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制與傳統建築
摘要:禮制思想影響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本文從空間格局、建築形制、比例尺度以及色彩、材質等方面分析禮制思想在傳統建築中的體現,討論了建築作為文化載體與禮制文化的結合及意義。
一、前言
中國傳統建築發展了幾千年,在世界建築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體系。這套延續而獨特的建築體系深受傳統中國禮制思想的影響,建築形成了等級森嚴的表現。在漫長的封建體制重壓下, 建築的型制幾乎沒有質的發展。「大屋頂」和封建皇權一樣, 統治了中國數千年。為了維護統治,沿襲舊製成為一種規範, 甚至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中國建築長時期緩慢的,卻是極富韌性的超穩定發展,這表明了在中國古代建築發展過程中, 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建築發展觀。這種發展觀即是傳統的禮制文化。
禮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在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一套體系。自漢代起,儒家思想被君王所採納,至此影響了2000多年。古代社會的國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會,也非通常人們認定的人治社會,而是禮法社會。禮法是禮制與法律相結合的概念,融入哲學家的思想,法學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實踐。禮制是德治夢想的具體化,通過禮儀定式與禮制規範塑造人們的行為與思想;通過法律的懲罰維護禮法的絕對權威。可是中國的禮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規定人與人的之間的關係禮法,來維護一個穩定的社會統治秩序,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王者的統治。
孔子曰: 「夫禮者, 所以定親疏, 決嫌疑, 別同異, 明是非也。」即所謂的禮, 指的就是約束全社會的一套行為規範與準則, 其中有的是習慣, 有的則是明載典籍的條文法, 這便是古代中國的禮制系統。禮制營國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周代, 孔子曰: 「天下有道,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他們心目中的禮被提到「上下之紀, 天地之經緯」 的高度; 被作為「經國家, 定社稷, 序人民」的重要統治手段。所以周代建國極其重視建立秩序。「禮者別貴賤尊卑也」, 便是禮治秩序的實質。孔子對周禮推崇倍致, 並以「克己復禮」為神聖使命, 所以禮制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禮製作為規範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應遵循的行為準則, 更是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自然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的建築。
二、禮制、禮制與建築
1. 禮制
所謂禮制, 所指往往不一: 強調的是禮的等級名分制度, 泛指各類典章制度( 包括社會制度、國家制度, 諸如封建制、宗法制) , 又特指禮儀制度( 制度化的禮儀) 、禮器制度或各種有關的名物制度。傳統建築中的禮制突出上述第一層含義, 因為禮制所涵攝和強調的「等級名分」, 屬於禮的精神和特製。其內核是宗法和等級制度。
2. 禮制與建築
梁思成先生說: 「 建築是人類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鬥爭的記錄。建築又是一種藝術創造, 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經濟狀況; 不同民族的衣食、器物、居室都有不同的( 民族) 性格或( 民族) 特徵; 建築在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是最龐大、最複雜的, 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 更強烈, 也更重要。建築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狀況。」 從這段話中, 我們可以看出建築除受其建造時的地理環境的影響外, 更重要的是受其文化的深刻影響。建築是文化的載體, 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文化思想體系之一的禮制思想從城市規劃布局到民居院落的形制乃至建築規制方面都有所體現。
三、禮制在傳統建築中的表現手法
1. 空間格局及建築形制
都城形制往往是禮制最具體甚至最高體現。《周禮.考工記》中的「匠人營國」一節中記述: 「 匠人營國, 方九里, 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 經塗九軌。左祖右社, 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王城必以宮城居中軸線, 因為這是天子所居之地。以宮城為平面坐標系的原點設立其他建築群, 即宮城左前方為祖廟( 宗廟) (禮制建築是禮制體系下形成的獨特建築類型,宗廟是禮制建築中非常重要的形式。古人以左為上, 可見宗廟在古人心目中的分量。), 右前方為社稷壇; 祖廟象徵宗法血緣, 社稷以示國土,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也。宮城外前方為朝、後方為市。朝在宮之前, 君王面南, 群臣北拜。貿市為次, 佔地又小, 只應設於整個王城北部「卑位」。而那些居民閭里分布於宮城外圍, 與宮城保持一定距離, 既不得闖入城之禁地, 又要在位置上起到擁戴宮的作用。很明顯, 這個王城的空間格局就充分體現了貴賤尊卑的禮治秩序。《禮記.曲禮下》: 「君子將營宮室, 宗廟為先, 廄庫為次, 居室為後。凡家造, 祭器為先, 犧賦為次, 養器為後。」 中國古代的居住建築以北京四合院形式為最典型, 它更符合我國古代社會的家庭型制需要和宗教、倫理需要。其種類很多, 有小型的一進式, 也有複雜的多進式。最典型的就是三進四合院。從宅門進入宅內, 是一個小而狹的院子。南側有一排朝北的房子, 叫「倒座」, 這是僕人住的房間, 也可供來客過夜住, 其它則堆放雜物。小院的北首有一垛牆, 正中( 宅的中軸線上) 有一扇裝飾華麗的門, 叫垂花門, 門內一個大院, 即「四合院」的主院。主院是一個植有綠化、進深較深的庭院。 庭院正中佔主導地位的是正房, 中軸線貫穿其中, 坐北朝南, 體量是整個宅院中最大的, 這裡住的是宅主( 長輩) 。其兩側還帶有東西耳房和小跨院。正前方的左右是廂房, 那是晚輩住的地方。廂房則開間小, 進深也淺。正房之後有小院, 這是第三進, 一排房子坐北朝南, 叫「罩房」, 一般是女傭的住房、庫房、雜物等。婦女不能隨便到外院, 客人不能隨便到內院, 內外分明。從建築的規制及用途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尊卑、男女有別的特點, 這就是禮制思想的典型體現。僅按方位布局一說, 尚不足以顯示禮治秩序, 還有「以大為貴、以多為貴、 以高為貴」等一系列禮制等級制度的營建措施, 以進一步強化禮制規劃秩序, 樹立「王者之尊」的威嚴。
建築作為起居生活和諸多禮儀活動的物質場所,理所當然要發揮「養德、辨輕重」的社會功能。房屋建築是貫徹禮制等級制度的實體,在單體建築中, 等級制還表現在屋頂做法上。
屋頂的等級限制十分嚴格, 從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廡殿、歇山、懸山、到最低等級的硬山頂(表1),形成了完整的等級系列, 對於不同建築的等級面貌, 起到了十分觸目的標誌作用。明代以後, 廡殿頂、歇山頂作為傳統建築中倫理品位顯貴的大屋頂形式, 只能用於宮殿、帝王陵寢和大型寺廟殿宇之上, 以其莊重、雄偉之勢表現帝王的至尊。
2. 比例尺度
「匠人營國」一節中關於城隅高度和道路寬度提出了禮制營建制度。其內容是: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 宮隅之制七雉, 城隅之制九雉。經塗九軌, 環塗七軌, 野塗五軌。」這個制度是按照城邑建設體制, 依爵位尊卑而定的營建等級制。卿大夫采邑都的城隅高度是五雉, 諸城的城隅高度是七雉, 而王城城隅高度是九雉。三級城邑的城隅高度是據「以高為貴」的禮制要求; 三級城邑道路寬度是: 王城為九軌, 諸侯為七軌, 邑都為五軌。此「以多為貴」也。從這兩個例子中, 我們可以了解到, 「匠人」規定王城、諸侯城、都這三級城邑的禮制營建制度量的級差, 是用一組以「二」為公差的等差級數來表達。自王至卿大夫, 因「名位不同, 禮亦異數」 , 所以「自上以下, 降殺以兩, 禮也…」。這種等級制更重要的還在於約束各級城邑的大小規模。譬如各諸侯國的采邑規模, 西周就有嚴格的規定。「 先王之制, 大都不過叄國之一, 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左傳) 。諸侯國都也是按受封爵位尊卑來定城的規模的。王城、諸侯城、都各級等第分明, 不容僭越。《禮記.王制》中關於祭祀房舍也有記述: 「天子七廟: 三昭三穆, 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 二昭二穆, 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 一昭一穆, 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關於第宅制度, 在封建社會裡也是非常重視的。自從在周禮、儀禮等書中明文規定禮儀制度以來, 統治者們就愈益重視封建社會的整體秩序。園宅逾制的就有罪。秦漢時期沒有明文可考, 不能妄測。而到了唐代已是封建社會發展的昌盛時期, 一切設施全有很嚴整的等級差別禮儀制度。建築方面也制訂了很嚴格、詳細的規定。
《唐會要.輿服志》載: 「又奏准營繕令, 三品以上堂捨不得過五間九架, 廳廈兩頭, 門屋不得過五間五架。五品以上堂捨不得過五間七架, 廳廈兩頭, 門屋不得過三間兩架。勛官各依本品, 六品七品以下堂舍, 不得過三間五架, 門屋不得過一間兩架」。「又庶人所造堂舍, 不得過三間四架, 門屋一間兩架。」《宋史.輿服志》載:「庶人舍屋許五架, 門一間兩廈而已。」《明史.輿服志》載: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公候前廳七間兩廈, 九架, 中堂七間九架, 後堂七間七架, 門三間五架。家廟三間五架。廊廡庖庫, 從屋不得過五間七架。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 門三間五架。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 門三間五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 門一間三架。洪武三十五年申明禁制, 一品至三品廳堂各七間。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製不過三間五架。三十年復申禁飾不許造九五間數, 房屋雖至十二十所, 隨其物力, 但不許過三間。正統十二年令稍變通之, 庶民房屋架多而間少者, 不再禁限。」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建築的比例設定,有著嚴格的禮制要求,等級分明。
《大清會典事例》載述: 「府第房屋規制…順治九年定親王府基高十尺, 外周圍牆, 正門廣五間啟門三, 正殿廣七間, 前墀周圍石欄, 左右翼樓各廣九間, 後殿廣五間, 寢室二重, 各廣五間, 後樓一重, 上下各廣七間, 後殿至樓左右均列廣廡, 壓脊仙人以次凡七種, 余屋用五種…又定公侯以下官民房屋台階高一尺…。十八年題准, 公侯以下三品官以上房屋台階高二尺, 四品以下至士庶房屋台階高一尺。」
等級的限定深深地滲透到技術性的細枝末節。結構構件尺寸同樣有嚴格的模數規定。如宋代建築構屋之制, 以「材」為祖的材分制度和清「鬥口」制度. 不同等級的「材」用於不同等級的建築,用這些數字的差別標示出了不同等級人的建築等級差別.
3. 色彩、裝飾
裝飾圖案的用量、門窗絡紋花樣、雕刻題材、彩畫式樣也有數量有等級規則。《唐六典》:「王公以下屋捨不得重栱藻井,仍通作烏頭大門,非常參官不得造軸心舍及施懸魚、對鳳、瓦獸、通栿、乳栿裝飾。士庶公私宅第皆不得造樓閣臨視人家。庶人所造堂所,仍不得輒施裝飾。」《明會典》: 只有五品以上官吏所建的房屋樑柱間許施青碧彩繪, 屋脊許用瓦獸。裝飾色彩也體現著嚴格的等級秩序。在五行說中, 黃色、金色代表中央, 象徵高貴與華麗, 因而在清代被規定為皇家宮殿的御用色, 即以黃色為尊, 其下依次為: 赤、綠、青、藍、黑、灰。天子龍袞, 諸侯黼,大夫黻, 士玄衣纁裳。服飾上的等級差別也體現在傳統建築裝飾的文化主題、規格、品位等等, 如龍的裝飾圖案, 一般只能出現在皇家的都城、宮殿、壇廟、陵寢等建築上。
「楹, 天子丹, 諸侯黝, 大夫蒼, 士為黃。..天子宮殿前柱子可漆成紅色, 諸侯的為黑色, 大夫的為藍色, 士人堂屋前的柱子則只能漆成黃色。禮有以文為貴者: 天子龍袞, 諸侯黼, 大夫黻, 士玄衣糹熏裳。天子之冕, 朱綠藻, 十有二旒; 諸侯九, 上大夫七, 下大夫五, 士三。此以文為貴也。」( 《禮記.禮器》)
宋代: 仁宗景三年( 公元1036 年) 詔: 「非品官毋得起門屋, 非宮室寺觀, 毋得彩繪棟宇及朱漆樑柱窗牖雕鑄柱礎。」對於一般宅制規定: 「私居執政親王曰府, 余官曰宅, 庶民曰家, 諸道府公門得施戟, 若私門則爵位窮顯經賜恩者許用之,
…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 父祖舍宅有者, 子孫許仍用之。凡民庶家, 不得施重木共藻井, 及五色文採為飾, 仍不得四鋪飛檐」(《宋史.輿服志》) 。清代: 據《大清會典事例》載:「順治九年定親王府正門殿寢均綠色琉璃瓦, 後樓翼樓房屋均本色筒瓦, 正殿上安螭吻, 凡有正屋正樓門柱均紅青油飾, 每門金釘六十有三, 梁棟貼金, 繪畫五爪金龍及各色花草, 正殿中設座…凡房廡樓屋均丹楹朱戶, 其府庫倉廩廚廄及廩候各執事房屋, 隨宜建置於左右, 門柱黑油, 屋均板瓦。又定公侯以下官民房屋, 梁棟許畫五彩雜花, 柱用素油, 門用黑飾, 官員住屋, 中梁貼金, 二品以上官, 正屋得立望獸, 余不得擅用。」如今天故宮博物館中的太和殿採用品位最高的重檐廡殿屋頂, 赤柱黃瓦, 額枋青綠, 屋頂走獸與斗拱出挑的數目為最多, 雕刻精美, 彩繪以龍、鳳為題, 色彩偏於金黃。
四、結 語
禮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建築上主要表現為: 自覺地以建築形式區分人的等級, 達到維護階級社會秩序的目的, 這在世界上是中國僅有的。如果說西方古典建築體系以宗教建築為主導, 那麼中國古典建築體系, 可以說是以禮制性建築為主導。基於禮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築等級制度, 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現象, 它對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響。嚴密的等級制度, 把建築布局、規模組成、間架、屋頂做法, 以致細部裝飾都納入等級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 並長期延續趨向固定程式, 從而使得整個建築體系呈現出建築形式和技術工藝的高度規範化; 保證了建築體系發展的持續性、獨特性。雖然現代社會禮制思想逐漸淡化,但建築作為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在現代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傳統建築的復興和繼承,是我們這代建築師需要不斷摸索和探討的。
推薦閱讀:
※傳統工藝,肉身尺度
※31幅傳統年畫,見到的人喜氣羊羊!
※友善:中國傳統美德之彰顯
※中國八大傳統智慧
※張松建《「新傳統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