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近代仙學大師陳攖寧.論道教大師陳攖寧之人生觀

中國道教.論仙學.大師陳攖寧之人生觀

追憶近代仙學大師陳攖寧

UIBE的圖書館藏書不少,我曾去文化哲學分類中瀏覽,但見宗教類的書籍足有好幾排大書架。尋覓其中,梵音釋語十之七八,耶教回教亦有二三,唯中華民族自身的道教書籍,百中無一。宗教乃是一國文化思想的根本及升華所在,近現代國力衰微、文化侵略之嚴重,書架之上可見一斑!在這聊聊幾十本道教書籍中,又有一半都是門外人寫的發展史、思想史之類,批判糟粕有餘而求諸精華則無語,讀之乏味無聊。剩下的多是人物傳記,厚過字典的幾本專著研究,令人望而生畏。獨見紀念邱祖和陳攖寧的兩本圖書,遂借來閱讀。案前飯後而冊不釋手,受益不少亦感慨良多。陳攖寧不愧為近代道學巨擘,擎大廈於即倒,挽狂瀾於將傾。在近代國難深重的歲月里,陳攖寧以貧弱之軀擎起大旗,大力提倡傳統宗教文化中的學術精髓,力主「仙學救國」,並以之作為振奮民族精神,抵禦外敵侵略的強大武器。他的愛國情操,集中體現在愛國家、愛民族、愛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宗教與文化。陳攖寧苦心奉道的歷程,不僅是度己度人、保教報國的過程,更是中華文明覺醒、炎黃子孫自強的星火萌芽。談聞道之初陳攖寧早年四處尋仙訪道,為求真師真訣,可主動尋訪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其後來的學術成就,多是自己重新整理研讀道藏所得。故成就之後,對於慕道後學尋訪真師的問題,做出以下評論:「早尋真師,這句話實在可笑。真師一不登廣告,二不散傳單,三不掛招牌,四不吹牛皮,五面上又無有特別記號,天下如此之大,一般學道者,從何而知某人就是真師?某真師住在某省某縣某山某洞某街某巷?請問如何尋法?我老實說一句:"真師是可遇不可尋』。」《江蘇寶應陳悟玄女士二次來函並答問》真師求徒亦渴,但無可造之材也只能隱於世外。得遇真師是外緣,外緣者自然無法強求。如此吾輩還是儘早想辦法,提升自己的素質與內緣,仙骨仙緣即增,真師自來點化。「儒教中人也可以學仙,道教中人也可以學仙,佛教耶教回教中人,皆可以學仙,甚至一教不信的人更可以學仙。因為仙之本身。產生於學術之實驗,不像宗教要依賴信仰。譬如一個人觸了電,身體立刻就有感覺,不管你信不信。若宗教的性質,就與此不同了。你若信他,或許有點效驗。若不信他,他就毫無功能。此乃仙術與宗教特異之處,不可不知!」「神仙之術,首貴長生。惟講現實,極與科學相接近。有科學思想科學知識之人,學仙最易入門。若普通之宗教家以及哲學家,皆不足以學神仙。」《讀<化聲自敘>的感想(論動植物生理變化)》攖寧子先生的話很有趣,仙道講究實證,而不是些虛頭八腦的個人覺悟,更不能寄托在死無對證的死後往生。如此一來,當今學科學之人學仙最為合適,最好是高等教育理科出身。學仙不是信教,是破除迷信的科學實踐過程,這個觀點夠驚世駭俗吧!看來後學們要身體力行,科學、唯物地進行修鍊,不看廣告看療效才是王道。「仙道門中,只講功夫,不講福報。講福報者,是門外漢。」「學仙的人,只講功夫,不講覺悟,絕不會但有覺悟上就能得到神通變化。」這些話語真是擲地有聲,仙道修證講的就是功夫,而不是拿「福報」當遮羞布。如今的風氣是要麼性情性功不合格,要麼偷懶命功做不到,統統推到因果這個垃圾桶里。誠如陳攖寧大師所言,張口閉口講福報的都是些外行人,自欺欺人者如何成就?「世上真心學道之人,的確很少。學道本是最高尚的事,為什麼大家都不歡迎。就因為這件事與普通人情相違反。做起工夫來,實在乏味,除非身體有病,方肯學道。等到病癒之後,他們自然都不願再前進了。」這話道出了如今學道之士雖眾,但成就之人鮮聞的緣由。學道修鍊,需要安下心來做些乏味枯燥的功夫,同時心理上還要相協調而同時提高,如此身心俱受約束洗鍊,還不如躲避辛勞,一心念佛,弄個往生極樂算了。如今社會人心浮躁,世人好逸惡勞,方便法門自然大行其道。「佛家的心性之理可以自悟,仙家修鍊之術絕不能自悟。縱然得遇明師傳授口訣,尚要刻苦實驗,方可有幾許希望;縱然本人有志刻苦,尚要外緣具足,方可許你實驗;縱然外緣具足,尚要自己道力堅定,方可不被外緣所誘惑;縱然道力堅定,尚要學識精深,方可不致弄巧成拙。世上若有專講自悟之人,請他一心皈依佛門,好去參禪打坐,念佛往生,不必踏入神仙的門坎,因為這種人沒資格學神仙。」《讀知几子<悟真篇集注>隨筆》這話說的太痛快了,修道者身心同時洗鍊,歷經辛苦磨難才得功能法力,卻總不如某些拍腦門的世界性宗教能耍嘴皮子來的厲害。多印書、多編故事、大話說一千遍一萬遍就能催眠麻醉信徒,用虛擬的功德和來生換得大把的供奉,這種不生產、不勞動的畸形經濟大行其道上千年了。想想道士們是如何生活的吧,占卜、堪輿、祈雨、除害,沒點兒真功夫如何服務社會換得辛苦錢呢?至少,在社會倫理的角度上,不勞而獲不應提倡,憑功夫造福社會才是真丈夫!「欲學長生,需要不勞心,不勞力,無嗜好。」在為《溫州張君述平生學道之經過》一文所作的按語中,陳攖寧總結了「凡欲求出世法諸君」應得的幾種教訓:第一種教訓:徒看死書,不得傳授,是無濟於事的。第二種教訓:徒抱大志大願,不做實在功夫,亦無濟於事。第三種教訓:普通守竅之法,很難有成功的希望。第四種教訓:凈土法門,不能接引知識階級,難以起人信仰。第五種教訓:參禪看話頭,能說不能行,只好自己欺騙自己。第六種教訓:現代深通真正神仙學術之人甚少,可見本刊努力弘揚仙學,確是當今之急務。以上六種教訓,應當適用於一切修道者,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溫州張君述平生學道之經過》最後一條是仙道月刊的辦刊宗旨,前五條是意欲學仙的幾大典型毛病。典型+經典,事實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客觀實證、實事求是這些科學標準在這裡都得到了完美體現。陳攖寧旗幟鮮明的反對空想主義,什麼頭腦里的發大願、嘴皮子上的真覺悟沒有絲毫用途,只有真功夫才是修證神仙的不二法門。這話虧得是仙學宗師說的,要是普通人在論壇上敢說這話,必然有無數偽三寶弟子當場給押赴「拔舌地獄」去不可,可見如今依舊是虛偽浮誇者眾,明理真修者寡。另一方面,真正的大師是立場鮮明、愛憎分明的,堅持自己的信仰,抵制反面觀點,敢作敢當。而當今之眾位「大師」,雖洋洋洒洒著作等身,仔細一看,全是雜通百家和稀泥的文字,家家都是精華,你好我好大家好,全然沒有自己的固定立場和觀點。也許是怕得罪人,也許是沒有深入傳承道不出個中所以然,缺乏最起碼的勇氣,當了個立場上的牆頭草。如今此等偽「大師」也廣受追捧,神州思想界是何等的期待領航之明燈,怎能不令人想起真正的泰斗明師呢。談口訣與讀經為此世界,為此人生,自然以修道學仙為最高尚。惟此等事談何容易!各種條件,必須完備;有一不合,即白費精神。所以學者雖多,而成者極少。現代之人,福德不足,若做陰陽功夫,必至魔障重重,結果無不失敗……(學道)這件事,是品德優劣的問題,不是富貴貧賤的問題。《答蘇州西津任杏蓀君四問》現代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物質發達,人面臨的選擇非常錯綜複雜。學道者很多時候都經不起誘惑,所以容易陷在慾望的網裡掙扎不出。非分之想即為魔障,而這經濟社會為了追求不斷增長的消費與利潤,一直都在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努力激發人的慾望。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整個社會何其困難,難怪成就者越來越少了。清凈功夫,做得好,能出陽神;做不好,只可出陰神,即能投胎奪舍,不必另做專門做反胎奪舍的功夫。古人雖有專從閉息,鑒形,存想等法下手者,其法亦未就勝過清凈工夫。《復某居士》其實所謂神仙者,必有確鑿之證據。要似來函所云,許旌陽拔宅飛升,王子喬跨鶴而去,方可稱為真正神仙。但今世未能一見者何耶?蓋今之修法已非古之修祛,自然今之神仙不及古之神仙矣。數日前在杭州與友論道,伊等戲稱我為神仙復古派,或稱我為科學化唯物派的神仙信仰者,我均笑而受之。今敢謂苟欲拔宅飛升,非全家服食天元神丹不可,僅恃自己一身煉就陽神,無濟也。苟欲跨鶴而去,非身外有身陽神出現不可,僅學老莊之清靜無為,樂天安命,無濟也。再學孔孟之誠意、正心、修身、養氣。亦無濟也。更進而學釋氏之參禪、打坐、念佛作觀,仍無濟也。因為這些工夫都偏重於心性方面,對於肉體上不起變化。且容易令人固執貴心性而賤肉體之謬見。到了結果,肉體者病而死,心性亦無作為。故以上所說的工夫,只可以修佛修道,為聖為賢,斷斷乎無有做神仙的資格。蓋神仙者,乃精神與物質混合團結鍛煉而成者。彼偏重心性如儒釋道三教,偏重肉體如醫藥衛生體操運動,皆不足以達到「長生不死」、「白日飛升」之目的。充其量,則心性工夫僅能「坐脫立亡」,肉體工夫僅能「延年卻病」而已。至於「拔宅飛升」、「陽神沖舉」之實事,於古則有徵,於今則無據。  仆嘗謂神仙家之方術,乃三教範圍以外、獨立的—種學問。自從好事者將儒釋道經典中的名辭義理,附會到神仙書上,致使天下後世學仙者,一誤再誤。「指鹿為馬」、「歧路亡羊」,甚可嘆也。在附會者之意,以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玄妙,非如此不足以令人尊崇,豈知理論愈玄妙,則去實際愈遠,地位愈尊崇,則真面目愈晦。於是乎昔之「肉體飛升」者,今則為「死後生天」矣;昔之口傳面授者,今則為乩壇降筆矣。昔之仙壽過千年者,今之仙不滿百歲矣。昔之仙「採藥煉丹」者,今之仙「靜坐止念」矣。昔之仙「出神屍解」者,今之仙「無疾而終」矣。種種考證,種種比較,皆是今不如古。倘吾人自甘暴棄則已,設有上智之士,懷抱大願,不惑於清凈之空談,不墮於寂滅之幻海,而欲抗追往哲,開示來茲,舍三元人丹而外,豈有他道哉?《答覆浦東李道善問修仙》節錄出陰神、出陽神、投胎奪舍、跨鶴而去、拔宅飛升,這些都是在現實世界有作為的功夫,如何做到上述境界, 陳攖寧先生在此也把天機漏了一把。至於為何現在難以做到,一是仙道傳承非常低調不愛宣傳,統治者的儒教和某些世界性宗教的大力宣傳干擾了鳳毛麟角的仙傳文字;二是清凈法門唯求清凈,可今社會追名逐利之風甚盛,人人都想求財求權,對於清凈二字,更如鏡中花、水中月一般,殊為難得。仙學著作中以《參同契》和《悟真篇》為最好。但是沒有真師傳授口訣就難以讀懂、特別是《參同契》:仙家多用"鉛汞"、"龍虎"、"坎離"、"彼我"等喻來顯道,而世人大多又被喻所迷惑。只有明師傳訣之後,才可能了卻其中真意。近來有些讀者以清修派的觀點註解《參同契》和《悟真篇》,這是有違原意的。《參同契》和《悟真篇》的真旨是道家南派的陰陽功夫,這是真正的內丹功。近代只有陳攖寧先生明確談過此事,其它知道的人是不多的。胡海牙在《仙學指南》中轉述陳攖寧的話《悟真篇》的作用,不是人己兩利,乃是有利於己,無害於人,不是上上等的法子,乃是上中等的法子。三峰采戰,結果兩敗俱傷,乃是下下等的法子。人己兩利,上上等的法子,向來是口傳,不載於書中,故世間莫曉。《答覆無錫汪伯英君儒道釋十三問》參同契、悟真篇的作用原來如此,不知當今網上眾多沒師承的散修作何感想。這年頭,好道的MM萬中無一,雙修早就成了一個傳說,只能在YY網遊里哈拉幾句而已。絕大多數的學道散修都是清修的路子,大家都自稱直接學道德經,做老子弟子。可是道德經深奧難懂,以技術流自稱的人都言必稱參同契、悟真篇,殊不知沒有口訣沒有道侶,拿清凈法子去解釋上述丹經,不過是盲人摸象罷了。 考《抱朴子內篇》,本專講神仙之術者,其重 視口訣也,較之 《參同》,《黃庭》,若出一轍。以上三種古籍,如《參同契》,如《黃庭經》,如《抱朴子》,皆仙道門中最有價值之書。其作書時代,距今已在一千五百年以上。後來所出各種內外丹法,以及符咒禁術等類,大半 是由此三部書脫化而出,縱偶有軼出範圍之外者,其宗都仍復相同。所以歷代以來,凡傳授丹經 法術,莫不以口訣為重。 《口訣鉤玄錄》口訣啊口訣,又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天下無數抱著經典苦讀的自學弟子再一次無語了。這一次,連抱朴子內篇也連累進來了。可嘆的是,陳攖寧如此強調並決心爆料的口訣鉤玄錄,隨著日寇攻破上海,終於沒有能夠刊出,令人扼腕痛惜。同時還有大師的地元黃白燒煉,點銅成銀幾乎成功,卻無奈于山河破碎、道友仙去而成為近代外丹燒煉的絕響。《性命圭旨》內容法門極寬廣,包羅亦宏富,於每節下所引各家詩偈歌訣等,對於性命玄機,確亦宣闡盡致。雖尚有許多小法子,不免瑕疵,貽譏大雅,然善讀書者正不妨去蕪存菁。至雲屬於那一派,則因書中方法甚為複雜,故不能斷定。初學之人,學問見解,有程度深淺之不同,研究之書,本不易於抉擇。茲姑就仆個人的目光而論,如《樂育堂語錄》、《道德經講義》、《清凈經》、《定觀經》、《心印妙經》、《黃庭經講義》、《孫不二詩注》、《唱道真言》、《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伍柳仙蹤》、《坐忘論》《性命圭旨》等書,最好都要看過,庶能知所採擇,而悟性命之要旨。若雲守竅,當以「規中一竅」為最適宜,但不可死守,當順氣息之自然,從容不迫,若存若亡,要如《參同契》所謂「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之象。若不知浮游之旨,便是死守,不論守在何處,終不免要出毛病。《答虞山吳悟靈君十問》N多人到處問學道看不懂經典,應該從哪些書籍入手,在這裡陳攖寧大師給出了仙道版讀書目錄。從《樂育堂語錄》、《道德經講義》、《清凈經》、《定觀經》、《心印妙經》、《黃庭經講義》、《孫不二詩注》、《唱道真言》、《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伍柳仙蹤》、《坐忘論》到《性命圭旨》等書,這幾本書都看了,就能有自己選擇取捨了。嗯,就像周星馳版的鹿鼎記,陳近南扔給韋小寶一本厚厚的秘籍,韋爵爺問這麼厚一本書讀完才能練成絕世武功?陳近南沉著道:「你手裡拿著的那本只是目錄,真正的絕世武功秘籍在這裡。」說罷拉開一面大窗帘,露出了後邊一面牆上、滿滿一書架的幾百本秘籍。唉,沒辦法,仙路艱辛,唯有堅持、精進而已。世界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終究會真正揭開人類生命的深層奧秘,到那時可能才會令全世界人民,真正敬佩仙學的見地。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能提前了解宇宙的真諦、探索生命的升華,因為有陳攖寧先生為國人提前揭開這神聖的一頁奉獻了一生。如今聖賢已去,唯留感懷,神州能有陳攖寧,乃中華之大幸也。即登彼岸舍舟楫,再入輪迴做眾生!

中國道教.論仙學.大師陳攖寧之人生觀論道教大師陳攖寧之人生觀.陳焜(香港)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可是流傳至清末即已衰落,進入民國,又是時運多蹇,道教一直不振2。直至1949年後,才激發起一些熱心於道教文化的有識之士,說及改革和創新道教的工作,其中影響深遠的要算是提倡道教的陳攖寧先生。在道教界內,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無人不知陳攖寧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與養生》3又再版行世,這也是促成筆者寫此文的原因。這幾年來,研究陳先生「道教」著作的學者逐漸多起來,早年有其學生徐伯英、袁介珪於台灣編輯陳先生的著作《中華道教》,由台北真善美出版;後有李養正教授、胡海牙老中醫師及上海的吳亞魁先生等,亦皆有研究文章談及陳先生4。筆者本文則意在通過陳攖寧先生所提倡之道教理論,去了解陳先生的思想、人生觀。陳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提出「倡道教以救國」,在道教處於低迷狀態的當時,其新知卓見,確有振聾發聵之影響。我們今天再重溫其學術思想,或許在當前提倡傳統宗教現代化或宗教改革等方面,會有些新的啟迪作用。  要了解陳攖寧先生的人生觀,首先要先知道其生平事迹及他所提倡之道教內涵與社會價值,進而了解他的人生哲學。要弄清這些問題必定要閱讀他的著作。陳先生有許多文稿發表於1933年7月創刊於上海的《揚善半月刊》及於1939年3月創辦的《道教月報》和後期於1962年創刊《道協會刊》(只有一至四期有其文章,後因「文革」關係停刊,至1980年才復刊)。這些文章後來皆由其學生及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搜集整理編輯成書;據李養正教授統計,他留存下來的文稿約近六十萬言,有些文稿已散佚。他的著作大體可分為道家與道教論文、道教論文、丹道、詩歌與書信5。  陳攖寧(1880-1969),原名元善、志祥,字子修,後因好《莊子》6而改名「攖寧」,道號「攖寧子」,道名「陳圓頓」 7,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九代居士。祖籍安徽懷寧人,從幼便遍習儒家經典,為清末秀才。據他於1953年10月下旬所作《自傳》說:「父親以教書為職業,家中設館授讀。我自幼即受家庭私塾教育。三歲時,開始讀書,到六歲時,已讀完三字經、四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七歲至十一歲:讀詩經、書經、易經、禮記、左傳。十二歲至十四歲:學做詩文。讀古文、古詩、八股文、試帖詩。」在《自傳》內他亦說十五歲已患有「童子癆」,後改從其叔祖父學中醫,同時試做仙道功法,逐漸恢復健康。二十五歲時考入安徽高等政法學堂,不久因舊疾複發而輟學,於是立志求道,離家訪求名師。  「先尋訪佛教中有名的高僧,如九華山月霞法師、寧波諦閑法師、天童山八指頭陀、常州冶聞和尚等。但佛教的修養法都偏重心性,對於肉體仍無辦法,不能達到祛痛延齡之目的。」8  後又尋訪道教中人,如蘇州穹窿山,句容縣茅山,都是香火地方,道士們皆不諳修養功法。陳攖寧先生為了要徹底探求道家丹道的底蘊,認識道家道教學術之全體,便於1912年起,在上海白雲觀內花了三年時間,通讀明版《道藏》5485卷。1915年,他為開闊知識視野,又致力研究佛學,於是又在杭州城外海潮寺佛教所辦的華嚴大學住過一段時間。因此他自述其師承:「作正式導師,前後共有五位:北派兩位,南派一位,隱仙派一位,儒家一位。……若論到龍門派,仆算是十九圓字派。」 9可見他的煉養工夫,是集多派於一身的。1916年,陳攖寧先生由北京返回上海與西醫吳彝珠女士結婚,並在上海市民國路開設診所行醫。1922—1932年期間,又曾進行了國內外堪稱罕見的外丹試驗。終因軍閥混戰和日本侵華而中輟,據其弟子胡海牙老中醫的記述,「陳攖寧先生經過多次試驗,得出了結論:證明古神仙所遺外丹口訣,確有所憑,決非欺罔。」10  1933年至1937年,他在行醫之餘,亦擔任由張竹銘創辦的《揚善半月刊》之主筆。1938年5月張竹銘等人為了支持陳攖寧先生有組織地開展道教研究,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道教院」,請陳先生主講道教理論。這時他公開講授了《周易參同契》、《悟真篇》、《黃庭經》、《靈源大道歌》、《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等道教典籍。1939年《揚善半月刊》改名為《仙道月報》,重新發行,倡道道教。1953年赴杭州,同年10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聘為省文史館館員。1957年4月,陳先生在第一屆全國道教徒代表會議上被選為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同年,陳攖寧先生應邀在杭州屏風山療養院講授靜功療法,撰成《神經衰弱靜功療養法問答》。1961年當選為第二屆道教協會會長,此時他已是八十一歲高齡。隨即提出應展開道教學術研究,並精心制訂了《道教研究計劃》和《培養道教人才計劃》,還提出了:「在教言教,按道教本來面目研究道教」的方針11。其後,又創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室,整理道教文獻資料,編寫了《中國道教史提綱》,出版了《道協會刊》。又於1962年9月創辦「中國道教知識進修班」 (即現在中國道教學院之前身)。據筆者聽胡海牙老師憶述,陳先生雖年逾八旬,但仍保持良好的修為,且耳聰目明、思路敏捷、身體輕健;還曾對學生說:「如能保持清靜修鍊,起碼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或惜,中國於1966年起,便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道教界受到衝擊,陳先生內心深為抑鬱、惶恐,再也無心住世,終於1969年5月25日病終北京,享年89歲。  陳攖寧先生雖未能如他所說的活到一百二十歲,但他倡創的「道教」,及他晚年在中國道教協會為道教所做的一切,皆廣受讚揚、影響深遠。時至今日,受惠於他所提倡的養生之學的人,真是數不勝數。要弄清陳先生的主張、學說,必先讀其著作:八十年代以後,他的著作已陸續出版,現在可以讀到的,起碼有二十種以上。計有:《史記老子傳問題考證》、《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華內外篇分章標旨》、《解道生旨》、《論白虎真經》、《辨楞嚴經十種仙》、《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黃庭經講義》、《道教起源》、《太平經的前因與後果》、《靜功療養法》、《讀高鶴年居名山遊記》、《仙與三教之異同》、《論性命》、《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訣串述》、《口訣鉤玄錄》、《與因是子討論先後天神水》、《孫不二內丹功次第詩注》、《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外丹黃白朮名家序跋》,主編《道教知識彙編》、《中國道教史提綱》,另有中國道協保存之先生講稿及其在《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書寫之文章及回答讀者之書信(大部分亦已出版)。  從陳先生的《自傳》及他的所有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出他的「道教」之形成過程,先讀儒學,再進安徽高等政法學堂學習其他學科,最後,才用功於道教及佛教。所以他是一個儒、釋、道三家學術皆通的道學家。至於「道教」這家,是經過他實證、圓通,頓悟後才提倡的,所以他認為這一家,應自成一家,絕不能附於任何一家之後(這點稍後將再談及)。至於他的人生觀,當然與他以上的這些經歷是分不開的。陳攖寧的人生觀是:積極、樂觀;他認為人生是有缺憾的,而成仙是他人生最高追求的目的。  陳先生一直提倡道教應自成一家。他說:「所謂道教,即指煉丹術而言,有外丹,內丹二種分別,自古學仙之人無不煉丹者。此種人常隱藏於儒釋道三教牌名之下,不肯出頭露面大膽承擔。」又說:「余今日道不得已,將道教從三教圈套中單提出來,扶助其自由獨立,擺脫三教教義之束縛,然後方有具體的仙不可言。」12而且他強調的是道學不是道教,但說道教的經典,從他後期進入道協工作,他一生皆一直離不開道教,我想道家道教同出一轍,亦無需去加以細分。陳攖寧先生所以提倡「道教」,這是與他一生與疾病作抗爭分不開的。他《自傳》說他因為晝夜用功,無體操運動,又缺乏營養,以致得了童子癆,這病當時來說是絕症,無葯可醫。他有道教之成就,最初是出於「自救」才入門的。所謂「醫道同源」,自古以來中醫與道教皆是分不開的。從中國古時巫醫不分,到後期的神仙道士和醫藥方士也同源,道士多兼行醫術,如葛洪、皇甫謐、陶弘景、孫思邈等皆為著名之高道,亦是名醫,唐代高道孫思邈被後世尊為「藥王」,他的醫學著作也收入《道藏》之中。而陳先生本人亦在《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內,提及醫道與仙道關係至為密切,凡學仙者皆當知醫。陳攖寧因為要自救,轉而學醫,這也註定他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他在《讀〈化聲自敘〉的感想》中有這樣的回答:「若以我個人歷程而論,初以儒門狹隘,收拾不住,則入老莊,後以老莊玄虛,收拾不住,則入於釋氏;更以釋氏夸誕,收拾不住,遂入神仙,吾將以此為歸宿矣!」13  所以他後期編輯的《道教知識類編》中,於道派「方仙道」一節中,即詳加解釋:「"仙"是說"神仙思想",在古代的各家學派中,神仙思想是自成流派的,《漢書·藝文志》中有"神仙家",注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術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14陳先生在《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注》中亦說:「夫神仙所以可貴者,在其成就超過庸俗萬倍,能脫離塵世一切苦難,解除凡夫一切束縛耳,非徒震於神仙之名也。」15由此陳先生認為人生只有通過修鍊成仙,才可脫離苦難。所以他擔心神道教術一旦埋沒於三教之內,便失其獨立性,亦會受宗教教義之束縛,而不能自由發展,所以主張應劃分明白16。他說:「余主張道教完全獨立,不必牽涉到儒釋道三教範圍之內。為方便計,亦只能仙與道一貫,再擴而充之,則道與儒本屬同源,其間亦自有溝通之路徑;但萬萬不可與佛教相混合。」17  縱使陳攖寧先生對其倡創之「道教」有以上的見解,但我始終認為道教與道教之內丹養生學是不能分離的,正如道家與道教不能截然分家一樣,所以分析陳攖寧之人生觀,歸根到底依然是道教的人生觀。  總括陳攖寧之人生觀有以下特點,現分述之:其一,他認為人生應以「道」為最高追求目標,即修鍊而得道成仙,一般的道教徒亦以「道」為最高之追求目標。《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士尊道而貴德;所謂一炁化三清,三清即道之化身。陳攖寧在《道教知識類編》對「道」有這樣的解釋:「"道"是老子的宇宙觀,又是他的方法論,他將"道"運用在許多不同方面;他的社會思想主張"無為而治";他的人生觀是"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見《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他的修養方法是要"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他認為以「道」為準則,通過一定的修鍊,人就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而處於永恆不變的境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穀神不死」。後來的道教就是在他這一思想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所以道教內有所謂:「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是順則生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是逆則成仙。」  其次,我認為陳攖寧先生之人生觀是樂觀積極的。這點我想陳先生自從「自救」而學醫開始已有這個觀點。陳先生通過對道教經典的研習及後來把無葯可治的癆病治好,所以他堅信通過修鍊,可以長生不死,成為神仙。他在《答上海錢心君七問》有這樣積極的回應:「古代的神仙,屍解的已經屍解了,飛升的已經飛升了,都是離開這個地球,跑到別的世界上去了。你如何能看見?尚有一兩位未曾做到屍解地步的半仙,他又躲在深山古洞之中,人跡罕到之處,永遠不肯出來,在那裡等候屍解。所以世上人也不能看見他們。我們的志願與他們不同。假使將來僥倖成功,必定要長住在地球上面,讓世人都可以看見,並且還要管管閑事。別人家沒出息,總說今人不及古人,我的見解認為今人勝過古人,後人還要勝過今人。古人做不到,只問我們肯做不肯做。」18在同一回答中,他又說:「神仙要有憑有據,萬目共睹,並且還要能經過科學家的試驗,成功就說成功,不成功就說不成功,其中界限,假如銅牆鐵壁,沒有絲毫躲閃的餘地。」19他強調人如真的下苦功修鍊,積極研習,確能達到神仙之地,並不是渺茫無憑的。同章他又說:「今世修鍊神仙之術,能完全成功的,我未曾見過。但一半成功卻是有的,然也不足為奇。這全靠我們後起之秀,發憤有為方可登峰造極,超過前人。自古神仙成功,都是留得肉體在世。就說白日飛升罷,也是連體一同去的,況且又在青天白日之下,萬目共睹,如何能說他渺茫無恁?」由此可見,陳先生一生對道教之態度,皆充滿自信、樂觀、積極的態度。所以他強調學仙者應立下志願,希望能今生現得,今生能否成功是要靠個人的努力。他說人雖實行,而不積極,時斷時行,也是無濟於事的20。  其三,陳先生認為人生是有缺憾的,只有仙家能補人生之缺點,打破定律通過修鍊達到完滿。他說儒家見解,認為人生是經常的,所以宗旨在維持現狀,而不準矜奇標異,因此人生永無進化之可言。釋家見解,認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專求正覺,而抹煞現實的人生。因此學理與事實常相衝突,難以協調。道家見解,認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極端放任,而標榜清靜無為,以致末流陷於萎靡不振,頹發自甘。仙家見解,認為人生是缺憾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現狀,推翻定律,打破環境,戰勝自然21。縱使承認仙道是可以改變缺憾之人生,但要做到這個層次,我想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陳先生亦說:「道教性質,與各種宗教不同。宗教是要普度,所以注重宣傳,只求人人信仰,來者不拒;道教難以普度,不是人人所能行的。」22由此可見學道教而改變缺憾的人生是非常困難的。極少人能像陳攖寧先生,將其缺憾之人生改變過來;且「道教」更不是心性之理,可以悟而解決,陳先生所說之仙家修鍊之術是通過明師傳授口訣,尚要苦試驗,方可有幾分希望;縱然本人有志刻苦,尚要外緣具足,方可許你試驗;從然外緣具足,尚要自己道力堅定,方可不致弄巧成拙23。要修鍊成仙,應是困難重重的。但總而言之,陳先生堅持「長生是實,有目共睹」,而且絕不迷信,其能力高出世間一切科學之上。他在《與朱昌亞醫師論道教書》也提及:「頓研究道教已三十餘年,知我者,固能完全諒解,不知者,或疑我當此科學時代,尚要提倡迷信。其實我絲毫沒有迷信,惟認定道教可以補救人生之缺憾,其能力高出世間一切科學之上,凡普通科學所不能解決之問題,道教皆足以解決之,而且是腳踏實地,步步行去。」24由此段說話思考,人生最大之缺憾,莫過於生命之短促,而道教卻是要縮短人類進化過程之學,它是可實驗,有系統可以研究,有歷史可以考證。所以陳攖寧倡導的道教,是可以給修鍊者或研究者通過道教之原則去進行探討的。本文談的是陳攖寧之人生觀,目的是想介紹其人、其思想而已,至於道教的具體內容問題,筆者則是門外漢了。  總結以上三點,可以看出陳攖寧先生人生觀確是處處留有道教的影子,雖然他倡導的道教,不想與任何宗教拉上關係,想保持其獨立性,但有一點必須提出的是,陳先生仍是以弘揚道教文化為己任,這點以下特作說明。他《答江蘇如皋知省廬》,便已概括為何道教要遠離宗教,甚至道教。他說:「中國道教相傳至今,將近六千年,史稱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之師有數位,而其最著者,群推廣成子。黃帝至今,計四千六百三十餘年,而廣成子當黃帝時代,已有一千二百歲矣……」  跟著他說為何不依附於宗教:「後人將道教附會於儒釋道三教之內,每每受儒釋兩教信徒之白眼,儒斥仙為異端邪說,釋罵仙為外道魔民。道教徒雖極力歡迎道教,引為同調,奈彼等人數太少,不敵儒釋兩教勢力之廣大,又被經濟所困,亦難以有為。故愚見非特道教從儒釋道三教束縛中提拔出,使其獨立自成一教,則不以綿延黃帝以來相傳之墜緒。」25所以他便自告奮勇,擔起此大重任。在提倡道教之餘,陳先生也是不忘道學的,他於《揚善半月刊》上說:「我所提倡的,是道學,……一則看見今時修行的人們,除了阿彌陀佛而外,竟不懂"道"是何物,故本我的夙願,來試為提倡。」26又說:「《揚善刊》宗旨,是貫通三教的儒教佛教的材料,非常之多,而且流行的有關出版物,到處可以購得。但是道學仙術的材料,最感缺乏,書籍亦寥寥無幾,相形之下,未免偏枯。」27  最後,陳先生的為人,我想也是值得一提再提的。在他的作品、文稿里,我們不難發現陳先生那種謙虛無私,豁達,及愛護讀者的那種情懷,他認為仙家也有密教,所謂密教是要嚴守秘密的意思。而陳先生他說仙家可以告人,他已全部說出,毫不保留。他說:「仙家亦有顯教有密教。顯教是吐納導引,鍊氣辟穀,服食等等,精思存想,清凈生忘等類法門,數不勝數,凡開此種問題,鄙人知無不言。」28對於口訣理論,他亦說於雜誌上,每期總有幾處流露出來……「以普及論,凡全國各埠許多不認識之人來函問道,無論趙錢孫李,有問必答,凡好道諸君,以為通函問答,尚有所未書,必欲親自面說者,只須其人自具足誠意,我亦未嘗推絕,不管富貴貧賤男女老少,一律平等相待,並不要他們報酬。」29  對於有讀者問些基本問題,陳先生亦認真,平實作答,與那些江湖之士相比,更可示出他的可敬之處,如有讀者問:「初下手為學道,何法為最?」陳先生即詳而答之:「讀書明理為最重要,不可先求法子。俟書理透徹之後,法子一說便知,再者除讀書明理之外,尤須立德立品,如果品學兼優,更過機緣湊合,則所得者必上上等法子。若品德雖好,而學問不足,則可得者,當是上中等法子。若學問雖好,而品德欠缺,此種人只能普通法子。若品學俱無者,此種人對於仙道,可謂無緣,雖然勉強要學,只好學一點旁門小術江湖口訣而已。」30  總結陳攖寧的一生,他的為人,他的學說,他為道教所做的貢獻,皆是很值得後人學習的。無論是否信仰道教,對於他提出之道教理論,其目的是要「健強民族」,此目的是很值得後人歌頌、敬仰的。至於他的道教,由於要得道成仙,絕不容易,縱使有歷史可尋,有成功之例子,但確是微乎其微,所以到他晚年於健康院,提倡靜坐氣功等養生功法,我想這是從實際去思量。再想,陳先生處于軍閥混戰,國家被人侵略的亂世時代,國民被稱做「東亞病夫」,所以提倡道教去除疾病,強壯身體,確是重要的,確是愛國愛民的表現,這點在研究陳攖寧之所有學者們皆非常贊同。我想強健國民身體是非常重要,什麼時候皆需要的。所以,八十年代後,將陳先生之著作重新出版,皆極受歡迎,這確有其現實意義。但在查看陳攖寧的人生觀很容易發現人之健康長壽,除了有功法,口訣等方法外,道德修養應要放在最高位置,這也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注釋: 1.道教,就是研究人的衛生、養生、攝生和精神境界的凈化提純,乃至身與意的統一、升華,直至再生、長生的學問。參照胡海牙:《道教大義——陳攖寧先生道教理論串述》,《道教精要》,(2000年6月於北京,供內部研究);頁1。另有「中華道教」:即關於天元神丹、人元大丹、地元靈丹的學說,包括內丹學和外丹學。道教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家。數千年來,神仙家為了同死亡作鬥爭,對人體內的奧秘作了百折不撓的探索,並把他們進行自身人體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形成上千卷丹經,提出一套仙人(或真人)境界的理論,這就是「中華道教」。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95年8月,頁1127。  2.見[日]窪德忠:《道教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7月。  3.陳攖寧:《道教與養生》,華文出版社,2000年1月。  4.李養正:《論陳攖寧及所倡道教》,《道教與養生》,華文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附錄於頁444。洪建林編:《道教解秘- -道家養生秘庫》,大連市出版社,1991年9月。田誠陽:《道教詳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吳亞魁:《論〈揚善半月刊〉》,《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1996年6月。  5.見李養正教授主編:《當代道教》第九章:《陳攖寧道教長生理論新說——道教與靜功》,東方出版社,2000年8月。  6. "攖寧"意指道家所追求的一種修養境界,謂心神寧靜,不為外界事物所擾。《莊子·大宗師》:「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成玄英疏:「攖,擾動也;寧,寂靜也……動而常寂,雖攖而寧者也。」將,送。意思是人世迎來送往,成功失敗,都不能擾動其心。  7.見田誠陽:《道教詳述》,頁1 1有:「考據一九四一年《道教月報》第二十五期第三版載《重修委羽山大有宮宗譜序》,末署為"皖江攖寧子陳圓頓拜序",則陳攖寧先生龍門派之道號乃為"攖寧子"人多誤為"圓頓子"者非矣,諸君切莫錯認!」8.見陳攖寧:《道教與養生》,《陳攖寧自傳》,頁4-5,(2000年3月版)。  9.見《道教解秘——道家養生秘庫》,《答覆上海南車站張家界王君學道四問》,頁52。  10.見胡海牙《道教大養——陳攖寧先生道教論串述》,《道教精要》。  11.見《道教與養生》:《分析道教界今昔不同的情況》,頁539。  12.見《道教與養生》,頁406。  13.見《道教與養生》,頁315。  14.見《道教與養生》,頁121。  15.見《道教與養生》,頁178。  16、17.見《道教與養生》,頁300。  18.見《道教與養生》,頁402。  19.見《道教與養生》,頁403。  20.見《道教與養生》,頁317。  21.見《道教解讀》,頁235。  22.見《道教與養生》,頁310。  23.見《道教與養生》,頁402。  24.見《道教與養生》,頁418。  25.見《道教解秘——道家養生秘庫》,頁154。  26.見《道教解秘——道家養生秘庫》,頁61。  27.見《道教解秘——道家養生秘庫》,頁53。  28.見《道教解秘——道家養生秘庫》,頁23。  29.見《道教解秘——道家養生秘庫》,頁119。  30.見《道教解秘——道家養生秘庫》,頁132。陳攖寧先生:民族孱弱之時 創立仙學以圖強《中國道教》陳焜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可是流傳至清末即已衰落,進入民國,又是時運多舛,道教一直不振。直至1949年後,才激發起一些熱心於道教文化的有識之士,說及改革和創新道教的工作,其中影響深遠的要算是提倡仙學的陳攖寧先生。在道教界內,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無人不知陳攖寧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與養生》又再版行世,這也是促成筆者寫此文的原因。這幾年來,研究陳先生「仙學」著作的學者逐漸多起來,早年有其學生徐伯英、袁介圭於台灣編輯陳先生的著作《中華仙學》,由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後有李養正教授、胡海牙老中醫師及上海的吳亞魁先生等,亦皆有研究文章談及陳先生。筆者本文則意在通過陳攖寧先生所提倡之仙學理論,去了解陳先生的思想、人生觀。陳攖寧先生:民族孱弱之時 創立仙學以圖強陳攖寧先生(左)和胡海牙合影(資料圖 圖源網路)陳先生之思想主張、哲學思考、仙學內容,盡在其眾多著作當中。陳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提出「倡仙學以救國」,在道教處於低迷狀態的當時,其新知卓見,確有振聾發聵之影響。我們今天再重溫其學術思想,或許在當前提倡傳統宗教現代化或宗教改革等方面,會有些新的啟迪作用。要了解陳攖寧先生的人生觀,首先要先知道其生平事迹及他所提倡之仙學內涵與社會價值,進而了解他的人生哲學。要弄清這些問題必定要閱讀他的著作。陳先生有許多文稿發表於1933年7月創刊於上海的《揚善半月刊》及於1939年3月創辦的《仙學月報》和後期於1962年創刊《道協會刊》(只有一至四期有其文章,後因「文革」關係停刊,至1980年才復刊)。這些文章後來皆由其學生及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搜集整理編輯成書;據李養正教授統計,他留存下來的文稿約近六十萬言,有些文稿已散佚。他的著作大體可分為道家與道教論文、仙學論文、丹道、詩歌與書信。陳攖寧先生倡創的「仙學」,及他晚年在中國道教協會為道教所做的一切,皆廣受讚揚、影響深遠。時至今日,受惠於他所提倡的養生之學的人,真是數不勝數。要弄清陳先生的主張、學說,必先讀其著作;八十年代以後,他的著作已陸續出版,現在可以讀到的,起碼有二十種以上。計有《史記老子傳問題考證》、《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華內外篇分章標旨》、《解道生旨》、《論白虎真經》、《辨楞嚴經十種仙》、《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黃庭經講義》、《道教起源》、《太平經的前因與後果》、《靜功療養法》、《讀高鶴年居名山遊記》、《仙與三教之異同》、《論性命》、《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訣串述》、《口訣鉤玄錄》、《與因是子討論先後天神水》、《孫不二內丹功次第詩注》、《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外丹黃白朮名家序跋》,主編《道教知識彙編》、《中國道教史提綱》,另有中國道協保存之先生講稿及其在《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書寫之文章及回答讀者之書信大部分亦已出版。熔儒釋道三家於一爐,其「仙學」自成一家。從陳先生的《自傳》及他的所有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出他的「仙學」之形成過程:先讀儒學,再進安徽高等政法學堂學習其他學科,最後,才用功於道教及佛教。所以他是一個儒、釋、道三家學術皆通的道學家。至於「仙學」這家,是經過他實證、圓通,頓悟後才提倡的,所以他認為這一家,應自成一家,絕不能附於任何一家之後。至於他的人生觀,當然與他以上的這些經歷是分不開的。陳攖寧的人生觀是積極、樂觀他認為人生是有缺憾的,而成仙是他人生最高追求的目的。陳先生一直提倡仙學應自成一家。他說:「所謂仙學,即指煉丹術而言,有外丹,內丹二種分別,自古學仙之人無不煉丹者。此種人常隱藏於儒釋道三教牌名之下,不肯出頭露面大膽承擔。」又說:「余今日道不得已,將仙學從三教圈套中單提出來,扶助其自由獨立,擺脫三教教義之束縛,然後方有具體的仙不可言。」由自救而入醫道,進而遍學儒釋道而知其不足,故登入於神仙道。而且他強調的是道學不是道教,但說仙學的經典,從他後期進入道協工作,他一生皆一直離不開道教,我想道家道教同出一轍,亦無需去加以細分。陳攖寧先生所以提倡「仙學」,這是與他一生與疾病作抗爭分不開的。他《自傳》說他因為晝夜用功,無體操運動,又缺乏營養,以致得了童子疹,這病當時來說是絕症,無葯可醫。他有仙學之成就,最初是出於「自救」才入門的。所謂「醫道同源」,自古以來中醫與道教皆是分不開的。從中國古時巫醫不分,到後期的神仙道士和醫藥方士也同源,道士多兼行醫術,如葛洪、皇甫謐、陶弘景、孫思邈等皆為著名之高道,亦是名醫,唐代高道孫思邈被後世尊為「藥王」,他的醫學著作也收人《道藏》之中。而陳先生本人亦在《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內,提及醫道與仙道關係至為密切,凡學仙者皆當知醫。陳攖寧先生:民族孱弱之時 創立仙學以圖強由醫而入道(資料圖 圖源網路)陳攖寧因為要自救,轉而學醫,這也註定他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他在《讀化聲自敘的感想》中有這樣的回答:「若以我個人歷程而論,初以儒門狹隘,收拾不住,則入老莊,後以老莊玄虛,收拾不住,則入於釋氏更以釋氏夸誕,收拾不住,遂入神仙,吾將以此為歸宿矣」。所以他後期編輯的《道教知識類編》中,於道派「方仙道」一節中,即詳加解釋:「『仙』是說『神仙思想』,在古代的各家學派中,神仙思想是自成流派的,《漢書·藝文志》中有『神仙家』,注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術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陳先生在《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注》中亦說:「夫神仙所以可貴者,在其成就超過庸俗萬倍,能脫離塵世一切苦難,解除凡夫一切束縛耳,非徒震於神仙之名也。」由此陳先生認為人生只有通過修鍊成仙,才可脫離苦難。所以他擔心神仙學術一旦埋沒於三教之內,便失其獨立性,亦會受宗教教義之束縛,而不能自由發展,所以主張應劃分明白。他說:「余主張仙學完全獨立,不必牽涉到儒釋道三教範圍之內。為方便計,亦只能仙與道一貫,再擴而充之,則道與儒本屬同源,其間亦自有溝通之路徑;但萬萬不可與佛教相混合。」陳先生之「仙學」與道家內丹養生之學難以分離,故其人生觀仍然是一種道教的人生觀。縱使陳攖寧先生對其倡創之「仙學」有以上的見解,但我始終認為仙學與道教之內丹養生學是不能分離的,正如道家與道教不能截然分家一樣,所以分析陳攖寧之人生觀,歸根到底依然是道教的人生觀。總括陳攖寧之人生觀有以下特點,現分述之:其一,他認為人生應以「道」為最高追求目標,即修鍊而得道成仙,一般的道教徒亦以「道」為最高之追求目標。《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士尊道而貴德;所謂一氣化三清,三清即道之化身。陳攖寧在《道教知識類編》對「道」有這樣的解釋「『道』是老子的宇宙觀,又是他的方法論,他將『道』運用在許多不同方面;他的社會思想主張『無為而治』;他的人生觀是『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他的修養方法是要『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他認為以「道」為準則,通過一定的修鍊,人就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而處於永恆不變的境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穀神不死」。後來的仙學就是在他這一思想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所以仙學內有所謂:「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是順則生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是逆則成仙。」其次,我認為陳攖寧先生之人生觀是樂觀積極的。這點我想陳先生自從「自救」而學醫開始已有這個觀點。陳先生通過對仙學經典的研習及後來把無葯可治的疥病治好,所以他堅信通過修鍊,可以長生不死,成為神仙。他在《答上海錢心君七問》有這樣積極的回應:「古代的神仙,屍解的已經屍解了,飛升的已經飛升了,都是離開這個地球,跑到別的世界上去了。你如何能看見尚有一兩位未曾做到屍解地步的半仙,他又躲在深山古洞之中,人跡罕到之處,永遠不肯出來,在那裡等候屍解。所以世上人也不能看見他們。我們的志願與他們不同。假使將來僥倖成功,必定要長住在地球上面,讓世人都可以看見,並且還要管管閑事。別人家沒出息,總說今人不及古人,我的見解認為今人勝過古人,後人還要勝過今人。古人做不到,只問我們肯做不肯做。」在同一回答中,他又說:「神仙要有憑有據,萬目共睹,並且還要能經過科學家的試驗,成功就說成功,不成功就說不成功,其中界限,假如銅牆鐵壁,沒有絲毫躲閃的餘地。」他強調人如真的下苦功修鍊,積極研習,確能達到神仙之地,並不是渺茫無憑的。同章他又說:「今世修鍊神仙之術,能完全成功的,我未曾見過。但一半成功卻是有的,然也不足為奇。這全靠我們後起之秀,發憤有為方可登峰造極,超過前人。自古神仙成功,都是留得肉體在世。就說白日飛升罷,也是連體一同去的,況且又在青天白日之下,萬目共睹,如何能說他渺茫無恁?」陳攖寧先生:民族孱弱之時 創立仙學以圖強陳先生之人生觀依舊是一種道教人生觀(資料圖 圖源網路)由此可見,陳先生一生對仙學之態度,皆充滿自信、樂觀、積極的態度。所以他強調學仙者應立下志願,希望能今生現得,今生能否成功是要靠個人的努力。他說人雖實行,而不積極,時斷時行,也是無濟於事的。其三,陳先生認為人生是有缺憾的,只有仙家能補人生之缺點,打破定律通過修鍊達到完滿。仙家見解,認為人生是缺憾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現狀,推翻定律,打破環境,戰勝自然。縱使承認仙道是可以改變缺憾之人生,但要做到這個層次,我想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陳先生亦說:「仙學性質,與各種宗教不同。宗教是要普度,所以注重宣傳,只求人人信仰,來者不拒;仙學難以普度,不是人人所能行的。」由此可見學仙學而改變缺憾的人生是非常困難的。極少人能像陳攖寧先生,將其缺憾之人生改變過來;且「仙學」更不是心性之理,可以悟而解決,陳先生所說之仙家修鍊之術是通過明師傳授口訣,尚要苦試驗,方可有幾分希望;縱然本人有志刻苦,尚要外緣具足,方可許你試驗;從然外緣具足,尚要自己道力堅定,方可不致弄巧成拙。要修鍊成仙,應是困難重重的。但總而言之,陳先生堅持「長生是實,有目共睹」,而且絕不迷信,其能力高出世間一切科學之上。他在《與朱昌亞醫師論仙學書》也提及:「頓研究仙學已三十餘年,知我者,固能完全驚解,不知者,或疑我當此科學時代,尚要提倡迷信。其實我絲毫沒有迷信,惟認定仙學可以補救人生之缺憾,其能力高出世間一切科學之上,凡普通科學所不能解決之問題,仙學皆足以解決之,而且是腳踏實地,步步行去。」由此段說話思考,人生最大之缺憾,莫過於生命之短促,而仙學卻是要縮短人類進化過程之學,它是可實驗,有系統可以研究,有歷史可以考證。所以陳攖寧倡導的仙學,是可以給修鍊者或研究者通過仙學之原則去進行探討的。陳先生之仙學力圖在儒釋道之外保持自己的獨立,但他本人仍舊以弘揚道教文化為己任。總結以上三點,可以看出陳攖寧先生人生觀確是處處留有道教的影子,雖然他倡導的仙學,不想與任何宗教拉上關係,想保持其獨立性,但有一點必須提出的是,陳先生仍是以弘揚道教文化為己任,這點以下特作說明。他《答江蘇如皋知省廬》,便已概括為何仙學要遠離宗教,甚至道教。他說:「中國仙學相傳至今,將近六千年,史稱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之師有數位,而其最著者,群推廣成子。黃帝至今,計四千六百三十餘年,而廣成子當黃帝時代,已中國道教有一千二百歲矣……」跟著他說為何不依附於宗教:「後人將仙學附會於儒釋道三教之內,每每受孺釋兩教信徒之白眼,儒斥仙為異端邪說,釋罵仙為外道魔民。道教徒雖極力歡迎仙學,引為同調,奈彼等人數太少,不敵儒釋兩教勢力之廣大,又被經濟所困,亦難以有為。故愚見非特仙學從儒釋道三教束縛中提拔出,使其獨立自成一教,則不以綿延黃帝以來相傳之墜緒。」陳攖寧先生:民族孱弱之時 創立仙學以圖強陳先生依舊以弘揚道學為己任(資料圖 圖源網路)所以他便自告奮勇,擔起此大重任。在提倡仙學之餘,陳先生也是不忘道學的,他於《揚善半月刊》上說:「我所提倡的,是道學,……一則看見今時修行的人們,除了阿彌陀佛而外,竟不懂『道』是何物,故本我的夙願,來試為提倡。」又說:「《揚善刊》宗旨,是貫通三教的儒教佛教的材料,非常之多,而且流行的有關出版物,到處可以購得。但是道學仙術的材料,最感缺乏,書籍亦寥寥無幾,相形之下,未免偏枯。」陳先生為人高潔,有教無類,對於自己仙學所知從不藏私。最後,陳先生的為人,我想也是值得一提再提的。在他的作品、文稿里,我們不難發現陳先生那種謙虛無私,豁達,及愛護讀者的那種情懷,他認為仙家也有密教,所謂密教是要嚴守秘密的意思。而陳先生他說仙家可以告人,他已全部說出,毫不保留。他說:「仙家亦有顯教有密教。顯教是吐納導引,鍊氣辟穀,服食等等,精思存想,清凈生忘等類法門,數不勝數,凡開此種問題,郡人知無不言。」對於口訣理論,他亦說於雜誌上,每期總有幾處流露出來……「以普及論,凡全國各埠許多不認識之人來函問道,無論趙錢孫李,有問必答,凡好道諸君,以為通函問答,尚有所未書,必欲親自面說者,只須其人自具足誠意,我亦未嘗推絕,不管富貴貧戲男女老少,一律平等相待,並不要他們報酬。」對於有讀者問些基本問題,陳先生亦認真,平實作答,與那些江湖之士相比,更可示出他的可敬之處,如有讀者問:「初下手為學道,何法為最?」陳先生即詳而答之:「讀書明理為最重要,不可先求法子。俟書理透徹之後,法子一說便知,再者除讀書明理之外,尤須立德立品,如果品學兼優,更過機緣湊合,則所得者必上上等法子。若品德雖好,而學問不足,則可得者,當是上中等法子。若學問雖好,而品德欠缺,此種人只能普通法子。若品學俱無者,此種人對於仙道,可謂無緣,雖然勉強要學,只好學一點旁門小術江湖口訣而已。」總結陳攖寧的一生,他的為人,他的學說,他為道教所做的貢獻,皆是很值得後人學習的。無論是否信仰道教,對於他提出之仙學理論,其目的是要「健強民族」,此目的是很值得後人歌頌、敬仰的。至於他的仙學,由於要得道成仙,絕不容易,縱使有歷史可尋,有成功之例子,但確是微乎其微,所以到他晚年於健康院,提倡靜坐氣功等養生功法,我想這是從實際去思量。再想,陳先生處于軍閥混戰,國家被人侵略的亂世時代,國民被稱做「東亞病夫」,所以提倡仙學去除疾病,強壯身體,確是重要的,確是愛國愛民的表現,這點在研究陳攖寧之所有學者們皆非常贊同。我想強健國民身體是非常重要,什麼時候皆需要的。所以,八十年代後,將陳先生之著作重新出版,皆極受歡迎,這確有其現實意義。但在查看陳攖寧的人生觀很容易發現人之健康長壽,除了有功法,口訣等方法外,道德修養應要放在最高位置,這也是本文主旨之所在。(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論仙學大師陳攖寧之人生觀》一文整理髮布,作者陳焜,選自《中國道教》期刊,2002年第2期。)
推薦閱讀:

12星座的初始人生觀
李煜的《虞美人》一詞揭露了詞人怎樣的人生觀?
愛情不只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人生觀
究竟什麼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不可不讀 愛因斯坦《我的人生觀》

TAG:人生 | 人生觀 | 近代 | 道教 | 大師 | 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