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山水畫筆墨——李可染
中國畫在世界美術中的特色
是以線描和墨色為表現基礎的
因此筆墨的研究成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國歷代著名的畫家
可說沒有一個不是在筆墨上下很大功夫的
中國畫家把書法看作繪畫線描的基本功
幾千年來這方面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以至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西湖吳山一角,李可染
我們現代的中國畫,由於各方面條件的優越,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要超越前代並非奢想,在某些文獻甚至應當說已經超過了古人。但在筆墨和書法上,還遠遠趕不上我們的先輩。由於筆墨的功力差,往往使畫面軟弱無力而又降低了中國畫特色。尤其是書法,可以說青年作者的大多數沒有在這方面下過苦功,在畫上題上幾個字,就象在一首優美的音樂中突然出現幾個不協調的燥音,破壞了畫面。比喻總是瞥腳的,其實,我說「優美的音樂」--畫面本身也往往因為筆墨底氣不足而大大遜色、減少了「逼人」、「感人」的藝術力量。因此我們要提高中國畫現有的水淮,還必須同時在筆墨上下一番功夫,向傳統、向我們的前輩認真學習。要做到這一點,我看還要從思想上糾正不重視中國畫工具性能的錯誤看法,以為用中國筆墨在中國宣紙上畫速寫就是中國畫,是簡單化的、有害的。
江城一覽(從枇杷山公園望重慶山城),李可染
筆墨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可能在這樣簡短的談話里作深入、詳細的闡述。這裡略略談談個人的一點意見。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然力量平勻。力量平勻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細如絲髮全身力到」。我們首先瞭解「平」的道理,然後才能在「平」的基礎上求變化,這就是筆法中的提、頓、輕、重、疾、徐等等變化,用筆的變化是無窮的,但無論怎樣變化都要力量基本平勻,所用力量不能懸殊太大。黃賓虹說幼時學書法,開頭寫「大」字只有五個「點」,就是起落筆太重、行筆太輕,力量懸殊;形成線條的空虛。書家把這叫做「系馬樁」。象兩根木樁中間拴一條繩子,兩頭實、中間虛。「系馬樁」是筆法的大忌。
家家都在畫屏中,1954年,李可染
唐人畫論:「凡畫山水,意在筆先」,是說作畫先立意的重要,也包括用筆的要求。可以意到筆不到,決不可筆到意不到,行筆要高度控制,控制到每一點,所謂「積點成線」,這才能有意識地支使線條反映出細緻、微妙的內容。畫線決不能象騎自行車走下坡路似的直衝下去,也不能象溜冰似的滑了過去,這種用筆看似痛快實則流滑無力。發孤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隨。古人叫「留」,又曰「如屋漏痕」。這是筆法中極重要的一點,達到這一點很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
頤和園後湖遊艇,1954年,李可染
我在齊白石家十年,主要在於學習他筆墨上的功夫。他畫大寫意畫,不知者以為他信筆揮灑,實則他行筆很慢。他畫枝幹、荷梗起筆無頓痕,行筆沉澀、力透紙背,收筆截然而止、毫無疙瘩,筆法中叫「硬斷」,力平而留,到處可收。齊師筆法達到高峰。在他的畫上常常題著:「白石老人一揮」,我在他身邊,見他作畫寫字,嚴肅認真、沉 著緩慢,在我心裡時時冒出一句潛詞:「我看老師作畫從來就沒有『揮』過。」
齊白石作品
黃賓虹論畫、論筆墨,以我淺見所知是古今少有的。黃老作畫,筆在紙上磨擦有聲,遠聽如聞刮須,我戲問黃師,他就行筆最忌輕浮順劃,筆重遇到紙的阻力則沙沙作響,古已有之,所以唐人有句詩「筆落春蠶食葉聲」。黃老師筆力雄強,筆重「如高山墜石」,筆墨功力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黃賓虹作品
現在簡單講講用墨,實際說來,筆墨是難分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不善於用筆而能用墨好的則很少見。用墨由最濃到最淡,他出多少層次,這比較容易理解,不再解說。
好的筆墨在於蒼潤。黃老形容說:「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蒼」和「潤」是相反的、矛盾的。一般用墨蒼了就能潤,潤了就不能蒼。因此有人作畫先用干筆皴擦,後用濕墨渲染,這實際不是高手的表現方法。真正筆墨有功力的人,每筆下去都是又蒼又潤;所謂腴潤而蒼勁,達到了對立因素相統一的效果,這是作者長期實踐磨練而成,很難用簡單語言來表明。粗淺說來,筆內含水不太多,行筆澀重有力,因而能把筆內水份擠了出來。這是我的一點體會,當然不能說這就是其中的奧秘。
湖邊楊柳,1956年,李可染
杜甫詩云:「元氣淋漓幛猶濕」,這是對水墨畫的一個很高的要求。水墨畫用水實不容易,一般用筆沒有功力,墨中水份不宜太多,而筆墨得法,畫面就產生水墨淋漓的效果。初學畫的人由於筆內水份過多,用筆又不能控制,使墨漫患漂浮紙上,成為浮煙漲墨,畫面物象泡松滑膩,失去骨力,是一大病。
西湖保淑塔(一),1954年,李可染
所謂用墨的變化應是微妙的變化,局部的變化不能太大。初學中國畫者,見一筆中就有濃淡,覺得很新鮮。如果筆筆都求變化,就會使畫面「花」、「亂」,破壞了整體,失去大效果。齊白石畫蝦,基本上用一種墨色。通過用筆的頓挫、輕重,產生蝦的關節伸縮,蝦體透明而有彈跳力等新鮮感覺和微妙的變化。八大山人也一樣,極強的整體效果、極細緻的變化,顯得統一和諧、渾然一體。他們用墨,少有忽濃忽淡,濃淡懸殊的地方。
家住崇山茂林煙霞中,李可染
畫山水要層次深厚,就要用「積墨法」,積墨法最重要也最難。大家都知道在宣紙上畫第一遍時,往往感到墨色活潑鮮潤,而積墨法就要層層加了上去。不擅此法者一加便出現板、亂、葬、死的毛病。近人山水畫家黃賓虹最精此道,甚至可以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覺渾厚華滋而愈益顯豁光亮。
略陽城(二),李可染
「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並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干反覆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整體觀念強。何處最濃;何處最亮;何處是中間色,要胸有成竹。黃老常說:「畫中有龍蛇」,意思是不要把光亮相通處填死了。加時第二遍不是第一遍的完全重複,有時用不同的皴法、筆法交錯進行,就象印刷套版沒有套淮似的。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
黃昏待月明,李可染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沒有什麼開頭完了的痕迹,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迹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筆墨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歸牧圖,李可染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干筆不枯、濕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我國歷代畫家、書家在長期實踐中為我們留下極其豐富寶貴的遺產,我們必須珍惜、慎重分析研究,這裡只能略舉一、二,掛一漏萬,以後還需大家作深入的探討。
李可染畫院
為完善山水畫學術體系
擴大山水畫研究成果
成立《李可染畫院山水畫藝術研究中心》
其旨在對山水畫藝術的學術研究
及藝術人才的培養
以研究課題的形式帶動教學與創作
現特向社會招收
有志在山水畫方面做潛心研究的人士
參與研究與學習
山水畫研究中心
一、2017年研究課題及方向
①中國山水畫筆墨精神及技法研究
1、宋元山水畫研究2、明清山水畫研究
3、李可染山水畫研究
②中國山水畫創作課題
1、山水畫構成、構圖及色彩研究
2、山水寫生
3、山水畫創作實踐
二、師資
學術顧問
李寶林、王魯湘
理論指導
孫美蘭、王魯湘、趙力忠、劉曦林、潘 強
專業指導
李 庚(導師)、王海鯤(副導師)
李寶林、姜寶林、盧禹舜、姚鳴京、許 俊
林容生、宋唯原、賈志發
三、我們的優勢
1、名師講堂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講座,內容涉及史論、國學、詩詞、美學等,豐富學員知識結構,提高學員藝術修養;
2、學習期滿,頒發李可染畫院簽署的各專業研究中心結業證書並舉辦文獻展;
3、學習期滿,推薦優秀學員作為畫院特聘畫家,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推薦閱讀:
※山水畫創作技法
※伍雪梅:與春天約會的山水畫
※解析:15世紀畫家沈周山水畫藝術特色(價格)
※山水畫
※開汽車走運河|杭州,一個生於山水畫卷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