任務就是學習,只要學習好了,就一切都有了。

蔡莉雯媽媽為了能使女兒改變生活方式,一心只撲在學習上,她舉了很多別人考上大學後才能擁有一切的例子,並且告訴蔡莉雯,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就沒有飯吃,就得像乞丐一樣,穿著破爛的衣服,拿著破碗到處討飯吃。可能是蔡莉雯聽懂了媽媽的話,也可能是蔡莉雯被媽媽一次次描述不好好學習以後的恐怖景象嚇住了。慢慢地,蔡莉雯變了,變得放學後就到自己小屋裡,吃飯時也沉默不語,媽媽做什麼事情也不上前幫忙了。

有一次,蔡莉雯媽媽炒菜時,因為外面有人喊,就讓蔡莉雯幫著翻翻菜,沒有想到,從外面回來後,蔡莉雯一直在那裡來回翻菜,而菜早已爛得不成樣了,蔡莉雯還沒有把火關掉。而這些事情,是蔡莉雯很早的時候都跟著她能做的事情。蔡莉雯父母的朋友現在見到蔡莉雯時,也很吃驚她現在的狀況,蔡莉雯不僅不愛與她們打招呼了,同時表情也變得冷漠了。蔡莉雯媽媽這時候才意識到只注重學習的惡果了。

應變能力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能力之一,擁有了應變能力,才會生活得如魚得水,才會較容易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而這一項能力,需要父母們從孩子小時候就進行有意識地培養,而不應該眼睛只盯著孩子的成績。那些認為孩子學習好將來什麼就都不缺了的父母,不僅觀念陳舊,可能還會因此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應變能力在如今科技、經濟等迅速發展的社會裡,顯得尤其重要。沒有應變能力,只守著滿腹的死知識是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的。所以,父母們應該從只注重孩子的成績轉向多方面各角度地對孩子進行培養,這樣對孩子才是負責的,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才是有益的。

妙招一:培養孩子隨機應變的靈活思維

培養孩子隨機應變的靈活思維,孩子遇突發事件時才會冷靜、不慌張。

劉海燕剛剛四歲,她雖然小,遇事卻能隨機應變不慌張。

有一次,劉海燕與爸爸正在院子里玩,看見鄰居家一個比她大的女孩哭著朝自己家跑來,劉海燕經常與這個女孩玩,她趕忙迎上去,那個女孩說她媽媽要打她,說完就跑進裡屋藏了起來。正在這時,那個女孩的媽媽手裡拿著一把笤帚進了院子,問劉海燕的爸爸看到她閨女沒有。劉海燕的爸爸剛要說話,劉海燕忙把話接了過來。「去那邊了。」劉海燕指著正西的方向說。那個女孩的媽媽就走了,小女孩免了一頓揍,後來還向劉海燕道謝呢。

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隨機應變的靈活思維,這樣才能增強孩子遇事時的應變能力。但是,父母要讓孩子分清應變能力與說謊的區別,不能把兩者混淆在一起。

妙招二:培養孩子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孩子小,對生活中很多事情自己不能辨別,這就需要大人進行引導與教育。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突發事件來臨時進行正確判斷,從而脫離險境。

方文軍今年5歲,剛上幼兒園。雖然人小,卻是個鬼機靈。有一天下午放學後,爸媽還沒有來接自己。方文軍就從學校里溜了出來,想到外面看看媽媽來了沒有。

出了校門,他朝家裡的方向看了看,還沒有媽媽的影子,於是就在旁邊的一個石堆邊玩起了石子。正在他玩得正起勁,一個三十多歲的婦女走到他面前,告訴方文軍是他媽來讓接他,方文軍看著面前的陌生婦女,想起了媽媽常和自己提起那些拐騙孩子的事情。他眼珠一轉,沖著那位婦女說道:「好啊,我早就等著急了,你等著我,我去學校拿書包出來。」那位婦女沒有想到如此小的孩子會說謊,為了不使方文軍懷疑,就沖著方文軍笑著說:「你去拿吧,阿姨在這裡等著你。」

方文軍趕忙撒腿就向校園裡跑,他找到自己的老師,告訴她剛才發生的事情。老師聽了後吃了一驚,她領著方文軍走到校門外,看見那個婦女正朝校門口張望,她看了看方文軍身邊的大人後,快步走開了。

父母平時要有意識地給孩子講一些社會中的不良事件,讓孩子知道哪些人是壞人,不可相信。同時要教會孩子遇到類似事件時沉著應對,做到隨機應變,以增加孩子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妙招三: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有意識地讓孩子去做一些有難度的事情,或者參與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去,這樣孩子在實際的操作中,通過自己積極思維,動手實踐,應變能力就會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與加強。

笑笑長相嬌小,雖然今年12歲了,個頭卻像8歲小孩子一樣高,身材如此,膽子也不大,遇到什麼事情只會退縮。爸媽試了很多方法都不見效。最後,聽人說讓孩子多參加一些挑戰性的活動可以提高小孩的膽量與應變能力。笑笑就被父母帶著經常去做一些稍微高難度的事情,開始時笑笑還是膽小,後來完成了一項難度較高的活動時,爸媽的激勵讓笑笑自信了很多。以後相同年齡的孩子不能完成的許多事情,笑笑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多方面分析與動手實踐,都獲得了成功。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增強動腦、動手的能力,必要時父母給予正確的引導,鍛煉的次數多了,孩子的應變能力就得到了培養和加強。在如今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社會裡,理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一個人是否會理財,關係到他家庭生活的質量,也關係著他事業的成敗得失。孩子需要父母在其小時候就灌輸一些理財方面的知識與方法,培養孩子成為理財的高手,為孩子以後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礎。

純純的父母都是農民,掙錢非常辛苦,但他們不想苦著孩子,所以只要純純說需要錢,她的爸媽就會給她,如果手頭上沒有,找別人去借也會及時把錢交到純純手裡。

純純只有9歲,並不知道父母掙錢的不易,她開始慢慢地學會了與班裡的同學進行攀比,與他們比吃、比穿。這樣過了不久,純純向父母要錢越來越頻繁,數額也越來越大。

純純的父母有些支撐不住了,畢竟家裡並不富裕。他們找了一個機會想向孩子說明家裡並沒有多少錢,讓她節省點花,不要與別的同學攀比,沒有想到,他們的話剛起了個頭,純純就氣呼呼地一站而起,連飯都沒有吃就從家裡跑出去了。純純的父母只有暗自落淚。

理財能力是當今社會每個人必具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含義深廣,包括很多。一個人應該如何去花錢、怎麼把錢花在有用之處、怎樣更好地體現錢的價值等等是理財能力的內容,一個人如何去存錢、錢應該存在何處對自己更有利也是理財能力的內容,如何用錢去生錢、用手中的錢怎麼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也是理財能力的內容。

不僅如此,理財能力還能幫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抗拒社會上廣告的誘惑等等,這些對孩子健康人格和良好素質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每一位父母都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茵茵是獨生女,爸媽因為都在外地做生意,就把茵茵寄宿在了學校。茵茵雖然今年剛滿10歲,手裡頭卻時常握著幾張百元大鈔。只要自己想要什麼東西,不管那些東西自己是否需要,就會花錢去買。花完錢後找爸媽要,茵茵的父母也從沒有拒絕過,並且還對茵茵說:「我們忙,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陪你,需要什麼呢,你就自己去買。錢,需要多少我們都會給你。」

茵茵在爸媽這樣的允諾下,從開始只買小東西變成了瘋狂購物。本來只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卻成了購物的老手,她的小屋裡,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高檔玩具,還有品種多樣的零食,有很多零食都已經過期還沒有吃。

有一次,爸媽上星期剛給茵茵的五百元錢,才過了兩天就被她花完了。茵茵又打電話向父母要,剛好那幾天茵茵的父母生意不好,就沒好氣地告訴女兒說:「沒有錢了,剛給你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說完就把電話掛了。兩天後,學校的老師聯繫到茵茵的父母,告訴他們茵茵在學校偷了同學的錢。這一下,茵茵的父母驚呆了,此時他們才意識到應該對茵茵花錢早做控制才是。

孩子對金錢的意識在最初還很模糊,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花錢,也不會想到存錢以及社會中各種的理財方式。這就需要父母在最初給孩子零花錢時就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讓孩子一步步增加理財的能力。

理財能力是每個人所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只有學會了理財,才會讓錢花得物有所值,才會存儲更多的金錢,才會過上自己想要的優質生活。

妙招一:教孩子學會節約、合理消費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時,應該告誡孩子哪些是需要買的,哪些是沒用的,讓孩子學會節約。

琴琴上小學二年級,是個寄宿生,因為爸媽在她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就曾引導她如何花錢買東西,應該如何去消費,慢慢地,琴琴學會了合理消費。現在,班裡的同學有出去買東西的,都會叫琴琴一起去。因為琴琴無論去買什麼東西,都像個大人似的去仔細觀看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對比哪個質量比較好,挑揀好後,還會給賣主講價,通常買回的東西既便宜,質量又好。

孩子花錢節約的習慣需要父母及時進行灌輸,這樣孩子在最初就會養成節約的習慣,這樣對孩子將來的理財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妙招二:教孩子養成儲蓄習慣

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孩子不可能一下子花完,父母這時候應該及時教孩子學會儲蓄,否則孩子會把錢花得一分不剩。

趙本木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午飯都是在學校里吃,爸媽每天都會給趙本木午餐費。有時候是五塊,有時候是七塊十塊的。但不管每次給趙本木多少,第二天總會再跟媽媽要。

媽媽感覺好奇,忍不住問趙本木:「本木,怎麼給你多少錢都能花完,你是怎麼花的呢?」趙本木笑著答道:「你給的錢少,我就吃便宜一些的,給我的錢多,我就去買貴一些的飯菜,有時候剩點錢,我就買些零食吃啦。」媽媽聽趙本木如此說,才意識到自己忘記告訴孩子剩下的錢應該學會存儲起來,現在應該及時進行糾正了。

孩子向父母要錢買東西時,為了幫孩子養成儲蓄的好習慣,父母要告訴孩子把買東西剩下的錢積攢下來自己存著,也可以把它存入銀行,積攢多了以後可以買自己需要的大件東西,這樣孩子會提高儲蓄的興趣。

妙招三:幫孩子掌握理財技巧

理財技巧有很多,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有選擇地教給孩子一些理財技巧,會增加孩子的理財興趣,提高孩子的理財能力。

張溫嶺10歲,媽媽為讓張溫嶺知道省錢,叫張溫嶺買什麼東西都記在一個賬本上,當用的才買,不當用的一定不論多麼便宜都不去買。另外,媽媽還給張溫嶺準備了三個錢罐,把剩下的錢根據不同的需要分別投入到不同的錢罐中。一個錢罐是需要買平時必需品的錢,一個錢罐是為了積攢著買比較貴重一些物品的錢,另外一個錢罐則是不需要用的錢,用於存入銀行,或者進行投資。

張溫嶺掌握了這些理財的技巧之後,不長時間,各個罐中都已經存有不少的錢。不但平常買必需品隨時有錢,買貴重一些的東西錢也有了,並且媽媽還幫張溫嶺把另一個罐中不用的錢以張溫嶺的名義存了銀行,這樣張溫嶺銀行里也有了存款,張溫嶺別提有多高興了。

父母在教孩子理財時,還需要教給孩子一些理財的技巧,以幫助孩子控制錢的過度花費、合理分配錢的使用,從而使孩子的理財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妙招四:教孩子了解金融知識

大人們進行炒股、買基金、國債的時候,有意識地透露給孩子一些這方面的信息,讓其早些知道錢也可以生錢,但也有一定的風險。

永利是四年級的學生,有一次,班裡開展金融知識講座。請同學們進行發言,很多同學們都只是搖頭、低頭。而只有永利高舉著雙手,並且講得頭頭是道。這讓同學們都羨慕不已。

原來,永利父母都是做與金融方面有關的工作,在家裡也時常講起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永利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關於一些基金、國債方面的知識。

父母在進行存錢、炒股、買基金、國債以及拍賣等活動時,帶著孩子也一起參加,讓孩子知道錢生錢的道理,也了解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識,對孩子理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縱觀歷史上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把握時間、管理時間的高手,一分一秒時間他們都不放過。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功,孩子成功需要時間。因此,父母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幫助孩子提高時間的利用率,為孩子未來的脫穎而出打下良好的基礎。

郭晴晴11歲,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按說應該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與生活了。但郭晴晴不會。有一次爸媽外出,天黑了才回家,到家後沒有看見郭晴晴,到鄰居那裡去找,看見郭晴晴還在與鄰居家的女孩玩遊戲,而此時,鄰居家都快吃晚飯了。郭晴晴經常如此,如果父母不叫,她與夥伴玩起來從沒有個頭,一點都沒有時間觀念。

郭晴晴的爸媽也經常教導她,學習累了再出去玩,玩一會兒就回來接著學習。但每次郭晴晴都答應得很好,但每一次還都是父母叫著才會回家。郭晴晴的爸媽因為她玩得沒夠揍過她,但沒有起一點效果,郭晴晴還像以前一樣,玩起來就會忘記時間,不到爸媽叫就不回家。郭晴晴的爸媽很為自己女兒如此的行為頭疼。

每個人去做任何事情,都會花費時間,沒有時間的保證,就不可能有事情的完成。而時間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一秒、一天、一周、一年……給予任何人都是相等的。但只有認識到時間對於生命的重要性、會管理時間、做事情時又能統籌安排的人,才能體現出時間的價值,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那些不會利用時間的人,一生只能是碌碌無為。

因此,父母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要給他灌輸時間觀念,教孩子學會管好自己的時間。

維維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開朗活潑,學習也不錯,一家人都很喜歡她。

維維什麼都好,就是有個小毛病,獨自做事情時效率很低,一出現別的情況就會丟下手裡要緊的事情。

有一個星期天,維維的爸媽有事早晨出去了,走前特地吩咐維維在家裡要把作業寫完再玩,因為那些作業第二天早晨上課時要交給老師的。維維在爸媽走後,老老實實地掏出作業去寫。剛寫幾行字,維維的奶奶過來了,讓維維到她那兒去。維維想到下午還有時間,就收起作業與奶奶一起走了。

在奶奶那兒吃完午飯後,維維也想起作業的事情,但她禁不住動畫片的誘惑,想著晚上加班再做作業,於是心安理得地看起了電視,天很快黑了下來,一天就這樣過去了。等到維維的爸媽回來,維維的作業還沒有寫。

維維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她的父母很生氣,也多次懲罰維維,但維維依然是不會安排自己的時間與事情,不知道輕重緩急,為此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孩子一般都沒有時間觀念,對處理事情的先後順序也沒有清楚的認識,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會使大量的時間溜走。父母此時不要只顧責怪孩子,而應該對孩子耐心講一些抓住時間獲得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導孩子向那些人學習。並且自己不要浪費時間,為孩子做好珍惜時間的榜樣。

時間是無情的,是吝嗇的;但它又是多情的,大方的。對於珍惜它的人,時間讓其完成任務、獲得成功;對於不在乎它的人,時間也會懲罰他的無知,讓其一事無成。教育孩子從小珍惜時間,也就為孩子能夠達到目標有了時間保證的基礎。

妙招一:教孩子學會一些關於時間的名言

父母在孩子有了時間的概念後,要告訴孩子時間如何珍貴,這樣孩子在最初的意識中有了時間重要的概念,才會珍惜時間。園園在班裡年齡最小,卻是成績最好,辦事情最有效率的一個。

老師與同學們都很納悶,對園園成績好做了各種各樣的猜測。

為了解開疑問,也為了廣大同學能夠借鑒,老師讓園園講述自己的學習方法。園園站起來,一句沒有說,只是翻開自己的書本的第一頁,並且把它高舉起來。老師先接過書本看了一下,書本的第一頁整齊地寫著多句關於時間的名言。有「時間就是生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勤奮是時間的主人,懶惰是時間的奴隸;只有抓住了今天,才不會失去明天……」等等關於時間的名言。老師一下明白過來,園園成績好的秘訣原來在珍惜時間上。

關於時間的名言有很多,父母收集後用此經常激勵孩子,並且寫到讓孩子能經常看到的位置,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珍惜時間,時間一長,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妙招二:讓孩子學會分出事情的輕重緩急

父母教會孩子把事情的輕重緩急分出來,讓孩子在第一時間把那些必須且緊急的事情做完,再去做別的事情,這樣合理利用時間,有利於提高效率。

培培只有10歲,卻不需要爸媽吩咐任何事情。每個周末,培培早晨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攤開記事本,寫下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情,並且按照輕重緩急從上到下羅列開來。

接著,培培按照所羅列的任務單,從第一件事情開始做,做完一件事情才會接著做下面的事情。這樣,根本不用大人督促,培培不但能很快地把作業做完,同時還有玩的時間,這令爸媽很高興。

培培這個習慣還是從媽媽那兒學來的,媽媽是個業務員,每天要做的事情通常都記下來,然後按照所寫去做,通常不會把事情落下,效率也很高。培培在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養成了把一天的事情按重要程度羅列出來這個好習慣,並且受益不淺。

父母每天讓孩子把一天的任務寫下來,分出哪些是緊急要做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必須要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等等進行一個先後排列,然後讓孩子根據排列的先後順序去做事,就會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妙招三:教會孩子統籌安排

會統籌安排,才會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出更多的事情,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支支與才才是二年級的同班同學,又是好朋友。一次輪到兩人值日時,支支與才才比賽誰辦事情的效率高。他們每人打掃一半教室,每人擦一半黑板。

比賽開始了,支支首先去打水,把水灑到自己要掃的一半教室里,然後在等待水幹些的同時,去擦屬於自己的那一半黑板。而此時的才才,急忙去擦黑板,擦完黑板後急忙去打水。這時的支支已經把黑板擦完了,而教室的地也剛好能掃了,就動手掃了起來。

才才把水灑在地上,卻不能立即掃,他只有眼睜睜著看著支支把地掃完,而自己還沒有動笤帚呢。才纔此時才理解支支先洒水的用意,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啊,他不禁暗暗對支支表示佩服。

孩子做事情大多都是一件事情完成後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同時做幾件事情,根據事件的特點與需要的時間學會統籌安排,這樣能夠節約時間。

妙招四:幫孩子養成科學的作息規律

科學的作息規律,不僅有利於休息,還能提高做事的效率。

豐豐是三年級的學生,成績很好,身體也很棒,這都歸功於豐豐科學的作息規律。

每天早晨,豐豐的爸媽都讓他六點起床,晚上八點休息,以保證豐豐有十個小時的充足睡眠。這樣,豐豐休息得好,聽課的效率就高,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時間長了,豐豐還養成了每天到時按時休息,到點按時起床的良好習慣。

父母根據孩子的特點,幫孩子制定一個適合的科學作息規律,會使孩子不但睡眠得到了保證,還能避免孩子在課堂上打盹,從而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加強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當今的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經濟加劇一體化,世界上時時處處都存在競爭。競爭能力成了人們必備的重要素質之一。面對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能力,使其長大後能輕鬆面對社會,在各種競爭中遊刃有餘。

趙慶光上二年級,成績雖然不是很好,但因為小時候聽了很多的故事,語文水平還算不錯。

有一次上語文課,老師想在班裡選一個語文課代表,就給同學們出了一個題目,給詞語找反意詞。給出的詞語是「謙虛」,這個詞還沒有教,老師以此想考驗哪位學生在課外的時候掌握的知識多一些,準備選這樣的學生作為課代表。大多數同學都積極舉手發言,但沒有一個是正確的。老師剛把「謙虛」一詞寫出來的時候,趙慶光就知道反義詞是「驕傲」了。但是他生性膽小,性格內向,所以沒敢舉手回答。

最後,老師把答案寫在了黑板上,那個詞正是「驕傲」,老師選中那個說出與驕傲意思最接近的同學當了課代表。趙慶光心裡很難受,但他克服不了自己的弱點,在競爭面前不敢上前。

有著競爭的社會,會更有活力,世界因此才會發展得更快;有著競爭心理的個人,才會發奮圖強,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有競爭的群體里,才會出更多的成績,有更高的水平;在有競爭意識的人身上,才會有更多的優點,更多的優勢。競爭是不甘於平庸,是追求卓越。競爭,使個人完善,使群體上進。競爭,關係到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命運。

競爭雖然殘酷,卻無處不在,它能激勵人們堅強,使人完善向上。因此,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就具有競爭的素質與能力。

張麗娜是個10歲的小女孩,個子不高,身體也不壯,卻是個學習的尖子,被同學們戲稱為「狀元」。

張麗娜在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給她灌輸競爭的意識,讓她在任何事情上都要爭第一,不要輕易服輸。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媽媽在張麗娜還沒有上學的時候,就提前給她講授一年級的課程,為上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了基礎,最初張麗娜也並不總是第一。在張麗娜考取第二名或者第三名的時候,媽媽會激勵張麗娜不要灰心,並且與張麗娜一起找沒有考好的原因,吸取經驗教訓,爭取下次奪得第一。

在媽媽這樣的鼓勵與教導下,張麗娜不但增加了對挫折的耐受力,還吸收了很多的競爭經驗,學會了一些競爭技巧,提高了競爭的能力。在後來的各種考試中,張麗娜基本上總是拿第一。

老師誇獎,同學們羨慕,別提張麗娜有多麼高興與自豪了。

孩子只有在父母的鼓勵下,才會充滿信心,敢於去競爭;教孩子一些競爭技巧,孩子在競爭中才會打敗強大的對手,取得勝利。在孩子獨立走向社會時,父母才會放心。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有了競爭能力的存在,才會不甘落後,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國家的棟樑。

競爭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很重要,父母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競爭能力的培養,並且從以下方面著手:點燃孩子的競爭心,灌輸正確的競爭意識,多提供競爭的機會,增強孩子對挫折的耐受力等等,這樣的孩子將來競爭能力才會加強,才會成就非凡的事業。

妙招一: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競爭意識

孩子參與競爭,父母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競爭意識,因為獲得競爭能力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具有正確的競爭意識。紅紅雖然只有7歲,但個性比較強,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爭第一,如果拿不到第一,她就會哭鬧不已。

有一次,紅紅與箏箏比寫字,一個同學當評判。那個同學拿著兩個人的字認真比較一番後,說箏箏寫得比紅紅好,話音剛落,紅紅就哭了起來。

面對紅紅爭強好勝的心理,媽媽及時地對她進行了輸導,告訴她每個人都有比較優勢的一面,鼓勵她不服氣可以暗自下工夫,爭取在下次的比賽中獲得勝利。

紅紅聽從了媽媽的話,開始認真寫字。一周後,紅紅又與那個同學比賽,當評判的依然是上一次的那個小同學,這一次,小評判宣布是紅紅的字寫得好。

父母在引導孩子去競爭的同時,首先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競爭意思,讓孩子樹立起輸了能夠吸取經驗,重新參與競爭;贏了且記戒驕戒躁,不輕視對手,從而為提高孩子的競爭能力打下正確的思想基礎。

妙招二:點燃孩子的競爭心

有些孩子天生膽小、怕事,不喜歡群體活動,不願意參加競爭,這就需要父母點燃孩子的競爭心,讓其主動參加到競爭活動中。

謝偉力是個十分膽小的孩子,不愛參加任何集體的活動,更不願意加入有競爭的事件之中,雖然謝偉力9歲了,連一次遊戲中的比賽還都沒有參加過。

謝偉力的爸媽很擔心孩子,於是想辦法點燃孩子的競爭心。謝偉力的短跑非常棒,媽媽知道謝偉力又特別想要一個好書包,就告訴謝偉力說:「學校里舉行運動會你如果參加短跑,獲得了名次媽媽就獎勵你一個好書包。」媽媽的話點燃了謝偉力的競爭心,從沒有參加過任何比賽的謝偉力,第一次獲得了學校里同年級短跑第一名,還得到了媽媽獎勵的書包。

父母點燃孩子的競爭心,要用孩子最迫切需要的東西進行引誘,要從孩子最擅長的方面入手,這樣孩子能夠輕易在競賽中獲得好成績,從而強化孩子以後的競爭行為。

妙招三:用競技活動鍛煉孩子

孩子只有經常參與競爭的活動中,其心理素質才會好,競爭能力才會得到加強。

馬洪萊從小就跟著媽媽學彈鋼琴,會彈很多曲子。一次學校里舉行鋼琴比賽,馬洪萊的媽媽根據兒子的水平,拿到名次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於是給他報了名。比賽的那天,前面坐著嚴肅的評委,後面坐滿了父母與同學。馬洪萊雖然琴曲嫻熟,但從沒有經過如此場面。輪到他上場的時候,看著下面無數雙眼睛,馬洪萊的腿腳發顫,手指也僵硬了起來,無論他怎麼鎮靜,就是彈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最後只有遺憾退場。

孩子需要在人多的場合中去鍛煉,才會提高心理素質,才會在比賽中不膽怯,才會發揮高水平,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參加競技活動。

妙招四:培養孩子競爭中的耐挫性

有競爭,就會有勝負,沒有哪一個人是常勝將軍,就是有常勝將軍,也是在一個人的某一方面,沒有全能、次次都勝的人。

奇奇13歲,喜歡各項活動,也愛好與大家一起比賽。但奇奇有個不好的毛病,就是比賽後,只要自己輸了,就會心情鬱悶,不愛說話,好多天後心情才能調整過來。而只要心情一轉好,她又開始與人進行競爭、比賽。

媽媽很怕奇奇參加比賽,但又怕不讓奇奇參加會影響奇奇的身心健康,就耐心地開導奇奇說:「比賽有贏就有輸,輸了不應該心情不好,因為心情不好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應該吸取經驗,發奮努力,爭取下次的勝利。你想想我說得對嗎?」聽了媽媽的話,奇奇認真思考了一下,沖著媽媽一樂說道:「我知道應該如何做了,謝謝你媽媽。」

以後,奇奇不再為失敗煩惱了,她一樣喜歡參加競技活動,喜歡比賽。輸了時就總結以驗,發現不足,然後改進,爭取下次的勝利。慢慢地,奇奇勝利的次數多了起來。

孩子面對失敗時,都會心情不好,父母此時要及時進行疏導,給孩子講明比賽失敗心情不好的利害得失,以幫助孩子提高在競爭中的耐挫性,真正培養孩子具有競爭的能力。


推薦閱讀:

父母必須了解的BB兩大弱點
我不想要孩子,堅決不要,身邊太多人反對怎麼破?
當父母老去,我們可以做什麼?
解決父母的養老問題,有哪些好經驗值得分享?
這本40年前丹麥傳下來的兒童教育繪本將父母的秘密完全曝露在孩子面前…不看不知道,看了包你臉紅心跳!

TAG:孩子 | 父母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