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的故事(二)

第一章 禍 起 貪 婪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在於歐洲列強的貪婪

自從1814年拿破崙帝國崩潰後,歐洲平靜下來了,享有了百年的和平。

當然這並不是徹底的和平,歐洲也仍有衝突,有的還挺大,像普法戰爭和平,歐洲也仍有衝突,有的還挺大,像普法戰爭和克里米亞戰爭。然而這些戰爭較之拿破崙把整個歐洲都拖進去了的大戰只能算是小打小鬧,歐洲總體上還是平靜的。

但像尼采所言的一樣,和平不過是兩場戰爭間的間隙,是為了準備更大戰爭的一種手段。

拿破崙失敗整整100年之後,1914年,歐洲終於爆發了另一場大戰,一場比拿破崙的大戰更大的大戰。

這場大戰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場戰爭對於人類命運將產生致命的影響:它是第一場幾乎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參加進來的戰爭。當一場戰爭局限於某一個或少數幾個國家時,它只是一場局部的戰爭,它所產生的破壞也有限。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戰爭已經不是一個或少數幾個國家的事,而是全世界的事了,它產生的破壞也就大得多了,甚至全人類都有毀滅之虞。

這並百克危言聳聽,我們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用不在於它本身毀滅了多少人,而在於它是一個極其危險的開關,從此,人類將不得不始終面對著一個這樣的威脅:世界大戰。人類業已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一次比一次可怕。所以,現在無數人常常擔憂:什麼時候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我們也知道,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幾乎不可避免地會是一場核戰爭,那時為類將面臨被全體毀滅的可怕後果。因為現在美國和俄羅斯的核武器已經足夠把整個地球毀滅50次呢。

而這如此具有毀滅性的戰爭——世界大戰,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肇始的。

在正式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我先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它爆發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一個原因乃是歐洲力量發展的不平衡,德國壯大成為歐洲首強,想得到一個首強所「應有」的一切,這種貪婪之心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的主要根源。

戰 爭 源 於 貪 婪

在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後,德國成了歐洲大陸第一軍事強國。經濟上也是如此,1910年德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此後的德國仍在飛速發展,到1914年,德國的鋼鐵產量已經超過了英法兩國的總和。就是在英國一向稱雄的海上,這時候能造出最快最好的戰艦的已經是德國的造船廠了。

但德國畢竟是一個新興強國,雖然強大,然而卻沒有多少殖民地,歐洲也沒有哪個國家像曾經承認法國是歐洲老大一樣承認德國是新老大。

我們前面也講過,德國人是一個聰明、高傲而且熱愛自己國家的民族,後來他們將這種愛國主義發展到了不正常的強度——民族沙文主義。持這種觀點的德國人認為德國人或者更廣泛一點說,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是「雅利安人」,應當成為全世界的統治者。倘若其他民族不肯服從的話,德意志民族就有權用武力去征服他們、屠殺他們。用哲學化的話來說,德國人認為自己是超人,而其他民族不是劣等人,是「芸芸眾生」是「群氓」,超人有權統治他們,消滅他們。

這也是德國人接連兩次發動世界大戰的思想根源。

當然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人的民族沙文主義思想還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麼明顯而強烈,還有點兒理性埋在骨子裡。表面上德國人只是感到自己強大了,所以有權利得到更多。如果別人不給他們,他們就有權利用武力來奪取。

這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根本的原因,正是這個原因使德國人成為了大戰的禍首。在此之前,除了德國人,還沒有哪個國家想把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拉入戰爭旋渦中,就連德國的鐵哥們奧地利也不過是想在小小的巴爾幹半島撈點便宜而已。

當然,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爆發也不能全部歸咎於德國人。德國人固然貪得無厭,然而其他歐洲國家,俄國、法國、英國、美國、奧匈帝國就不貪嗎?

當然不是,須知一個國家與民族之貪婪與一個個人之貪婪並無二致。舉目所見,古今中外,有幾個國家民族甚至有幾個人不貪呢,尤其是當這個民族、這個個人強大到能貪之時?

所以,當德國人一心一意要搞擴張時,其他西方列強並沒有閑著,它們也在這樣想呢,我們現在就具體來看看列強各自所想的吧:

德國人的目標要建立一個大日耳曼帝國,它的疆域應當包括所有德意志人和日耳曼人,其中有丹麥、荷蘭、比利時、瑞士、奧地利等國,還要波蘭以及整個巴爾幹半島甚至土耳其帝國都做它的衛星國。這只是帝國的本土,它還想在全世界奪取足以與英國區匹敵的殖民地。德國人想當初你們英國人做老大時,可以猛搶殖民地,現在該輪到我們德國人了。

法國人想的自然首先是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其次要把北非的摩洛哥等地納入殖民版圖,並重新成為歐陸老大。

英國的目的則要「保守」一點,它只保住自己已經奪得的殖民地就行了,對於歐洲大陸,只要不出現哪個國家強大到可以向它的海上霸主地位提出挑戰,英國人就「各家自掃門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俄國人的目標還是彼得的那個——在黑海找到「呼吸的窗口」,控制黑海和由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門戶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而佔領君土坦丁堡,控制包括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在內的整個波斯灣地區。它的另一個長遠的目標是要把俄國變成一個「斯拉夫帝國」,這個帝國將包括所有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這樣它首先就要控制整個巴爾幹半島。

還有義大利,它顯然在千年分裂之後,終於統一了,但覺得自己還不夠大,認為奧匈帝國還佔著它的部分領土,它要收回來。

至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個直接禍首奧匈帝國,它的長遠目標是要把整個巴爾幹都奪到自己手中,近期目標則是把巴爾幹半島上幾個小鄰國,像塞爾維亞弄到手。

從上面西方列強的野心中,我們看到德國始終處於矛盾的中心:它想搶奪英國的老大地位;想保住一阿爾薩斯與洛林,進一步削弱法國;它與俄國都想控制巴爾幹和土耳其。

當然不僅僅德國與英、俄、法有矛盾,矛盾多的是,可以說任何兩個國家之間都有。例如英法之間那矛盾就多著呢,英俄、法俄、法意、奧德之間,都有矛盾。不過矛盾向來有大有小,有主有次,後面這些矛盾比起前面的矛盾來,就是小的和次要的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些矛盾激發的結果。

我們下面就來看看它們是如何被逐步激發的吧。

合 縱 連 橫

這時的歐洲與中國戰國後期的局勢頗為相似,歐洲七雄像舊中國七雄一樣,為了各自的利益合縱連橫,結成不同的利益集團。

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這些集團及其來源。

第一個大搞合縱連橫的又是那個俾斯麥。他把法國打敗後,知道法國不是那種久甘屈居人下的國家,他也知道法國想憑一己之力打敗德國是牆上掛帘子——沒門的事,它唯一的法子是找幫手,讓它找不著幫手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可能做它幫手的國家全拉過來。

俾斯麥到處穿梭活動起來,結果就三帝同盟:1872年,也就是普魯士打敗法國才一年後,在俾斯麥策動下,俄國沙皇、奧匈帝國皇帝和德國皇帝的代表在柏林會面,商議成立「三帝同盟」規定三國有事互相商量,遇到威脅時互相幫忙。

但這個三帝同盟不久就冰消瓦解了。因為德國要想做老大,想要把法國壓得服服帖帖,想要把巴爾幹變成它的勢力範圍,俄國如何能夠容忍德國這個暴發戶壓在自己頭上?何況巴爾幹半島早就是俄國夢想的斯拉夫帝國的關鍵之地,它如何會讓德國和奧匈的德意志人佔了去?

這樣的結果就是,1875年,當德國人想再打法國人時,俄國人說:「絕對不行!」而當俄國在1878年打敗了地基,佔領了保加利亞,把大半個巴爾幹半島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它的斯拉夫帝國之夢終於有了曙光時,德國和奧匈帝國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反對。這把俄國人氣得兩眼翻白、美夢成空。三帝同盟也完了。

這時還剩下德奧兩帝。它們兩兄弟可沒什麼好鬧的,都是同文同種的德意志兄弟。雖然德國也想要巴爾幹,但給奧匈帝國也差不多。至於奧匈帝國,如果德國成了歐洲老大,它很贊成,僅次於自己當,但它知道自己沒那個指望。

這時還剩下德奧兩國不可避免地迅速接近了。1879年10月兩國簽訂秘密條約,規定如果它們誰受到俄國攻擊,那麼另一個要全力支援。而如果誰受俄國之外其他國家的進攻,那麼另一國則要保持「善意的中立」,這個意思挺儲蓄的,大家可以意會意會。

過了3年,義大利也參加進來,它這樣做是因為法國老欺侮它,把它當成小兄弟,愛怎樣就怎樣,還在北他走了義大利認為發球它的突尼西亞。現在統一了的義大利哪會還像從前一樣默默忍受欺侮呢?

義大利參加的結果是得到了德奧的保證:如果法國打它,那麼它們將全力支援,而如果法國向德國開戰,那麼義大利也要支援德國。

這就是所謂的「三國同盟」。

面對這樣的情形,法國和俄國腿都嚇軟了,這等於在它們脖子上套了根繩子。為了擺脫孤立,它們迅速接近,到1892年終於正式簽訂了同盟協定,兩國商定:如果俄國受到德國或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將動員100萬以上的大軍進攻德國。而如果法國受到德國或德國支持的義大利的進攻,那麼俄國也將動員近100萬大軍向德國宣戰。

這樣歐洲大陸就形成了德奧意為一方,俄法為另一方的敵對局面。

與歐洲大陸只一水之隔的英國又怎樣了呢?

一開始英國採取了所謂的「光榮孤立」政策,兩不相幫,但後來的局勢發展使它改變了主意。

原來這時候的英國已經發覺,德國人野心大著呢,它們所想的不只是在歐洲大陸稱霸,還想在全世界稱老大,要建立一個領地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帝國。更可怕的是,英國人懷著恐慌之心看到:德國人還真有這個能力!

這時德國的工業產值已經高於英國,技術也更先進,英國所恃的唯有強大的海軍,但德國人已經大造特造起軍艦,等英國人回過神來時,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海軍強國了,無論是軍艦性能,還是水兵的戰鬥力,德國都不輸於英國。

英國人大驚失色之下,立即與法國人接近,它與法國雖然也有矛盾,但比之德國這心腹大患來,那真是癬疥之疾矣。

1904年,英法簽訂了條約,條約解決了英法的一個主要矛盾:法國同意英車把埃及當作它的殖民地,英國人則同意法佔領摩洛哥。此後兩國便搶手對付共同的大敵德國人了。

前面法國已經與俄國是盟友了,這時便只剩英國與俄國之間沒有盟約了,這有什麼難呢?俄英本來就沒什麼深大恨,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只是波斯。

於是1907年,英國與俄國也訂了協約,把波斯一分為三,北歸俄國,南面歸英國,中間則中立,交給波斯王統治。

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同盟國與協約國——形成了。德、奧、意是同盟國,英、法、俄是協約國。

至於為什麼稱為同盟國與協約國,那只是個習慣。同盟與協約都是個表明「互相幫忙」的詞兒,對換一下也可以的。

歐洲諸雄如此這般合縱連橫的結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 戰 爆 發

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底是怎麼爆發的。

我們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巴爾幹爆發的。為什麼會在巴爾幹爆發呢?這是由於巴爾幹這個地方的特殊性決定的。

巴爾幹的特殊性有兩個:一是居民十分複雜,有許許多多的民族和國家。這些民族和國家有的已經獨立了,有的還處在土耳其統治之下, 但正在為爭取獨立而奮鬥。其中以獨立了的塞爾維亞最為強大,也最有野心,它想建立一個包括所有塞爾維亞人的在內的「大塞爾維亞」。

二是巴爾幹地區歸屬尚未定。也就是說,只要有勢力,誰都可以從中分一杯羹。這些想分羹的國家中以德國、奧匈帝國、俄國和塞爾維亞最為積極。前面兩個國家和後面兩個國家互相幫忙,因為前者都是德意志國家,而後者是斯拉夫國家。

為了爭奪巴爾幹,西方列強之間爆發了好幾次危機。

第一次危機發生在1908年,我們在前面說過,1878年俄國曾打敗了土耳其,本想大撈一把,結果反而吃了一虧。在那一年處理巴爾幹問題的國際會議上,土耳其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省被次給奧地利管轄,不過它的主權還屬於土耳其。到1908年,奧匈帝國突然宣布正式把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省併入自己的版圖。這下塞爾維亞人氣壞了,因為那兩省的居民大部分是塞爾維亞人,他們一直覬覦著這塊領土。塞爾維亞向俄國人求助,沙皇便向奧匈帝國發出了戰爭威脅,聽到這消息的德皇向俄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俄國人不得干涉。由於這果俄國尚未從日俄戰爭失敗的陰影中緩過勁兒來,不敢同強大的德國人干仗,只好忍氣吞聲,告訴塞爾維亞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次危機表面上以塞爾維亞人和俄國人失敗而告終,但實際上只是舊恨之上又添了新仇。

平靜了幾年之後,1912年,巴爾幹又爆發了新危機——兩次巴爾幹戰爭。

這年,幾個已經獨立了的巴爾幹國家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國聯合起來,向衰弱不堪的前領主土耳其帝國發動了戰爭,以奪取土耳其在半島上的其他領土地,他們在幾周之內就取了勝利。

然而戰後瓜分勝利果實就沒有戰爭那麼順利了。在戰爭開始前,參戰諸國曾同意把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的一部分劃給塞爾維亞。但在1913年為解決這個問題而舉行的國際會議上,把塞爾維亞看作是自己在巴爾幹擴張大敵的奧匈帝國反對把阿爾巴尼土地交給塞爾維亞,並使阿爾巴尼亞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

這次事件,以及從前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壓制,激起了塞爾維亞人的極度仇恨。

正是這仇恨導致了對奧匈帝國皇太子的暗殺。

1914年6月28日是一個歷史將永遠記住的日子。

這一天,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來到了波斯尼亞的首都府薩拉熱窩,這裡幾年前才被帝國吞併。他選擇這一天來是個極大的錯誤,因為這天下是塞爾維亞人痛心疾首的日子:1389年的這一天,中世紀的塞爾維亞帝國被土耳其人征服了,塞爾維亞人從此陷入了亡國奴的生活。在塞爾維亞的愛國者眼裡,這不象徵著奧匈帝國也想要讓塞爾維亞人做亡國奴嗎?塞爾維亞人的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心頭,他們決心不顧一切地殺掉斐迪南!

28日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上午10點左右,斐迪南遭受了第一次襲擊,但只是擦破了點兒皮,大公仍然鎮定地前往目的地,連路線都不改。這條路上已經埋伏了至少6批暗殺者。當大公的馬車走到一條街的拐角時,一個青年沖了上來,對準大公就是一槍,大公的腦袋頓時開了花。

刺殺大公的青年名叫弗里雷·普林西普,他是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族人,也是獻身於建立大塞爾維亞的「黑手社」成員。黑手社像現在義大利的黑手黨一樣,是個恐怖組織,目標是用暗殺、爆炸等各種共同性手段來達到建立大塞爾維亞的目的,口號是「不統一,毋寧死」。

後來,在審判台上,普林西普用這樣的話陳述了他暗殺的動機:

我毫不後悔,因為我堅信我消滅了一個給我們帶來災難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看到了我們的人民每況倒下的生活。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知道鄉村中所發生的一切……這一切都對我產生了影響,而且,我還知道他(皇太子)是德國人,是斯拉夫民族的敵人……作為未來的君主,他會阻止我們聯合,實行某些顯然違背我們利益的改革。

普林西普的話是不錯的,這位皇太子是個狂熱的擴張主義者,如果他當上了皇帝——那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很快,因為老皇帝已經八十有四了,還能活幾天?那時塞爾維亞的獨立都會成門路題,更不用說建立統一的大塞爾維亞了。

這只是一槍,然而槍聲立即震撼了世界。

失去皇太子的奧匈帝國作出了強烈反應。

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並要求在48小時內答覆,這個通牒的條件不用說極其苛刻。

48小時後,也就是7月25日,塞爾維亞答覆了,在總共11項要求中,塞爾維亞只拒絕了一項,按當時德國首相的話來說,這幾乎是一份投降書。

但對於奧匈帝國,它的最後通牒只是在為宣戰找借口,因為在龐大的奧匈帝國眼中,小小的塞爾維亞哪是它的對手?而只要打垮了塞爾維亞,整個巴爾幹還不是它的天下了!

於是,奧匈帝國聲稱答覆不能令它滿意,28日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

為了支持塞爾維亞,俄國30日宣布全民總動員。

按照德國與奧匈帝國簽訂的協議,德國向俄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在12小時內停止總動員,對此俄國未予答覆,8月1日,德國正式向俄國宣戰。

與此同時,德國也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表明態度:是站在俄國一邊打呢,還是怎麼的?

法國人高傲地回答說:想打不想打是我自己的事!

8月3日,德國又向法國宣戰。

還有宣戰前的8月2日,德國已經向比利時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比利時讓德國人經過邊境進攻法國,比利時予以拒絕,8月4日,德國便派出了大軍向比利時撲去。

這天,英國以德國進攻中立的比利時為借口,向德國宣戰。

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了。

以後還有許多宣戰: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第二年5月,本來屬於同盟國的義大利反戈一擊,向德奧宣戰。到了1917年4月,美國因為德國搞無限制潛艇戰,向德宣戰,又過了幾個月,中國的北洋政府也向德國宣戰。

到戰爭結束時,全世界共有31個國家宣了戰。

欲知各國大戰詳情,請聽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828米迪拜塔稱霸地表----揭秘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組圖】
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
《古筮真詮》帶你穿越古人的易學世界
我國有個世界級的秘境,魚多到泛濫成災,請不要去破壞它!
世界上沒有「白馬王子 轉載

TAG:故事 | 世界 | 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