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存在主義概況
第一節存在主義概況
一、存在主義的基本特徵
存在主義是一個從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義出發來揭示存在的意義和方式 進而揭示個人與他人及世界的關係的哲學流派。它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在胡 塞爾現象學推動下對19世紀中期以來出現的批判傳統形而上學、特別是理性派 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潮的進一步發展,西方哲學界往往把它當做廣義的現象學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a
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基本哲學傾向同早期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和尼 采等人一脈相承.在否定以主客二分為特徵的傳統形而上學的大前提下,他們既 反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等體系哲學,也批駁在保留主客二分的框架下拒斥形 而上學的實證主義思潮的各派哲學。他們並不排斥對本體論問題的研究,但認為 這不能從作為實體存在的物質或精神出發,也不能從感性經驗或理性思維中所 給予的存在出發,而應當從先於和超越於主客、心物等二分的人的存在本身出 發;本體論不應當做任何形式的實體論,而應當做關於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存在 論.因此他們也不同意叔本華、桕格森等哲學家那樣把非理性的情感、意志或生 命力當做本源性的存在,並由此建立關於整個世界圖景的本體論體系,他們的哲 學的出發點是用現象學方法把人的存在還原為先於主客、心物分立的純粹意識活動。後者不是實體性的存在,而只是一種必然指向對象的朦朧的意向活動,純粹意識活動就是意識的意向性,它可以而且必然揭示、但並不派生出對象世界的 存在。他們企圖由此與唯心主義區分開來a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人的本真的、始 原性的存在先於主客二分,不能將其作為認識對象以認知的方式達到,只能揭 示、澄明,而揭示、澄明就是對人的一系列存在方式的描繪、解釋(釋義)。他們的 現象學方法也是一種解釋學的方法^
由於存在主義哲學家往往把孤寂、煩惱、畏懼、絕望、迷惘,特別是對死亡的 憂慮等非理性(非認知方式)的心理體驗當做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方式,認為只有揭示它們才能揭示人的真正存在這使他們的哲學可能具有某些悲觀色彩。不 過,他們又大都強調人的超越性,認為人的存在就是不斷超出自己的界限,人總 是不斷超出現在而面向未來,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超越和創造恬動,就是人的生 活、行動和實踐,而這些都意味著人的自由。他們中一些人由此把其哲學當做是 強調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行動哲學、生活哲學、自由哲學。
儘管大多數存在主義哲學家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共同傾向,但他們之間 差異甚大。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就都以「存在主義」這個名稱並未越出傳統形 而上學框架等為由而拒絕接受它,他們稱自己的哲學為「存在哲學」(生存哲學由於對超越是否意味著上帝等認識不同,存在主義又有無神論的和有神論的之 分。有的存在主義者具有較明顯的悲觀傾向,但有的主觀上確是倡導發揚人的能 動性和創造性。至於不同存在主義者的政治態度,差別就更大了D因此存在主義 並不是統一的哲學派別,而只是一種具有某些共同理論傾向的思潮。
二、存在主義的根源
存在主義要求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論來取代以這種二分為根本特 征的西方傳統哲學思維方式,這正是西方哲學發展由近代向現代轉型的一種較 為突出的表現。因此存在主義可謂是這種轉型中的必然產物。
從理論上說,以超越主客、心物等二分來顯示和思考存在這個基本觀念在西 方哲學中早已存在,它可以追溯到古代希伯萊文化和希臘文化。當赫拉克利特、 巴門尼德等早期希臘思想家進行哲學思考時,就已把存在當做正在湧現的、思有 統一的東西。在基督教神學中,特別是奧古斯丁關於信仰髙於理性的理論中也 存在著要求超越理性的界限的思想。在近代,笛卡爾由「我思故我在」這個「第一 原理」出發所建立的二元論體系及所實現的「認識論轉向」是存在主義激烈批判 的對象,但笛卡爾從個人存在出發的原則卻被他們所「批判地」繼承和發揮了(例 如他們將「我思故我在」代之以「我在故我思」17世紀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BlaisePascal,1623—1662)的一些觀念、特別是他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理性派 形而上學的批判,被當代存在主義者視為自己的重要思想來源。康德、謝林等人 的哲學中要求超越傳統形而上學和理性主義的思想對存在主義哲學家產生了重 要的啟迪。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也為存在主義的形成提供了非常 重要的思想材料。現代早期非理性主義哲學,特別是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哲學更被 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和薩特等人當做自己的直接理論先驅。至於胡塞爾的現象 學方法則正是存在主義哲學家用以提出其基本理論構思的方法。總之,存在主義 作為現代西方一個重要派別出現,是由西方哲學的整個發展、特別是近現代轉型 所決定的,也可以說是這一轉型完成的重要標誌之一。
存在主義成為20世紀西方各國影響最廣的哲學流派之一與20世紀以來西 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危機以及由此加劇的人的異化現象密切相關。事實上, 描述和揭露在充滿矛盾和危機的現代社會中人的個性的喪失、人的自由的被剝 奪、人之受物及一切異己力量的支配,論證怎樣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擺脫異化狀 態,恢復人的個性和尊嚴,一直被存在主義者當做其哲學的中心問題。存在主義也 正以此而在有著這種異化感的各個社會階層中找到自己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三、存在主義的流傳
作為一種有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並發生了較大影響的哲學流派,存在主義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正式形成的。德國存在主義的兩個最大代表海德格 爾和雅斯貝爾斯都在這個時期開始其哲學活動並提出了各自的哲學理論。當時 德國因在大戰中遭到失敗而在與列強爭霸中遭到嚴重挫折,國內社會秩序也動 盪不定。這種內外交困的處境使德國資產階級充滿了孤獨、憂慮、煩惱、恐懼等悲 觀情緒。然而他們又不甘失敗,企圖重整旗鼓。鼓吹從死中領會生的意義的存在 主義客觀上迎合了他們一部分人的這種情緒。德國其他階層承受了德國社會的 矛盾和危機所帶來的災難,向來十分強烈的日耳曼民族主義情緒也受到了沉重 的打擊,虛無主義和從痛苦中求重生的情緒也大為滋長。存在主義也能適應他們 的精神境界t這樣,儘管雅斯貝爾斯、特別是海德格爾的哲學並非這種歷史條件 的直接產物(事實上,他們的理論在這種條件出現前就已大體形成了而且還具 有濃厚的思辨氣息,卻仍然很快成了德國哲學中最引人注意的理論。不過,當納 粹正式上台,法西斯狂熱籠罩德國大地時,具有悲觀主義色彩的存在主義就不再 行時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又較流行。除了海德格爾和雅斯貝 爾斯以外,還有一些其他存在主義者(例如鼓吹所謂積極的存在主義的鮑爾諾 夫)在積極活動.對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的研究一直是德國哲學的熱點之一。不 過德國存在主義並沒有明顯的進一步發展—些存在主義者移居國外,另一些存 在主義者在理論上越來越趨向解釋學、解構主義等其他流派。
一般說來,從希特勒上台以來,特別是二次大戰後,存在主義的中心由德國 移到了法國a法國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除了薩特外,還有馬塞爾(GabrieMar- cel,1889—1978)、加繆(AlbertGamlis)、德.布伏瓦(Simonede Beauvoir)、梅洛-龐蒂(Merieau-Ponty,1908—1961)等人。由於他們大都是哲舉 家兼作家、戲劇家或政論家,善於利用文藝等較為生動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來闡發 其哲學觀點,這促進了他們的哲學不僅在思想界,也在廣大知識分子中的傳播。 存在主義在法國之成為時髦哲學,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身處逆境的法國社會不 少人的消沉甄廢、悲觀失望的情緒密切相關。當時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形成了 一種由於苦悶、孤獨、被遺棄、找不到出路,從而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風尚。這使 他們對科學和理性更加失去信任,認為依靠科學和理性無法解決他們所面臨的 現實的人生問題。這種環境顯然有利於存在主義的流行。戰後,法國雖然擺脫了 被佔領狀態,社會生產和經濟也得到了重大發展。但是大戰在人們思想中所留下 的後遺症並未消失,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危機沒有消失。廣大知識分子及青 年學生對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人的異化現象的抗議比以往更為強烈,而以擺 脫異化為標榜的存在主義、特別是薩特等人後來用馬克思主義色彩重新改裝的 存在主義正投合了這種情緒。這樣就使存在主義戰後在法國的影響有增無減了, 不過,從60年代起,它開始走向衰落,其主導地位被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等新 流派取代。
除了德法兩國外,存在主義在歐洲其他資本主義囯家也有不少信徒。例如西 班牙的烏拉穆諾(MiguelDe Unamuno, 1864—1936)和加塞特(Jose Ortega Gasset, 1883—1965)用文學和新聞語言對存在主義作了較通俗的介紹D十月革 命後流亡到國外的俄國合法的馬克思主義者別爾加耶夫在存在主義者中也頗有 聲望。從50年代以來,存在主義在美國也逐漸風行起來。其主要代表有巴雷特 (Wiliiam Barrett, 1913…)、蒂里希(Paul Johanne Tillich,1886—1965)等人。 像在歐洲一樣,美國存在主義不僅限於專業的哲學領域,也擴及文學、藝術、社會 學、道德、教育、宗教等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還影響到美國的黑人 運動、青年和學生運動D例如t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所謂「垮掉了的一代」、「嬉皮 士」等運動中,就可以看出強烈的存在主義的影響,不過存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 從來沒有取得主導地位。
推薦閱讀:
※氣質永遠是超越美貌的存在
※悲觀主義與存在主義
※很多人都相信龍真實存在,那你知道龍文化發生在哪裡嗎?
※九成人存在傷肝行為,護肝有四部曲
※中層管理者,如何「尷尬」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