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應處理好幾對關係

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應處理好幾對關係

●劉先春王曉敏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重要講話,揭示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並提出了克服這些弊端、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目的、原則和基本指導方針。這一重要講話成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起到了深遠的指導作用。  三十多年來,在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社會主義民主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法制不斷健全,人權事業發展不斷推進,黨和國家活力不斷增強,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和法制保障。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當前在民主政治生活方面,不論是與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相比,還是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與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新要求相比,仍存在著嚴重不足和弊端,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  改革是歷史永恆的主題,只有不斷改革,黨和國家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1]164。因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我們黨總結六十多年執政經驗、根據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形勢、為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參政議政熱情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並指出「我們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進一步把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發揮出來,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這是黨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出發,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為我國進一步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目標和方向。當前,在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中,筆者認為必須要處理好以下幾對關係:    一、正確處理堅持黨的領導與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的關係    三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關鍵在於我們始終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全過程,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於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過程。當前,面對國內外複雜新形勢,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在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進程。  1.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近代中國革命鬥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做出的歷史性選擇。歷史證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就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中心,任何改革都將無從談起。  鄧小平認為,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164而在這四項基本原則中,鄧小平最強調的就是「黨的領導」,他指出:「這四個堅持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2]266「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奮鬥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的真理。我們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國家的統一,都要靠黨的領導」[2]341。概而言之,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現代化和改革開放事業才能取得成功。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要任務,是一項涉及中國發展前途的艱巨而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中國共產黨承擔起了這一歷史使命。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標誌,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優越性的體現。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有步驟、有領導和有秩序地進行。只有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才能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不斷發展。  2.在堅持黨的領導前提下逐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2]168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充分發揚民主、爭取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為己任,在實踐中,黨成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之路。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成功應對國內外各種重大挑戰、風險和考驗,並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成就,這一切是與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優勢和可靠保障密不可分的。  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是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鄧小平強調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1]178,要「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打擊一切敵對力量和犯罪活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2]322。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有些人所追求的西方式民主,或者原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的幌子下根本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實行全盤西化的所謂「改革」,與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根本上是背道而馳的。如果丟掉正確的政治方向盲目改革,結果會把來之不易的改革發展成果毀於一旦,這必將損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破壞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進程。因此,我們必須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劃清「兩種民主」的界限,宣傳並捍衛社會主義的民主和人權的正確主張,從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的順利推進。對於社會主義的中國來說,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就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揚民主,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參與國家政治制度,把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之中,從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使政治體制改革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造福。    二、正確處理制度建設與權力運行的關係    制度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關鍵。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科學總結了我們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經驗,深刻揭示了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規律,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1.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是制度建設  「制度是決定因素」[2]308。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是制度建設。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2]333在談到毛澤東因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而導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教訓時,鄧小平又強調指出:「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2]333可見,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必須強化全黨的制度意識,把制度建設提到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重要位置上來,以健全的制度確保黨的執政功能和執政成效,確保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只有解決好制度建設的問題,才能夠保證黨和國家領導的正確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才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順利進行。  制度的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舊的、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制度應當被廢除,而新的、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的制度將逐步建立起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領域廢除了計劃經濟時期不適宜民主政治發展的舊制度,並根據新形勢的發展建立了一系列新制度,有力地保證了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走向規範化、職責化和民主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制度建設是一個與時俱進、永無終結的過程,只有不斷完善和優化制度,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順利向前推進。  2.要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基礎上保證權力的規範有效運行  政治體制改革從實質上來說是對國家權力分配以及權力行使的程序、方式進行新的界定和規範,是對權力享有者行為的一種人為約束。近些年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出台,為權力的運行提供了制度框架、劃定了運行軌道。同時,隨著依法治國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以及依法行政在實踐層面的貫徹落實,也使得「限權」逐漸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出發點。然而,我國歷史上長期實行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治體制,以及新中國建立後計劃經濟體制下對經濟社會都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這些傳統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進程,政治體制長期積弊,官僚主義、權力腐敗、家長制等現象普遍存在。因此,當前必須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用強有力的制度機制保證權力規範有效地運行。  正確的制度能夠合理分配各政治主體的權力,避免權力的過分集中。權力過分集中將「妨礙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實行,妨礙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妨礙集體智慧的發揮,容易造成個人專斷,破壞集體領導,也是在新的條件下產生官僚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  [2]321。此外,制度還能夠有效監督權力運行,確保權力的正確行使。「每一個良好的政治體制,必定有預防的功能,也有矯正的功能。它應有一種自然的趨向將壞人排除在政府之外,並且不單純依靠事後的懲罰來保障國家的安全」[3]13。官僚主義、權力腐敗、家長制等現象的存在便是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的缺失或乏力造成的。其中,權力腐敗是我國政治體制的頑症之一,雖然導致權力腐敗與腐敗者個人政治信仰、道德修養、文化素質問題密切相關,但制度所特有的強制功能缺失則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強有力的監督制約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權力腐敗現象遏制在萌芽狀態。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權力的正面效應、避免負面效應,必須建立健全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體系,從制度上改變權力過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約的狀況,保證黨和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確保權力運行的規範性和有效性,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完善和發展。    三、正確處理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與漸進性的關係    政治體制改革既不能過於謹慎,裹足不前,也不能超越階段,盲目冒進。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縱深發展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既要充分認識緊迫性,加快改革步伐,又要考慮到改革的漸進性,穩步推進。  1.政治體制改革已成為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首先,政治體制改革已成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條件。鄧小平指出:「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1]176「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1]164可見,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便不可能成功,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險。為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受干擾,必須有穩定的政治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已取得了明顯成效,人大制度、政黨制度運作的程序化、規範化程度不斷提高,基層民主建設蓬勃發展,主導和服務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府執政能力建設不斷加強,

規範市場經濟的法治建設和人權保障日臻完善,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相對於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仍處於滯後狀態,特別是我國政治體制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直接影響甚至阻礙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進程。因此,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其次,政治體制改革是加強社會管理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關鍵期和社會矛盾多發期,伴隨著利益多元化、階層多樣化、社會矛盾複雜化以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綜合國力較量漸趨激烈等諸多不確定因素而產生的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相互交織,這些矛盾和問題在現行政治體制下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加大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成為社會管理客觀而迫切的要求。第三,政治體制改革是遏制腐敗的必然要求。此外,如前所述,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權力監督運行機制,遏制權力腐敗,也是當前的緊迫任務。由此可見,我們能否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大膽探索、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決定著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得失成敗。  2.在認清政治體制改革緊迫性基礎上實行漸進式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由於傳統政治體制的強大慣性,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加之政治體制改革涉及社會權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關係到社會政治穩定,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1987年9月,鄧小平會見日本自民黨副總裁二階堂進時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涉及的問題很多,比經濟體制改革複雜得多,難度也大得多。每一個措施都牽動成百萬成千萬人,所以每一個措施都要慎重、穩妥。要加深改革,步子要放快,但也要一步一步地走。」這就說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周密考慮、統籌兼顧,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要「用扎紮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2]336。  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與漸進性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只看到緊迫性而忽視漸進性,急於求成,或者只看到漸進性而忽視其緊迫性,觀望等待,都是錯誤的認識。我們既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又要注意兼顧我國的具體國情和發展階段,及時總結經驗,穩步漸進,力求避免政治高風險和大的社會動蕩,保證政治社會的穩定。既不能因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而好高騖遠,盲目超越我國的發展階段和實際情況,也不能因為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性而停滯不前,缺乏改革應有的主動性和開拓性。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搞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與我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與我國歷史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適應,把緊迫性與漸進性二者統一起來,既要有明確的長遠目標和全盤規劃,也要有階段性目標和具體設計,分步驟、有秩序地推進和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改革的順利和最終成功。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柏克.自由與傳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推薦閱讀:

馬懷德解讀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
王邦佐: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就和發展路徑
將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推向深入(筆談)
穩步推進省管縣體制改革
十五、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

TAG:政治 | 體制 | 改革 | 關係 | 處理 | 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