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是亡國之君 為明朝滅亡第一責任人(2)

當然還可以有許多假設。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那麼,反過來說,儘管明王朝的滅亡是許多偶然因素累積出來的必然結果,或者說是長期的腐敗造成的必然結果,但無論如何,崇禎就是亡國之君!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從客觀角度看,崇禎有著剷除權宦魏忠賢等許多偉大的政績,但他也有致命的治國及性格缺陷,尤其在關鍵時候,他不僅自毀城牆地將袁崇煥殺掉,不僅沒能果斷地遷都……而且,他沒有絲毫遠見地將朱氏江山可以延續的根本給斬斷了!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崇禎可以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南方安全地帶,這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可以想辦法做到,起碼可以將其中的一個兒子送到南方,但崇禎沒有去做。這件事看似家事,但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王朝,此事關係到帝國存在的根本,而根本一斷,勢必給後來者留下無法解決的難題。竊以為,南明亂事紛紜,其重要根結即在此。既如此,此事當然應該細說一下了。其實,在明王朝最危險的時候,崇禎仍有好幾次可以迴旋的餘地,但均被他自己破壞了。當山西全境被李自成起義軍全部佔領後,京城已是岌岌可危。此時,北方不穩,民心大亂,但是南方卻相對穩定,南京作為明朝的另一個都城(留都),有著完備的機構和官員,也有大量的軍隊和廣闊的疆土。因此,駙馬都尉鞏永固勸諫崇禎南遷,說:「若南遷,可召募義兵數萬人,寇亂不難平也。」崇禎問:「召集那麼多人容易嗎?」鞏永固回答:「豈獨數萬,果如臣策,即數十萬度可必致。若徒守京師,京師已玩弊久,只坐困無益也。」(見《流寇長編》卷十七)形勢緊急,朝臣李明睿也上疏,稱:「南京有史可法、劉孔昭,此皆忠良曉暢軍務,可寄大事。皇上召與之謀,必能摧陷廓清,建中興大業……」崇禎漸漸有了南遷的想法,但這一想法卻受到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等人的阻撓,光時亨顯然害怕南遷會損害自己的個人利益,於是上綱上線地將「南遷」斥為「邪說」,並稱:「不斬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光時亨的揚言在朝廷中引起不小的反響,南遷之議暫告段落。可是,隨著形勢的更加危急,「南遷」似乎成為最可行的辦法,此時又有朝臣出來發言,客觀地分析時事後請求皇帝南遷,然而又遭到言官們的強烈抨擊。反對南遷的朝臣們後來多有叛變明朝投降李自成的,他們或許有他們的小算盤,而崇禎皇帝此時最能感受到迫近的危險,也最想實現「南遷」,但是,他還要顧慮到自己的名譽,不願意承擔放棄京師的惡名,希望能在朝廷重臣的提議下實現「南遷」,而不是自己提出來。所以,他一再徵詢內閣首輔陳演和魏德藻的意見,而此二人,前一人堅決反對南遷,後一人始終不予表態,崇禎非常惱怒卻也無可奈何。南遷之議因此一再耽擱,等到起義軍就要攻到北京,朝廷已到火燒眉毛的時候,朝臣們的意見仍不統一。崇禎皇帝面對沉默的大多數,憤憤地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拂袖而去。南遷之議自此夭折。寫到這兒,筆者不禁要問:崇禎罵朝臣為亡國之臣,認為是因為朝臣的無能而使南遷無法實現。可是,作為一朝的主政者,崇禎可以很輕率地就將袁崇煥殺死,而在節骨眼上卻不能果斷而理性地南遷。優柔寡斷、患得患失,這該怪誰呢?很快,李自成的軍隊打到了北京西直門外,整個京城被圍得水泄不通,局面已達到無可挽回的地步,但此時的李自成並沒有滅掉明朝的打算,而是提出談判條件:只要崇禎割西北一帶,讓李自成分國而王,並犒賞軍銀百萬兩,李自成便可退兵。這對病入膏肓的崇禎帝自然是一根救命草,同時也是拯救明王朝最後的機會,崇禎帝理應接受。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直到這個時候,崇禎帝仍然再三徵詢魏德藻的意見,希望魏德藻承擔割地責任,而魏德藻故伎重演,仍然三緘其口。到最後,崇禎帝雖然氣急敗壞,但仍無勇氣自己承擔談判的責任,更沒有理性地分析:此次談判,可拯救整個明王朝呢!於是,崇禎帝令人不可思議地將自己及整個王朝逼上了絕路。崇禎不僅自己沒有離開京城,而且也不讓自己的兒子南下。雖然有朝臣多次建議先將太子送到南方,但崇禎沒有採納。吳偉業分析:「上意非不欲南(遷),自慚播越,恐遺恨於萬世,將俟舉國請而後許。諸大臣材不足以定遷,而賊鋒飄忽,即欲遣太子兩王,禁軍非唐羽林、神策者比,萬一賊以勁騎疾追,即中道潰散,其誰御之?」吳偉業顯然有意為崇禎開脫。事實上,崇禎或許有點顧慮兒子出京後的安全問題,可是這不是關鍵。當京師危急,有人表示願意護送太子到南方的時候,崇禎仍沒有任何反應。而只是在城將破自己將死前,叮囑兒子:「爾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戀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見祖宗於地下?爾等切要謹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當呼為老爺,幼者呼為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為老爹,幼者呼為老兄,或稱為長兄,呼文人為先生,呼軍人為戶長,或稱曰長官。」這是崇禎對兒子們最後的關心。然後,他又說:「萬一得全,來報父母仇,無忘我今日戒也!」他死意已決,也無法保護兒子們了,最後痛苦地說:「爾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也!」這種生離死別的情景足以讓任何人傷感,不過,我們暫且擺脫感情的約束,來分析一下崇禎的話,他的話中固然有愛子深情,但此時已完全陷入了個人的義氣之中了,他已沒有那種聖君們為王朝的延續而應有的長遠想法。從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崇禎沒有送自己的兒子去南方。而這一點,卻恰恰是南明政權最為根本的問題。因為沒有正統的接班人,於是出現很多具備相同資格卻又很有爭議的繼承者,這勢必引起混亂,也勢必為投機者帶來很好的機會。(來源:海內與海外作者樊樹志:為中國文史出版社科教圖書編輯室副主任)
推薦閱讀:

明朝尚書譜:兵總尚書熊文燦
袁崇煥為什麼要殺毛文龍,射滿桂?
明朝的這位宮女 毒殺多名皇子 卻被封為貴妃 獨享恩寵20年
漢、唐、明時期漢人服裝飲食生活習俗等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有那些差別?
讀《南明史》後記

TAG:責任 | 明朝 | 崇禎 | 亡國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