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軾中秋詞媲美的佳作是哪一首

與蘇軾中秋詞媲美的佳作是哪一首 花隨月轉陰晴收錄於新浪-浦江客日誌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播在人口,享譽千古,又被俗稱為「中秋詞」。歷代詞學對它評價極高,以至於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講:「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在民間亦如此,連《水滸傳》里人物都說「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那麼,數百年來,有沒有哪一首「中秋詞」可與蘇軾的《水調歌頭》相媲美呢?

應該說有的,就蘇軾同時代詞人而言,宋代的曾覿、周紫芝、葉夢得、朱淑真、楊萬里、辛棄疾、戴復古等都寫過中秋詞佳作。其中,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無疑是最佳者。

且讓我們來細品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詞中,辛棄疾仿屈原《天問》,以一連串的探索追問(即所謂的「天問體」),向黎明前的西落之月發出「七問」。

一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美麗的中秋明月,你悠悠飛去,將飛向何方?這是對西落之月的去處表示關切。

二問。「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這是詞人對西落之月的去處的第一層設想:這邊月兒西落了,你卻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那裡看見你從東方剛剛升起,光輝明亮。

三問。「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這是詞人的第二層設想:或是你飛往天外無垠的宇宙,宇宙長風吹動你照臨人間,送來中秋佳節。

四問。「飛鏡無根誰系?」飛耀中天的高空明月,是誰把它系住不墜?它系在什麼地方?是怎麼系住的?

五問。「姮娥不嫁誰留?」嫦娥奔月離棄丈夫,獨居月宮久久不嫁,是誰把她羈留?

六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這是詞人的第三層設想。有人說你西落之後曾從海底經過,雖然這種說法無從問明白而令人恍惚。只怕你要遭到萬丈長鯨的瘋狂衝撞,月宮中的玉殿瓊樓豈不要坍塌破壞?!接著,詞人發問絕妙:當你從海底經過時,蛤蟆本來會水,進入海底沒有妨礙;可是,不識水性的玉兔怎麼也能劈波斬浪。安然通過?

七問。「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如果我說的這一切都使你安然無恙,明月完整無缺,那麼為何你卻漸漸變成彎鉤?這二句承上諸問作了中的發問和收結,明月經歷了「別有人間」、「天外」、「海底」,道路坎坷,路途遙遠,怎麼能安然無恙呢?「漸漸如鉤」正是說明它的艱難經歷,說明它的身心遭受了嚴重創傷。開天闢地,從未有人如此形象描寫,又一絕妙好句!

細品這首詞,能不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從月升到月落,從月圓到如鉤,從明月世界的多彩的變動中,正是表現了詞人對中秋明月的讚歎和惆悵之情,顯然其中寄託著詞人極為深沉的隱晦的家國之悲。但是,如果僅僅如此詮釋,辛棄疾這首中秋詞並無新意。對辛棄疾這首詞的重新評價並極力推崇者,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沒有王國維的評點,辛棄疾的這首詞就會淹沒在浩瀚詞海之中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寫道:「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辛詞以神話傳說為材料,因人及月,人間、天外、海底,在跳躍動蕩與多彩多姿的明月世界中,對明月的運行規律、明月主人的命運、明月的安危進行了可貴的探索。詞人對月亮升沉運行規律的探索步步深入,在他的詞中,東西方位是移動的,打破了人們習慣思維中的方位「絕對化」,而賦予了新的方位的「相對化」,亦即有了月亮不停地繞著大地(地球)轉的樸素認識。這首詞具有其他中秋詞所沒有的科學含量,故為中秋詞中奇特瑰麗的佳作。

王國維的慧眼,在於他早年攻西方哲學有關。他曾翻譯了《勢力不滅論》等近代西方科學著作,所以具有科學的頭腦和科學的眼光。他說過,科學在於「求其原因,定其理法」,科學結論必須是符合客觀事物規律。然而,科學家和文學家同樣離不開幻想,幻想往往是科學研究的發端。如辛棄疾此詞中說月亮西落會沉入大海、月宮中有姮娥、蛤蟆、玉兔等絢麗意象和神奇疑問,不是憑空所造,乃是無數複雜的現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人們引起的幼稚的、想像的、主觀幻想的反映。文學的想像也可以是符合「現實之科學」的,如辛詞中樸素地「悟」到「月輪繞地之理」。現在,「月輪繞地之理」已成為人們的常識,而辛棄疾此詞的「與科學家密合」的「神悟」,更顯示了辛詞的藝術魅力。

辛棄疾在中秋「飲酒將旦」之時,豪興勃發,一反前人顧影自憐的「待月」吟詩。而是揮毫「送月」,其「胸襟」已屬不凡;而詞中大膽幻想,極富浪漫色彩,尤非他人能及。王國維則追步稼軒而發科學之思,認為詩人想像與「科學家密合」。這是前人詩論詞話所不能有的見識。豈不好詞好評?!

如果將辛詞與蘇詞來一番比較的話,應該說是各有千秋,都是中秋詞中的佳作。辛詞與蘇詞一樣,都是寫中秋之月,並都是飲酒達旦後的產物。蘇詞作了全景描寫,從月升寫到月落。辛詞則只取月落一景作特寫鏡頭,不寫待月而寫送月,不寫月升而寫月落,這正是辛詞獨到之處。蘇詞由月及人,由自然意象到社會意象,浪漫幻想和執著現實作了藝術上的統一。而辛詞只就月說月,從探索天問中構造意境,全不顧及社會人間,這又是辛詞的特殊之處。可以講,辛詞較蘇詞更富有濃重的浪漫色彩,縱橫馳騁,奇想天外。蘇詞由實構虛,虛實結合;辛詞則從虛處設想,虛中帶實,在一連串的追問中借神話傳說材料構造具體意象,賦予明月更新奇更浪漫的境界。

可惜的是,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在詞學研究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歷代詞家,尤其是清代詞學家們曾根據各自的愛好編過各種各樣的詞選。1924年,有感於清代詞學各派間的偏頗,上彊村民(朱祖謀)編了歷代詞選本《宋詞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共選錄86位詞人的300首詞作,較其他選本而言,此編確實比較精善全面,是目前為止最有權威的宋詞選本了。但由於編者崇尚吳文英、周邦彥,因此書中選錄吳詞25首,周邦彥詞22首,而南宋詞人辛棄疾只選了12首。同時,書中選錄的辛棄疾詞中又沒有選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以至於讓我們忽略了這麼一篇優秀的中秋詞佳作!感謝王國維先生獨具慧眼,向我們力薦了這首詞,使我們對宋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鑒賞,同時也對中國文人學士千百年來苦苦探索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歷程有所知曉。當然,當代所編的宋詞全集中已對辛棄疾這首詞作了選錄,但對這首詞的文學價值尤其是科學價值還沒有足夠的認識。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無非是想表達這麼一個意思:不要一提中秋詞,便受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的傳統影響,以至於九百年來「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麼「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要知道,我國歷代中秋詞是中華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為數不少的如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這樣的優秀佳作讓我們欣賞和傳播!
推薦閱讀:

觀念攝影——優秀的創意 ? 攝影佳作精選
攝影佳作欣賞:50張令人屏息的精彩攝影作品
清代曹鴻勛《王清宮碑》 歐楷之佳作
英 | 佳作拾集
杜甫最為經典的一首詩,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真乃千古傳誦的佳作

TAG:蘇軾 | 美的 | 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