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玻璃(琉璃)簡史

琉璃新語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

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們的相先就開始掌握了玻璃製造技術。在河南洛陽庄淳溝、陝西寶雞茹家莊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經中外專家用現代化光譜鑒定,得出的共同結論是:中國的「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分屬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這一事實表明,中國與西方的玻璃源頭是不同的,是獨立發展起來的。 至北宋時期,玻璃工藝水平又有了很大進步。河北定縣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安徽天長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縣出土的上百隻雞卵狀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製造技術進步和吹制玻璃水平發達的明證。宋以後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係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在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墓中,伴隨著著名的「金縷玉衣」出土了一對湖綠色的琉璃耳杯,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採用「脫臘鑄造技法」的古琉璃藝術品。 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無論是紫禁城金鑾殿一角堂皇的琉璃磚,還是皇帝御用書桌前端放的琉璃半卧侍女像,都有些可著人心的精緻,成為皇室貴族的珍藏,並被佛家列為七寶之一:「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藥師琉璃光本願經》 中國古代玻璃雖為獨立發明,但發展緩慢,並一直保持著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製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展不充分。
推薦閱讀:

玻璃之王,導彈、晶元、光纖都離不開他
逆天了,玻璃都這樣啦,還要窗帘幹啥?
一起來打擊「老派紳士」的玻璃心系列|如何挽襯衫袖子
車鑰匙被鎖在車內!除了砸玻璃還能幹嘛?
它才是食物的最佳搭檔

TAG:中國 | 玻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