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起北歐的種種 為什麼總是覺得很高級?
我反覆學習了幾遍「Lagom」的正確發音,但瑞典語短促的語調我實在掌握不好。
因為北歐生活方式正在全球中產階級中形成流行,「Lagom」這個據說最能代表瑞典人生活態度的詞也被迅速地傳播開來。它的大致中文意思是「不多不少」、「將將夠」,而讓瑞典人感到最為自豪的,是其它語言從來無法精準地翻譯出「Lagom」。
教我說「Lagom」是朋友趙禕博。趙禕博出生在北京,8歲時跟著父母搬到了瑞典並在那兒長大,結果就是導致他現在說的普通話總有一股新疆味兒。我讓他描述下一個標準的Lagom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在電話那頭想了下說:「就是追求一種恰好的生活,工作不要干太多,和生活要平衡,8小時後,盡量不要加班。你有權擁有你個人的生活,不能因為工作太忙了而不顧自己的家人。午飯休息常常聊自己的家,準備買什麼樣的沙發靠墊、怎麼裝修、如何訂柜子、休息度假去哪玩。」
挺烏托邦,當時我想。但當烏托邦成了真,嚮往之情就不再是緣木求魚。
人們對北歐生活方式的追求並不是一個同步席捲全球的過程,它隨著每個地區中產階級化的進度不一,而在不同時間節點成為流行。當然,也包括了一些北歐品牌對消費者的教育,它們抵達一處市場,便把持有的美學傳遞給了當地人。
在中國最早的拓荒者是宜家家居,起初我以為宜家什麼都要自己組裝,是為了在上門安裝服務上收錢。但後來趙禕博跟我說,北歐因為人工費太貴,所有人習慣了凡事擼起袖子自己動手,最讓他瞠目結舌的一次,他的一位同事買了一幢別墅,全家動手鋸木頭搭了個陽台,好好地布置了一番。
再後來,從家居品牌HAY到時裝品牌Acne Studios,再到得提前三個月預約並不斷被神化的丹麥餐廳Noma,商業力量通過全球化成為了北歐審美和生活方式的最好推手。
有許多符號化的事物可以讓你「包裝」出一個典型的北歐,意為「舒適愜意」的丹麥詞語「Hygge」所指向的家庭幸福感,就能引申出一系列丹麥生活的標配,在記者Penvelope Green最近為《紐約時報》寫的一篇文章里,標配大致總結為要有「蠟燭、毛線襪、暖爐、燕麥粥和咖啡」。
至於想成為一個典型的瑞典人,也有路徑可循,只不過要求可能會比較高。按照趙禕博的說法,有三個V就是理想人生——別墅(villa)、沃爾沃(volvo)和汪星人。但這三樣人生追求勾勒出來的仍然是一個相對樸素的生活,它圍繞的還是過日子本身。
關於北歐生活的書可以用多如牛毛來形容,研究樣本和切入角度各不相同。《衛報》記者Patrick Kinsley 2012年出版了《如何做一個丹麥人》(How to be Danish),從北歐的教育和福利制度入手研究;美食作家Signe Johansen最近寫了一本《如何 Hygge 生活:北歐幸福生活的秘密》(How to Hygge: The Nordic Secrets to a Happy Life),成為美國各大報紙的熱推;2014年Matt Kallenberg所寫的《Lagom》則像本雞湯書,教你如何像北歐人那樣做選擇、追求幸福。
也許你會想為什麼中產階級都那麼熱衷於研究、模仿北歐人的生活方式,以至於北歐人吃什麼、用什麼都像公式一樣被熱情地分解。在東亞國家裡,更早進入經濟繁榮期的日本最先注意到北歐生活方式。在日本商人本田直之所寫的《北歐自由生活意見》一書中,參照了北歐各國的社會現狀,反思了日本在經濟泡沫中對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崇拜。
仔細想想Hygge和Lagom中所指向的那些符號化物件,之所以能成為流行,其實都和今日無印良品得以在中國吸引大量粉絲的原因是類似的——那種克制的、簡單的價值觀,在進入了相對富足的時代後反而成為了奢侈品。比方說丹麥的麥片粥主要由黑麥、大麥和小扁豆做成,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城市過剩的食物供給、不健康的烹調方式等現狀下,能夠克服口腹之慾而選擇健康的飲食便顯得更為高級。
而縱觀北歐的傢具設計以及服裝設計,它們的共同點是簡潔、點線面之間乾淨利落,因此也有人把之簡單粗暴地稱之為「性冷淡風」。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這樣的設計在心理上營造了一種「距離感」,和花團錦簇的衣服或者順德皇朝家私城給人的視覺效果不一樣,它發出的信息是「不要離我太近,還是給我一點私人空間吧」。假如你生活在北上廣深,每一天你可能都有那麼一刻,想遠離所有人,好好喘口氣。
除了Hygge和Lagom,還有另一個隨著北歐生活方式傳播而流行起來的詞「Fika」。這也是個瑞典語,指代「吃甜點的時間」。它最早來自生產業,開卡車和做運輸藍領們需要吃點點心,休息一下然後再接著幹活。不過趙禕博跟我說,Fika已是瑞典各個公司的不成文規定,每個星期五下午兩點,員工要麼在店裡購買現成的點心,要麼自己做好帶來公司,然後天南海北地聊著和工作無關的事情。
要考慮一種異文化能否被接受,文化發源地的公關形象也頗為重要。如果我們把北歐諸國看作是一個人,那麼他的性格大概也是溫和的。挪威、芬蘭、瑞典和丹麥在近代沒有發起過重大戰爭,國際政策也不那麼咄咄逼人,不大參與搞事情。加之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書反覆強調了北歐是如何在高稅收下維持著高福利、較為平等的社會、很小的基尼係數以及如畫的風景,種種都在為北歐加分。
但北歐真的是一個現實版烏托邦嗎?
我們現代人根本不需要蠟燭,為什麼一個丹麥人Hygge的生活里需要蠟燭?一個說法是,丹麥人相信蠟燭可以對抗抑鬱。
事實上,冰島、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這些北歐國家的抑鬱症發病率非常高,例如瑞典目前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抑鬱症或有抑鬱症傾向。普遍認為,抑鬱症的高發和北歐國家冬天漫長、日照時間過短有直接關係。瑞典人的性格甚至因為日照時間長短而出現了完全不同的表現。每年的1月到7月這上半年瑞典假期最為集中,但從8月到12月基本上沒有假期,只有一個聖誕,所以上半年才是瑞典人最high的時候。
「瑞典人性格都挺分裂的,我們這兒冬天緯度高的地方一天天都黑的,緯度低的下午三四點就太陽下山了,平時見不到太陽。所以一個瑞典人可以秋天變得很嚴肅,每天喝醉醉的。夏天終於來了後恨不得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整天在外面打球、喝咖啡、游泳。」趙禕博說。
還記得多年前的聖誕節,我去芬蘭旅遊,當時一位朋友在芬蘭留學,我們去他家短暫停留。他的芬蘭室友看見我們一行人,冷漠地打了招呼,然後進房關門,播放起了重金屬。朋友說,每到冬天,他的室友就會變成這樣——沉默、目無表情、房間里堆滿了啤酒瓶。這種冬季才會出現的抑鬱傾向,有個醫學名詞叫」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簡稱SAD。
哪有可以照本宣科的完美人生。
推薦閱讀:
※【獨家路線】北歐四國自駕 | 用一輛房車來實現夢幻童話自駕之旅(瑞典、丹麥、挪威、芬蘭)
※北歐人為什麼更善於獲取幸福?這9個理由,LAGOM告訴你
※純粹是一種家居設計風格,更是一種境界
※北歐女士不優先
※2018 挪威暮冬之行(2)斯德哥爾摩老城與地下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