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袁崇煥:以身許國心獨苦

袁崇煥,寫下這個名字的那一刻起,內心便充溢著一種凜冽的疼痛感。

他以身許國,卻反受凌遲之刑;他一心為民,卻反被民餐血啖肉;他以浩然正氣擔起歷史的使命,卻反遭某些歷史學家非議。

很久以前就想寫袁崇煥,可是筆底千鈞,害怕自己拙劣的筆勾勒不出他的耿耿忠魂、豐功偉績和滿懷愁苦。但今天我決定要寫,堅決的要寫。

和所有牢騷滿腹的文人一樣,袁崇煥也是一個屢試不第的書生。我們可以從他的《落第》詩中識得:

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

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鶯偏媚,還枝鳥亦安。

故園泉石好,歸去把漁竿。

但他到底還是有著堅韌的品格的,公元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從此,他開始踐行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

然而,此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已然變得十分嚴重。張獻忠、羅汝才先後起義,拉起反明大旗;朝中宦官專權、君臣猜忌;後金的努爾哈赤覬覦明朝江山久矣,遼東戰事吃緊。邵武知縣任上的袁崇煥已無心再幹下去,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滿腔熱血應該灑到遼東的戰場上,去挽狂瀾於既倒、去拯萬民於水火。

公元1622年(天啟二年),袁崇煥攜請纓信前往京城,明熹宗朱由校和御史侯恂被他的慷慨陳詞所感動,於是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職。隨後,在山海關的督軍任上和管理前屯衛所事務以及安置遼東難民的過程中,袁崇煥又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膽量和領軍才能。並得到了兵部尚書王在晉的倚重,被提拔為寧前兵備僉事。正所謂「路遙知馬力」,共事久了,袁崇煥漸漸覺得王在晉沒有長遠戰略目標,所以並不是事事都遵從他,有時甚至會發生爭吵。

後來,十餘萬難民被困十三山,督理軍務大學士孫承宗巡行邊塞時,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佔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孫承宗在與總督王象乾商議後,決定一方面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面讓王在晉去救難民,袁崇煥建議不可派王在晉前往,說王在晉難當重任。但未獲採納。後來王在晉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孫承宗對此非常生氣,覺得當初應該聽取袁崇煥的建議。「十三山難民事件」讓孫承宗看到了袁崇煥的憂國憂民之心和他過人的膽略謀識。後來孫承宗更加的倚重袁崇煥,這也為之後的寧遠大捷埋下了伏筆。

時間到了公元1626年(天啟六年),過去的4年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孫承宗被罷免,高第接替了他的位置,袁崇煥升了按察使,性格懦弱的高第聽信讒言,又先後撤走了錦州、右屯、大凌等地的守軍,退守關內,致使寧遠成為一座孤城。

同年正月,努爾哈赤率軍西渡遼河,抵達寧遠,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于山海關,不救寧遠。袁崇煥得知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將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派人盤查姦細、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山海守將,如果有將士逃往,可將其全部斬殺。努爾哈赤將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寧遠,並讓其勸降袁崇煥,但遭到袁崇煥的拒絕。隨後努爾哈赤舉大軍攻城。袁崇煥堅守城池,指揮西洋巨炮炮轟敵軍,憑藉堅固的城牆和巨大的火炮威力,激戰兩天兩夜,後金軍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也被炮彈擊傷,被迫退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寧遠大捷。

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第一次遇到了如此頑強的阻力,在查清寧遠守將系袁崇煥後,他不禁慨嘆:「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之後的寧錦之戰,袁崇煥又將皇太極擊退,取得勝利。

為什麼曾經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後金鐵騎在袁崇煥的戰陣前突然就變得黯淡了呢?為什麼那支氣勢頹唐的明軍在袁崇煥的率領下又變得異常的頑強了呢?作家石英在他的散文《無韻歌》里這樣寫道:袁崇煥那顆心是一個發光體,他所率的那支孤軍奮戰的軍隊是一道新長城,在這顆心和這道長城後面,是食不果腹衣衫襤褸的平民百姓,是荒旱經年奄奄一息的田禾。

哦,是食不果腹衣衫襤褸的百姓,是荒旱經年奄奄一息的田禾。他怎敢後退?他怎能後退?他也不會後退,他清醒的知道自己後退的結果:百姓遭到屠戮,田禾遭到踐踏。於是,他拔劍而起,孤軍奮戰。

我曾多次向人問起過袁崇煥,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甚了解」、「好像是個貪官吧」。彼時自己的內心頓時便充塞了一種難以言傳的沮喪。還好,當時正值歷史學家閻崇年在《百家講壇》主講《明亡清興六十年》,在說起袁崇煥的魂時,他用了這樣四個字:「仁」、「智」、「勇」、「廉」。謝謝閻崇年先生,是他在悲傷中給了我一絲慰藉。

袁崇煥雖然取得了寧遠、寧錦大捷,然而悲哀的是,在遙遠的京都等著他的卻是閹黨的誹謗和皇帝的猜忌。袁崇煥早已看透了這一切,於是他辭官歸去。

他辭官歸去的這段時光或許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了,卸去盔甲、換上綢衫的他又成為了一個詩人,一路上或吟或唱、緩緩而行:

玉筍瑤簪里,茲山獨出群。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詠獨秀峰》)

河水奔流去,暄騰萬馬聲。源從天上落,性本地中行。獨處真須激,清來自太平。濟川吾有願,擊楫動深情。(《黃河》)

客路過庚嶺,鄉關漸已違。江山原不改,世事近來非。瑟豈齊門慣,人寧狗盜稀。驅車從此去,莫作舊時歸。(《度庚嶺》)

可惜,他內心的擔當沒能讓他如自己詩句中所寫的一樣:「驅車從此去,莫作舊時歸」。他又披甲上陣,縱橫馳騁在了遼東的戰場上。只是這一次,等待著他的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擅殺毛文龍」和「京都救援戰」給了忌恨袁崇煥的人一次莫大的機會,這也成為了他慘遭凌遲之刑的莫須有借口。可恨的是,昔日的大臣們竟無一人敢為袁崇煥正名,然而誰又敢為他正名呢,為他正名就意味著要得罪閹黨、背叛皇上,誰也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兒戲。從此之後,這個以其豐功偉績之身反遭碎屍之禍的民族英雄將要背負著漢奸的罵名被誤解百年。

此刻,我不禁想像著袁崇煥臨刑時的情景:猥瑣卑鄙的魏忠賢餘黨透著陰險詭譎的笑,嗜血暴戾的劊子手帶著扭曲麻木的冷酷,不明事理的百姓大罵著漢奸走狗。袁崇煥一一掃視著這些人群,淚水從他布滿血絲的眼眶中滾出,他好恨,恨自己救不了即將傾頹的大明江山,恨自己救不了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平民百姓。他緩緩地抬起頭,兇狠的目光死死地盯著北方,那裡有野心勃勃企圖入主中原的皇太極和那幫殺紅了眼的後金驃騎惡煞,在他兇狠的目光中,我還看到了一絲堅毅,因為那裡還有被他經營得堅如磐石的山海關和寧遠城,那裡還有隨他征戰多年勇猛頑強的遼遠邊軍。濃密的烏雲、慘淡的秋陽、蠢蠢欲動的人群深深地刺痛了袁崇煥,但是他無怨無悔,他仰天長嘯道: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隨後,他帶著這最後的一縷希冀倒在了血泊中。

「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把這話說得多好。悲哀,無盡的悲哀!

百餘年後,當清帝乾隆再度翻閱明史的時候,他不禁也為袁崇煥的報國之忠、功業之偉、身世之悲而心生哀痛,遂提筆寫道: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乾隆帝還下旨為他平反。至此,這個承受罵名、被誤解百年的偉大先烈,這個以身許國心獨苦的民族英雄得以沉冤昭雪。

在袁崇煥的詩作中,有這樣兩句詩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一句是《邊中送別》中的「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一句是《偕弟煜夜坐等有作》中的「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閑身及早抽」。

好一個「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好一個「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閑身及早抽」。詩以言志,袁崇煥何曾想過個人安危?何曾想過功名利祿?在明末內憂外患的動蕩中,袁崇煥從福建邵武縣衙的驚堂木聲中站起來,身先士卒、整飭軍隊、歷盡心血,以其孤弱之軀,為國家安寧和百姓福祉而粉身碎骨。他的偉大人格使他熠熠生輝。

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令敬仰他的人內心充滿豪壯,令詆毀他的人內心充滿愧疚。

金庸先生在他的《袁崇煥評傳》中這樣寫道:「袁崇煥真像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氣,和敵人作戰的勇氣,道德上的勇氣。他衝天的幹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在當時猥瑣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顯得突出。」或許正如金庸先生所言,是他的勇氣讓他挺身而出。但我想,這種勇氣的背後應該還有他的耿耿忠魂、懇懇忠心。

袁崇煥,再次寫下這個名字,那股氤氳在三百多年歷史長河中的浩然正氣,將在後代世人們的心中永存!

作者丨李青松:「經典短篇閱讀」專欄作者,筆名劍雪蕭心,90後文青,有文見於《時代青年·哲思》、《高中生之友》等。配圖:京劇電影《袁崇煥》劇照,本文轉自經典短篇閱讀(ID:yuedu365)。


推薦閱讀:

強龍不壓地頭蛇?袁崇煥怒殺此人,引火燒身!
是什麼原因讓袁崇煥冒那麼大的政治風險擅殺毛文龍?
袁崇煥真死得冤嗎?
袁崇煥吹牛逼,害了大明王朝?
寧遠之戰:袁崇煥獨卧孤城

TAG: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