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向孔子致敬,向孔子學習

向孔子致敬,向孔子學習

  孔子,這個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夫子,雖然他生活的年代與我們相去甚遠,但是他的思想與學說卻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歷史與社會影響至深。他開創的儒學,古時是人們為之效仿的典範,今天依舊是人們推崇倍至的經典。他用他的個人魅力感染造就了幾千年來華夏兒女淳樸內斂的性格,他用他的思想影響了由他至今的歷代騷客文人的人生追求。時至今日,他的思想和言論在社會的許多領域依舊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如去年的奧運開幕儀式上兩千零八名身著古袍手持竹簡的「孔門弟子」擊缶高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並齊聲高頌「四海之內皆兄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儒家經典名句,之後變換不同字體的「和」字也向世界展現了「和為貴」、「和而不同」的中華人文理念。

  零六年的央視《百家講壇》,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于丹對《論語》的深入講解,使得大江南北一時颳起一股《論語》熱風,《于丹〈論語〉心得》的出版更是一時洛陽紙貴。此書我已是看過三遍有餘,雖然之前在學校的課本上隻言片語地學習過《論語》的部分片段,但是全面深刻地了解《論語》了解孔子,還是在看過此書之後。書中對孔子在天地人、心靈、處世、君子、交友、理想、人生七個方面的態度與觀點做了深刻詳細的闡述,作為幾千年中華文明思想的精髓,每次讀《論語》都是對自己心靈的一次洗滌凈化,更是對自己全方面一次新的提高。

  其實《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孔子也不是高不可攀,孔子的言論更不是高談闊論。孔子是在用一種溫和樸素的態度給我們講生活中最為簡單的道理,讓我們獲得心靈上需要的快樂生活,這是《論語》的真諦,我想這也是孔子的目的所在。孔子一生雖然顛沛流離、壯志難酬,但是孔子樂觀的心態一直陪伴他走過了七十三年的生命之旅,六十二歲時他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就是孔子,樸素而樂觀的孔子!孔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找到內心的安寧,因為我們的眼睛往往看到外在的東西過多,而看心靈的太少。我們經常為了生活條件優越,為了工資待遇優厚而卑躬屈膝放棄自己的底線,甚至丟失尊嚴,使得心靈承受委屈成為身體的奴僕,所以我們難以獲得真正的心靈上的快樂。在現實的現實面前也許沒幾個人能像陶淵明那樣洒脫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家裡很窮,住在破爛不堪的房子里且缺衣少食,但是他卻能自得其樂。所以生活質量的差異,內心快樂與否?不是隨物質條件而改變的,而是由淡定樂觀的心態所決定的。生活當中我們往往喜歡比較誰的生活條件優越?誰的工資待遇高?誰穿著名牌或有車有房等等,盲目的攀比無形中只會給自己增壓,從而把自己搞的鬱鬱寡歡。其實,樂觀的態度可以使我們的心靈輕鬆並且快樂,但是物質上的富有卻不能換來我們精神和心靈上的富有與充實。由此可見物質上的富有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快樂,它也許可以暫時滿足我們的虛榮心,但是真正心靈上的快樂與安定卻是由我們自己看待事物的態度所決定的。幸福和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孔子的觀點是「貧而樂,富而好禮也」,安貧樂道其實並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如果說細節決定成敗,那麼態度就決定命運。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您能告訴我一個字讓我終身實踐而且永久受益嗎?」孔子用商量的口氣回答他「其恕乎?」意思是如果有這麼一個字那就是「恕」,並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告訴他「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人一輩子能做到這點就足夠了」。而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都是要求別人去如何如何,卻忽略了別人的能力與感受。我想這也是一個人的道德問題,自己做不到的事為什麼要強求別人去辦?既就是自己能辦到的事,如果別人不願意去做,我們也不應當強求於人。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多設身處地去想別人,多站在別人的位置和立場考慮問題,如果我們都能「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那麼人與人之間便都能很好地和睦相處,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完美境界。儒家思想的精髓除了「恕」還有一個「仁」,孔子說過「愛人」就是「仁」,「知人」就是「智」。關於「愛人」孔子的觀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意思是我們想要有所樹立,首先要想到讓別人有所樹立;我們想要實現理想馬上就要想到幫別人實現理想。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現仁義的好辦法。生活中我們總是埋頭想自己的事,想著實現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理想,卻忘記了成人達己的道理。幫助別人獲得成功,同樣別人也會幫助我們實現理想,集體進步了同樣也是個人的進步,成就大我也是完善小我。杜甫在自己破爛漏雨的茅屋中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懼歡言」,范仲淹想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想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果我們都能多替別人想多為這個社會想,社會和諧人人和睦,同樣也是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加舒心的生活環境,如那句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進步。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的長處要虛心學習,使自己也能與別人看齊,見到別人的錯誤要反省自己看自己身上有沒有相同的錯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吃別人的塹長自己的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不僅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還需「一日三省吾身」,勤奮好學固然重要,但是多思考多反省一樣必不可少。孔子告戒我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我們將會一無所獲,只思考不學習我們也將會一無所知,我們不僅要善於學習,我們更需要善於思考。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發生錯誤,在面對他人過失的時候孔子並不提倡我們常說的「以德報怨」,他的觀點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不可取,用怨恨去面對他人的不道德,這樣下去只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甚至影響後人。同樣「以德報怨」也是不可取的,他認為把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對待一個有負於自己的人和事,是一種人生的浪費。要用自己的公正、率直、耿介和磊落去坦然面對一切。生活中我們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而怒髮衝冠與人為敵,我們何不坦然、豁達、磊落的去面對眼前的一切?我們可以像東坡那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呤嘯且徐行」,只有這樣當我們「回首向來蕭瑟處」的時候便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寬容他人、善待他人同樣也是善待自己。

  與人相處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關係越是親密越是最好,那麼怎樣的人際關係才是最好的呢?當前的社會中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孔子的觀點是保持適當的分寸,盡量避免「過」與「不及」,保持一個中庸的態度。孔子有個學生叫子游,他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有事沒事總在領導身邊轉,雖然表示親近,但是也許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是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物極必反的道理也許就在此。確實,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我覺得這種距離是隨著場合而定的,不同的場合應當需要不同的距離。這如同「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境界一樣,花一旦全開馬上就會凋零,月一旦全圓立刻就會

缺損了。朋友之道如此,同事間如此,親人之間亦是如此。必要的留點分寸,保持點距離,得到的往往就是海闊天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所以關係的好壞並不是親密的距離所決定的,而恰如其分的距離才是交友處世的最好境界。真正的朋友不需要過於親近的距離,只要能在內心給對方留有一片天空就足夠了。把子游的這句話放在工作中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你的工作崗位上就做好你自己的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你本不應該做的事。工作中很多人往往覺得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才好,不但替領導分憂了,還說明自己工作能力強。其實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自己操心自己的事,各盡其職、各負其責,這樣大家合起來才是一盤棋,這才是當代社會應該提倡的一種職業化工作態度。

   「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鏡可以得失明」,好的朋友應當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從他身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我們的不足之處。其實,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了,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選擇朋友顯得尤為重要。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就等於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而選擇好的朋友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修身養性,提高我們的修養和心智。結交了朋友我們怎樣與朋友相處呢?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不對的事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與朋友相處還需要把握適當的度,不可任何事都大包大攬。生活中許多人看到朋友犯了錯誤,不但不勸告反而讚賞有加並傾其所能去幫助,朋友間是需要互幫互助,但是前提是朋友所做的事是積極的正確的。否則,這種幫助只會是一個不好結果的催化劑和推動力,你這麼做就是助紂為虐。人的一生會有許多不同的朋友,結識益友會對我們的人生起到積極的作用。孔子認為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有三種「友諒、友直、友多聞」,他說「交正直的人、交誠實的人、交見聞廣博的人對自己是有幫助的」,而「便辟、善柔、便佞」這三種人是不可交的,這三種人是逢迎獻媚、溜須拍馬;沒正直誠實之心、沒是非原則和巧言令色的兩面派。此類人時常花言巧語讓我們的耳朵很是受用,但是我們需要擦亮眼睛辨別出這類不可交的損友。好的朋友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他在生活中會常常對我們的言行提出一些異議,但是忠言逆耳,生活中我們又有幾個人能聽的進去這些「不和諧」的聲音呢?我們的朋友之中又有幾個會對我們的言行闡述他真誠的「異議」呢?雖然我們知道巧言令色不好,但是我們有時還是願意去聽,於是便有人潛心鑽研此道且樂此不疲,此類人就是孔子所說的「小人」。那麼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呢?孔子認為君子的標準有三點「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首先需要一種仁義的大胸懷,這樣他的內心才能無比仁厚、寬和,他不會去計較細節患得患失,做到這些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其次,需要強大的選擇能力,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但是我們也不能被外界所左右,明白如何取捨,這樣才能沒有迷惑沒有煩惱;另外,需要內心足夠勇敢、開闊,只有這樣你才能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在畏懼害怕了。這就是孔子眼中的君子,孔子謙虛地說他自己做不到。君子的心態平和、安定勇敢、安詳舒泰是內心流露出來的,而小人則是故作姿態、驕矜傲人,內心多的是躁氣,氣度上少的是安閑,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似乎現在這個時代是個浮躁的時代,人們多是心浮氣躁,生活中稍有不順就自暴自棄,工作上稍有打擊就一蹶不振,我們缺乏的就是內心的安定平和。靜以修身,或許我們也都常常想靜下來,我們也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也想寵辱不驚、超然物外,但是卻發現事與願違。名利和慾望常常在我們的心中縈繞,讓我們變的貪婪、浮躁,久而久之我們的身心便會疲憊不堪。如何讓自己的心靈獲得安寧與快樂?我們需要不斷思索與磨練自己,尋找快樂的途徑與源泉。

  想讓心靈快樂我們首先就要學會如何取捨,這個社會可供的選擇太多,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常常瞻前顧後、患得患失頗為迷惘。孟子就曾告戒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中我們必須放棄一些東西。「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學會放棄一些東西,我們才能更加清楚我們要得到什麼東西,放棄的同時也是卸下心靈上的一個包袱。曾經看到過一句話說的很好「放棄該放棄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生活中有得必定有失,坦然面對眼前的得失,得到的會是自己心靈上的輕鬆。生活中我們時刻要多想、多思、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生少一點後悔,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葯買,一旦做錯事情便成定局,無法挽回。說話要用腦子,做事多考慮後果,這也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言寡優」才能「行寡悔」。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大或小,而實現理想的基礎是找到我們內心真正的感受。孔夫子認為理想並不是越高遠越好,在和他的弟子談論理想時,他說他的理想和弟子曾點一樣,就是「在陽光明媚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裝,邀請幾個成年的朋友再帶上幾個孩子,大家一起去剛剛開凍的河邊,把自己洗滌的乾乾淨淨,然後在河邊沐浴著春風把自己融匯進去,與天地一起迎來這個蓬勃的時節,讓自己有一場心靈的儀式,儀式完成後大家就高高興興地唱著歌回去了」。這就是我們所仰望的這個聖人的理想,就是這麼樸素這麼簡單,樸素到我們不敢相信。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許多人把理想定位的太高,使自己的身心承受巨大的壓力,從而整日鬱鬱寡歡。其實理想並不需要多麼高遠,我覺得實現理想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提高自己來得到快樂,所以不一定每個人的理想都是治國平天下那麼大。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快樂,能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感受快樂,這樣的理想才是適合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不一定要過於高遠,但是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強大的定力與堅定的信念,「有志者立常志,無志者常立志」。因此,選擇了目標就要堅定不移地去實施去完成。

  一個人的言行與思想對一個民族對一個國家有著如此深遠與廣泛的影響,我想除了孔子和他的《論語》無人能出其右。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足以見《論語》的獨特魅力之處,儒家「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是兩千多年來文人雅士們為之追尋的最高理想境界。如今,雖然歷史的車輪將孔子和他的《論語》遠遠地留在了那個遙遠的年代,但是人們沒有將他們遺忘,他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存空間,他依舊生活在每一個中華同胞的心中。于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與故事將孔子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近距離清楚地認識了那個曾經高山仰止聖人,讓我們不再覺得他離我們遙遠,讓我們覺得他不再那麼高不可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溫文爾雅,是一個循循善誘,是一個和藹可親,是一個讓人感覺無比溫暖的老者。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怨天尤人,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其實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如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人生的這一輪迴。用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從《論語》中我發現了獲得這種心靈安寧與快樂的辦法,我會從中認真學習,冷靜思考,爭取早日找到解放心靈的途徑。我會按照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生活的秘訣去做,我想我一定能找到內心的安寧與快樂,過上心靈需要的快樂生活!

  如易中天在序中所說「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當然,我們喜歡這個溫暖樸素的孔子!

  向孔子致敬,向孔子學習!

轉自(淺斟低唱: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

推薦閱讀:

孔子,成了大陸的「政治玩具」? - 顏昌海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孔子到底是咋想滴?
第015篇:大哉孔子之三:儒家思想(原創)
何新論孔(6): 孔子「墮三都」
孟子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就憑這15句話

TAG:學習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