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和變法

分析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和變法

  • 分析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和變法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對舊制度舊體制的變革。在對於一定的歷史時期來說,任何一個新興的制度都會有其促進國家進步的積極方面,但是隨著時代的推移,以及在這個制度下衍生的反動力度逐步增強,其阻礙國家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則凸顯出來,不得不用新的制度來取而代之。這個改變,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

    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變革的歷史。在幾千年的封建體系下,改朝換代是通過暴力手段推動歷史進步的極端方式。中國就是在不斷的改朝換代中走向今日的現代化國家。但是在同一個朝代(現在則應當稱為時代)下,針對舊的體制的變革,也就是歷史上的變法,是維繫那個朝代繼續生存並逐步使國家進步的方式。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不乏對舊體制的變法行動。但是審視中國的變法,往往以失敗告終。即使變法的思想得到實施,主持變法的主要力量或主要人物也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是一個極為奇怪的邏輯,但這個奇怪在中國歷史上是明確發生的事實。這就不能不讓我們來分析和考察中國社會思想和體制的變革的阻力。

    一 點評歷史上的成功和失敗的變法

    中國歷史的變法,值得研究的有四次。其一是秦代的商鞅變法,其二是宋代的王安石變法,其三是明代張居正改革,其四是近代的戊戌變法。

    1 公元前360餘年,秦國尚是一個周天朝屬下的弱小國家。外有惡鄰欺壓,內有權貴專橫。當時的國君秦孝公為了使秦國強大,為了在戰火紛紜的諸侯國中有立足之地,積極尋求強國的途徑。商鞅這位當時的思想家,分析了秦國贏弱的原因,主要是在舊的禮教束縛下,國家治安混亂,國家農業基礎薄弱,軍隊戰鬥力不強。在國君的支持下,商鞅針對以上三點推行了新政:實行連坐加強治安,建立新的稅收政策,以戰場上的戰功決定貴族的地位。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而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為重點。這些史實均見於《史記》的記載。「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的舉措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這個變法舉措的實行遇到了來自貴族的極大阻力,其主要原因是觸動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連坐使得貴族不能享受特權,新稅收政策使得貴族的收入減少(國家則收入增加),而戰功決定貴族地位則打破了貴族的好吃懶做的習慣。無疑商鞅的變法對當時的秦國是有利的,他的新法也在國君的支持下得到實施,,但是由於觸動了貴族利益,商鞅本人則遭到了車裂。雖然秦國自商鞅以後事實上實施了新法,使得秦國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為後來秦朝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但是從商鞅的悲劇人生我們看到了,一位為國家而勇於變法的思想家的悲慘命運。

    2 宋朝自開國的國家和社會的強盛時期後,歷經100餘年到了宋神宗年代,國家已經變得腐敗不堪。由於宋代一直沒有停止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在加上國內官僚對財富的聚斂,對百姓的嚴酷剝削,國家的經濟頻臨崩潰,國內的社會矛盾十分突出,爆發力多次起義。

    王安石在范仲淹實行新政失敗以後,同樣是在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了更徹底的變法。他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了「青苗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 , 「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政。其中,「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方田均稅法清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卻嚴重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青苗法」則規定凡州縣各等民戶,由政府拿出一定數量的錢或糧食做本,在每年夏秋兩收前,以低息借貸給農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到夏秋兩季收成後,農民再按20%到30%利率還糧錢。但具體實施中出現強制借貸現象,是王安石變法措施中爭議最大的一個法令。這些政策的推出,在中國這個農業國家起到了極大的社會推動作用,也為國家軍事力量的增強起到有益的作用。但是這些政策同樣極大地打擊了貴族官僚的既得利益。例如「青苗法」允許農民向國家貸款用於生產,阻斷了貴族的高利貸財路,「免役法」則使得貴族與百姓一樣,不上戰場就要交出錢財。「方田均稅法」則極大地限制了貴族在土地稅收方面的特權,使得土地的收入納入國家的金庫。

    雖然王安石的新法得到推行,改變了宋朝貧弱的國家經濟,使得宋朝得以強國。後來王安石做了宰相,仍然無法阻止來自貴族對新法的阻力。在他死後,新法被徹底廢除。宋朝又回到原來的老路,繼續走向衰落。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樣是來自既得利益階層的阻力。

    與歷史上針對經濟的變法不同,清朝力圖改變中國政治體制的「戊戌變法」則充滿了悲劇色彩和血腥。

    4 明代,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家的中國,隨著手工業的發達,社會和行業分工的明細化,以初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形式出現的生產關係已經成熟,資本主義的曙光已經悄悄呈現。但是,農業仍然是中國的主題。而官僚政治也是秉承了幾千年的傳統繼續延續著。明朝中葉,貴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佔,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接二連三地發生。明王朝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 明萬曆年間,為了改變國家的這種狀況,挽救明王朝於危難,張居正在政治經濟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在內政方面,他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張居正創製了「考成法」, 在經濟方面,「一條鞭法」則是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 這些政策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官僚和貴族掌握國家財務的狀況,使得國庫收入大為提高。也為中國的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實,張居正倡導改革的目的並不是針對普通民眾的負擔的減少,,而是為了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因而,他的變法不可能觸動官僚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補補的改良,從張居正倡導改革中的口號:「沿襲祖制」就可以看出,他看清了改革的阻力所在,從而避免與傳統保守勢力的正面衝突。儘管如此,張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張居正病死後,一些改革的反對派重新麋集,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他們攻擊張居正改革「務為煩碎」,清丈土地是「增稅害民」,實行「一條鞭法」是亂了「祖制」。他們下令撤銷了張居正死時特加的官爵和封號,進而查抄家產。 張居正的長子被逼自殺,其他家屬也慘遭迫害。代表地主和貴族勢力的封建頑固派重新掌了權,可以說,這一場改革最後以失敗告終,最後以改革者的家破人亡告終。明朝的改革仍然沒有走出中國改革的宿命。

    4 清朝末年,由於朝廷的腐朽和西方外強的掠奪,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家,幾近亡國的邊緣。與此同時西方的民主思想已經在中國人的思想中萌生,推翻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的力量已經逐漸形成。在這種形式下,以康有為為首的思想家們,在維護現有體制的思想感召下,不得不力求改變國家的政治體制。由於西方如英國,東方如日本的君主立憲變革的成功,以及成功以後實現的國家強盛,使得這些維護舊制度的人們看到了希望。雖然康有為的變法舉措沒有明確指出實行君主立憲,但是他主張大力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廣開言路,提倡官民上書,不許任何人阻撓;撤除閑散衙門和重疊機構,裁減冗員;准許旗人自謀生計。 屬於經濟方面的主要有:設立農工商局,提倡實業,獎勵發明;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務;裁減驛站,設立郵政局;創辦國家銀行,編製國家預決算。這些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措施,無疑是實行憲政的前兆。康有為的變法雖然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持,但是也遭到來自以慈禧為首的保守腐朽力量的阻撓,而由於慈禧的實際當政,這場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袁世凱這位野心家,窺視清朝的政權良久。他希望看到的是清朝的加速腐化,好讓自己有機會奪取天下。但是康有為的變法無疑會起到穩固清朝政權的積極作用,因此為袁世凱所不容。但是書生畢竟是書生,在康有為把變法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的時候,被袁世凱出賣了。變法的主要力量光緒皇帝遭到軟禁,譚嗣同等變法骨幹喋血菜市口。

    從戊戌變法的失敗,我們看到了在中國改變政治體制的慘重代價。雖然康有為譚嗣同等變法人物是出於穩固清朝政權的初衷,但是他們實行君主立憲的思想,同樣觸動了中國幾千年來家天下的保守思想,從根本上威脅到了皇權統治,被皇權統治著視為謀求推翻清朝江山的極大威脅。戊戌六君子被殺,是他們逃不過的劫難。同時,戊戌變法的失敗,也讓國人看到了以溫和的方式改變中國政治體制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們用他們的鮮血,激發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鬥志,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創造了思想的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講,戊戌變法六君子的血加速了腐朽的清朝的滅亡。戊戌變法的失敗,讓中國繼續維持皇權(或名義上的皇權)的努力喪失了最後一次機會。

    二 保守勢力是中國進步的阻力

    從上面分析的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變法來看,只有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其餘兩次變法均以失敗告終。為了改變國家現狀,中國歷史上有數不清的人士為此付出了肉體生命或者政治生命。我們也可以看到,保守勢力一直是阻礙改變體質的最大力量。保守勢力的代表就是當時社會的既得利益群體和政權維護者。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時國君的英明和遠見,使得改變社會現狀的努力成為現實。但是在新政實施過程中,為什麼遭到貴族的抵制呢?因為一個新的秩序的建立,必然要以打破舊秩序為條件。在舊的體制中,既得利益的代表貴族得到了穩定的利益來源,和利益的共同體。這個穩定性一旦打破,需要重新建立一個新秩序。其實在新的秩序中現有既得利益集團未必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次獲得利益來源,但是從目前來看是被打破是事實,而且新體制下既得利益集團能夠繼續獲得利益的可能性以及份額都是未知數,因此,反對變革成為他們的必然選擇。

    秦國強大了,秦國統一了全國,對於貴族來說未必不是好事。為什麼他們沒有這個遠見來擁護為了國家的強盛而進行的變革呢?因為在個人利益面前,國家利益回事渺小的,任何既得利益集團都會首先考慮個人的利益。同時國家的強盛與否也同樣是一個未知數,因此而剝奪當前利益當然是不被允許的。秦國是幸運的,但商鞅是悲慘的。商鞅的悲慘來自於貴族對於利益喪失的報復。貴族們不會因為商鞅為國家做出的貢獻而對他感激涕零,而是痛恨他對其利益的剝奪。

    王安石的變法所觸動的,同樣是當時社會的既得利益集團。王安石所不幸的是他的變法舉措沒有得到始終的繼續,也因此導致宋王朝的沒落。對於當時的貴族階層,從長遠利益來看,從維護宋王朝的政權來看,變法未必對他們沒有益處。但是仍然是貴族們著眼於眼前利益的喪失,使得變法失敗。宋朝滅亡,利益損失最大的也是既得利益集團的貴族。沒有長遠眼光,是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

    從王安石頒布的法令內容看,其對國家隊益處是很大的。正是改變不適合社會現狀的舊法令,以及增加國力度舉措來看,無不顯示了一個負責人的「國家官員」對於社會對於國家隊態度。但是變法肯定會觸動官僚的利益,這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都是存在的。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在於貴族的阻撓,也在於其未能很好地處理各方面利益。這次變法屬於強制型的,比較猛烈的社會變革,引起的強烈反彈,會是必然的。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加強了國家實力,也為中國的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得中國的初期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是他仍然不能避免與既得利益集團的衝突,仍然不能被保守思想所容納。可以說,明朝的改革仍然走了前朝的老路,也可以看出,改變在中國這樣一個保守思想為主導的國家是十分艱難的。張居正個人的悲慘命運也正是這種衝突的具體體現。古往今來,中國的改革家變法家,所遭到的個人命運是如此的雷同!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人幾千年的保守思想。無論在民間還是在高層,老祖宗的規矩是萬萬改變不得的。這個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無論是百姓的日常行為,還是官員治理國家的行為,無不遵循著不能改變的思維。對於國家政治體制,對於中國曆來遵從的儒家思想,更是不能有任何變化。中國自清代以前是一個皇權國家,是家天下。國家是皇家的,國家的一切都是皇族這個最大的地主的財產,就連國民也被看作是他們財產的一部分。在這種封建思想主導下,皇權政治是不允許被改變的。戊戌變法所追求的,正式這樣的變革。而與此同時,在力圖改變國家政治體制的前提下,變法主要任務被裹挾入光緒皇帝和慈禧的權利鬥爭中,也是失敗的因素之一。其實,康有為的理想是正確的,但是面對沉痾的官僚體制和國家體制,他是沒有任何能力的,沒有政治上的權利,也沒有軍事上的能力,被政治鬥爭所利用,在所難免。

    日本維新後,皇帝依然保留。但是與西方王國一樣,皇帝成了國家的有實無權的象徵性身份。清朝皇族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再由於祖制的不可改變,反對戊戌變法的變革是必然的。在中國保守思想下,天下事不能被改變的,哪怕是名義上的改變。國民是不能成為國家的主人的,因為這一體制極大的違背了皇權思想。同時將政權交給國民,意味著貴族利益的同時喪失。其實,如果中國當初實現了君主立憲,皇族和貴族們未必不會延續他們的利益,但是在中國,變革,是不允許的。

    三 歷史上的改革為今日中國昭示了什麼

    溫讀中國歷史的變法及改革,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的阻力,無論是在經濟利益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會遇到極大阻力的。在古老的東方古國,保守是主流的思想,變革是另類,是不被社會和權力集團所接收的。慢說經濟體制的變革,政治體制的變革,就連在科技上的些許變化都是會遭到抵制的。造紙術,印刷術等等在當年無不被冠以巫術而遭到抵制。所以中國社會變革的最大阻力來自於既得利益集團和保守思想。

    分析歷史是為了借鑒今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親身經歷了中國的又一次重大經濟變革和思想變革。這次變革初期,同樣是相當艱難的,從打破兩個凡是,到真理標準的討論,從崇尚科學精神的思想轉變,到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定義,無不是改革思想與傳統思想抗爭的結果。而使得今日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體制改革,更是在質疑省和反對聲中起步的。打破國有計劃經濟體制,發展市場經濟,引發了姓資姓社的大討論,而鄧公的黑貓白貓理論,讓這場經濟變革有了成功的可能。

    可以說,本世紀中國在思想上和經濟上的改革,是中國歷史上位數不多的改革成功的例子,也是中國從此走向世界強國的契機。但是我認為,雖然目前中國市場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國家的實力在逐步增強,但是在改革中,仍然存在既得利益集團的種種阻撓和破壞。腐敗問題就是牽制中國發展的極大阻力,而腐敗者必然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一部分。從思想上看,世界政治的先進思想已經被一部分中國人所接受,同時在力求逐步變革。但是傳統的保守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市場和人群,中國的經濟改革尚且遇到很大阻力,政治方面的改革必將會遇到更大阻力。

    從歷史上改革的失敗還可以看到,任何制度的改革必須有穩妥的步驟,必須在改革前夯實思想的基礎。王安石的過激變法,康有為的理想主義都是造成變法失敗的原因。中國當代的改革也應等對此有所借鑒,不能實行急風暴雨式的變革,應當以思想的逐步變革為基礎,逐步的權衡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進行穩步改革。從八十年代的改革成功來看,也正是這種漸進式的改革所創造的。

    因此,徹底擯棄保守思想,將我們的眼光放到國家利益,放到長遠,穩步進行是中國發展的必須。而做到這一點,無論從普通國民還是經濟界人士,無論從各級官員還是政府,都應作出努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

    視角

  • 溫家寶稱樂見3月中國貿易逆差逾80億美元NASA公布中國沙塵暴太空拍攝照片應對梵帝岡的決策:五千年的中國只信祖宗,不信上帝為了捍衛尊嚴和生存權,中國需要傲慢一回美國看不懂了心虛了:中國若干大動作的殺機提問?現在中國的財富.到底是否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中國偵察兵在越南:揭秘解放軍在越南可怕的敢死隊解放軍忍無可忍:南海中國"禮讓"的已經太多了!豐田在對中國消費者撒謊新加坡曝光:中國終極一擊,美國根本無法承受!

  • 推薦閱讀:

    中國橋飛架 天塹變通途
    中國古陶瓷鑒定方法的再思考
    包淳亮:幼稚的平衡中國論
    中國14億人是戰勝美國貿易戰的法寶
    中國的現代舞還是現代的中國舞(關於現代藝術的思考③)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改革 | 變法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