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蘭」交響曲 | 柴可夫斯基的探索之作

D大調第3號交響曲,作品29(Symphony No.3 in D Major,Op.29"Polish"),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創作於1875年6月5日至8月1日。當時他正在友人西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位於霧索瓦(Usovo)的家中。樂曲亦是題獻給他。首演於1875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舉行,由尼古拉·魯賓斯坦指揮。及後又於1876年1月24日在聖彼得堡公演,由納帕拉尼克(Eduard Nápravník)指揮。國外首演則遲至1879年2月8日於美國公演。至於在1899年於英國倫敦的公演,則是首次採用「波蘭」這個標題。

本曲又名「波蘭」,原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以波蘭舞曲的節奏所寫成。

在柴可夫斯基的七首已完成的交響曲中,《第3號交響曲》是唯一以大調所寫成,同時亦是唯一以五個樂章所組成。在第1和第3樂章中間,加入了具德國風格(Alla tedesca)的樂章。

▲ (馬澤爾/紐約愛樂)

結構

本曲共分為五個樂章。

  • 第1樂章:引子:葬禮進行曲的節奏,稍快的中板(Tempo di marcia funebre,Moderato assai)-快板(Allegro)

  • 第2樂章:具德國風格(Alla tedesca):中速而樸實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 第3樂章:悲傷的行板(Andante elegiaco)

  • 第4樂章:諧謔曲:活潑的快板(Scherzo:Allegro vivo)

  • 第5樂章:波蘭舞曲:熱情的快板(Tempo di polacca:Allegro con fuoco)

  • 配器

  • 木管樂器:短笛、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巴松管

  • 銅管樂器:4圓號、2小號、3長號、大號

  • 敲擊樂器:定音鼓

  • 弦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樂曲演奏時間:大約40分鐘。

    柴可夫斯基一生留有六首有編號的交響曲(還有一首無編號的曼弗理德 Manfred 交響曲),一般來說,又名"波蘭 Polish"的第三號交響曲,是其中最少被人演奏的,樂評家對於這首曲子的看法,好像也是貶多於褒。確實,大多數古典音樂愛好者對於柴可夫斯基的六首交響曲,只有編號4、5、6三首交響曲較有印象。一般認為柴可夫斯基這後面三首交響曲的個性鮮明,作曲結構嚴謹成熟,尤其是第6號"悲愴"交響曲,更因為情感濃烈,彷彿作曲家的天鵝之歌,受到了廣大愛樂者的喜愛。所以對於作曲家的前三首交響曲,相對而言比較陌生。

    這部交響曲是前期三首交響曲的最後一部,其「第一」、「第二」交響曲接近國民主義;本曲則更多地體現出柴可夫斯基在積極的摸索之中,所以感覺未能確立明確的型態,而五樂章的構成亦極為特殊,若以走向絕對音樂的轉換期作品而論,較過渡時期的作品《第一鋼琴協奏曲》亦略有不及之處。更有人指責說,此五樂章缺乏前後呼應的統一性,說其為交響曲,卻更接近於組曲。

    庫宜(Cesar Antonovich Cui, 1835-1918)在當年《彼得堡通訊》上發表的評論,亦指出終曲樂章最劣,第四樂章缺乏音樂內容。對其他三樂章則讚美有加,同時表示:"全曲極富趣味性,充分表現出作曲者的才華。"

    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予給予人以無限的想像力,特別是第三樂章描寫田園部分,如果不指明,你恐怕永遠不會知道,只能靠想像。這大概就是古典音樂的魅力所在吧。

    ▲ 葉甫蓋尼·斯維特蘭諾夫/蘇聯國家交響樂團

    整碟收藏、欣賞


    推薦閱讀:

    《倫敦交響曲》—沃恩·威廉斯眼中的英倫
    春江花月夜:交響曲的五個樂章
    賽樂爾帝王鋼琴帶您重溫不一樣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5》
    莎拉布萊曼2008年專輯《交響曲 Symphony》
    【男士特輯】| DIOR HOMME 夜色少年的交響曲

    TAG:探索 | 柴可夫斯基 | 交響曲 | 波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