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中越關係:明朝為何撤出越南

鳳凰網資訊 > 歷史 > 正眼看越南 > 正文明清時期的中越關係:明朝為何撤出越南 2010年05月17日 20:29 東南亞縱橫 【大 中 小】【列印】 共有評論6條

文章摘自《東南亞縱橫》1994年第4期 作者:龍永行

從明代到清代鴉片戰爭前的四百多年裡,是中越兩國關係史上的重要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較之宋、元各代均有重大的發展。這一時期,中國的封建經濟走向高度發達階段,並有了新的資本主義因素萌芽,在和安南、占城等國的對外關係中,也較過去密切了。而這個時期的安南封建經濟,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反映在政治和對外關係中,更多地有賴於加強同中國傳統的「宗藩」關係,以達到「奉正朔,保境而威其鄰」的目的。

(一)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後,便遣使頒詔安南、占城等國,同他們建立了友好睦鄰的關係。其時越南北部為安南國陳氏統治,南部為占城國統治。安南國王陳日煃於次年(洪武二年)派專使來賀,朝貢方物,並請封爵。占城國王阿答阿者亦於同年遣使來朝,並告安南恃強欺凌一事。朱元璋當即派遣翰林侍讀學士張以寧、翰林編修羅復仁等分別持詔、印前往二國,封陳日煃為安南國王,封阿答阿者為占城國王,各賜《大統歷》一本,織金文綺紗羅四十匹,並對他們的紛爭進行調解,勸諭其「各宜罷兵息民,毋相侵擾」①。

1399年(建元元年),安南黎季犛殺死陳日焜,屠戮陳氏宗族百餘人,篡奪了陳氏政權。次年2月,黎季立其子黎漢蒼為太子,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大虞」,年號「元聖」。於是陳亡。黎季嫠亦改名為胡一元,子黎漢蒼改名為胡。接著,胡一元讓位於胡,自稱太上皇。胡奉表朝貢,託詞自己是陳氏外甥,為眾所推,權理國事,請求明朝正其名份,賜爵封位。1403年(永樂元年),明成祖遣使齎詔前往安南,封胡為安南國王。不久,黎氏篡權陰謀敗露:1404年9月,原安南陳氏陪臣裴伯耆向明廷告發了黎氏父子弒主篡位、殺害忠良的罪行,請求明政府「哀無辜之眾,興吊伐之師,隆滅絕之義」②。與此同時,前安南國王之孫陳天平,由寮國軍民宣慰使刀線歹遣使護送前來中國。陳天平以親身經歷向明廷痛陳了黎氏篡權謀位的經過,請求明朝政府「伐罪弔民,興滅繼絕」,幫助恢復陳氏的統治。明成祖知道自己受了胡的欺騙,於是派使詰責胡。胡自知陰謀敗露,便假意上表謝罪,表示願洗心革面,迎還天平,以君事之。並願歸還在此期間被安南侵佔的廣西祿州、西平州永安寨及雲南寧遠州所轄之猛慢等寨給中國。1406年1月,胡陪臣阮景真來中國,迎接陳天平。同年2月,明派廣西都督僉事黃中等以兵五千護送陳天平歸國。當黃中一行經過雞陵關(今友誼關)將到芹站時,遭到安南十餘萬伏兵的突然襲擊,陳天平被殺,明軍死傷者不計其數。明成祖聞訊後大怒,於是決定對胡興師問罪。

1406年(永樂四年)8月,明成祖命成國公朱能為總兵官,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率軍數十萬南征。行前成祖命令只准拿獲黎氏父子及同黨,其脅從無辜不問。並誡諭他們:「毋養亂,毋玩寇,毋毀廬墓,毋害稼穡,毋盜取貨財,毋掠人妻女,毋殺戮降附,有一於此,雖有功不宥,爾其慎之。……罪人既得,即擇陳氏子孫之賢者立之,使扶治一方,然後還師。」③明軍遵守成祖的訓諭,並於進軍沿途發布檄文,揭露黎氏父子弒主篡位、暴殺無辜、侵佔中國土地、掠奪占城財物等二十條罪狀。大軍一路秋毫無犯,進展十分順利。1407年,黎氏父子被擒,安南事平。明軍發榜,遍求陳氏子孫立之。其國之官吏耆老莫邃等上表,「言陳氏子孫盡為黎賊所戮,無可繼承,請為古制,復立郡縣。」④明從其所請,置交趾都指揮司、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處提刑按察司及軍民衙門,直接由中央派員進行統治。

以上是明朝對安南用兵的大體情況。其起因雖然十分複雜,而明成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宗主國的義務和職責,幫助維護陳氏王朝的封建統治,但不管怎麼說,其性質是非正義的;及至事平,又置郡縣進行統治,顯然也是不合時宜的。此後安南各地的反明活動不斷開展起來。1408年(永樂六年),爆發了陳簡定、鄧悉、阮帥的起事。次年,眾又擁立陳季擴為皇帝,進行反明活動。1414年,二陳反明活動均被撲滅。1418年(永樂十六年),安南藍山又爆發了黎利反抗明朝壓迫的武裝起義。義軍受到人民的擁護,迅速地攻佔了茶籠州、新平、順化等地。1427年(宣德二年),黎利又連續打敗廣西、雲南兩路的明軍,迫使交趾總兵王通與之盟誓退兵。1428年,黎利奉表陳情謝罪,貢代身金人、銀人並送還明軍潰散的官軍馬匹,請求明軍班師。明軍在黎利答應誓守「永為藩臣,常奉貢職」和立陳氏之後的諾言下,退回國境。此後黎利借口陳氏「實無見存」,明朝只好「俯從所請」,封黎利「權署安南國事」。從此安南又建立起了黎氏政權,中越兩國又恢復了友好睦鄰的關係。

1433年,黎利卒,遣人如明告哀。次年,明派郭濟持豐厚的禮品到安南祭奠。1437年春,明遣兵部尚書李郁為使,齎詔敕、金印赴安南,封黎利子黎麟為安南國王。麟亦遣人捧表和方物,如明謝恩。此後安南向明「常貢不絕」,兩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得到了發展。據統計,從1368年(洪武元年)到1637年(崇禎十年)的269年中,安南朝貢79次,占城朝貢達72次之多。

黎氏王朝傳七世,嘉靖初年為莫登庸所篡。莫氏「竊據國城,阻絕道路,以致久廢職貢」。明朝為行使對藩屬國的權力,準備「興師問罪」。後莫氏「畏威悔過,上表乞降,籍其土地人民,恭聽處分」⑤。1541年(嘉靖二十年),明朝認為莫氏「情有可原」,遂降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以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官從二品。仍令三歲一貢。到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黎氏驅逐莫氏,繼為安南都統使,一直同明朝保持著宗藩的朝貢、冊封關係。

(二)

在明代的276年中,除了1406-1427年明派兵進佔安南和設置郡縣外,明朝與安南、占城基本上保持著睦鄰的宗藩關係。這種宗藩關係,一方面是明代的封建統治所在政治上顯示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示其大國、宗主、「天子」的尊嚴,因此她要求藩屬國家給她朝賀、進貢,享受其宗主國的權利;另一方面,宗主國也必須承擔維護藩屬國家封建統治秩序的義務,對它進行冊封、詔諭,甚至在出現「篡位」時,出兵干預,「興滅繼絕」。但這種出兵,並非為了佔領,而是為了恢復和延續藩屬國家的封建宗法統治。明太祖朱元境曾對臣下說:「四方諸夷及南蠻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供給,得其民不足使令。若其不自忖量,來擾我邊,彼為不祥。彼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伐之,亦不祥也」⑥安南的封建統治者,也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奉正朔,保境而威其鄰」(侵吞占城國),因而向明稱臣稱藩,不斷派使請求冊封、朝貢、謝恩和告哀等等。所以這個時期的中越宗藩關係,是建築在兩國封建統治者政治需要的基礎上,是符合他們各自的基本利益的。而雙方的統治者在利害相左,甚至兵戎相見時,則反映了他們的爭奪和矛盾。從經濟上看,朝貢是維繫宗藩關係的紐帶和重要方式,它可以表現宗主國的「尊大」和屬國對上國的「誠敬」。它是不平等的,但這僅是指政治而言,若從單純的經濟價值而論,朝貢往往是「薄來而厚往」,中國回賜給安南的物品一般都優厚於所貢的方物。明太祖曾說:「安南遠居海濱,率先效順,方物之貢,歲以為常。朕念彼知響慕中華,服我聲教,豈在數貢。」⑦他下令說:「中國之於四夷,惟惟誠待之……若彼來貢,亦令三年一來,所遣之人,不過五員,所貢之物,務從簡儉,且須來使自持,庶免民力之勞,物不貴多,亦惟誠而已。」⑧但安南朝貢,「多兼貿易」。雙方使節除攜帶貢品、賜品外,大都攜帶商品,進行貿易。這對兩國的經濟交流,物資上的互通有無,以及生產上的相互學習借鑒都是有好處的。如1434年,安南使臣黎偉、阮傅等如明告哀,「多買北貨,至三十餘抬」。次年明使朱弼、謝經等到安南,「弼等又多齎北貨來……發人夫幾至千人。」⑨廣東、福建的紅銅、瓷器、綾絹等物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安南、占城,「官為收買」,又轉手賣給安南、占城的老百姓。河內的史家說中國通過朝貢,對安南進行了殘酷的剝削與掠奪,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責任編輯:免費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安南封建統治者,利用宗藩關係,麻痹明朝中央政府,不時地侵擾我國邊境。如:1396年,安南侵奪明屬丘溫、如敖、慶遠、淵脫等五縣,「逼民附之」。1468年,侵入並佔據我國憑祥。1607年,由龍門港侵入欽州,「擄掠以去」。1405年,侵入雲南寧遠州猛慢地區,「擄掠人民畜產,征納差發,驅役百端。」1474年,入寇雲南廣南府富州,「攻劫邊寨,驚散人民」,等等。不僅如此,安南封建王朝還對其他鄰國進行擴張。位於安南南方的占城國,與明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藩屬、朝貢關係,但也遭到安南的欺侮。1470年2月,安南遣人到占城「索取犀象寶貨」,「令待其人亦如奉天朝使命之禮」。占城不肯屈從,於是黎灝起傾國之師,親率舟師1000餘艘、精兵70餘萬侵入占城。次年4月,攻破占城都城闍槃,俘其國王槃羅茶全等3萬餘人,斬首4萬餘級,「以占城地,置為廣南承宣及升華衛,置十二承宣按察,及置廣南三司」,⑩對占城直接進行統治。

安南黎氏吞併占城後,又使出惡人先告狀的慣技,派人如明,告占城「欺凌安南」,說占城「棄禮悖義」,「躪籍邊民」。明政府洞悉其奸,知「灝貪心罔極,陰謀吞併,乃陽為奏請」,於是對之進行「戒諭」,嚴厲地申斥了安南凌弱暴寡、侵地殺人的行為。但礙於「王者不治夷狄」的古訓,故一直沒有出兵干預。而安南黎朝則始終「陽順陰逆,怙惡不悛」,沒有放棄對四周鄰國的擴張侵略政策。

在明代,隨著安南同中國政治關係的發展,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更為頻繁密切了。明代的中國,是個民殷國富、政治、經濟、文化都高度發達的大國。為了表現其「統馭華夷」「聲教四方」的「天國」風度,除了在個別情況下,她不得不用兵宣威外,絕大部分時期對安南等藩屬國家都採取懷柔政策,以維持和平友好的關係,從而有利於兩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個時期,中國的封建文化典籍,如五經四書、資治通鑒、漢書、唐書、三國志等,在安南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其它如天文地理、曆法醫藥、刑律法度、禮樂朝儀、文武官制、科舉考試等,安南也無不仿效中國。1370年(洪武三年),明朝開科取士,特准安南、占城等國以鄉貢赴試於京師。規定安南歲貢儒學生員,充國子監,府學每年二名,州學二年三名,縣學一年一名。到1419年(永樂十七年),安南已有23個縣設立儒學。他們以「周公為聖,孔子為先師」,「祠孔子以大牢」,「新樂」以「仿明朝製為之」。其樂器,如大鼓、編罄、編鐘、瑟琴、笙簫、琵琶等均與中國同。所以安南國一陪臣黎文老上奏說:「讀書所以淑人心,藥石所以壽人命,本國自古以來,每資中國籍、藥材以明道義,以躋壽域。今乞循舊習,以帶來土產香物,易其所無,回國資用。」(11)明英宗從其所請。

為了方便兩國貿易,明朝在廣州、泉州、寧波等地設立舶司,並諭令福建行省:「占城海泊、貨物皆免徵稅,以示懷柔之意。」(12)1405年(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出使西洋,首達占城國新州(今歸仁),以後六次出使西洋,每次均在新州、靈山(今綏和)停泊。占城國王率眾出城迎接,貢獻方物;鄭和亦回贈金銀瓷器等物答謝。

為了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工藝,1407年8月,交趾總兵官張輔一次就選派了九千名博學有才、明經能文、聰明正直的安南子弟到金陵深造,明成祖遣工部以錦衣、靴襪賜之。1413年(永樂十一年),交趾工匠130餘人及其家屬來到金陵,成祖命有司賜給錢糧衣物,安排住居,病者還給以治療。對黎季嫠的孫子黎叔林,明太宗不僅赦免了他,而且還授以工部尚書的高官,令他專門負責軍工產品的督造。1406年(永樂四年),明成祖營建北京城,特地委任安南人阮安負責紫禁城和天壇的設計施工。這些新建的建築群,布局勻稱嚴謹,氣魄輝宏壯麗,使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城市之一。阮安為北京城市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

公元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在中國建立起統治秩序後,安南的黎朝又與清朝建立並保持著宗藩關係。1666年(康熙五年),安南黎維禧向清繳送明王永曆敕印,清封之為安南國王。原安南都統使莫氏因與吳三桂勾結,發動叛亂,後被清朝支持的黎氏消滅。到了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安南西山阮光平(阮惠)起義軍推翻黎朝。次年,阮氏派人叩關內附;後又請求親自到京瞻覲。乾隆「閱其表文,情詞肫切,出於至誠」,於是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當阮氏起義之時,清朝曾應黎氏之請,出兵幫助鎮壓阮光平,但遭到了失敗。後來阮氏當權,「自知賈禍,大懼王師再出;又方與暹羅抅兵,恐暹羅乘其後」(13),所以再三叩關謝罪懇求,希望得到清廷的諒解、首肯和支持。乾隆也看到黎氏「優柔廢馳,已為天心厭棄,自無複合立國之理」,於是來了個「順天而行」,承認既成事實,給予阮氏封贈。清朝乾隆的這一措施,是合乎實際的明智之舉,較明代對安南陳氏一味的「興滅繼絕」的頑固保守政策高明多了。他在《御制安南記事文》中,對安南問題進行了回顧和總結,說:「安南雖南瀛小邦耶,然亦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且奉本朝正朔,稱外藩者百有餘年。其邦遭亂,興滅繼絕,禮亦宜之,是蓋奉天道也。然彼邦之遭亂,豈無所由,且其據黎城而擅號台者,原非一姓也,則自古至今,主中華而稱正統者,率可知矣。雖乘除有命,而興亡在人,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吁,是不大可畏乎!」(14)乾隆雖然從維護藩屬國的封建宗法統治出發,曾出兵滅阮扶黎,把興滅繼絕看成天經地義的大事。如他曾說:「朕維撫馭中外,綏靖遐邇,義莫大於治亂扶危,道莫隆於興滅繼絕。」(15)但他卻沒有固囿於這種落後保守思想的束縛,他能正視現實,並從中外大量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得出「興亡在人,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結論,從而否定過去正統的思想,改變以往的策略,以適應新的形勢發展和需要。這種敢於突破傳統,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及不斷進取的精神,作為封建階級的最高統治者,應該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如他說:「今,天厭黎氏,而朕欲扶之,非所以抑體天心,撫馭屬國之道,朕不為也……揆之天時地利人事,實有不值;」(16)「夫興滅繼絕,弗利其土地臣民,此非欲得也。」(17)這是對封建正統的「道」—一興滅繼絕的否定和批判,也是乾隆的一大進步。也正是這種進步,使他在對待阮氏新政權上採取務實的態度,從而把兩國的宗藩關係推向了歷史發展的新高峰。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4月,安南國王阮光平(實為范公治)率子阮光垂,陪臣吳文楚等,攜帶金、銀、象牙、沉香等豐厚的禮品,不遠萬里,前往熱河承德避署山莊,祝賀乾隆的八十大壽。乾隆為了「以示格外優眷」,令兩廣總督福安康、廣西巡撫孫永清伴送入京,在其途中又親筆賜詩一律,諭令「經過沿途各省地方與各督撫接見自應以賓主之禮相待」,並降旨封王子阮光垂為世子。同年9月,乾隆接見「阮光平」於熱河行宮,設盛大國宴進行款待,並親書「拱極歸誠」四個大字以賜,還有一副對聯,云:「祝嘏效尊親永失丹忱知弗替,覲光膺龐錫載稽青史未前聞。」酒酣耳熱之際,乾隆又制御詩一章以賜阮光平。詩云:「瀛藩入祝值啟巡,初見渾如舊識親。伊古未聞來象國,勝朝往事鄙金人。九經柔遠只重譯,嘉會於今勉體仁。武偃文修順天道,大清衽永萬年壽。」宴皆,乾隆再賜安南國王衣服、器皿、古玩等物,另加賞銀一萬兩。阮氏父子陛辭歸國,乾隆又再次接見,「親撫其肩,慰語溫存,令畫工繪其形賜之」(18)。阮光平父子回國後,十分感激清帝的接見,他在次年二月的《恭謝表》中說:「至臣深情、尤其感激銘鏤石、意料所不到者,臣之親赴闕庭,展覲祝厘,誠欲借葵問之誠,庶可答天恩萬分之一。而臣之國人見臣起身入覲,乃本國前姓李、陳、黎所未有之事……臣既出南關,回到國城,髫龐遮道,皆忻之然曰:大皇帝至德如天,愛出尋常……御制詩文,恩賜物件,置之殿堂之上,几案生乎春風。公之瞻仰,播諸所聞,莫不頌皇仁而歌帝德。臣國從今有盤石之安,有蒼桑之固,實惟大皇帝永遠之賜,有非言所能載也。」(19)同年春節,乾隆又特書一大「壽」字賜阮光平,為新春佳節之慶,並加賞金錢葫蘆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四對,及白玉鵝、漢玉象、琺琅金胎碗、果脯等物。阮氏焚香叩首,敬謹領受。他在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4月的《恭謝表》中說:「昨委臣國員目奉迎御批、御賜各件自南關回義安城。雨露沛來,江山普媚,士庶環觀,咸曰:大皇帝恩施於此極,莫不眉歡額慶,歌頌載途。矧臣躬被榮光,感激何似,只惟拭目五雲,馳神九陛,長祝聖壽無疆,流澤下國,將無窮也。」(20)次年1月,乾隆頒旨,除例賞朝鮮、琉球、安南、緬甸四國國王、貢使的錦、緞羅、織金紗、織金羅等物外,特加賞安南國王玉如意一柄,玉器二件,磁器四件,玻璃器四付,錦四匹,大彩緞、閃緞、蟒被各四匹。(責任編輯:免費論文)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10月,阮光平在義安身故。彌留之際,「惟以不得長事聖天子為憾,諄囑伊子(光纘)世篤忠誠,無負天朝恩寵。」(21)並傳旨將他安葬於西湖,「以西湖較義安至鎮南關,近有十數站,庶幾魂魄有知,亦得近帝闕。」(22)1793年2月,阮光纘遣陪臣赴京告哀。清帝覽奏,深為惋惜,親制誄詩一章,派人赴義安祭奠,於阮光平墳前焚化。並賞大哈達一個。又於廣西藩庫內發銀三千兩,以示軫惜。即封阮光纘為安南國王。誄詩云:「外邦例以遣陪臣,展覲從無至己身。納款最嘉來玉闕,懷疑堪笑代金人。秋中尚憶見冠肅,膝下誠如父子親。七字不能罷哀述,憐其忠悃出衷真。」阮光纘懇請將御筆誄詩「敬謹供奉,永作傳國之珍,俾小國臣民恭悉大皇帝加光纘父子優隆,實非尋常外藩所可冀及,從此世代咸知,感仰天恩,恪守藩服,以報聖明高厚鴻慈,求曲加俯允留傳,實為萬幸。」(23)另外,乾隆帝又於阮光平之墓道作詩勒碑,以表其「一心恭順,始終戀闕之誠」。詩云:「歸蕃試淚別楓宸,回首頻稱覲九旬。囑令西湖以身妥,示依北闕志心親。似茲亂命同治命,忍謂外臣誠世臣。藻什七言勒琬琰,掛疆千載識忠純。」(24)

請看,這是一番何等熱烈、何等親密的景象!真是大有超出君臣、勝過父子之情了。也許讀者會問:難道自詡「欽承天道,洞悉先機」、「聰慧過人」的乾隆皇帝,竟連入覲的假阮惠也看不出來了么?其手下的耳目難道都是酒囊飯袋?當然不是!他之所以假裝糊塗,接見阮惠,其後又給予親切關懷,乃是政治上的需要,是著眼於大局,著眼於兩國的安定和睦鄰。他說:「安南雖南瀛小邦耶,然亦有民人焉,有社稷焉。」就是說,要以國家為重,不要去計較個人的恩怨;儘管阮惠與清曾有前隙,但只要你歸順,我就可以既往不咎了。他還說:「天朝撫馭外夷,逆則加以征討,順則永受寵榮。」(25)這就是清政府對藩屬國家的方針和政策。此時安南的阮氏已經臣服認錯,而且破例地「八覲面聖」,已經達到了乾隆的目的,所以他也就另眼相看,「錫之殊恩」了。而作為安南國王的阮氏父子,面對強大的清政策,他不得不虛以委蛇,誠惶誠恐,小心謹慎從事,對清政府表現出「忠誠」的樣子。實際上,這是阮氏的一種「韜晦」策略,是為了穩住清政府,有個安定的北方,以便對其他鄰國下手。當然,儘管兩國的封建統治者為著各自的政治需要,大做其真真假假的表面文章,但在客觀效果上,卻對兩國的安定、和平是有利的。

18世紀末葉,中國和安南的關係十分密切,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大大加強,宗藩關係發展到了高峰階段,並一直保持到19世紀的40年代。

到了1802年(嘉慶七年),原割據越南南方的阮福映推翻了北方的阮光纘,國號嘉隆,建都順化。是年6月,阮福映派戶部尚書鄭懷德為如清正使,齎國書、禮物去見兩廣總督,後又派兵部尚書際光定齎國書、貢品至北京請封,且請改國號為南越。次年7月,清廷因其「恪恭請命,且鑒悃忱,請錫藩封,虔表具貢,特予嘉納」。准其國「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於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錫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與古所稱南越不致混淆」。(26)1804年春,嘉慶派廣西按察使齊布森齎誥、敕、印前往宣封,改安南為越南國,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又賜彩緞、瓷器、茶葉諸品物。阮福映聞報,派員充候命使、界首候接使、公館候接使於鎮關及沿途迎接。再派兵弁三千五百人、象三十匹,隨候命使往關上迎接清使,並令廷臣遴員分直諸館驛。阮福映則親自在升龍(今河內)朱雀門迎接清使,舉行了最隆重的禮儀接受清廷的封誥。此後兩國的宗藩關係一直繼續向前發展,使臣絡繹不絕於途,而安南國名也由此正式改為越南,並一直沿用至今。

(四)

隨著中越宗藩關係的向前發展,兩國的經濟貿易也更加頻繁了。此間貿易有兩種形式,一為官方貿易,一為民間貿易。官方貿易,主要靠貢使的往返。貢使除攜帶貢品外,大都帶有土特產品及銀兩,他們趁經過江寧暫留之機,便在該地銷售土特產品,並訂製中國的綢緞等物,於次年由京返回時提取,一次議價竟達四萬餘兩之巨。1803年(嘉慶八年),阮福映貢船回國時,置辦彩緞一萬餘斤。1814年(嘉慶十九年),越南朝廷發銀一萬兩,到廣東採買貨物。最大的一次是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安南國王阮光平上書於清廷,言:「誠願學中國文物聲容之盛,庶幾不囿於陋……又本國所需物件、式樣頗多,必得專人帶式前往定織,方可中款。現擬派銀數萬兩,差本國通曉工技者一人,隨帶五人,親赴采織。」(27)乾隆從其所請。

民間貿易方面,1790年,阮光平因國內「物產短絀,籲請開關通市」。清廷鑒於安南戰爭頻仍,兼以連年荒欠,物產耗竭,人民生計維艱,特「俯從所請」,於1792年2月,將久經封閉的平而、水口、馬白三關及由村隘啟封,作為兩國人民進行商業貿易的地點,方便由平而關來的中國客商。由是「商賈駢集,百貨雲屯,(安南)國內漸舒,舉國臣民皆頌大皇帝柔遠深仁,處處歌舞」。(28)清廷派去鎮南關視察之官吏也說:自兩國通市以來,出口商貨,源源不絕,沿途關隘亦報寧謐。不過,在雙方的貿易中,對安南比較有利。其一,中國方面,對進出口的貨物均免徵稅收,而安南則倍增其稅。其二,中國出口,均是安南急需之物,而進口物對中國則顯得並不那麼重要:「安南土產微嗇,並無中國需用之物,而內地藥材、硝磺、綢緞等物,系彼處必需。」(29)除上述藥材、綢緞外,中國還向安南出口布匹、紙張、鐵鍋、茶葉、陶器、農具等生產、生活資料;進口物器,則有砂仁、胡椒、竹木、香料等。

思想文化交流方面,隨著兩國政治、經濟聯繫的加強,在清代有了進一步發展。在曆法、律書方面,中國由於幾千年的社會實踐,孕育、發展和完善了一套律書和曆法。1812年(嘉慶十七年),越南國王命令阮文誠、武楨等根據漢、唐、宋、明的律令,編成律書,並「參加清朝條律,取捨秤停,務止於當,彙集成編,頒行天下」(30)。曆法方面,清代以前,安南一直沿用中國曆法和明大統曆法,「三百餘年未有改正」。清康熙年間,中國重新審訂、編製了新的曆法,「其書步測精詳,比之大統愈密,而三線八角之法,又極其妙。」越南國王「令天文生考求其法」,於是「天度齊而節候正矣」。1831年2月,大清時憲歷曾準確地預測到該月有日蝕發生。事情果然象預測的那樣,這使越南人民十分欽佩。在生產技術方面,1810年12月,越南聘請了三位廣東瓦匠去越南傳授製作琉璃瓦技術,「使工匠學制如式」。當他們圓滿地完成任務後,越南政府「厚賞遣還」。其他如中國的漢字、古典文學、詩詞、史學、數學(珠算)、藝術、風俗習慣等等,這個時期都對越南發生過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直到今天,我們仍可清晰地看到它的歷史痕迹。

注釋:

①⑦⑧(12)《明太祖實錄》卷八六、二○一、一二二、六七。

②③④《明太宗實錄》卷三○、四四、五○。

⑤《明世宗實錄》卷二二七。

⑥《明宣宗實錄》卷一六。

⑨⑩《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實錄卷二、卷三,《黎紀》二、三。

(11)《明英宗實錄》卷二七九。

(13)除延旭:《越南世系沿革》。

(14)(15)(16)(17)(22)(24)(25)《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二七、一三一五、一三一九、一三二一、一四二八、一四二八、一三二七。

(18)(31)《大南實錄》正編列傳初集卷三○、正編卷四。

(19)(20)(21)(23)(27)(28)(29)《軍機處錄副奏摺》)。 (26)《清仁宗實錄》卷一一一。 (30)《越史通鑒綱目》卷四五。

(19)(20)(21)(23)(27)(28)(29)《軍機處錄副奏摺》)。

(26)《清仁宗實錄》卷一一一。

(30)《越史通鑒綱目》卷四五。

推薦閱讀:

此國又小又窮,越南卻非常害怕
1973年美越巴黎和談前各方的軍事力量對比?
說「市」:Thành ph?正字為「城庯」
我看越南真嫵媚,妹子米線和咖啡
移民實拍:真實的越南(組圖)

TAG:明朝 | 越南 | 中越關係 | 明清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