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看閱兵:周武王很帥 明成祖很酷|閱兵|周武王
無論古代中國,還是埃及、波斯、羅馬等文明古國,都有國君親自參與的國家級的大閱兵。那麼,閱兵到底為什麼?毫無疑問,通過閱兵,彰顯軍威;透過軍力,宣示國力。和平年代閱兵,對內表達重視武備、捍衛國土的決心和信心,對外展示軍事實力、通過震懾來消弭他國貪覬。特別是外敵來犯,或者戰火初平時,閱兵更有著更為悲壯、勇武、正義的理由。
中國人對閱兵的重視,歷朝都有記載。不僅見諸史冊,也在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閱兵自西周就稱作「大閱」,屬於「軍禮」中地位極高的一種,通常在冬季由天子親自參加。《周禮·夏官·大司馬》對「大閱」的流程做了詳細記載。
而史載最早的大規模閱兵,當數周武王伐紂之前組織的「孟津觀兵」,嚴格說,這其實是一次軍事操演。多個諸侯國在「孟津觀兵」後加盟武王部隊,聯手打敗商朝大軍。
孟津觀兵(資料圖)
《詩經·周頌》和《禮記·樂記》對武王這次大閱兵都有記載,周樂還專門有一套樂舞叫《大武》,表現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據孔子記載,開頭第一章,就再現了武王檢閱部隊、等待諸侯到來、誓師鼓舞將士的場景。《詩經》中與軍旅有關的詩篇不少,這首《小雅·采芑》,就是誓師宴會上唱的:
鴥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鞠旅。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這裡的「振旅」一詞,就有整頓部隊,操練士兵之義。出征以前,人們以此來鼓舞將士。
還有《小雅·瞻彼洛矣》,再現的就是周天子在洛水大會諸侯講武的場面。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師。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
其中「君子至止,福祿如茨」兩句,表明天子蒞臨洛水,會合諸侯,講習武事,乃天子勤於大政的表現。昔人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見《左傳·成公十三年》),天子能親臨戎政,御軍服以起六師,故能「福祿如茨」,使天下皆受其賜。「韎韐有奭,以作六師」,「韎韐」為皮革製成的軍事之服,「以作六師」,猶言發動六軍講習武事。天子親御戎服,足見其重視程度。所以,朱熹在《詩集傳》中認為:「此天子會諸侯於東都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天子御戎服而起六師也。」
自秦漢以下,詩賦中的閱兵並不鮮見。唐詩中有關閱兵的詩篇,比如薛存誠《觀南郊回仗》:
傳警千門寂,南郊彩仗回。但驚龍再見,誰識日雙開。
德澤施雲雨,恩光變燼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
候刻移宸輦,遵時集觀台。多慚遠臣賤,不得禮容陪。
詩中「閱兵貔武振」,說的就是唐代通過閱兵促進軍事訓練、提升戰鬥力。《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還詳細記載了當時軍事訓練的思想、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漸進,分等教練。大將軍檢閱後,就是皇帝大閱。這樣的常規閱兵幾乎每年都舉行。
古代閱兵,注重軍令執行與戰術演習的實用價值。比如宋人趙抃在《清獻集》卷四的這首《武林閱兵》:
吳天霜曉弄寒暉,金鼓喧闐大閱時。
帳下萬兵聽號令,軍中諸將肅威儀。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記錄了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上初以方畧授諸將,先閱兵崇政殿,列陣為攻撃之狀、刺射之節。且令多設強弩。及遇賊布陣,萬弩齊發,賊無所施其技。」
永樂皇帝大閱兵(資料圖)
明史上最有名的大閱兵,發生在永樂十九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這也說明閱兵不僅是宣示國家實力,還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八旗閱陣圖(資料圖)
清兵在入關前就有閱兵傳統,皇太極曾於天聰七年舉行過閱兵式。在清代宮廷畫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繪的《八旗閱陣圖》里,對乾隆皇帝南苑大閱兵的盛況作了形象逼真的記載。八旗將士各著紅黃藍白等本旗閱兵禮服分陣排列,號角高揚,軍旗獵獵,一眼望不到盡頭,其場面極為壯觀,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場面宏大、威武雄壯的乾隆閱兵圖。圖中所畫人物不少於1.6萬人,每個人都面貌分明,衣著裝飾,車馬槍炮,儀仗旗鼓等均描繪精細,畫面用色艷麗鮮明,乾隆被繪於畫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帶甲,全副戎裝,騎於馬上,英姿勃發。
無論古代中國,還是埃及、波斯、羅馬等文明古國,都有國君親自參與的國家級的大閱兵。那麼,閱兵到底為什麼?毫無疑問,通過閱兵,彰顯軍威;透過軍力,宣示國力。和平年代閱兵,對內表達重視武備、捍衛國土的決心和信心,對外展示軍事實力、通過震懾來消弭他國貪覬。特別是外敵來犯,或者戰火初平時,閱兵更有著更為悲壯、勇武、正義的理由。
中國人對閱兵的重視,歷朝都有記載。不僅見諸史冊,也在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閱兵自西周就稱作「大閱」,屬於「軍禮」中地位極高的一種,通常在冬季由天子親自參加。《周禮·夏官·大司馬》對「大閱」的流程做了詳細記載。
而史載最早的大規模閱兵,當數周武王伐紂之前組織的「孟津觀兵」,嚴格說,這其實是一次軍事操演。多個諸侯國在「孟津觀兵」後加盟武王部隊,聯手打敗商朝大軍。
孟津觀兵(資料圖)
《詩經·周頌》和《禮記·樂記》對武王這次大閱兵都有記載,周樂還專門有一套樂舞叫《大武》,表現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據孔子記載,開頭第一章,就再現了武王檢閱部隊、等待諸侯到來、誓師鼓舞將士的場景。《詩經》中與軍旅有關的詩篇不少,這首《小雅·采芑》,就是誓師宴會上唱的:
鴥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鞠旅。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這裡的「振旅」一詞,就有整頓部隊,操練士兵之義。出征以前,人們以此來鼓舞將士。
還有《小雅·瞻彼洛矣》,再現的就是周天子在洛水大會諸侯講武的場面。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師。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
其中「君子至止,福祿如茨」兩句,表明天子蒞臨洛水,會合諸侯,講習武事,乃天子勤於大政的表現。昔人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見《左傳·成公十三年》),天子能親臨戎政,御軍服以起六師,故能「福祿如茨」,使天下皆受其賜。「韎韐有奭,以作六師」,「韎韐」為皮革製成的軍事之服,「以作六師」,猶言發動六軍講習武事。天子親御戎服,足見其重視程度。所以,朱熹在《詩集傳》中認為:「此天子會諸侯於東都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天子御戎服而起六師也。」
自秦漢以下,詩賦中的閱兵並不鮮見。唐詩中有關閱兵的詩篇,比如薛存誠《觀南郊回仗》:
傳警千門寂,南郊彩仗回。但驚龍再見,誰識日雙開。
德澤施雲雨,恩光變燼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
候刻移宸輦,遵時集觀台。多慚遠臣賤,不得禮容陪。
詩中「閱兵貔武振」,說的就是唐代通過閱兵促進軍事訓練、提升戰鬥力。《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還詳細記載了當時軍事訓練的思想、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漸進,分等教練。大將軍檢閱後,就是皇帝大閱。這樣的常規閱兵幾乎每年都舉行。
古代閱兵,注重軍令執行與戰術演習的實用價值。比如宋人趙抃在《清獻集》卷四的這首《武林閱兵》:
吳天霜曉弄寒暉,金鼓喧闐大閱時。
帳下萬兵聽號令,軍中諸將肅威儀。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記錄了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上初以方畧授諸將,先閱兵崇政殿,列陣為攻撃之狀、刺射之節。且令多設強弩。及遇賊布陣,萬弩齊發,賊無所施其技。」
永樂皇帝大閱兵(資料圖)
明史上最有名的大閱兵,發生在永樂十九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這也說明閱兵不僅是宣示國家實力,還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八旗閱陣圖(資料圖)
清兵在入關前就有閱兵傳統,皇太極曾於天聰七年舉行過閱兵式。在清代宮廷畫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繪的《八旗閱陣圖》里,對乾隆皇帝南苑大閱兵的盛況作了形象逼真的記載。八旗將士各著紅黃藍白等本旗閱兵禮服分陣排列,號角高揚,軍旗獵獵,一眼望不到盡頭,其場面極為壯觀,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場面宏大、威武雄壯的乾隆閱兵圖。圖中所畫人物不少於1.6萬人,每個人都面貌分明,衣著裝飾,車馬槍炮,儀仗旗鼓等均描繪精細,畫面用色艷麗鮮明,乾隆被繪於畫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帶甲,全副戎裝,騎於馬上,英姿勃發。
推薦閱讀:
※Mimi怎麼辦:如何長久維持遠距離戀情?
※不論我在那裡,都離你一個轉身的距離。
※你與成功的距離
※你離女神的距離就差一條仙氣印花裙!
※有種愛輸給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