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俗錢里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重視,為我國法定節假日之一。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

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當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來因楚國詩人屈原於這一天投江自盡,就慢慢演變成一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唐代詩人文秀有詩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它與春節、中秋等同屬重要的傳統節日。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端午節的風俗從避惡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比較普遍的活動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張貼鍾馗像等。

在我國眾多的錢幣品種中,有一類民俗錢,它是一種有關民間習俗的藝術產品,圍繞著民俗文化信仰而產生。民俗錢的出現、發展與廣泛使用,充分體現了中國廣大民眾普遍的文化信仰和習俗的心理需求。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人馬平安、家宅安泰等迎接祈福、驅災避邪的各種願望。作為與民俗、民風淵源關係最緊密的一類特殊古錢,它承載了眾多的民情民俗信息。在傳統民俗錢幣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多種表現端午節活動的題材。現在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傳統民俗錢幣中的端午節習俗。

第一種,面文「五日午時」或「五月五日午時」,背五毒圖。在古人眼中,五月初五是一個很不吉利的日期,因為那天是陽氣由盛轉衰之際,陰氣開始萌生,各種害蟲紛紛出來活動,所以五月初五被視為「惡月惡時」。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寫道,「五月,芒種節後,陽氣始虧,陰慝(惡)將萌,煖(暖)氣始盛,蟲、蠹(害蟲)並興。」為了達到逢凶化吉、禳除災殃的目的,人們就懸掛有張天師和鍾馗像的道符,如北宋《歲時雜記》記載,「端五都人畫天師像以賣,又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之上。」還有的地方做帶有五毒圖案的飾物,因為每月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明《宛署雜記》就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不管當時人們作什麼、帶什麼,目的都是為了辟邪,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五毒」,是指五種有毒或有害的動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五毒有不同的指代,概括起來有四種說法:其一老虎、蠍子、蜈蚣、蟾蜍和蛇;其二蠍子、蜈蚣、蟾蜍、蛇和蜘蛛;其三蠍子、蜈蚣、蟾蜍、蛇和壁虎;其四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在廣大地區,五月初五午時前後,為滅五毒、驅穢氣,人們於是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和噴雄黃酒、燃葯煙。人們將五毒圖案用作驅邪的方法實際上也是一種巫術符咒,主要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如,「五日午時背五毒」錢。清代貴州地區鑄造,直徑55.8毫米,厚2.7毫米,重39.2克。面楷書「五日午時」,對讀;背為蛇、蠍子、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圖案。

「五月五日午時背五毒」錢。清代雲南地區鑄造,直徑28.2毫米,厚2.3毫米,重9.77克。面楷書「五月五日午時」,旋讀;背為蛇、蠍子、蜈蚣、蟾蜍和壁虎五毒圖案。

第二種,面文「五日午時」,背文「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四字,出自《呂氏春秋》之《大樂》篇,「天下太平,萬物安寧。」指整個社會祥和安寧,處處平安無事。

如,「五日午時背天下太平」錢。清代貴州地區鑄造,直徑42毫米,厚2.5毫米,重18.3克。面楷書「五日午時」,對讀;背楷書「天下太平」,亦對讀。字體粗大,製作精美。

第三種,面圖案為鍾馗驅邪,背五毒圖。端午期間,在南方廣大地區,人們大都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有關鍾馗捉鬼的傳說還要從唐玄宗李隆基說起。開元年間的某一日,李隆基因病而心神不寧,睡夢之中見一大一小兩鬼。小鬼偷盜玄宗的玉笛和楊貴妃的香囊等御用品,大鬼立即上前將其捉拿,挖掉眼睛,並將小鬼生吞腹中。李隆基感謝之餘問起名諱,大鬼說,「臣是終南進士鍾馗,因應舉不捷,角殿階而亡,死後成為鬼王,誓除天下惡鬼妖孽。」李隆基醒後,命畫家吳道子按照其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圖」,下令將此畫張貼懸掛,用以鎮妖驅邪。實際上,在我國歷史上並無鍾馗其人,「鍾馗」二字來源於古代一鍾用於驅鬼的棒槌(椎)——終葵,後逐漸被人格化,演變成「賜福鎮宅聖君」。

如,「鍾馗捉鬼背五毒圖」錢。清代蘇州地區鑄造,圓形圓孔,直徑49.2毫米,厚2.5毫米,重28.8克。面穿左自上而下楷書「軀(同「驅」)邪降幅」四字,穿右為鍾馗紗帽袍靴,執笏朝天,口中似乎念念有詞(咒語),穿上方有一喜蛛,寓意「喜從天降」,穿下方有一隻三足金蟾;背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圖案,「五毒」生動形象,紛紛作垂死掙扎狀。

第四種,面文為驅邪、弘揚正氣等詞語,背五毒圖或鍾馗捉鬼圖。這些詞語包括驅邪降幅、祛災除疾、驅邪辟惡、辟邪迎瑞、驅邪逐瘟等。

如,「辟邪迎瑞背五毒圖」錢。清代雲南地區鑄造,直徑31.1毫米,厚1.9毫米,重9.8克。面楷書「僻(同「辟」)邪迎瑞」四字,對讀;背五毒圖。

如,「驅邪降幅背鍾馗捉鬼圖」錢。清代蘇州地區鑄造,直徑52毫米,厚2.2毫米,重35.8克。面楷書「驅邪降幅」四字,對讀;背穿右為鍾馗捉鬼圖,穿上方有一隻蝙蝠,取其諧音「福」,意味福在眼前。

上述表明,民俗錢上表現的端午節活動可謂是方式多樣,豐富多彩,獨具特色,是我們研究端午文化產生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說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和慶祝活動融入民俗錢中,豐富了我國民俗錢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和活動也通過錢幣這一特殊載體得到了普及和流傳,民俗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傳承端午文化的作用,二者共同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推薦閱讀:

客家正月初七民俗:七樣菜
是否存在越往南越迷信的現象?如果存在,原因是什麼?
和壯族人交流有哪些忌諱?
為什麼「猜謎」這種娛樂形式在近代變得沒落了?

TAG:民俗 | 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