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安徽渦陽縣建制沿革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置郡縣,渦陽故地分屬銍和城父兩縣,皆屬泗水郡。下城父聚在今縣城附近。

  西漢初,改泗水郡為沛郡,縣境分屬銍、城父、山桑(今曹市集北)、扶陽(在舊福寧鎮附近)和汝陰縣(今縣南部)。銍、城父、山桑、扶陽四縣屬沛郡。汝陰縣屬汝南郡。東漢初,城父、山桑改屬汝南郡。本縣境在沛郡與汝南郡交接處。

  漢魏之際,曹操統一北方,縣境屬礁郡。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以礁為「先人舊郡」,稱為瞧國。縣境地接礁南。晉改譙國為礁郡,城父、山桑、銍等縣皆屬此郡。

  永嘉亂後,淮北各地淪為戰場,城邑毀壞嚴重,州郡建置變易頻仍。東晉孝武帝在山桑縣境僑置蒙縣,為礁郡治,北魏稱南礁郡。北魏孝武帝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在譙城置南充州,北周武帝乎定北齊後,改為亳州。南朝宋初在城父僑置浚儀縣,屬陳留郡(東晉咸康四年陳留僑置在礁城),北魏未改。故《魏書·地形志》南克州陳留郡浚儀縣下記「有城父城」。在南譙郡,北魏孝文帝在此置渦州,後又置渦陽郡和渦陽縣。渦陽作為縣名自此開始。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將丹城併入臨渙;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渦陽縣為淝水縣;十八年(公元598年),將浚儀恢復為城父縣,屬亳州。隋煬帝大業初年,淝水縣又改為山桑縣,屬譙郡。此時,縣境分屬城父、山桑、臨渙、汝陰等縣地。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山桑屬譙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廢譙州,割屬亳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蒙城縣。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從宿州割臨渙,與譙、城父、鄧、蒙城等縣同屬亳州,隸淮南東路。宋南渡後,縣境屬金。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和議成,以淮水中流劃疆。金將蒙城改隸壽州。此時,縣境分屬潁、亳、宿、壽4州。

  元朝統一中國,一度以民戶稀少,並城父入譙縣,後又復置,屬亳州。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從汴梁路分置歸德府,下轄亳、宿兩州。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分置汝寧府,下穎顧州。此時,蒙城屬安豐路壽春府。上述3府均由「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統領。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二月,從歸德府划出宿州;三月,從汝寧府划出潁州,與蒙城縣同屬鳳陽府,直隸南京。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十月,設義門巡檢司。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縣境屬「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使左司為安徽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將蒙城改屬亳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潁州為府,亳州、蒙城同屬潁州府。宿州屬鳳陽府。

  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捻軍首領張樂行起事於蒙、亳之間,民眾紛起,聲勢煊赫,殺官吏,占城池,轉戰山東、江蘇、安徽等數省。雉河集界皖豫之間,距州縣皆百里以外,清政府為防止再次爆發農民起義,准安徽巡撫喬松年、兩江總督曾國藩、親王僧格林沁奏請,於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從亳州東部划出13保96圩,阜陽北部划出4集25圩,蒙城西划出15保45圩,宿州南部划出19集46圩成立新縣。以雉河集為縣治,命名渦陽,屬潁州府。新縣「委辦城工地方事,勘制地界」等尚未結束,次年(公元1865年)四、五月間,張宗禹率捻軍圍攻渦陽,「請帑建城」之事即告吹。後清政府調集人力、財力鎮壓東、西捻軍,暫緩修築渦陽縣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渦陽築城時,考慮到西捻軍仍在黃河、運河、徒駭河間活動,為防止捻軍再次南下圍攻渦陽,而雉河集已有不少街道房屋,既能隔河防險,又省銀糧,便在渦河南筑下城牆。

  辛亥革命後,取消府制,縣境一度屬淮泗道。後在潁州設立阜陽專署,轄渦陽縣。

  1940年1月,為加強根據地建設,共產黨成立渦北抗敵聯合會,轄原渦陽下屬8個區。

  1945年至1947年,為適應當時形勢發展需要,共產黨在縣境北成立雪渦縣,縣境西設立渦亳縣,縣境南立渦陽縣,縣境東立宿蒙縣,隸屬皖北專員公署第三公署。1949年3月,將4縣佔有的原渦陽縣境,仍歸併為渦陽縣。

  1965年5月以前,縣境屬安徽省阜陽地區專員公署。「文化大革命」初,廢專員公署,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立阜陽地區行政公署,仍轄渦陽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說安徽大學篡改國立安徽大學校史?那麼國立安徽大學和現在安徽大學的校史是什麼樣子呢?
安徽經濟還有希望嗎?
【窩窩在安徽】——踏歌台
《毒品案件證據收集審查判斷規則》(安徽省公檢法)
建國前的安徽,究竟有幾個省會?

TAG: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