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遊記(十四)
第十三回 論虛空 濟佛說法 闡真理 菩薩談道濟公活佛 降壬戌年二月初九日詩曰:靜心立壇道氣充,研理體悟善文通。開懷度眾常自省,無為清靜若虛空。濟佛曰:愚人以為,以蠻橫打敗他人為嬴,以暴力佔取他人為強,以機詐騙取他人為巧,殊不知,以蠻橫佔取他人,其人最為醜陋,以暴力打倒他人,其人最為愚蠢,以機詐騙取他人,其人最為無恥。今吾以「虛空」比喻之,虛空之大,不自大,但有誰能比它大?虛空之高,不自高,但有誰能比它高?虛空之厚,不自厚,但有誰能比它厚?虛空之壯,不自壯,但有誰能比它壯?能載萬物,能涵蓋萬物,能包融萬物。至德的人,就像虛空一樣,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所以,道家要人學「虛」,佛家要人學「空」,其理至簡,就是要以「虛空」為榜樣,學道之人,若能像虛空的涵養,就能與虛空融合為一體,無極大道,就如探囊取物,悠遊自得,你就是至高無上的聖人,至高無上的強人,至高無上的偉人了,誰還有能力來勝你?誰還有力量來嬴你?誰還有本領來爭你?那時候,你就真正了悟解脫之道。否則,營營碌碌,爭勝爭強,爭富爭高。爭強的人,其心最弱;爭富的人,其心最窮;爭勝的人,其心常輸;爭權的人,其心常困。因此,賢徒你當學「虛空」之量,不爭不取,不贏不強,作為一個平凡的聖工。因為,平凡才能顯出他的可貴,要是刻意標榜自己,反而落入困境之中。蔡生曰:的確也是,所謂「人怕出名,豬怕肥」,因此,我希望永遠是一隻「無名的瘦豬」,而不是「出名的肥豬」,眾生如我,我如眾生,一視平等,沒有出奇之處。濟佛曰:哈哈!賢徒果然悟得不少,因此,一個人若能經常保持清風亮節,不沾名氣,才是修道者的本性,希你能保持此種道心,替天行道,穩駕慈航!蔡生曰:恩師!那麼是否此刻起程呢?濟佛曰:對!對!快坐好蓮臺,時間不早了。蔡生曰:我已坐穩了,請恩師起程吧!濟佛曰:目的地已到,賢徒可張開眼睛了。蔡生曰:喔!此處樹木扶疏,田野綿亙,一眼望去,綿綿的青山,幾十里起伏不絕,青翠的草木,令人有滌除塵垢之感。前面這座佛寺,矗立於叢山峻嶺之中,顯得威嚴氣魄的樣子,寺旁的臺階曲折旋繞,寺院的建築,莊嚴肅穆,氣勢磅礡,令人起敬,在此環境清幽,遠離凡俗煩囂的吵雜聲,身心頓覺舒暢無比。濟佛曰:現在正有靜觀菩薩駐臨,我們速去拜問吧!蔡生曰:喔!我已看到了!靜觀菩薩佛光燦爛,端坐金庭,慈悲金顏,令人起敬。濟佛曰:賢徒你可以提出悟境上的問題,向菩薩請示!蔡生曰:好的!但是我肚內空空,心感惶惶,今日恩師帶我來此,不知要從何問起?濟佛曰:心靜靈至,到時自然能夠對答如流的。蔡生曰:好的!試試吧!(此時濟佛與靜觀菩薩互相寒喧,蔡生參叩靜觀菩薩。) 菩薩曰:賢生免禮,今日濟佛與賢生為著作遊記大駕光臨,吾非常喜悅,此位賢生善根流露,今日能夠跟隨濟佛,是你宿世善根也。蔡生曰:菩薩過獎了,今日來到貴寺,希望菩薩能夠多多指教!菩薩曰:可以的,賢生汝可以提出問題發問吧!蔡生曰:還是讓菩薩以佛理開悟吧!菩薩曰:哈哈!悟境開悟!開悟悟境,此問甚佳,悟境者,在眾生尚未入道門者,尚是迷迷濛濛,因此不知大道可修,既入大道在悟道的里程上,首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為自己物染習性執相已深,心隨物轉。但深入一層時,能悟大道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悟到凡一切所有相,皆是虛幻,知一切萬物皆假,心有遣慾之念。又進入深一層功夫時,「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雖是幻境,不隨幻境所化,自性如如。定力工夫已足之故,因此,不隨外緣所染,說空不空,正是圓通。蔡生曰:菩薩之言甚妙,如此與止念不同吧!菩薩曰:止念亦是一法門,但非究竟解脫法門,須知自性清淨,本是不生,本是不滅,本是不增,本是不減,此為真如法性,人皆有此性,但卻只緣心迷,此心不用,此性不固,一心追逐假性,因此妄念叢生,但妄念外緣,生生滅滅,皆是因緣所起,非是本有之物,因緣相聚則生,因緣離異則散,非是本源之性,唯有清靜本性,如如不動,超出因緣法性。今以一物比喻之,清靜本性如金,因緣妄念如金之器,器有成住壞空,但金性卻是隨緣不壞不變,人能守住此「金之真性」就能達到對境不生,過境不起,念念不往,念體如幻,變化皆是短暫而已,瞬息即滅,但自性無染,本來清靜,如同虛空日月之照,常清常明一樣。蔡生曰:哈哈!聽菩薩之言,實是開悟不少,但何謂佛性與眾生性不增不減?菩薩曰:佛性如水,曲直方圓,平等隨宜,自處不爭,利萬物不伐其功,不假作為,不求其報,不矜其能,不逞其強,猶如聖人之教,隨方就下,公而忘私,好像天地之善一樣。但眾生之性,猶如「冰塊」一樣,冷漠頑強,固執有角,須知「冰」本是「水」之凝,如同道家所言,人之性本是原始一氣所化一樣。由此可知,水結冰,冰復為水,皆是相同,不加多,也不減少,如此,不是不增不減之原理嗎?蔡生曰:原來如此,菩薩開示,猶如醍醐灌頂,實是玄妙,以物喻道,面面俱到,眾生執相,猶如「冰之凝」,但去了「凝住頑固」之性,便是真如佛性,平等性智,應無所住了。菩薩曰:因此,眾生之心,有染塵之緣,眼觀形物,心隨物轉,鼻嗅味香,心生慾嘗,皆是此理也。蔡生曰:那麼依菩薩之意,如何降伏妄念心,常住菩提心。菩薩曰:降心的方法,在於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去五蘊--色,受,想,行,識,則眾生同具此菩提心,同歸清靜矣!蔡生曰:今聞菩薩的開導,受益良多,請菩薩再解「智慧」的定義。菩薩曰:智慧可分為:一、大般若妙智慧,能照見五蘊皆空,悟經知理者。二、中智慧,是研習學問,大多皆是處於社會工商之學人。三、下智慧,略有小聰明,因此常在五花八門中,翻江倒浪與鑽研的人,以為有智慧,殊不知反被小聰明所誤。蔡生曰:何謂「無相」?菩薩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皆是妄境,本無所存,是名無相。但眾生執相已深,眾生布施,皆是住相布施,眾生觀佛,皆是住相觀佛,而不知不住相布施,其功德更大;不住相觀佛,其智慧更深。因此,修人應學「無相三施」,方是究竟。蔡生曰:三施是三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無相是不執相之謂,行道,修道,不著貪妄之念,不求回報之心,心量廣大,是為無相三施吧!菩薩曰:是呀!如貴堂普化三曹,諸生為道行功立德,而不執於功德之謂也。蔡生曰:如佛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嗎?那麼豈不是落於「頑空」了。菩薩曰:十界萬法如如,應用無礙,不可以虛妄相見如來,要以恰性體空,見自性如來,豈是頑空。蔡生曰:不可執相,不可離相,執相是虛妄,離相是頑空,見相不住,觀空不空,不執不離,實相妙中。菩薩曰:哈哈!賢生你已悟佛法真諦了,一觸即悟,不愧受上天重託。蔡生曰:菩薩褒揚,心實有愧,為廣大蒼生之計,尚須自勉自勵。最後還請菩薩解釋「識」的含意。菩薩曰:「識」大底可以九種來分別,前五識是: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第六是意識,也就是妄想心。第七識叫末那識,就是「傳達識」。第八識就是潛在意識,叫藏識(阿賴耶識),也就是業識,是眾生歷劫薰習所染的種子。學道頓悟的下手工夫,就是要釜底抽薪徹底之法,而不是揚湯止沸,短暫之法,須達到第九識的所謂元神,白淨識,無意識境界,就是本來的「自性」、「佛性」了。蔡生曰:哈哈!聽菩薩一蓆話,勝讀十年書,眾生若能悟本知根,將能受益良多的。濟佛曰:那麼今日闡理,問道,就此結束吧!賢徒快拜辭菩薩!蔡生曰:是的!(此時濟佛與靜觀菩薩互相拜辭,蔡生急忙跪下拜辭菩薩,菩薩亦頷首答禮。) 濟佛曰:賢徒!今日時間不早了,我們準備回堂!快坐穩蓮臺!蔡生曰:好的!我已坐穩了,請恩師起程吧!濟佛曰:聖賢堂已到,蔡生下蓮臺,魂魄投體。
推薦閱讀:
※西遊記團隊中需要裁掉一人,您會裁誰?
※「洪崖洞」
※媽媽主編 | 醉在紐西蘭——親子自駕游聖地紐西蘭遊記(上)
※古代人的旅遊攻略——嵩遊記(1)
TAG: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