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2012-11-11 00:05:41)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舍利子」,引語,譯法如前。「諸法」是指色、心二法,而色、心二法又歸納於五蘊,故諸法即是說五蘊,前言「五蘊」,此說「諸法」,實無有異也。 「是諸法空相」,前面講了五蘊空性,此處是說由空性所顯示的實相,其本質是空寂的,而其相狀卻是真實的,但卻不是恆有的,其只是由虛無而孕化出來的了無自性的「妙有」(假有)罷了。也就是說五蘊之中的所有實相都是虛幻的,故說:是五蘊空相-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佛說:「諸法因緣而生,諸法因緣而滅。」生不過是因緣聚而生,滅不過是因緣散而滅而已。現象初顯為生,現象消失為滅,所謂的現象也不過是色、心二法的具體表相罷了。然「是諸法空相」,既是空相,生則非真生,滅則非真滅,一切相皆是虛妄!既是虛妄,又何談其生滅?正如因果循環一樣,世間的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皆緣於事物的因果關係,事物的發生、發展及變化、乃至於結果都是緣於其自身的原因所導致的。但是,所有事物發展的結果卻非是終極的,因為它又會成為下一事物發生、發展及變化的又一機緣,進而會因為前因而又導致下一個新的結果……如此因緣循環,生生不息,沒有盡頭。世間萬物無不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但前因後果,生滅往複, 周行不殆!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生即是滅,滅即是生。五蘊(諸法)之中不存在沒有因果關係的絕對「生」與「滅」,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所謂的「垢凈」,皆是因人的好惡而產生出來的評判概念,都是人為所賦予的。就像我國有些地區至今還保留著用腳和面製作麵食的習俗那樣,或許在外人看來這是極不衛生的,甚至是「垢」得令人作嘔的,但是對於當地人看來這卻是祖祖輩輩所遺留下來的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相當干「凈」的。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為垢,亦非可以治之使其為凈。 (諸)法性本空,雖被惡緣所遮蔽亦不能使之為垢,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未嘗使之為凈,即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亦如前兩句,從法相上來說是有「生」有「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的,但從法性上來講卻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因為法性既空,法相即非恆有,是諸法空相,所以諸法亦是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前面我們探討了五蘊皆空的道理,明白了不但色空,受、想、行、識亦空,故作為感受和認知世界的「十二處(「六根」及「六塵」合稱為「十二處)和「十八界」也是空寂的,所以說無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六根」,即無眼耳鼻舌身意,亦無「六塵」,即無色聲香味觸法;無「十八界」,即無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及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菩薩為開導迷色者而說的,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菩薩為開導色心俱迷者所說的。

「凡夫」看資本市場,無不是「諸法」皆有,不論是市場的漲跌,還是賬面的盈虧,乃至於令人眼花繚亂的市場信息和貌似紛繁複雜的交易方法等,無不是實在得讓人情不自禁的心有所系!於是妄想與執著也就接踵而至了,痴迷於個人的好惡,錙銖必較,貪得無厭!或執著於多,或執著於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事實上不論是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國外的資本市場,其本質都是噬血的!市場行情的漲跌都是為了其噬血成性的本質服務的。至於什麼交易標的抑或是什麼公司在哪個市場上市(生),或者是什麼交易標的抑或是什麼公司在哪個市場退市(滅),這相對於資本市場的本質而言都是無關重要的!至於說你去交易什麼「績優藍籌股」還是什麼「績差垃圾股」,則更是無關資本市場之痛癢的!千萬不要不懂裝懂的去誤導大家:只能去炒什麼「績優藍籌股」,而不能去炒什麼「績差垃圾股」。資本市場理體空性,不但色法空,心法亦空,市場內所顯現的種種實相,皆是虛妄之泡影,奈何還要有什麼分別之心,竟要強加給一些事物「垢」與「凈」的名相呢?「投資」也好,「投機」也罷;績優股也好,績差股也罷;(交易)盈利也好,(交易)虧損也罷,對於資本市場的本質而言卻是並無一絲半毫的「增加」與「減少」的。所以,幹嗎還要整天的叫囂著保護那些虧了錢仍要怨天尤人的「無明」「莽漢」?唉,本來就是「無有一物」,又何苦自尋煩惱呢?

資本市場的種種現象,就其相上而言皆是有「生」有「滅」的,同樣也是有「垢」有「凈」的,也是有「增」有「減」的,但是從其性的角度來講卻是無有的,所以資本市場的一切法相都不過是虛假的幻象而已。然而「凡夫」卻獨迷於此等事項!所為何故?答曰:未破資本市場之「無明」也。資本市場「空中無色」,「諸法空相」,猶如前面所講的電影院之屏幕,屏幕是空的,並無「生」「滅」,雖然會呈現出鮮活而生動的影像,但其本身並無染著,也就是說它並無「垢」「凈」、「增」「減」。但是其所承載的影像卻是有「生」有「滅」,並且是有「垢」有「凈」、有「增」有「減」的。所以,脫離其根本,而只追求其表象,終究是永不可得的!好了,明了了這個道理之後,心地也就清凈了,這就叫做開悟。但是一定要自悟,否則就會自封悟門,以後就很難再開悟了。

明了即開悟,心中不再有妄想、執著、取捨、分別,離開一切虛妄的執著,恢複本來就有的自性本體,不起心,不動念,把身心全部的交給(資本)市場,隨波逐流,順勢而為,此既為「隨流認得性」。性是本體,心是作用,認得性即是見性了,也就是明心了,即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諸見脫落,獨露真常。」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開口便錯,動念即乘,一切現象現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素位隨緣,若此即破資本市場之「無明」矣!(待續)

推薦閱讀:

《佛心經》第二講
心經密義闡述    作者:劉銳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全文並註解
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第七講
怎樣解讀《心經》

TAG:心經 | 曲解 | 波羅蜜 | 般若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