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崇明,婚禮前有一場盛大的鄉間巡遊,你知道嗎?

舊時候的鄉間道路上,在氣清景明的春日或艷陽高照的秋日,往往能看到一支長長的隊伍在緩緩行進。隊伍打頭的,是兩個扛著紅旗的半大孩子,後面是眾多抬著物件的成人。時不時地還有爆竹聲騰空而起。「喔,xx人家要嫁丫頭了,今朝送嫁妝!」路旁看到的人大都會這樣說。

對,這就是崇明早年鄉間送嫁妝的隊伍。

早先結婚辦喜事,女方先得選定一個黃道吉日,把陪嫁的嫁妝運到男方家裡。那時鄉間一來道路狹窄,難行大車輛;二來交通工具稀少,最好的就是崇明的小車子,根本沒有什麼今天那樣的各式汽車。要把嫁妝送到男方家中,就得憑藉人的肩膀抬扛。當然,女方富裕的話,嫁妝越多,抬扛的人自然也就越多,那送嫁妝的隊伍也就越長,排場越大。

說起來,當年這看送嫁妝也和如今看民間藝術的行街,節日的花車巡遊一樣,是舊時的一種民俗。嫁妝多的人家送嫁妝時隊伍排成長長一列。他們並不像挑擔或扛貨的人那樣急匆匆行走,而是一路慢行,好讓沿路的人細細觀賞,指點評價。一些富裕人家因為嫁妝多,常常能吸引眾多人讚賞的議論和羨慕的目光。如今我們可以這樣說,這送嫁妝就是當年鄉下結婚前的一次巡遊。

千萬別以為送嫁妝是一件隨隨便便找些人來送送而已的事情,內中它還大有講究。首先,這抬嫁妝的人員得經過認認真真挑選。一般,主家都會從親戚、朋友、鄰里中挑揀長得比較端正、體格比較強壯的男子。那種大年齡的光棍或喪偶的中年男子,是不會被請來擔當此莊重的任務的,因為人們認為讓這種人送嫁妝不吉利。被選上抬嫁妝的可不是一般的賣苦力之舉,而是一件頗讓人感到有臉面的事情。送嫁妝那天,他們一個個穿得一身新,格外體面光鮮。沒有新衣服的,最起碼也得換上一身乾乾淨淨的服裝,這樣才顯得有聲勢,有氣派。

其次,為討吉利,這抬嫁妝的杠棒要挑選好點的,它的兩端一定要用紅紙包裹好。嫁妝中陪嫁的被子,講究尤其多。用來捆紮被子的也必須是紅色的布帶子。被子要兩條一起疊成和合被,為什麼叫和合被?寓意新郎、新娘百年好合,兩兩成雙。摺疊的開口處相對,方方正正。綁被子還得把紅帶打成漂亮的四串結。四串結的眼要正好讓抬杠穿得進,過大過小都不適宜,這結象徵著婚姻美滿幸福吉祥。

那時的陪嫁被子至少四條,是比較窮的人家陪嫁數,多的被子往往有八條、十條、十二條等等,越多越體現其富有。陪嫁被子一定得成雙數。被子成件後,搬動時要由兩人合作,絕對不可一人獨搬。要知婚嫁的被子中有綢緞面的,很是光滑,倘若抓不住,一旦滑落地面,場面非常難堪,會遭來主家的埋怨,甚至被人直接逐出送嫁妝的隊列。有的即使不被逐,到了男方家裡也備受冷落,不會被邀請坐上宴席。

送嫁妝前往男方家的隊伍先後也有規矩。一般,在開隊的紅旗後面是抬子孫桶和腳盆的。子孫桶即馬桶,和腳盆一樣油漆成紫紅色,用崇明土布染成藍色然後做成圄腰包裹著。馬桶之所以叫作子孫桶,是為祈盼新郎新娘早生貴子。緊隨子孫桶後面抬的是梳妝台,再後,抬的就是什麼板箱、五斗櫥、大櫥等。

當然隨著時代的不同,嫁妝的內容也會有所變化。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的嫁妝最為豪華的要算「三轉一響」了。所謂「三轉」指能轉動的腳踏車(自行車),得永久或鳳凰牌的;洋針車(縫紉機)得蝴蝶牌或蜜蜂牌的;手錶得是上海牌的。所謂「一響」指收音機,紅燈牌的。後來發展為電視機,金星牌的。陪嫁的嫁妝還有梳妝台、五斗櫥、大櫥及椅子等所謂「三十六隻腳」和「四十八隻腳」的說法。日常生活所用之物件可謂應有盡有。一般人家也至少得有十抬八抬。當然,抬數務必成雙數。

當送嫁妝的隊伍在鞭炮聲中進入男方家裡一一擺放整齊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高潮。

因為那些被子、梳妝盒子、台箱、板箱、五斗櫥、大櫥、腳盆、馬桶及馬桶箱、烘缸、茶具等嫁妝內大都藏有表示的東西,什麼染紅果殼的長生果(花生)啦,紅棗啦,糖塊啦,硬幣等等,大人小孩爭相著翻箱倒櫃,將藏著的長生果、紅棗、糖塊、硬幣等一一搜尋出來,誰拿到手,誰就會得到喜氣,因為這些東西寓意的是「生子、生財、生富貴、生福氣」。那些送嫁妝的人往往近水樓台先得月,能先行搶得這些喜氣。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和以往相比已經截然不同,陪嫁的嫁妝越來越昂貴越來越高檔,什麼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等現代化的東西早已不罕見。一些土豪甚至還陪嫁轎車、陪嫁千元萬元巨款。陪嫁的嫁妝也都已改用汽車裝運,用杠棒抬送嫁妝的習俗早已離我們遠去。這婚前的鄉間巡遊也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推薦閱讀:

弟弟結婚我偷拿出五萬,媽一句話婚禮結束我的婚姻也結束了
婚禮當天公公當面打我一耳光,說了這件事,我怒把茶几掀
車曉前夫涉嫌向百餘官員行賄 夫妻豪華婚禮照被翻出
泡菜試機 | 婚禮跟拍的經驗之談
你的主持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差評」

TAG:婚禮 | 知道 | 巡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