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庫衚衕的貢蠟往事
臘庫衚衕最北端,寬度在1.5米左右。
臘庫衚衕是北京眾多衚衕中的一條,它位於景山公園東北側,南北走向,全長426米,僅寬1.5米左右。這條衚衕因為明清時期內務府曾在這裡設「蠟庫衙門」而得名。
自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皇宮的衣食住行都要由內務府各衙門負責。內務府設有蠟庫、緞庫、磁器庫等供應庫衙門。蠟庫衙門主要是負責宮內的宮蠟供應,沒有蠟庫,皇宮內將一片漆黑。鑒於其重要性,蠟庫衙門也是二十四衙門之一,共設有總管1人,司書2人,正式工人16人,接蠟兵役及雜役數十人。
當年,蠟庫衙門所在的臘庫衚衕(原稱「蠟庫衚衕」,後改稱「臘庫衚衕」)分為南北兩條衚衕,南邊的衚衕用來收蠟,同時負責製作宮蠟,而製作完成後的宮蠟就存放在位於北邊衚衕的庫房,每天按時供應皇城內使用,臘庫衚衕對面的鐵匠營衚衕則專門負責製作制蠟的模具。
宮蠟,顧名思義是專供宮廷里點燃照明用的蠟燭。既然是宮中所用,其原料與香蠟鋪里賣的以及寺廟裡用的都不同。一般的蠟燭是用蠟樹籽即烏桕樹籽軋成的蠟油製成;宮蠟中的白蠟則是用四川省特產的蟲蠟煉製而成的。
蟲蠟是一種名叫蠟蟲的昆蟲吐出的液體積累而成。蠟蟲生長在四川建昌,然後把它養在位於四川嘉定的蠟樹上,蠟蟲吃蠟樹葉子,然後吐出液體,即為蟲蠟。由於建昌和嘉定兩地相距很遠,因此出現了專們販運蠟蟲的蟲販子。每年清明節後,這些商販運載著大批食鹽、紙張、布匹和煙草等建昌地區缺少的物資,到建昌換取蠟蟲卵,然後將蟲卵運至嘉定,賣給種植蠟樹的蠟戶。
在運輸途中,不能讓蟲卵曬著太陽,因為一經日晒,蠟蟲就會破卵而生,途中又沒有蠟樹葉子,如果蠟蟲吃不到這些葉子,面臨餓死。所以蟲販子換得蟲卵後立即連夜運至嘉定,蠟戶買到蟲卵後,先置於陰暗處,待陽光正足時,將蟲卵分散開來,放在蠟樹葉上,一天的時間,蠟蟲便破卵而出,類似蠶寶寶出生,蠟蟲出生後兩三個月便可吐蠟。蠟戶將這些蠟積累起來,加工提煉成純凈白蠟,做成蠟坨,每坨10餘斤,裝在特製的木桶內,裝好後加上木蓋。木桶為上寬下窄的圓形桶,高2尺5寸,直徑3尺,不加油飾。也有的蠟戶不用蠟桶包裝,他們把五六個蠟坨疊放在一起,用稻草裹好,外用木板夾起,再用草繩捆紮,這種包裝叫蠟鞘。蠟桶和蠟鞘運到碼頭裝船,再輾轉運到北京。
因為是進獻皇宮的貢蠟,地方很重視,四川省署衙門會派官員隨船押運,確保萬無一失。當然,也有少數蠟戶自己用手推車運蠟,經旱路運至京城,這種車子叫蠟車子。四川貢蠟運到北京,在船隻尚未到達前,地方來的押運官要先到內務府報到,並呈交所運貢蠟的清冊,內務府立即通知蠟庫衙門,準備派兵役接蠟。船到碼頭後,貢蠟即被裝車運進城內。
而此時,運蠟車輛卻不敢單獨進城,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城內有一夥被稱為「蠟匪」的地痞流氓,他們常常搶運送的蠟。而且他們搶運蠟車輛,有一個特點,不在郊區動手,偏要等蠟車進城後走到僻靜小巷時,才包圍哄搶。其實他們的目的很簡單,他們並不是為了搶走貢蠟去出售,而是搶來貢蠟,以此要挾蠟庫官兵,進而換取錢財。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蠟庫的頭目和匠役們是子孫世襲的,俗稱「窩子差使」,這些人把差使當成自己的產業,他們靠蠟吃蠟、監守自盜,經常將庫蠟存蠟坨打碎,藏在身上帶出賣給藥鋪、顏料店、香蠟鋪和油漆店,中飽私囊,因此個個都富得流油。而且庫存蠟坨一向沒有準確數字,入庫時又按對摺過秤入賬,即100斤入賬50斤,所以蠟庫這幫官兵瘋狂盜竊,每人每天偷蠟不下十斤。因此蠟庫官兵成為蠟匪們「死磕」的目標,一旦蠟匪劫到貢蠟,既不出售,也不毀掉,而是向蠟庫頭目索要贖金;這些蠟庫官役們為了向蠟庫衙門交差,便找到雙方都認識的地痞流氓從中說合,這種事叫「說票」,雙方互提條件,談妥後,由蠟庫官兵和頭目們將贖款交給說票人,說票人再將錢交給蠟匪後,就將貢蠟拉回來入庫了事。
因此,為防止貢蠟被搶,蠟庫頭目往往會出大錢請鏢局的鏢師或武術行家協助接蠟。蠟匪們也不示弱,同樣也請高手幫忙搶劫,雙方經常發生械鬥。
當時,除了四川的貢蠟,還有廣東進貢的粵蠟,俗稱黃蠟。廣東貢蠟是經運河運至大通橋,進東便門,經前門、西長安街、府右街,進西安門再入庫;四川貢蠟是進廣安門,經宣武門、西單、西四,進西安門,再入庫。因此,西安門的皇城根和西四丁字街一帶,成了蠟庫官兵和蠟匪械鬥的「主戰場」。可笑的是,雙方混戰時,在附近衙門站崗的官兵,不但不前去制止,反而便閉門不出,路上行人也站在一旁看熱鬧。等戰鬥結束了,站崗的官兵才出來看看有無傷亡,如果有傷亡,就會報告有關衙門。
這種事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前經常發生,第二年9月,清政府設立了巡警部,這種場景就不常發生了。再之後,貢蠟也消失在歷史中,只剩下臘庫衚衕訴說曾經的往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