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傳承?
06-17
對於詩詞是否會走向滅亡的問題,葉嘉瑩先生也從詩詞自身的本質中給出答案——「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感情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詩作,依然能夠受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詩歌的生命。所以說,中國詩歌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歌中所蘊含的充足的、真誠的生命,並且生生不已。」康震在接受《浙江日報》採訪時表示,希望更多媒體來關注、傳播古典詩詞等傳統優秀文化,創新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受益。康震認為目前傳統文化缺乏精準傳播普及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引導社會大眾對古詩詞的認識朝正確方向發展,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傳媒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樣,都要主動發揮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力軍的作用。康震同時也鼓勵詩詞網路化、微信化、微博化的創新,互聯網時代詩詞發展也要緊跟潮流,課堂教學、社區教學、社區活動服務,都可以成為培育詩詞創新精神的土壤。互聯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既是使命也是機遇。一方面,全球化帶來了全球不同文化的滲入;另一方面,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攀升以及我國巨大的網民群體,也決定了日後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互聯網。再回顧《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去總結與借鑒:首先,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中的傳承需要從根本上創新節目形式而滿足多樣的受眾需求。「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誠如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所說,「大會」系列的走紅其實暗合了社會中本就埋藏著的了解傳統文化的需求,同時又能改變以往文化宣傳「自說自話」「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將娛樂節目模式和文化傳播結合起來,觀眾的距離感消失了,傳播效果自然好了。所謂熒屏清流,「清」指其品質與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觀眾心間。其次,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去傳播與營銷節目,讓文化傳統與商業利益達到「雙贏」。正如前文所述,《中國詩詞大會》的網路傳播造勢過程中,人物話題營銷一直是非常主要的策略。細微策略的改變帶來節目的走紅,不僅能為傳統文化帶來更深廣的社會影響,也會帶來巨大的商機。無獨有偶,2016年年底在黑龍江衛視播出的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同樣創造了不錯的口碑和收視。還有,要在更大的格局上促進網路與傳統文化的擁抱。例如,學習傳統文化就能夠藉助各種互聯網平台,而非僅僅只是局限於線下書本和教學。「互聯網+傳統文化」已經成為近兩年互聯網業界、媒體人士以及文化界人探討最熱的話題,涵蓋投資、產業再到形式、內容。這個積極探索的局面本身就是互聯網發展趨勢所帶來的。最後,切勿在觀念上樹立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的對立。傳統文化的生命是頑強的,但也是脆弱的。它不是逆襲現代科技趨勢的工具,也不是勸誡年輕人「不要做低頭族」強而有力的工具,但一系列涉及傳統文化的綜藝告訴我們,低頭玩手機也可以是「低頭讀詩、讀信、讀書」,這也是文化傳承在互聯網中的新機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走進期權新時代 四功能引發市場三轉變
※獨家轉錄:後佔中時代 旺角商家交易額跌六成
※2012世界末日或純屬誤解 瑪雅文明稱新時代開始
※說一說水瓶時代與雙魚時代的區別·上篇雙魚篇
※瘋狂時代——看看女人們的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