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的線索
06-17
江東詩人似乎是一種容易導向自殺的職業,古往今來有許多傑出的詩人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研究者們最近對不同國籍的一些詩人的作品進行了分析,發現那些選擇自殺的詩人的作品中都包含了暗示其最終命運的線索。研究者用電腦程序分析了292首詩作,其中156首來自9位自殺身亡的詩人,其他的則來自9位沒有這麼做的詩人。他們發現,自殺的詩人們強烈傾向於使用那些表達自己與他人的疏離感以及對自身的過分關注的字句。「最重要的發現是我們能夠通過人們使用的語言來判斷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主持這次研究的德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彭尼貝克說。「我們使用的字句,特別是那些經常顯得無關緊要的字句,透露了大量關於我們的身份、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的訊息。」研究涉及的9位自殺詩人包括約翰·貝里曼(John Berryman,1914-1972,美國詩人,自橋上跳下自殺)、哈特·克萊恩(HartCrane,1899-1932,美國詩人,跳海自殺)、葉賽寧(Sergei Esenin,1895-1925,俄國詩人,自縊身亡)、亞當·林賽·戈登(AdamL. Gordon,1833-1870,生於英國的澳大利亞詩人,開槍自殺)、倫德爾·嘉雷爾(Randall Jarrell,1914-1965,美國詩人,撞車自殺)、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1893-1930,俄國詩人,開槍自殺)、希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美國女詩人,開煤氣自殺)、薩拉·蒂斯代爾(Sarah Teasdale,1884-1933,美國女詩人)以及安妮·塞克斯頓(Anne Sexton,1928-1974,美國女詩人)。研究者依據國籍、時代、所受教育及性別等因素挑選了其他9位詩人的作品來與他們的作品對照,這些詩人與他們在各方面都比較相近,但是都沒有選擇自殺。這9位詩人是: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英國詩人)、勞倫斯·佛林格堤(Lawrence Ferlinghetti,1919-,美國詩人)、喬依斯·基爾默(Joyce Kilmer,1886-1918,美國女詩人)、丹尼斯·雷維多(Denise Levertov,1923-1997,英國女詩人)、羅伯特·洛威爾(Robert Lowell,1917-1977,美國詩人)、曼德爾斯塔姆(Osip Mandelstam,1891-1938,俄國詩人)、帕斯捷爾納克(Boris Pastern ak,1890-1960,俄國詩人)、阿德瑞安·里奇(Adrienne Rich,1929-,美國女詩人)和米萊(EdnaSt. Vincent Millay,1892-1950,美國女詩人)。研究發現,自殺的詩人們比未曾自殺的詩人更多地使用指代自我的第一人稱單數,比如像「我(I)」、「我的(my)」這樣的詞,而他們使用第一人稱複數的時候則比後者要少。彭尼貝克說:「代詞的使用反映了身份、孤獨感以及與他人之間的聯繫等問題。最能說明問題的字眼就是「我」。自殺者或是心情壓抑的人使用這個詞的頻率比一般人高得多……」自殺的詩人往往會越來越少使用「交談(talk)」、「分享(share)」和「傾聽(listen)」等表示與他人聯繫的字眼,而沒有自殺的詩人卻傾向於更頻繁地使用它們。此外,與死亡相聯繫的字眼也更多地出現在自殺詩人的作品中。但帶有負面感情色彩的詞(比如「憎恨」)和表達積極感情的詞(比如「愛」)在兩類詩人的作品中出現的頻率都差不多,這一點倒是出乎人們的意料。彭尼貝克說,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詩人的自殺率要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作家和普通大眾。相比而言,詩人也更容易意志消沉,更容易出現躁鬱症即情緒兩極化的癥狀。「作為一個群體,沒有人會說詩人們過得特別輕鬆愉快。」那些自尋短見的詩人們運用語言文字的模式也許可以用作當今詩人的「自殺行為語言預警器」。但彭尼貝克補充說:「這並不是一種確定的因果關係。我們不是說,一個人用『我』用得多就會自殺。這只是一個危險信號而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陳寶蓮是自殺的么?
※一場遊戲引發的集體自殺,從恐怖片、自殘到結束生命
※怎樣看鄂爾多斯房產商自殺
※教理/識無住處?實踐/臨終該做的?事迹/關於自殺
TAG: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