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大澂故居

編號為150的吳大澂故居,位於鳳凰街101號,為清代建築。

鳳凰街101號原為明末復社名士金俊明的「春草閑」,康熙年間為江蘇巡撫宋犖宅。乾隆初里人郭氏重修。清代金石學家吳大澂,原先居住在雙林巷20號,後來,吳大澂任湖南巡撫之時,購置鳳凰街101號舊宅,經改造,將其更名為「友恭,作為終老之地。

吳大澂曾得「宋微子鼎」,其銘文「客」字寫作「愙」,因作齋室名「愙齋」,並以此自號。

經吳大澂改造成的「愙齋」,為坐北朝南三路六進大宅,東首有花園一區,南面轎廳為明代遺構。樓廳前有光緒十一年(1885)款門樓,額「螽斯衍慶」出自《詩經·周南·螽斯》,意思是祝頌子孫眾多。

1949年後,因拓寬道路,其花園和門廳等建築被陸續拆除,

1997年,因鳳凰街拓路將大廳和樓廳向北遷移至原樓廳位置,改為東向。留此兩進建築仍名「愙齋」,作為對一代名人的紀念。

現存二路,大廳面闊三間加兩夾室共18米,進深12.25米,扁作梁架,前有船棚軒兩道。

吳大澂(1835~1902),原名大淳,字清卿,一字止敬,號恆軒、白雲山樵,又號愙齋、鄭龕等。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陝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左副都御史、廣東巡撫、湖南巡撫等職。

吳大澂勇於直諫,曾奏請裁減皇帝大婚費用、停止重修圓明園工程,因此聲震朝右。光緒二年(1876)直、豫、秦、晉四省大水,吳大澂在辦理賑災事務中辦事果斷,工作有條不紊,使許多災民得救;受到潘祖蔭、翁同龢等人的稱道,認為「才堪大用」。光緒六年(1880)晉三品卿銜,命赴東北辦理邊防。吳大澂于吉林創設機器局,製造槍械子彈;修築炮壘工事,加強邊防設施;整頓訓練軍隊。其防務工作「悉有法度「,對提高東北邊疆的防禦能力,抵制沙俄的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

光緒十一年(1885),吳大澂以清大臣的身份重赴吉林,於琿春縣與沙俄代表會勘邊界。在談判中吳大澂以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嚴正駁斥沙俄的侵略行徑,據理力爭最終雙方簽訂了《琿春界約》,收回了被侵佔的黑頂子要隘地區,並立界碑設銅樁。從此中國船舶可自由出入圖們江口,無須再問俄方領照。《琿春界約》是我國19世紀收回失地的惟一條約。界約的簽訂大快人心,吳大澂乘興揮毫書「龍虎」兩個篆體大字,鐫刻於琿春縣涼水河屯東邊的山岩上留作紀念。

吳大澂任廣東巡撫期間,反對把澳門劃歸葡萄牙管轄,態度堅決,由此暫時延緩了條約的簽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軍借故侵佔朝鮮,吳大澂滿腔義憤主動請纓,帶領湘軍3萬出山海關應敵。由於倉猝上陣不幸失利,吳大澂自請治罪。光緒帝讚許吳大澂的愛國行動,認為戰敗非其罪,「令回湖南巡撫任」。

「戊戌變法」失敗後形勢急轉,吳大澂被慈禧太后視為翁同龢同黨,重新追究當年淪失,以「革職永不敘用」治罪,從此結束了政治生涯,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回到了家鄉蘇州,任龍門書院院長。不久病卒,年67歲。

吳大澂博通訓詁辭章,從政之餘愛好金石書畫,喜收藏上古三代彝器及玉石文物,洋洋大觀卓然成家。撰有《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磚瓦錄》、《古玉圖考》、《十六金符齋印存》、《說文古籀補》、《愙齋詩文集》等著作。

9小時前 上傳下載附件 (205.17 KB)

推薦閱讀:

考察孫中山故居及其祖墳風水
鄧小平故居
隨緣就法有奇創——聶榮臻元帥故居
蔣介石故居的風水決定必然敗走?
宋慶齡故居

TAG: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