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的八大特點(一.二)
第一特點以意行氣,以心為主。陳式太極拳是以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練拳時要以心為主,全憑心意用功。拳譜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從以上兩項可以看出,心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的「傳旗」一舉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氣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的功夫。古人認為,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五官百骸無不聽命於心,按現代運動學的觀點,全身神經系統皆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指揮。習拳練功或推手較技時,心有所感,意必致動,心感身受,才不會判斷失誤。也就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接到各感官系統傳來的「資訊」,在瞬間作出判斷處理,並經過神經系統迅速的傳導到各運動部位而作出相應的反應,所以,心意一動則全體皆動,心神一靜,則全體官骸無一不靜。心神放鬆,則周身內外皆放鬆,心神緊張,則筋骨肉皮無不緊張。所以外形動作,神態和氣勢的變化,其實是內部心神意氣的外部表現而已。
練出「內氣」的唯一方法——用意
什麼是內氣?自古以來,無論是我國醫學理論或武術界,宗教界以及現代科學,都認為有這種氣存在,各種科學實驗也證明確有這樣一種氣存在。但近代科學尚未最後查明這種氣的實質是什麼。研究中醫學經絡學說的國內外學者對此氣的說法也不一致,無所適從。例如:有人說此氣是神經,有人說是生物電,有人說是人體的一種特殊分泌物,也有人說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功能系統,道家又有「無火之氣為真氣」之說等等,言人人殊,各說不一,尚待進一步探索。但是人體的生理現象是整體性的,不能說心動了而神經、生物電等沒有動,當年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證「心動」「幡動」與「風動」之辨即有此意。
練陳式太極拳是意氣神形的運動,既練意,又練氣,既練神,又練形,既練太極之氣,又練太極之形。因此,意氣神形須合一,以心行氣是法則。即:以意行氣的過程就是練意,練氣的過程。雖然練陳式太極拳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但練拳時不可只顧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而要把意貫注於動作中,否則就會神態獃滯,氣不僅不能暢通,而且會造成氣勢散漫的病象,使「意」、「氣」兩者俱蒙其害。所以拳譜說:「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正因為如此,練陳式太極拳時,對外部神態的表現要特別重視,因為外部神態也就是內部精神顯於外的表現。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部稍一鬆懈,則外神就會散漫,此點在練拳時不可不知。
陳式太極拳的練氣,就是在大腦意識指揮下,通過動靜開合,伸縮往複的迴圈運動,把體內之氣調動,聚集,充實起來,使氣血通暢旺盛,營衛周身內外。太極拳的練意就是使大腦處於相對入靜的狀態,使中樞神經系統的指揮能力得到最佳調節,更趨穩定、協調、完整和專一。「令必行、行必果」以助內氣的調動,聚集和充實,心神合一,神氣合一,心腎合一,培養和壯大人身三寶,精、氣、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修鍊後天,培補先天。由此可見,練意就是練氣,練氣就是練意,意行氣行,意到氣到,氣到勁自然也就到。
陳式太極拳主張動作要有柔有剛,有圓有方,有慢有快,有開有合。是合乎人體生理規律的。人體動,則生物電位升高,人體靜,則生物電位降低,而太極拳動作的剛柔開合和快慢等正好促使人體生物電位隨之升降。電位升高,則血液迴圈加速,分壓降低,氧與血紅蛋白也就迅速離解,人就會感到有氣,在正常情況下,神經是不能長時間同樣地保持興奮的,因此,生物電一般都呈起伏狀,而太極拳動作的剛柔快慢、方圓等滔滔不絕的起伏,也正好合乎這個規律。
從意氣來講,也合乎上述規律。上面說過,外意神態和外氣的活動,是意氣顯於外的表現,代表著內在的意氣,這種神氣外顯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於外部的動作之中,並促使在動作中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堅強和活潑無滯。但注意力的強度和外部神經活動一樣,同樣有提高和降低這種動蕩性的特點。因此,練拳必須適應這種特點,才能使注意力穩定,同時也只有穩定了注意力,才不使思想「開小差」,但要在練拳當中,長時間維持同等強度的注意力,這是不易做到的。實際上,即使在片刻之間,注意力的動蕩度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在運動過程中,如果採取風平浪靜式的無動蕩運動,不但違背上述生理規律,同時也會破壞注意力的穩定性。所以,陳式太極拳為了穩定注意力,採取了一系列規定,並使它們統一於每一個動作之中。
這些規定促使意氣運動很自然的產生動蕩,並使外部的神氣鼓盪和內部的意氣動蕩得到協調,從而提高內在的意氣運動反過來促進外部的動作。由於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所以久練陳式太極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某一部位就可以產生氣的活動,因此,有不少人不惜歲月地早晚走架子,並時時校正拳架,使全身筋、皮、肉、骨、肌、腱、韌帶儘可能的得到放鬆,鬆開,伸拔、拉長和舒展,同時由於伸筋拔骨,而使內氣通於經絡,筋肉離骨而使內氣充於肌膚,骨節張開而使內氣斂於骨髓,由柔順而漸入沉著。周身形成富有彈性的棚勁,外柔而內剛。所以,以意行氣,以心為主的要領是太極拳運動的運行法則。
第二特點心神虛靜,身肢放長。陳式太極拳隱於內的是心神虛靜。何為虛靜?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陳式太極拳是動中求靜,靜中觸動的運動,以虛靜為本體,亦以虛靜為極致。無論是先求無極的靜中生動,還是行拳走架的動中求靜,不論是醫療保健的靜養靈心,抑或是推手較技中的動靜相因,都離不開虛靜二字,都是以虛靜貫串始終的。即始於靜而又歸於靜。也可以說虛靜的程度就反映了練習太極功夫的程度。太極拳功夫的提高,取決於虛靜功夫的深入。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有不應,正如,拳經上說:太合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也正合:「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動」之拳論。
陳式太極拳拳譜規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圓襠,開胯曲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從上列規定中可以看出,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就是身軀的放長;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後背放長,沉肩墜肘是手臂放長,松腰圓襠和開胯曲膝是使腿部得以圓活旋轉,也是腿部在這種特定姿勢下放長的結果。所以太極拳的步法必須在松腰圓襠和開胯曲膝的姿勢下用旋踝轉腿來倒換虛實。只要具備了放長的姿勢,就不易發生用拙力的毛病,為全身的鬆開和身手放長提供了條件。這也就是太極拳表現於外的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如何才能放長身軀?
1、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所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就是通過頭的頂勁使全身提起精神,頂勁又不可太過,過則根懸,頂勁領不起則全身倒塌,沒有精神。氣往下沉正好和頭往上頂形成身體軀幹部的拔長。兩者綜合起來,就有向相反方向拉開的意圖,這就為身軀放長提供了條件。
2、含胸塌腰(含胸拔背)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腆出,也不凹進,使胸成為脊背拔長的支柱。然而,含胸太過就會成為駝背,塌腰做不好就會翹屁股。如果做成駝背翹屁股,不但使背失去彈性,反而會有害健康。
3、沉肩墜肘
沉肩的主要作用是將臂部因下塌而接牢,肩與臂接牢才能使臂生根,同時由於墜肘,使肘與肩部之間達到放長,當手臂進行螺旋式纏絲運動時,就是以墜肘作中心的。同時,墜肘和坐腕又可以使肘與腕之間放長,因此,沉肩墜肘和坐腕是整個手臂的放長。
4、開胯曲膝
開胯曲膝是腿部的放長。腿是站立在地面上的,要想放鬆就比較困難,因此,對腿部提出了開胯曲膝的要求,要求在這種特定姿勢下,用螺旋式的運動來變換虛實。這主要表現在膝頭的旋轉上,這樣當腿向外旋轉時,使外側處於放長而內側則為收縮,這種腿的旋轉配合著手臂的旋轉,成為全身的旋轉,逐步上升,就可以達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完整一體的內勁。
身肢放長的生理作用
實驗證明,人體肌肉在受力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長,但當引起伸長的外因去掉後,它就立刻恢復原狀,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彈性。一般常見的運動,就是鍛煉和提高這種彈性。肌肉的這種彈性收縮可放長,可使肌肉的收放能力得到良好的鍛煉,可使肌肉內密集的微血管網通暢,增強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刺激身體內一切生命過程。還可使體內得到更多的氧,同時還能提高各組織器官對氧的利用。
陳式太極拳不是一種單純的肢體運動,它表現在外部的是神氣鼓盪,姿勢極其複雜多變,隱於內的則是神聚氣斂,要做到神聚氣斂就先要心能虛靜,心能靜,則全體皆靜。周身皆靈,五官百骸皆從心也。身心虛靜,則神能安寧,神寧心靜則念有所止,念有所止則氣有所歸,一念不思,一物無有,周身內外一片空靈,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靜待其動(靜待其動有三層意思:一是在站樁時或練拳時的預備一式中,靜待「機」動,此乃先天之機的發動,氣動則太極生,此時開始練拳最妙。二是在行拳時,一勢既完,靜待下一勢之「勢」動,即動而復靜,靜中有預動之勢,內氣若能運到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自然躍躍欲動。三是在推手較技時的靜待「彼」動,即捨己從人,彼不動,己不動,彼欲動,己先動、 此外,太極拳不僅內外俱練,而且還在整個身肢放長情況下進行著絞來絞去的螺旋形順逆纏絲運動。這樣不但使肌肉本身的彈性得到良好的鍛煉,並且提高了血液迴圈的速度,因此,就能消除因血行受滯而引起的病症。這就是太極拳因心神虛靜,放長身肢和提起全部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陳式太極拳的練習既是動中求靜,亦是靜中求動,雖動而靜,視靜猶動,待拳勢動作純熟,通順連貫,協調以後,要平心靜氣的以意運氣,輕輕開始,慢慢運行,默默停止,靜心想著陰陽開合,靜心聽著天機流動,靜心感受著浩氣流轉,周身上下,渾然一體,四肢百骸,團聚一家,如此行拳,直到「得意忘形」不知身之為我,我之有身,惟心中一片覺明景象,逐漸達到始於無形,歸於無跡的太極太和之原象。
陳式太極拳的功夫最基本的體現有兩個方面:一是祛病延年的養生功夫,二是強身防衛的技擊功夫,二者統一,才能顯出太極拳的基本功效。陳式太極拳之所以有顯著的醫療健身功效和巧妙的技擊功夫,其原因就在於貫穿始終的心神虛靜。無論是站樁、練拳還是推手,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蘊蓄,心靜神寧,雜念不起,全神貫注於「陰陽自然開合,天機自然運行」之中,逐漸達到內動外靜,外動內靜的效果。而且越練越虛靈,物我兩忘,一片神行。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既消除疲勞,又益智補腦,使中軀神經得到更好的調節,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較好地調節臟腑機能,生理調節達到最佳狀態,有病則除,無病養生,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八門勁別與彈性
練陳式太極拳時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說用意不用勁,太極拳是由八門勁構成的,八門勁都有放長的彈性,所以稱為勁,而不稱為力。力與勁不能截然劃分,但也有區別,概而言之:力方而勁圓,力滯而勁暢,力遲而勁速,力散而勁聚,力浮而勁沉,力鈍而勁銳,直力顯而橫力隱,虛力剛而實力柔。太極用勁靈捷無形,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只在中敵之剎那發勁,一發便收,斂氣凝神,毫不費力。太極拳雖然以八門勁別為表現方法,但實質上只有一個「棚」勁,其餘七個勁只不過是因方位與動作不同而另有所稱而已。現將八門勁的內容分析如下:
1、在全動之下,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棚」勁。
2、在全動之下,掌心由外向內纏絲,稱為「捋」勁。
3、雙手同時將棚勁交叉向外棚出,稱為「擠」勁。
4、掌心向下圈沾著一點而不離開的下棚勁,稱為「按」勁。
5、兩手交叉雙分的棚勁、稱為「采」勁。
6、將棚勁卷蓄起來,在短距離內猛然一抖而彈出的勁,稱為「列」勁。
7、手腕出了方圓圈用二道防線肘的棚勁棚出,稱為「肘」勁。
8、肘出了方圓圈外,用三道防線身軀的棚勁棚出,稱為「靠」勁。
歸根結底,陳式太極拳主要練的就是棚勁,而棚勁生於彈性,彈性生於身肢放長。所以要練出棚勁,首先要摧毀人身上原有的僵硬。
凡是動作都要用力,從幼年起,就使人養成了用力拿物的習慣,而陳式太極拳所需要的卻是全身放長的彈勁。因此,練陳式太極拳可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消除舊力的階段,然後是生長新的彈勁的階段。舊力不去,新勁不生。所以,拳論說:「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這就是說須經過毫不用拙力的千錘百鍊,並在各種不同的放長和鬆開的姿勢下進行絞來絞去的揉勁,才能將原有的僵力摧去。這是前輩拳師的經驗總結。所以這種化力為柔是必不可少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時間越長越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柔軟得更透徹,也就是拳論所說:「極柔軟,然後極堅鋼」。
所以說要練好陳式太極拳,就必須先練出棚勁。棚勁不是人身固有的勁,在八門勁別中,棚勁是基礎勁,棚勁生於彈性,這種彈性不僅是肌肉本身的彈性,而是在肌肉彈性的基礎上將骨骼韌帶等與肌肉聯合放長中鍛鍊出來的。所以說不是人身固有的勁。而是經過久練才能產生的勁。它的發展是由無到有,從弱到強。要練出這種彈性的勁,就必須先從用意著手,在思想上有放長的意思。這樣運用既久,再配以身肢上具體的放長,庶不致發生偏差。
除上所敘,神聚氣斂是加強彈性和提高棚勁的基礎,在身肢放長的情況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氣沉而內斂,這是一種自然產生的現象。也就是說,只有神聚氣斂,就可以引導意識上具備放長的神態,促使身體放長,從而提高彈性和增強棚勁。在神聚氣斂的一瞬間,肌肉群就會更加的收縮,同時反抗群則更加充分的放鬆。因此,久經放鬆與收縮的鍛煉,也就自然地加強了身肢各部分的彈性,同時也提高了身體的素質。(轉載)
20111028
推薦閱讀:
※再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答羅宏基先生 - 天下武林網
※=武當太極十三式
※楊式太極拳常用的步法步型
※王壯弘談太極拳
※什麼是太極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