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針灸止痛的穴位體會
肩刺條口中渚頸,背痛內環腰印上,手麻後溪透勞宮。顳頜關節手三里,髖求合谷跟大陵。1 、腰背 承山 求,2 、肚腹 公孫 留,3 、頭頂尋風池 ,4 、面口 地倉 收,5 、咳喘取 二定 ,6 、夜啼 二柱 謀,7 、小腹 三陰 交 ,8 、轉胎 至陰 灸,9 、 二溝 通便秘,10 、 隱白 停崩漏,11 、鼻衄 當泉 止,12 、心胃 內關 疏,13 、腿痛刺 重海 ,14 、目疾透 攢竹 ,15 、 大椎解癇熱,16 、 少商 利咽喉,17 、 阿是 蠲酸痛,18 、 人中 善急救,19 、眩暈 絕骨 覓,20 、失眠 安神搜,21 、疳積 四縫 妙,22 、補虛 關元 優,23 、心疾針 通里 ,24 、肝腎調 蠡溝 ,25 、遺尿 縮泉求,26 、胃痛 二脘 留,27 、腸癰尋 闌尾 ,2 8 、尿頻 二溪 收。1 、腰背 承山 求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轉筋及便秘,痔瘡脫肛諸症。筆者認為腰背疼痛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主要經脈病,腎與膀胱相表裡,腰為腎之腑,腰痛為腎病之外候,實證腰痛宜配腰部阿是、崑崙、志室諸穴,針刺為主,或取三棱針點刺出血。虛證腰痛則宜配腎俞、命門、關元宜艾灸為主。《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載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難……」。針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傷:承山,外關加耳針:腰椎、神門。(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針或灸,其效俱佳。2 、肚腹 公孫 留公孫歸屬足太陰脾經,為其絡穴,能聯絡脾胃二經,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消食化滯,清熱利濕,主治胃痛,嘔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脹、急慢性腸炎、痢疾,婦科疾病及頭痛諸疾。有資料載:「針刺正常人的公孫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閾顯著提高。」針灸方:腹痛胃脹取穴:公孫,內關,足三里,配合中藥內服療效更佳。《席弘賦》「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攔江賦》載:「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3 、頭項尋 風池風池屬足少陽膽經,具有清頭明目,疏風解熱、通利官竅等功能。肝膽相表裡,肝為風水之臟。易化火生風,上擾清竅,膽附於肝,肝膽之火易循經上擾,古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凡眩暈中風及外感風邪皆可用之。足少陽與陽維脈交會風池,陽維脈又通督脈,督脈入絡於腦,「腦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療頸項、耳、目、側頭部及腦部諸種疾病。針灸方:( 1 )偏頭痛:風池、內關、豐隆、百會。( 2 )頸項強痛:風池、天柱、陽陵泉、懸鐘。4 、面口 地倉 收地倉屬足陽明胃經,乃手、足陽明經與陽蹺脈之會,穴有疏風通絡,調和氣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針灸方:顏面神經麻痹取地倉、頰車、合谷、豐隆、風池。《百症賦》:「頰車地倉,正口 口 咼 於片時」。針灸方:小兒流涎:地倉、合谷,承漿,足三里。《龍光賦》:「地倉能止兩流涎」。此外:地倉對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麻痹,有一定療效,針灸美容時亦常用,乃治療口紋之要穴。5 、咳喘取 二定「二定」即定喘與定咳之縮稱,定喘為經外奇穴位於頸後部。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頸椎病。定咳為筆者經驗用穴、穴位於厥陰俞旁開 1 寸,即第 4 胸椎棘突下旁開 2.5 寸。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滿煩悶及背部脹痛等症。針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兒感冒。6 、夜啼 二柱 謀:身柱與天柱合稱「二柱」。身柱:為督脈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強身益智,寧心鎮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針灸醫家代田文誌指出小兒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氣,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兒的多種疾病。天柱屬足太陽膀胱經,余多年的經驗證實:其穴在頭項又循經於頭,對失眠、夜啼、神經衰弱、感冒、頸椎病療效較好,亦可治療癲狂癇諸症。吾恩師兒科專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療兒科疾患,多用於夜寐,小兒體虛易於外感,咳喘諸症配合服用中藥者,其效更佳。7 、小腹 三陰 交三陰交穴乃足太陰、厥陰、少陰三陰經在此交會,故名。本穴治療範圍較廣泛,有本經所過的肢體病症,如中風半身不遂,小兒麻痹後遺症等,有消化系統病症如腹脹、腹痛、痢疾,消化不良腹瀉等,有泌尿生殖系病症如五淋、遺尿遺精、陽痿。女子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不孕及產後尿瀦留等。針灸方:( 1 )女子崩漏:三陰交、中極。《針灸大成》載:「中極治血崩漏下」。( 2 )月經不調:三陰交、地機、血海。《百症賦》云:「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8 、轉胎 至陰 灸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要穴,五輸穴之一,本經井穴,至陰上治頭痛,下調胎產。針灸方:胎位不正兼體虛者艾灸至陰穴同時選配三陰交或足三里穴。9 、 二溝 通便秘二溝即支溝及經驗用穴橫溝,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火穴,有利三焦,調氣機,理胸脅,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瀉熱通腑之功效,主治,脅肋痛、嘔吐、便秘等症。「橫溝」在大橫穴外一寸再下五分處左右計兩穴為祖輩治便秘的經驗用穴之一。針灸方:( 1 )便秘兼嘔吐者:二溝配內關。( 2 )長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溝配長谷穴。10 、 隱白 停崩漏隱白屬足太陰脾經井穴,長於健脾益氣攝血。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採用艾灸療法,多能獲效。有人用艾炷灸擇時節施術療效非常。餘四十年來,常取艾灸法為主治療女子崩漏,月經過多其療效可靠,加用中藥內服者十有九驗。11 、鼻衄 當孔 止當孔實為當泉及孔最二穴的簡稱。「當泉」穴為日本針灸醫師齊藤安世用治鼻衄的經驗用穴,孔最穴為手太陰肺經之郄穴,多用於咳嗽氣喘,咯血,胸痛、咽痛聲嘶諸症,穴有調理肺氣、清熱止血之功,余臨床四十多年來針刺本穴有明顯止衄作用。近年來配合指壓當泉穴則可提高治療效果。若只施以指壓法亦可獲效。針灸方:鼻衄兼頭昏頭痛者:當泉、孔最、配印堂、風池。12 、心胃 內關 疏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有寧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靜止痛等功效。應強調說明的是,內關通於陰維,而陰維脈與足三陰經並會於任脈,還與足陽明胃經相合,這些經脈均循行於胸脘脅腹,故「陰維為病苦心痛」,此處之心痛實指心、胸、胃、脅肋、腹部的內臟疾患。總而言之,內關治療心、胸、胃、脅肋、腹部諸病症療效確切。十餘年前,余曾上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研所進修,有幸得到程莘農老 教授的親自指點,他認為內關是治療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脹、程老常取內關、足三里、中脘、公孫諸穴其效頗佳。針灸方:( 1 )胃痛胸悶:取內關、建里、上脘。( 2 )心悸失眠:內關、神門、膻中。《攔江賦》:「胸中之痛內關擔」。13 、腿痛刺 重海重海穴在環跳上兩寸向後橫開一寸之處。吾診余喜歡畫畫寫寫,對畫竹情有獨鍾,這方面我有幸拜識了大畫家王文農先生,他老人家三過虁門(白帝城),曾向我推介過關公竹(即竹畫藏詩圖),不久吾上白帝城學習臨摹石碑上的關公竹後去重慶,又有幸向萬雲程老先生(群眾尊稱為「萬神針」)學習了解治療下肢癱瘓、風濕腿痛的奇穴——重海,吾開業二十餘載,大凡下肢疾患常用此穴,治療腰腿疼痛嚴重者,多取腎俞,重海、懸鐘三穴再選配風市、殷門、承山諸穴體會到自從加用重海穴後其療效則增強。針灸方: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腎俞、足三里,或針或灸。14 、目疾透 拈竹拈竹乃是太陽膀胱經要穴,善治目疾。針灸方:( 1 )頭目疼痛:取拈竹,合谷,風池針之。( 2 )雙目紅腫:拈竹,太陽(三棱針點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針點刺出血)。《百症賦》雲「目中漠漠,急尋攢竹三間」。15 、 大椎 解癇熱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緩緩搖頭,第七頸椎可隨之而動(再下一椎體即第一胸椎則不會隨之轉動),此法定取大椎較為便捷,大椎穴為手足太陽經及督脈交會穴、為諸陽交會之所、統領周身之陽氣,本穴是瀉陽邪、調陽氣的要穴,有疏風清熱、寧心止癇的良好功能。「督脈為病,脊強反折」,大凡腦病、癲癇所致抽搐為首選穴之一。針灸方:( 1 )感冒發熱:大椎、合谷、內關、曲池。( 2 )癲 癇 :大椎、身柱、豐隆、合谷、太沖。16 、 少商 利咽喉少商屬手太陰肺經,主要功效有清熱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內可清泄肺熱,外可宣散風熱為治療咽喉腫痛之要穴,對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聲音嘶啞均有一定療效。少商為肺經井穴,又有開竅醒神,舒筋活絡,清熱止疼之功,如《時後歌》曰:「……熱血流入心肺腑,須要金針刺少商」。吾父親治急性咽喉腫痛常以三棱針點刺少商,出血少許,第一天效果不顯者則次日加針合谷,效果良好。針灸方:( 1 )急性喉炎取少商(點刺出血)合谷,照海。( 2 )慢性咽炎:取少商(點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17 、 阿是 蠲酸痛阿是穴——亦名天應穴。機體有病變,即會在人體某處按壓疼痛加劇,或脹或麻明顯,某一點即為阿是穴,故又稱不定穴。阿是穴亦痛亦脹之處,亦是經絡不通之處,通過按壓探尋方有「快然」之所,即通過阿是穴的治療,調節機體,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治病的目的。《玉龍歌》雲「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針灸方:( 1 )頭痛:阿是、風池、百會、合谷、外關、太陽。( 2 )坐骨 N 痛:阿是、環跳、承扶、陰陵泉、承山。18 、 人中 善急救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脈,手足陽明之會。擅長醫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癲狂,癇症,小兒急慢驚風,中暑,癔病,三叉神經痛,其他如挫閃腰痛,暈車暈船等亦有效。針灸方:( 1 )昏迷:人中加針十宣(點刺放血)( 2 )小兒急驚風:人中加針印堂,內關,足三里。( 3 )癔病:人中加針合谷,內關,豐隆。據報道,針刺本穴對呼吸功能的調整有相對特異性,其針灸效應與呼吸中樞功能狀態密切相關,尤在對呼吸中樞衰竭時療效更顯。對實驗性休克動物具有明顯的抗休克作用,當血壓降到( 10~40 毫米汞柱)、呼吸暫停時,針刺「人中」,絕大多數可以恢復。19 、眩暈 絕骨 覓懸鐘屬膽經,膽為木之性,主疏泄條達,肝腎同源,肝膽又為表裡,可見膽與腎有關,腎主藏精,精又生水,《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論述,張景岳曾提出:「無虛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滯不行皆可眩暈」針懸鐘可舒肝理氣,益髓生血,補腎健腦,舒筋活絡故能改善高血壓眩暈等有關病症。針灸本穴可充養髓海,治療頭暈目眩耳鳴,血虛失眠,記憶力減退,諸症均有良好效果。研究表明:本穴對高血壓有降壓作用,尤其是 III 期高血壓效果較好。針灸方:高血壓、頭暈目眩:絕骨、風池、三陰交、豐隆、合谷、太沖。20 、失眠 安神 搜安神穴為余常用之經驗穴針灸方:( 1 )頑固失眠:安神、三陰膠、足三里。《甲乙經》載:「驚不得眠,三陰交主之」。( 2 )失眠日久,脾虛食滯者:安神、公孫、內關諸穴有效,加中藥更妙。21 、疳積 四縫 妙四縫為經外奇穴,始載於《奇效良方》一書。在掌面示、中、環、小四指第 1 、 2 指關節橫紋縫中。針灸方:( 1 )嘔吐明顯者加針內關,承滿。( 2 )腹瀉明顯者加針長谷、中脘。( 3 )便秘明顯者加針支溝、橫溝。( 4 )贏瘦虛弱者加針足三里、大椎。四縫穴健脾和胃,止瀉止咳,除擅治疳積厭食外,醫治百日咳其效亦佳。22 、補虛 關元 優關元亦大中極,丹田,與足三里,氣海並稱,為人體三大強壯穴(又雲是關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稱大椎有補養腎氣,培元固本,強身健體的補益要穴。針灸方:不孕症:關元透中極、子宮、太溪、太沖、三陰交。在男科的應用也廣泛,對陽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亦可用於遺尿症,慢性腸炎等疾患。針灸方:陽萎:關元透、中極、內關、足三里、太溪、志室,此乃吾父親常用之針灸方。23 、心疾針 通里通里擅治心悸,同時對精神情志病常作為主穴,臨床證實,大凡心律失常,神經衰弱,癔病、憂鬱症、失眠,均有尚佳療效。《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中便有「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可見針灸家對其重視之程度。針灸方:心律失常:通里、神門、內關、膻中、三陰交、足三里。24 、肝腎調 蠡溝蠡溝者,足厥陰肝經絡穴,有聯絡肝膽兩經、調節兩經氣的作用,從臨床上看,對肝、腎、脾均有調治作用,即側重調肝、次之調腎,再次之為調脾。實踐得知:痛經者在蠡溝穴有明顯壓痛。針灸方:( 1 )痛經:蠡溝、三陰交、太溪、歸來。( 2 )陰癢:蠡溝、關元、血海、三陰交。( 3 )慢性前列腺炎:蠡溝、關元透中極、太溪、會陰。25 、遺尿 縮泉 求「 遺尿縮泉求」一句中的縮泉穴即縮泉四穴的簡稱,縮泉四穴系先父之好友武漢杏林老前輩鄧直哉先生親授,為鄧老經驗用穴亦奇穴也,鄧老與先父高少臣共事於漢口康爾眾國葯號中醫門診部,鄧老善用奇穴,學醫之初,先父令吾虛心求教,後知鄧老治遺尿或單針灸縮泉四穴,癥狀嚴重者再加十七椎、氣中、氣門三奇穴。鄧老稱此法治遺尿效如桴鼓,吾 30 余年曾有鄧老的這組奇穴加外敷家傳靈仙保元膏治療遺尿症其效確鑿,此法患兒樂於接受,深受家長們讚許。針灸方:小兒遺尿多年不愈:縮泉四穴,關元透中極,三陰交,針灸並施,效亦佳。26 、胃痛 二脘 留上脘、中脘均在人體之胃脘部,治療胃痛、胃脹及肝炎諸症,先父 高少臣 先生常用之,合稱之「二脘」。「二脘」並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熱化痰、養心安神、清熱除煩、定驚醒神之功能《玉龍賦》雲「上脘、中脘治九種之心痛」。《玉龍歌》亦云「九種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內用神針,若還脾敗中脘補,兩針神效免災侵」。針灸方:( 1 )胃動力障礙,厭食症:二脘,足三里。( 2 )癌症化療中胃腸反應:取二脘、下食關、大椎、足三里、內關酌情針灸之。27 、腸癰尋 闌尾闌尾穴屬奇穴,當在足三里再下兩寸許,因是此穴是足三里下兩寸再上下尋探按壓一明顯的壓痛點,此點才可定為準確的闌尾穴,針此穴(左右計兩穴)時宜配合上巨虛、長谷(針灸宜刺向麥氏點)公孫及曲池諸穴。針灸方:闌尾包塊(阿是穴)二脘、上巨虛、下巨虛。28 、尿頻 二溪 收本穴為足少陰腎經輸穴,陰經無原,以輸代之,故又為腎經原穴,亦為回陽九針穴之一,主治範疇為因腎虛所致的多種病症。臨床上多用於遺精、陽痿、腎虛腰痛、小便頻數,月經不調、帶下、不孕、咳喘、咯血諸疾。研究證實:針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腎泌尿功能增強,酚紅排出量也較針前增高,尿蛋白減少,高血壓也下降……浮腫也減輕,對腎炎病人有一定治療效果。後溪:本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五輸穴之輸穴,臨床多循經選穴,多用於治療後頭、項部、肩背部、疼痛脹麻手指攣急等病症,雖然小腸經不行腰部,但本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能通督脈,醫治腰脊酸痛,尿頻諸症,小便赤澀效尚稱滿意,余臨症體會「二溪」合用,其補腎壯腰、通督活絡之功尤著,治療尿頻及急性腰痛,屢試屢驗。針灸方:( 1 )腎虛尿頻、腰痛乏力:「二溪」配腎俞,志室,足三里,十七椎。( 2 )急性前列腺炎:中極透曲骨、二溪、陰陵泉加針耳穴:腎、神門、尿道三點。肋間丘墟膝曲池,踝痛合谷瀉無蹤。頭痛前針中脘穴,後尋至陰偏太沖。胃痛中脘膽膽囊,急腹三里腎精靈。上牙下關下合谷,咽痛廉泉目光明。臀針奇穴向腋窩,網球肘瀉沖陽輕。痛經十七椎下刺,口瘡玉枕不留情。乳痛肩井痔支溝,休厥失語刺人中。扁桃體炎二商血,心胸內關加膻中。取穴一般健側刺,疾重雙痛雙穴攻灸的程度及用量至於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經驗。如《醫宗金鑒》上說:「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這是指外科灸療癰瘡毒而言。更具體地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以上說法,使我們領會到,灸法既是一種溫熱刺激,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溫熱程度,決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煙薰烤,表熱里不熱,就算是灸法,結果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還誤以為灸法無效,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白吃苦頭)。古人多主張用直接灸,如《針灸資生經》上說:「下經云:凡著艾得灸瘡發,所患即差,不得瘡發,其病不愈。」這是說每灸必須化膿,病才能痊癒。現在我們除有意識地使用化膿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燒傷太重,成為灸瘡,只要長期施灸,也同樣有效。總之,一般說直接灸之艾炷,以麥粒大小為適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壯,小兒灸三、五壯,每次取三、五、七穴為標準。臨床上可適當伸縮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壯數。如用於外科,灸闌尾炎或疔癰初發時,可在合谷、手三里、闌尾等穴,每次灸百壯左右,一日灸二、三次,會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膿,收到意外的效果。施灸注意事項一、醫生的責任和態度:使用灸法和用針法一樣,醫生首先要有很強的自信心,耐心細緻地宣傳灸法的好處,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說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勵病人樹立樂觀主義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堅持下去,長期和疾病作鬥爭。醫生的態度要嚴肅認真,專心致志,手眼並用,切勿掉以輕心,草率從事,防止灸不好,徒傷皮肉,而於病人無益。《靈樞?官能篇》上說:「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由此可見,對針灸醫生的要求是很嚴格的,首先是舉止要穩當,安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細。這樣的醫生才能使用針法和灸法。二、要注意空氣冷暖的調節和安全:施灸時不免要有煙薰和艾味,艾本來具有芳香氣味,有的人很愛聞,有的人則嫌惡,因此在避免風吹病人的條件下,可以開窗調換空氣。施灸時要脫衣服,應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和內外隔障,尤其在冬季嚴寒和夏季酷暑之際,更應注意使病人舒適。灸法最易落火,燒灼皮膚和衣服,應小心處理,當心失火。應用物品必須具備,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種灸料及點火之香等一應用具,務必事先備妥。三、必須做到姿勢端正,體位舒適,穴道準確。《千金方》上說:「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勿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皮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卧點則卧灸之……」可見對體位非常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嚴格端正姿勢,然後施灸。灸胸腹應仰卧,腰及下肢後面應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為宜。尤其要注意體位自然,肌肉放鬆,不要取勉強的體位。因為直接灸往往需經多次反覆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礎,否則穴位不準,再行更換,則從頭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臨床上在施灸中發現穴位不準,要隨時修正。四、灸法與消毒:在皮膚上施灸,一般對消毒要求不太緊要。不過直接灸時,應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乾凈,面積要大些,以防灸後皮膚破潰,繼發感染。至於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將艾絨晒乾,生薑用時洗凈即可。五、灸瘡的處理:凡用灸法燒破皮膚,均可塗紫藥水,用敷料保護。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發生起皰、結痂、潰爛等灸瘡現象,為了防止摩擦,保護皮痂,預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藥覆蓋,再灸時揭開,灸後再蓋上。如發生繼發感染,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成藥)塗貼。內衣要乾淨柔軟,燙曬消毒以防感染。六、暈灸的防治:暈灸者雖不多見,但發生暈灸時也和暈針一樣,會出現突然頭昏、眼花、噁心、顏面蒼白、脈細手冷、血壓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暈倒等癥狀。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勞,恐懼、體弱、姿勢不當、灸炷過大、刺激過重等引起。一經發現,要立即停灸,讓病人平卧,一般無什麼危險。但應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預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斷留心觀察,爭取早發現,早處理,防止暈灸為好。經灸一二次後,情況就會好轉。灸法秘傳清 劉國光應灸七十證中風 中風者,卒然中倒,人事無知,口眼斜是也。方書有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之分。醫之乏效者,必須用灸。或未經療治者,急灸無妨。當其初中之時,先灸百會,或灸尺澤。如口噤者,灸風池。左癱右瘓者,灸風市。如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環跳穴可也。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處。《醫宗金鑒》云:直上耳尖頂陷中是也。) 尺澤穴(肘中動脈處,即肘彎內橫紋當中,屈肘紋見,《金鑒》云:屈肘橫紋筋骨罅中。) 風市穴(端立,垂手於股外,中指尖到處。) 客主人(兩耳前骨工宛中間,開口即穴處。)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環跳穴處。) 風池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內。)屍厥 《金鑒》云:屍厥者,類中風之稱也。謂其形厥而氣不厥,口鼻無氣,狀類死屍,而脈自動也。延醫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內庭,又灸行間,不可誤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許毛中《金鑒》云:外側聚毛中。) 內庭穴(足大指內,次指本節前歧骨外間陷中。) 行間(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偏風 偏風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為癱,血虛也。右者為瘓,氣虛也。左癱右瘓者,氣血兩虛也。總宜先灸百會,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攣難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兩手攣痛,臂細無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環跳。按穴灸之,自然卻病。 百會穴(見中風。)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叉骨縫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銳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肩髃(肩端兩骨間。) 曲池(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 環跳(見中風。)眩暈 眩,目花也。暈,頭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無痰不眩,一曰無火不暈,一曰木動生風,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虛木搖是也。醫者莫分,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獲安全。若未中機,再灸肝俞必驗。 神庭(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節下,各開二寸。)痿症 經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躄,痿躄者,足軟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蓋痿躄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也。總當先灸足三里,甚則灸三陰。灸法得宜,較湯散為勝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到處,股外旁也。膝蓋骨下三寸,在骨外廉兩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鑒》作大筋肉。) 三陰(足內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痹症 痹者,即俗稱為風氣也,症由風寒濕之氣雜合為病。益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氣痹痛,灸環跳,兼灸脾俞、腎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舉,灸尺澤。兩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風市。按圖而灸,庶乎肢體自若耳。 環跳(見中風。) 脾俞(十脊骨下,各開二寸。) 腎俞(十三脊下,各開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鑒》云:與臍平。) 腰俞(尾尻骨節上窔間。) 尺澤、風市(皆見中風。)勞傷 五勞者,煩冗勞心,謀慮勞肝,過思勞脾,過憂勞肺,色慾勞損。七傷者,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房勞思慮傷心腎也。至於骨蒸勞熱,藥石乏效者,先灸大椎,並灸膽俞。久嗽勞熱者,灸肺俞。久虛不食者,灸上脘。真氣虛弱者,灸氣海。男子血損者,灸天樞。女子陰虛,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虛損勞瘵,及至形神大憊,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則無救矣。 大椎(三節頸項下,第一脊骨上間。) 膽俞(第九脊下,各開二寸。《金鑒》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從寸半之說。) 肺俞(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金鑒》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 上脘(臍上五寸。)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天樞(臍兩旁,各開二寸許陷中。) 足三里(見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金鑒》云:正坐曲脊,從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按其中一間空處,是其穴也。)咳嗽 先賢論咳嗽,以有聲為咳,有痰為嗽,有聲有痰為咳嗽。其初起多因於風寒,延久多成於虛損。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氣促咳逆,覺從左升,易於動怒者,灸肝俞。咳嗽見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間。吐膿者,灸期門。日久成勞者,灸膏肓弗誤。 身柱(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按其窔中。) 足三里(見痿症。) 肝俞(見眩暈。) 肺俞(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 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見勞傷。)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須灸靈台。行動遂喘急者,須灸氣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痾猶拔刺耳。 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臍上四寸。) 肺俞(見勞傷。) 靈台(六節骨下窔中。) 氣海(見勞傷。)血症 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膽俞、上脘(並見勞傷。) 天突(見喘症。) 膏肓(見勞傷。)汗症 汗有自盜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為陽虛,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盜汗為陰虛,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澤,可以奏勛。設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澤(見中風。) 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肺痿 久嗽肺虛,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血絲,形容枯槁。斯症屬虛者多,非肺癰屬實之可比。當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見勞傷。)肺癰 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為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臟而成。法當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 天突(見喘症。)驚悸怔忡 《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 上脘(見勞傷。)健忘 忘前失後,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願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雖異,皆當灸百會一穴而記憶自強矣。 百會(見中風。)陽痿 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為真火衰憊,法當灸其氣海。 氣海(見勞傷。)陰痿 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為陰症也。法宜先灸氣海,再灸大椎。 氣海(見勞傷。) 大椎(見屍厥。)臌脹 倪氏論臌,有氣、血、蟲、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脹若何?余謂:臌脹在上,灸於上脘,在中;灸於中脘;在下,灸於下脘,或灸氣海。至若脹及兩脅者,灸於期門。脹及背腰者,灸於胃俞。脹至兩腿者,灸足三里。脹至兩足者,灸行間可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下脘(臍上二寸。) 氣海(見勞傷。) 期門(見喘症。) 胃俞(十一節下,各開二寸。) 足三里(見痿症。) 行間(見屍厥。)腫滿 先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脾主水谷,虛而失運,水谷停留,故成腫滿也。後賢分而為四:一曰水腫,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氣腫,皮厚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曰瘀腫,腫而紅亮,有血縷痕也。以上諸腫,宜灸內庭。如罔驗者,行間、大敦皆可灸之。 內庭、行間、大敦(三穴皆見屍厥。)癥瘕 症有七,蚊、蛇、鱉、虱、肉、米,發也。瘕有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其實症者,征也,有塊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灸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樞可耳。 氣海、天樞(並見勞傷。)痃癖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於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於膂脊腸胃之後。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疝氣 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是也。時俗統稱為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氣海,繼宜灸中極,或灸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灸大敦有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臍下四寸。) 三陰(見痿症。) 大敦(見屍厥。)伏梁 伏梁者,心積也,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奔豚 奔豚者,腎積也,發於少腹,上至於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灸氣海,兼灸中極為是。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腳氣 腳氣者,兩腳浮腫而重,濕腳氣也。不紅不腫而痛,干腳氣也。不拘乾濕,皆宜灸風市灸。倘或紅腫,行步艱難,灸大敦穴可愈。 風市(見中風。) 大敦(見屍厥。)腹鳴 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腸鳴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見勞傷。)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為要。 天突、中脘(見喘症。) 足三里(見痿症。)反胃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運行失職,不能熟腐水谷,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則灸足三里。 中脘(見喘症。) 下脘(見臌脹。) 膈俞(見汗症。) 脾俞(見痹症。)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霍亂 霍亂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乾霍亂也。急灸期門可愈。 期門(見臌脹。)頭痛 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百會(見中風。) 神庭(見眩暈。)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骨縫中。) 膽俞(見勞傷。) 命門(十四節骨下窔中。)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雲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 膈俞(見汗症。)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天樞(見勞傷。) 關元(臍下三寸。)背痛 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強痛,宜灸身柱則瘳。 身柱(見咳嗽。)脅痛 脅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臨泣可愈。 臨泣(從兩目中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腰痛 腰痛有四,當分灸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虛,灸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灸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灸環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灸命門穴則安。 腎俞(見痹症。) 氣海(見勞傷。) 環跳(見中風。) 腰俞(見痹症。) 命門(見頭痛。)耳聾耳鳴 《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為腎竅,腎虛耳聾宜灸腎俞,耳鳴宜灸風池。初患者先灸百會為是。 腎俞(見痹症。) 風池、百會(並見中風。)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眥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其實肝開竅於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障起翳者,當灸臨注。目KTKT而不了者,必須灸腎俞也。 百會(見中風。) 上星(從髮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見頭痛。) 臨泣(見脅痛。) 腎俞(見痹症。)咽喉 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內庭。喉瘡、喉風者,當灸天突為亟。 內庭(見屍厥。) 天突(見喘症。)齒痛 齒乃骨之餘,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葯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里,齒齲須灸內庭也。 風池(見中風。) 手三里(見偏風。) 內庭(見屍厥。)鼻血 鼻血者,因於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內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壯。 合谷穴(見偏風。)腦漏 膽移熱於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見目病。)脫頦 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灸風池穴。 風池(見中風。)遺精 書謂有夢精出為夢遺,無夢自遺為精滑。大凡夢遺者,由於相火之強。精滑者,由於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灸法統宜於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三陰交(見痿症。) 腎俞(見痹症。)濁症 丹溪曰:濁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總之腎虛之質,下焦空豁則濕熱阻於精竅,而成赤白濁也。當灸關元,兼灸行間自痊。 關元(見心腹痛。) 行間(見屍厥。)淋痛 滴瀝澀痛謂之淋,急滿不通謂之閉。五淋之別,雖有氣、砂、血、膏、勞之異,然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若小便赤澀,灸其下脘。小便痛瀝,灸其關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極。 下脘(見臌脹。)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溺血 經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是症未有不本於熱者。當灸關元數忙。 關元(見心腹痛。)遺溺 遺溺者,由於中氣虛衰,不能攝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氣未固多有之。總當灸其三陰。若小便頻數者灸大敦,小兒遺尿者灸氣海。 三陰(見痿症。) 大敦(見屍厥。) 氣海(見勞傷。)便血 便血之症,有腸風,有臟毒。如下鮮血,大便燥結,名曰腸風。血色黯濁,大便溏瀉,名曰臟毒。臟毒者灸腎俞,腸風者灸會陽。 腎俞(見痹症。) 會陽(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尻骨節上兩旁,各開寸半亦可。)脫肛 肺與大腸相為表裡,故肺熱則肛藏,肺虛則肛脫。或因腸風痔漏,或因久痢久瀉,或因產婦用力太早,或因小兒叫啼傷氣。總須上灸百會,下灸會陽。 百會(見中風。) 會陽(見便血。)痔瘡 古人論痔,有牝、牡、蟲、血之分。其實皆大腸積熱所致。當灸會陽幾壯,庶冀而安。 會陽(見便血。)泄瀉 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天樞(見勞傷。) 會陽(見便血。)痢疾 古人以赤痢為濕熱,傷於血分;白痢為濕寒,傷於氣分。凡初患赤白痢積者,法當灸其天樞,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腎兩傷者,當灸脾俞,兼之會陽也。 天樞(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脾俞(見痹症。) 會陽(見便血。)傷寒 傷寒者,由冬令傷於寒邪,法當辛散。其誤治也,變為結胸,宜灸期門。若婦人經水適來,邪熱入於血室,晝則明了,夜則譫語,亦灸期門之穴。若飲水過多腹脹者,灸其中脘。餘熱解不盡者,當灸曲池可也。 期門(見咳嗽。) 中脘(見喘症。) 曲池(見偏風。)熱病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當用辛涼之劑。設未效者,當灸上脘。若煩悶者,須灸行間。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瘧疾 瘧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時發為瘧疾。秋風欲入,伏暑欲出,表裡交爭,寒熱成矣。連日發者則淺,隔日發者則深,隔兩日發者則更深矣。諸般瘧疾,法當先灸大椎。痰盛之體,灸其尺澤。日久不已,灸其內庭。按穴灸之,則瘧自遁。 大椎(見勞傷。) 尺澤(見中風。) 內庭(見屍厥。)黃疸 黃疸有五,曰陽黃、陰黃、酒疸、谷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俞是也。 上脘(見勞傷。) 肝俞(見眩暈。) 膽俞(見勞傷。) 脾俞(見痹症。)癲病 經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緣於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灸身柱一穴。 身柱(見咳嗽。)癇症 癇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每灸,日漸自瘥。 百會(見中風。) 上脘(見勞傷。)癩病 癩病,癘風也,俗稱為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脫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宜灸曲池可愈。 曲池(見偏風。)疹病 肌發紅點,有若蚊咬者為熱疹,細粒透顯者為風疹,不透出者為隱疹。隱疹宜灸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谷、環跳。 曲池(見偏風。) 合谷(見偏風。) 環跳(見中風。)痰疾 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為津,行則為液,聚則為痰,上則為涎。其實百病兼痰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見勞傷。)飲食 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運行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若飲食不思,灸其上脘。飲食少減,灸其中脘。飲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樞。食不下、欲乾嘔者,宜灸膽俞穴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下脘(見臌脹。) 天樞(見勞傷。) 膽俞(見勞傷。)調經 月經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後,謂雲不調。女子經水不調者,當灸氣海,兼灸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灸腰俞可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腰俞(見痹症。)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所以經血忽崩。宜灸氣海、大敦二穴。 氣海(見勞傷。) 大敦(見屍厥。)帶下 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說。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脈,以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灸關元數壯。 關元(見心腹痛。)種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沖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漏崩帶下。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或因胞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灸中極為要。 中極(見疝氣。)胎漏 懷胎數月,而經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於勞力損傷,或由沖脈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灸關元自止。 關元(見心腹痛。)產後 產後之痾,莫能盡述,應灸之症,姑略詳之。惡露不行,宜灸中極。惡露不止,宜灸氣海,或灸關元。關元、中極只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準,災害並至矣。 中極(見疝氣。) 氣海(見勞傷。) 關元(見心腹痛。)胞衣不下 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葯罔效者,當灸中極立下。 中極(見疝氣。)驚風 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溫和,面色淡黃,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澤。若閉目、搖頭、額汗、昏睡、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 身柱(見咳嗽。) 曲池(見偏風。)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尺澤(見中風。)疳勞 小兒疳勞之症,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後潮熱。皆因肥甘無節,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並見臌脹。)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癧串、無名腫毒,皆於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灸法秘傳之應灸七十症灸法秘傳之應灸七十症1.中風 。2.屍厥 。3.偏風 。4.眩暈。5.痿症 。6.痹症 。7.勞傷。8.咳嗽 。9.喘症。 10.血症。 11.汗症。12.肺痿 。13.肺癰。14.驚悸怔忡。 15.健忘 。16.陽痿 。17.陰痿。 18.臌脹 19.腫滿 20.瘕。21.癖。22.疝氣。 23.伏梁 。24.奔豚 。25.香港腳 。。26.腹鳴。27.噎膈 。28.反胃。 29.霍亂。 30.頭痛 。31.心腹痛。32.背痛 。33.脅痛 。34.腰痛 。35.耳聾耳鳴 。36.目疾。37.咽喉 。38.齒痛。39.鼻血 。40.腦漏 。41.脫頦。 42.遺精。 43.濁症。 44.淋痛。45.溺血 。46.遺溺 。47.便血。48.脫肛。 49.痔瘡。50.泄瀉 。51.痢疾 。52.傷寒 。53.熱病。 54.瘧疾。 55.黃膽 。56.癲病。 57.癇症。 58.癩病 。59.疹病 60.痰疾。61.飲食 。62.調經 。63.血崩。 64.帶下 。65.種子。66.胎漏。67.產後 。68.胞衣不下 。69.驚風 。70.疳勞。灸前須知一、用灸,審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點其穴,候灸。二、灸法,用生薑一大片,原二分許,將艾絨捏作一團,置於其上點燃。如覺熱難禁,取起另換。每次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根據癥狀或一次,或兩次。三、艾灸注意事項:1、宜密室、溫和無風。孕婦不宜用。2、慎風節食、保精養神。3、宜審輕重。上體及當骨處,灸宜少。下體及肉濃處,灸多無害。三、應灸七十症1.中風中風者,卒然中倒,人事無知,口眼斜是也。方書有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之分。醫之乏效者,必須用灸。或未經療治者,急灸無妨。當其國中之時,先灸百會,或灸尺澤。如口噤者,灸風池。左癱右瘓者,灸風市。如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環跳穴可也。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處。《醫宗金鑒》雲∶直上耳尖頂陷中是也。)尺澤穴(肘中動脈處,即肘彎內橫紋當中,屈肘紋見,《金鑒》雲∶屈肘橫紋筋骨罅中。)風市穴(端立,垂手於股外,中指尖到處。)客主人(兩耳前骨工宛中間,開口即穴處。)環跳穴(在髀樞中,側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環跳穴處。)風池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內。)2.屍厥《金鑒》雲∶屍厥者,類中風之稱也。謂其形厥而氣不厥,口鼻無氣,狀類死屍,而脈自動也。延醫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內庭,又灸行間,不可誤也。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許毛中《金鑒》雲∶外側聚毛中。)內庭穴(足大指內,次指本節前歧骨外間陷中。)行間(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3.偏風偏風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為癱,血虛也。右者為瘓,氣虛也。左癱右瘓者,氣血兩虛也。總宜先灸百會,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攣難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兩手攣痛,臂細無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環跳。按穴灸之,自然卻病。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叉骨縫中。)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銳骨端,按之肉起。)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肩井(肩端兩骨間。)曲池(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4.眩暈眩,目花也。暈,頭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無痰不眩,一曰無火不暈,一曰木動生風,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虛木搖是也。醫者莫分,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獲安全。若未中機,再灸肝俞必驗。神庭(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肝俞(八節下,各開二寸。)5.痿症經曰∶肺熱葉焦發為痿,痿 者,足軟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蓋痿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也。總當先灸足三里,甚則灸三陰。灸法得宜,較湯散為勝也。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到處,股外旁也。膝蓋骨下三寸,在骨外廉兩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鑒》作大筋肉。)三陰(足內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6.痹症痹者,即俗稱為風氣也,症由風寒濕之氣雜合為病。益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氣痹痛,灸環跳,兼灸脾俞、腎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舉,灸尺澤。兩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風市。按圖而灸,庶乎肢體自若耳。脾俞(十脊骨下,各開二寸。)腎俞(十三脊下,各開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鑒》雲∶與臍平。)腰俞(尾尻骨節上間。)7.勞傷五勞者,煩冗勞心,謀慮勞肝,過思勞脾,過憂勞肺,色慾勞損。七傷者,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房勞思慮傷心腎也。至於骨蒸勞熱,藥石乏效者,先灸大椎,並灸膽俞。久嗽勞熱者,灸肺俞。久虛不食者,灸上脘。真氣虛弱者,灸氣海。男子血損者,灸天樞。女子陰虛,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虛損勞瘵,及至形神大憊,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則無救矣。大椎(三節頸項下,第一脊骨上間。)膽俞(第九脊下,各開二寸。《金鑒》雲∶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從寸半之說。)肺俞(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金鑒》雲∶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上脘(臍上五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天樞(臍兩旁,各開二寸許陷中。)膏肓(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金鑒》雲∶正坐曲脊,從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按其中一間空處,是其穴也。)8.咳嗽先賢論咳嗽,以有聲為咳,有痰為嗽,有聲有痰為咳嗽。其初起多因於風寒,延久多成於虛損。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氣促咳逆,覺從左升,易於動怒者,灸肝俞。咳嗽見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間。吐膿者,灸期門。日久成勞者,灸膏肓弗誤。[久嗽肺虛,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身柱(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按其中。)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9.喘症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須灸靈台。行動遂喘急者,須灸氣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猶拔刺耳。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中脘(臍上四寸。)靈台(六節骨下中。)10.血症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11.汗症汗有自盜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為陽虛,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盜汗為陰虛,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澤,可以奏勛。設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12.肺痿絲,形容枯槁。斯症屬虛者多,非肺癰屬實之可比。當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13.肺癰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為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臟而成。法當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14.驚悸怔忡《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15.健忘忘前失後,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願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雖異,皆當灸百會一穴而記憶自強矣。16.陽痿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為真火衰憊,法當灸其氣海。17.陰痿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為陰症也。法宜先灸氣海,再灸大椎。18.臌脹倪氏論臌,有氣、血、蟲、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脹若何?余謂∶臌脹在上,灸於上脘,在中;灸於中脘;在下,灸於下脘,或灸氣海。至若脹及兩脅者,灸於期門。脹及背腰者,灸於胃俞。脹至兩腿者,灸足三里。脹至兩足者,灸行間可也。下脘(臍上二寸。)胃俞(十一節下,各開二寸。)19.腫滿先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脾主水谷,虛而失運,水谷停留,故成腫滿也。後賢分而為四∶一曰水腫,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氣腫,皮濃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曰瘀腫,腫而紅亮,有血縷痕也。以上諸腫,宜灸內庭。如罔驗者,行間、大敦皆可灸之。20.瘕症有七,蚊、蛇、鱉、虱、肉、米,發也。瘕有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其實症者,征也,有塊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灸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樞可耳。21.癖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於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於膂脊腸胃之後。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22.疝氣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是也。時俗統稱為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氣海,繼宜灸中極,或灸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灸大敦有效。中極(臍下四寸。)23.伏梁伏梁者,心積也,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24.奔豚奔豚者,腎積也,發於少腹,上至於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灸氣海,兼灸中極為是。25.香港腳香港腳者,兩腳浮腫而重,濕香港腳也。不紅不腫而痛,干香港腳也。不拘乾濕,皆宜灸風市灸。倘或紅腫,行步艱難,灸大敦穴可愈。26.腹鳴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腸鳴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27.噎膈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為要。28.反胃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營運失職,不能熟腐水谷,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僕雲∶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則灸足三里。29.霍亂霍亂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乾霍亂也。急灸期門可愈。30.頭痛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31.心腹痛真心痛者不可治。今雲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32.背痛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強痛,宜灸身柱則瘳。33.脅痛脅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臨泣可愈。臨泣(從兩目中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34.腰痛腰痛有四,當分灸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虛,灸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灸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灸環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灸命門穴則安。35.耳聾耳鳴《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為腎竅,腎虛耳聾宜灸腎俞,耳鳴宜灸風池。初患者先灸百會為是。36.目疾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其實肝開竅於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障起翳者,當灸臨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須灸腎俞也。上星(從髮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37.咽喉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內庭。喉瘡、喉風者,當灸天突為亟。38.齒痛齒乃骨之餘,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葯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里,齒齲須灸內庭也。39.鼻血鼻血者,因於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內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壯。40.腦漏膽移熱於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41.脫頦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灸風池穴。42.遺精書謂有夢精出為夢遺,無夢自遺為精滑。大凡夢遺者,由於相火之強。精滑者,由於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灸法統宜於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43.濁症丹溪曰∶濁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總之腎虛之質,下焦空豁則濕熱阻於精竅,而成赤白濁也。當灸關元,兼灸行間自痊。44.淋痛滴瀝澀痛謂之淋,急滿不通謂之閉。五淋之別,雖有氣、砂、血、膏、勞之異,然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若小便赤澀,灸其下脘。小便痛瀝,灸其關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極。45.溺血經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是症未有不本於熱者。當灸關元數忙。46.遺溺遺溺者,由於中氣虛衰,不能攝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氣未固多有之。總當灸其三陰。若小便頻數者灸大敦,小兒遺尿者灸氣海。47.便血便血之症,有腸風,有臟毒。如下鮮血,大便燥結,名曰腸風。血色黯濁,大便溏瀉,名曰臟毒。臟毒者灸腎俞,腸風者灸會陽。會陽(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尻骨節上兩旁,各開寸半亦可。)48.脫肛肺與大腸相為表裡,故肺熱則肛藏,肺虛則肛脫。或因腸風痔漏,或因久痢久瀉,或因產婦用力太早,或因小兒叫啼傷氣。總須上灸百會,下灸會陽。49.痔瘡古人論痔,有牝、牡、蟲、血之分。其實皆大腸積熱所致。當灸會陽幾壯,庶冀而安。50.泄瀉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51.痢疾古人以赤痢為濕熱,傷於血分;白痢為濕寒,傷於氣分。凡初患赤白痢積者,法當灸其天樞,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腎兩傷者,當灸脾俞,兼之會陽也。52.傷寒傷寒者,由冬令傷於寒邪,法當辛散。其誤治也,變為結胸,宜灸期門。若婦人經水適來,邪熱入於血室,晝則明了,夜則譫語,亦灸期門之穴。若飲水過多腹脹者,灸其中脘。餘熱解不盡者,當灸曲池可也。53.熱病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當用辛涼之劑。設未效者,當灸上脘。若煩悶者,須灸行間。54.瘧疾瘧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時發為瘧疾。秋風欲入,伏暑欲出,表裡交爭,寒熱成矣。連日發者則淺,隔日發者則深,隔兩日發者則更深矣。諸般瘧疾,法當先灸大椎。痰盛之體,灸其尺澤。日久不已,灸其內庭。按穴灸之,則瘧自遁。55.黃膽黃膽有五,曰陽黃、陰黃、酒疸、谷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俞是也。56.癲病經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緣於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灸身柱一穴。57.癇症癇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每灸,日漸自瘥。58.癩病癩病,癘風也,俗稱為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脫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宜灸曲池可愈。59.疹病肌發紅點,有若蚊咬者為熱疹,細粒透顯者為風疹,不透出者為隱疹。隱疹宜灸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谷、環跳。60.痰疾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為津,行則為液,聚則為痰,上則為涎。其實百病兼痰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61.飲食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營運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若飲食不思,灸其上脘。飲食少減,灸其中脘。飲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樞。食不下、欲乾嘔者,宜灸膽俞穴也。62.調經月經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後,謂雲不調。女子經水不調者,當灸氣海,兼灸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灸腰俞可愈。63.血崩血崩之症,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所以經血忽崩。宜灸氣海、大敦二穴。64.帶下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說。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脈,以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灸關元數壯。65.不孕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沖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漏崩帶下。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或因胞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灸中極為要。66.胎漏懷胎數月,而經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於勞力損傷,或由沖脈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灸關元自止。67.產後產後之,莫能盡述,應灸之症,姑略詳之。惡露不行,宜灸中極。惡露不止,宜灸氣海,或灸關元。關元、中極只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準,災害並至矣。68.胞衣不下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葯罔效者,當灸中極立下。69.驚風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溫和,面色淡黃,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澤。若閉目、搖頭、額汗、昏睡、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70.疳勞小兒疳勞之症,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後潮熱。皆因肥甘無節,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串、無名腫毒,皆於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正面穴道證治百會穴:凡中風、頭風,風癲、角弓反張、忘前失後、氣絕、脫肛、目淚、耳聾,提昇陽氣。上星穴:凡腦冷、鼻塞、腦漏、汗不出、目睛痛。神庭穴:凡頭疼、目眩、出淚、流涕。天突穴:凡喉瘡、喉風、哮喘、氣噎、肺癰、咯血、喉中有聲。上脘穴:凡心腹疼痛,驚悸,痰疾、伏梁、氣蠱狀如覆盆、風癇等征。中脘穴:凡反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下脘穴:凡腹脹堅硬、 癖氣塊、小便赤澀、身體羸瘦。氣海穴:凡男子陽事久憊、婦人經水不調及滯氣成塊狀若覆盆。關元穴:凡男子遺精白濁、臍下冷痛、小便痛澀,婦人赤白帶下、經水不調。中極穴:凡男子奔豚搶心、遺瀝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澀,婦人經水不調、不受胎孕。臨泣穴:足少陽。凡目痛內障、赤白翳、腋腫、脅下痛。客主人(一名上關)穴:凡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期門穴:凡傷寒結脅、咳嗽吐膿、腹膨、霍亂、吐瀉,婦人熱入血室、產後飲食不調。天樞穴:凡夾臍痛沖少腹、赤白痢疾、泄瀉、飲食不化,男子血損,婦人血塊。肩井穴:手陽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曲池穴:凡偏風不遂、兩手拘攣、臂細無力、肘內寒冷而痛。手三里穴:凡手臂不仁、肘攣疼痛、頰頷紅腫、齒痛、瘰 。風市穴:凡兩腿麻木、左癱右瘓、一切香港腳。內庭穴:凡水腫、厥逆、咽喉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齲。行間穴:凡白濁、尿難、腹脹、心疼、咳逆、吐血、煩悶、短氣、手足浮腫、四肢厥冷。大敦穴:凡小腸疝氣、小便頻數、陽上入腹、陰痛偏大、臍腹腫脹而痛、屍厥如死、香港腳紅腫、婦人血崩。背面穴道證治大椎穴:凡勞疾遍身發熱、諸瘧。身柱穴:凡脊膂強痛、咳吐、螈 、發熱。命門穴:凡腰腹引痛、頭疼如破、里急、螈 。肺俞穴:凡傳屍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氣喘。風池穴:凡耳聾虛鳴、脫頷、口噤、頰痛、牙疼並腫。膏肓穴:凡勞傷虛損、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無力。脾俞穴:凡諸般黃膽、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積聚、疾瘧。腎俞穴: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陰痛、身熱、耳聾、目KT 、膝攣、足寒。環跳穴:凡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強直、股痛引肋、不得轉身。會陽穴:凡痔瘡、腸 、兩腎尖痛、久瀉、久痢、陰汗濕癢、脫肛。董氏七十二絕針1.外三關一穴: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外三關二穴與外踝尖聯機之中點。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特效)、肺癌(有奇效)。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紅鼻子(特效)。青春痘、粉刺(效佳)。瘰?(特效)。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效果卓著。2.外三關二穴 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聯線之中點。3.外三關三穴 為外三關二穴與膝蓋外側聯機之中央點4. 雙龍一穴: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脛骨外側骨陷中。解剖位置:外側腓腹皮神經、肺支神經。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頭炎。5.雙龍二穴 一穴下6分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頭炎6.雙靈一穴: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橫紋中央(四縫穴)內側二分半處。解剖位置:固有掌指側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腎分支神經。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以三棱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雀塤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7.雙靈二穴穴位: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橫紋正中央偏外側二分半處。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以三棱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雀塤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8木靈穴穴位:掌面無名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間之橫紋中央點偏外側二分半處。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枝、肝之神經。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兩?痛、膽囊炎、膽道蚵蟲症。痿症、半身不遂。以三棱針刺出黃白色液體、或刺出黑血均效。9.婦科五穴之一穴:手背大拇第一節外側,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計五穴。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子宮神經、六俯神經。主治:子宮癌、於癌瘤、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產後風症(月內風症)。10. 婦科五穴之三穴1111 婦科五穴之四穴1112. 婦科五穴之五二穴1113..婦科五穴之五穴1114.木火四穴一穴 穴位:手背食指第二節、三節間橫紋正中央處。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心臟及肝分支神經。主治:半身不遂、(木火二穴曾用於治療高棉總統龍諾元帥之半身不遂奇效)腿痛、中風後遺症、草鞋風。三棱針淺刺出血奇效。注意與禁忌:木火四穴效果迅速,通常叫針一次以不超過五分鐘為原則。連續取用五日後,限用三分鐘。二 三 四穴 分別在3 4 5 指上位置同上18.八關穴之3穴1 穴 . 2 穴 穴位:手背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內側五分下二分半處(1穴)。 偏外側5分(2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經皮下淺枝、心肺及肝分支神經、腎神經。主治:中風、半身不遂(可配正會);腦貧血、耳鳴。交叉取穴與下向上刺19.八關穴之 4穴:手背中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內側五分下二分半處。解剖位置:正中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肝之神經。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臂不舉(特效)、腿痛(特效)耳鳴、痿症、五十肩20下高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二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五分)上一寸半為下高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經淺枝、尺骨神經分枝、腎腦神經。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21.上高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二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五分)上五分為上高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經淺枝、尺骨神經分枝、腎腦神經。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22.中白穴22(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下。(上一寸為中渚穴,有人誤以中白穴乃中港穴,實為錯誤)。解剖位置:手背靜脈網,尺骨神經動脈,與手背分枝、腎分支神經,(又稱機動神經)。主治:急慢性腎孟(腎)炎、膀恍炎、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氣(特效)23骨關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掌朝上,當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外側五分,腕豆骨下是穴。亦節食指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肺支神經。主治:坐骨神經痛(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壓迫神經痛(骨刺)十二指腸炎、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24.木關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掌於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內側五分處。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肝膽神經。主治:腰痛(特效)心悶、兩?痛、黃疸病、坐骨神經痛、腿痛、腹膜炎、全身關節痛(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25腕順一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背小指掌骨外側下緣,手腕橫紋下一寸五分處。解剖位置:此處為小指外轉筋、有腕骨背側動脈與支脈、尺骨神經、腎分支神經。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孟炎、膀恍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26.腕順二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背側面,當小指掌骨外側下緣,手腕橫紋下二寸五分處。解剖位置:此處為小指外轉筋、有腕骨背側動脈與支脈、尺骨神經、腎分支神經。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孟炎、膀恍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27.三叉一穴22(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解剖位置:橈骨神經淺枝,肺分支神經、腎之副神經。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經痛(有卓效),眉棱骨酸、脹痛(特效),視神經萎縮,半身不遂,痿症。28三叉二穴2229.三叉三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解剖位置:尺骨神經手背枝,腎之神經。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經痛(特效),長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水腫(特效)。30.靈骨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解剖位置:淺層分布手背靜脈,曉骨神經淺枝。深層分布正中神經的固有掌側指神經、肺支神經、心及腎神經。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狹心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孟炎、大小腸炎、面斤、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各種手術麻醉,靈骨穴配心靈穴後通電。治療久年胃病、胃潰瘍配大白穴、中白穴。注意與禁忌:孕婦禁針。因此穴有收縮子宮之作用、孕婦針之有流產之虞。31.心靈一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32.心靈二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二寸五分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33.心靈三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三寸五分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34.肝靈一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肝靈三穴(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三寸)直上六寸解剖位置: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分布前骨、間動脈靜脈和正中神經。肝之神經、腎之神經。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兩?痛、血癌症(白血球過多或過少)、脾腫大、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35. 肝靈二穴3336..肝靈三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三寸。解剖位置: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分布前骨、間動脈靜脈和正中神經。肝之神經、腎之神經。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兩?痛、血癌症(白血球過多或過少)、脾腫大、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痛。37.地宗穴44 亦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描述穴位:在人宗穴(在上臂脈骨內緣與脈二頭肌間之陷處,肘窩橫紋上三寸五分。)上三寸處。即肘窩橫紋直上六寸五分。解剖位置:在頭靜脈後,有迴旋上膊動脈、腋窩神經、心之支神經。主治:能使陽症起死回生。腦溢血之急救穴,針下立解。心臟。心臟麻痹、心絞痛之急救針。治半身不遂、心臟性喘息、肝昏迷、手腳麻痹、動脈硬化、胸痛背痛、呼吸困難、腦血管阻塞等症。38..肩中穴44穴位:肩峰穴(在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五分處。)直下二寸、肱骨上。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二寸半處解剖位置:此處為三角肌中央下緣、有上膊動脈、頭靜脈,心之分支神經。主治:膝酵鷏`炎(特效)、膝誧廑芊]特效)、皮膚病(頸項皮膚病及殿部皮膚病有特效)、小兒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進、肩痛、五十肩、流鼻血、血管硬化、瘰?(特效)。腰痛。(肩中穴配通天穴、通關穴、建中穴、腎關穴治全身關節炎、尿酸性關節炎、遊走性風濕39.正脊一穴穴位: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橫紋直上二寸為正脊一穴解剖位置:肝副神經、心之副神經、脊椎神經。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症、僵直性脊椎不能彎曲症、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慢性腎盂炎。40.正脊二穴44(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正脊一穴(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橫紋直上二寸)直上二寸處,在肱骨上。解剖位置:肝副神經、心之副神經、脊椎神經。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症、僵直性脊椎不能彎曲症、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慢性腎盂炎。41正脊三穴44(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正脊一穴(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橫紋直上二寸)直上四寸處在肱骨上。解剖位置:肝副神經、心之副神經、脊椎神經。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症、僵直性脊椎不能彎曲症、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慢性腎盂炎。42三神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44經絡系統:董氏針灸描述穴位:手臂肱骨之外側,肘尖直上一寸五分解剖位置:腎之副神經、肝之副神經、肺分支神經。主治:腎盂炎、蛋白尿、陽萎、早泄、腰酸、腰痛、腎結石痛、口乾、喉炎、支氣管炎、老人咳嗽。腎之補穴。(三神穴三針同時下針,效果神速,為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43.三神二穴44(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手臂肱骨之外側,肘尖直上一寸五分的上一寸。去肘尖二寸五分。解剖位置:腎之副神經、肝之副神經、肺分支神經。主治:腎盂炎、蛋白尿、陽萎、早泄、腰酸、腰痛、腎結石痛、口乾、喉炎、支氣管炎、老人咳嗽。腎之補穴。(三神穴三針同時下針,效果神速,為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44.三神三穴44(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手臂肱骨之外側,肘尖直上一寸五分的上二寸。去肘尖二寸五分。解剖位置:腎之副神經、肝之副神經、肺分支神經。主治:腎盂炎、蛋白尿、陽萎、早泄、腰酸、腰痛、腎結石痛、口乾、喉炎、支氣管炎、老人咳嗽。腎之補穴。(三神穴三針同時下針,效果神速,為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45穴位:肩峰穴與雲白穴聯機之中央點。肩峰穴-在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五分處。雲白穴-在上臂肱骨後緣,肩中穴內二寸處。解剖位置:有鎖骨上神經、腋窩神經、肺分支神經、心之分支神經。主治:小兒麻痹(特效)、腦出血、腦血栓之後遺症(半身不遂)特效、手臂麻痹、大腿內側疼痛、麻痹(特效)。(治療中風後遺症中,對於患處手臂不能動彈,五指不能伸屈者,連續針五次左右即能運動自如,不楓O董師七十二絕針之一。)46.三靈一穴44(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位於肘窩橫紋(即十四經尺澤穴)之上方,即肘窩橫紋上五分處。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經淺枝、心之支神經、撓骨神經、肺分支神經。主治:急性心臟麻痹(奇效)、心絞痛(特效)、胸悶(下針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臟缺氧呼吸困難。(用三棱針淺剌或點剌出黑血神效,點出紅血47.三靈二穴44(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位於尺澤穴外五分橫紋上。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經淺枝、心之支神經、撓骨神經、肺分支神經。主治:急性心臟麻痹(奇效)、心絞痛(特效)、胸悶(下針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臟缺氧呼吸困難。(用三棱針淺剌或點剌出黑血神效,點出紅血48三靈三穴44(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位於尺澤穴內五分橫紋上。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經淺枝、心之支神經、撓骨神經、肺分支神經。主治:急性心臟麻痹(奇效)、心絞痛(特效)、胸悶(下針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臟缺氧呼吸困難。(用三棱針淺剌或點剌出黑血神效,點出紅血亦有卓效。)49.穴位:三聖一穴在腳底正中央點處(往足跟方向)往前上一寸。即十四經湧泉穴後一寸。解剖位置:腳底神經分枝、心之神經、腎之副神經、腦神經。主治:高血壓(特效)、低血壓過高症(特效)、腦溢血、腦血栓症。50.三聖穴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在腳底正中央點處,即十四經湧泉穴後二寸(往足跟方向)解剖位置:腳底神經分枝、心之神經、腎之副神經、腦神經。主治:高血壓(特效)、低血壓過高症(特效)、腦溢血、腦血栓症。51三聖穴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描述穴位:三聖三穴在腳底正中央點處(往足跟方向)往後一寸。即十四經湧泉穴往足跟方向後三寸。解剖位置:腳底神經分枝、心之神經、腎之副神經、腦神經。主治:高血壓(特效)、低血壓過高症(特效)、腦溢血、腦血栓症。52.木黃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SPAN>88描述穴位:在其黃穴直下三寸。其黃穴在明黃穴(在大腿內側之正中央。)下三寸。解剖位置:大腿神經前皮枝、膽總神經、脾之神經、肝神經。主治:黃膽病,膽囊炎、脾腫大、脾臟炎、白血球減少症及明黃穴主治各症。又為骨刺特效穴。木黃、其黃、明黃、天黃四穴除木黃外又稱為上三黃穴。53.金營上穴(董民七十二絕針之一)88描述穴位:在中九里穴上二寸,向外橫開五分處。解剖位置:肺之神經、心之分支神經、外側大腿皮神經。主治:藥物中毒、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全身痛之止痛,各種急症之急救。金營上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54金營下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描述穴位:在金營上穴(在中九里穴上二寸,向外橫開五分處)直上二寸。解剖位置:外側大腿皮神經、肺之神經、心之支神經。主治:藥物中毒、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全身痛之止痛,各種急症之急救。金營下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針55火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穴位: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三寸。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脊椎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腦神經、腎分支神經、坐骨神經。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經痛(特效)、頸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後腦部挫傷、腦神經痛、項緊痛、偏頭痛、胸悶、腎臟炎。痔瘡(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火府、火梁、火昌三穴在臨床上同時取穴、效果顯著。56火梁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穴位:當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七寸處是穴。即火府穴下四寸處。亦即「十四經」之殷門穴一下寸處。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脊椎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腦神經、腎分支神經、坐骨神經。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經痛(特效)、頸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後腦部挫傷、腦神經痛、項緊痛、偏頭痛、胸悶、腎臟炎。痔瘡(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火府、火梁、火昌三穴在臨床上同時取穴、效果顯著。57火昌穴位:在火梁穴(當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七寸處是穴)下三寸。即在後腿橫紋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脊椎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腦神經、腎分支神經、坐骨神58.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內橫開二寸,距臀橫紋二片寸。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肝之副神經.脾之神經,閉鎖神經。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腰痛有背痛、頭痛、肝炎、疵氣、持瘡、經痛、攝護腺腫大、骨刺、便秘、腹瀉、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風濕開節炎,冠心症(特效)。59.木樑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穴位:在木府穴直下四寸。即火梁穴向內橫開二寸。木府穴在火府穴(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內橫開二寸,距臀橫紋二片寸。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肝之副神經.脾之神經,閉鎖神經。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腰痛有背痛、頭痛、肝炎、疵氣、持瘡、經痛、攝護腺腫大、骨刺、便秘、腹瀉、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風濕開60木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穴位:在火昌穴(後腿橫紋正中央直上四寸)向內橫開二寸,距膝橫紋四寸。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肝之副神經.脾之神經,閉鎖神經。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腰痛有背痛、頭痛、肝炎、疵氣、持瘡、經痛、攝護腺腫大、骨刺、便秘、腹瀉、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風濕開節炎,冠心症(特效)。三棱針點刺出黑血立即見效。61.三靈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穴位:膝窩橫紋正中央(部「十四經」之委中穴)直上一寸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心之神經、肺之支神經、坐骨神經。主治:後腦頭痛、項緊痛、肩痛、背痛、胸痛胸悶(特效)、冠心症(特效)、坐骨神經痛、腰痛、腿酸、腿脹痛、抽筋(特效)。偏頭痛、腦神經痛、久年頭痛。以三棱針點刺青筋出血立即見效。62.三靈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描述穴位:膝窩橫紋正中央(部「十四經」之委中穴)直上二寸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心之神經、肺之支神經、坐骨神經。主治:後腦頭痛、項緊痛、肩痛、背痛、胸痛胸悶(特效)、冠心症(特效)、坐骨神經痛、腰痛、腿酸、腿脹痛、抽筋(特效)。偏頭痛、腦神經痛、久年頭痛。以三棱針點刺青筋出血立即見效。63.三靈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88描述穴位:膝窩橫紋正中央(部「十四經」之委中穴)直上三寸解剖位置:後大腿神經、心之神經、肺之支神經、坐骨神經。主治:後腦頭痛、項緊痛、肩痛、背痛、胸痛胸悶(特效)、冠心症(特效)、坐骨神經痛、腰痛、腿酸、腿脹痛、抽筋(特效)。偏頭痛、腦神經痛、久年頭痛。以三棱針點刺青筋出血立即見效。64.神耳上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上緣、距內側1/3處。解剖位置:耳大神經、枕小神經、肺之神經、肝之神經。主治:各種急性病症之急救、心臟麻痹(特效)、心臟病發作之急救、頭痛、頭琛⒀灒ㄌ匭ВI吐、肝機能衰竭、四肢無力、虛脫症、休克腦貧血、腦溢血等症之急救。膽固醇過高之頭暈、胸悶(特效),胸背痛、高血壓,腰痛、暈車、暈船。神耳上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65神耳中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耳廓背面中央偏內側二分處。解剖位置:肝之神經、心之神經。主治:各種急性病症之急救、心臟麻痹(特效)、心臟病發作之急救、頭痛、頭昏、眩暈(特效)、嘔吐、肝機能衰竭、四肢無力、虛脫症、休克腦貧血、腦溢血等症之急救。膽固醇過高之頭暈、胸悶(特效),胸背痛、高血壓,腰痛、暈車、暈船。兼治肝硬化。突發性耳聾。神耳中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66神耳下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下緣、距內側1/3處。解剖位置:腎之神經、肝脾神經。主治:各種急性病症之急救、心臟麻痹(特效)、心臟病發作之急救、頭痛、頭昏、眩暈(特效)、嘔吐、肝機能衰竭、四肢無力、虛脫症、休克腦貧血、腦溢血等症之急救。膽固醇過高之頭暈、胸悶(特效),胸背痛、高血壓,腰痛、暈車、暈船。兼治腎臟炎、腰脊痛。子宮下垂。神耳下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67外耳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金耳穴(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上三分偏外側二分。解剖位置:腎之神經、肝之神經主治:心律不整、心悸、中風昏迷之急救、頭痛、低血壓過高、頭暈、頭昏眼花。餘下的5穴,因原帖中無,故缺之!以下由醫!學!網!友添加:68.土靈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通胃穴直後一寸。解剖:大退神經、脾神經、肝之神經。取穴:當通胃穴向後橫開一寸處是穴。主治:惡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症)、血癌(白血球過多或過少症),急救用。69.水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火府穴向內橫開二寸,距臀橫紋三寸。解剖:後大腿神經、肝之副神經、脾之神經、閉鎖神經。取穴:當火府穴向內橫開二寸處是穴。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頭痛、肝炎、疝氣、痔瘡、經痛、骨刺、便秘、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風濕關節炎、冠心症(特效)。針法:直針一寸五分至三寸。原載於愛愛醫網針灸秘傳十八絕招一、身柱妙用部位:在脊椎正中線上,於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間凹陷處取穴。採取坐位,俯首取穴。針法:用1.5寸28號針(長4.5cm,直徑0.32mm)對準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針尖下邊有抵抗,針尖達到脊椎骨膜上邊為度。如果針下空軟,那是針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誤入胸膜則有發生氣胸的危險。針進到應刺的深度則停止,使針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針20分鐘至30分鐘。起針時先動搖針柄,感到針體鬆動時以不緊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壓住片刻。作用:(一)增加強壯1.先天不足或後天虧損者;2.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者;3.多次針灸不效者。(二)預防感冒1.冷天、大風天外出以前針之;2.感冒流行發生季節;3.同室的人有感冒時;4.經常好感冒的人。(三)抗高燒1.感冒高燒至39℃者,針後半小時汗出燒退,輕鬆愉快。2.常發低燒者。(四)小兒疾患小兒疳疾、驚風、便溏、蟲積。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鐘,每日1次。連續3—7天。病例舉要:1、高燒1984年,光明函授大學召開籌備會議時,夜間一代表突發高燒,為針身柱穴。半小時後,周身大汗而燒退。2、感冒遼寧中醫學院一教研室,4位教師,經常感冒。每人針身柱3次,從此竟不再感冒。因此,針刺身柱穴對預防流行感冒,多次實驗有效。二、針刺後遺痛有一種病人主訴:周身某處作痛,視之皮膚如常,其痛處恰在穴位上。問其原因由於針灸後所發生。詢問原治療醫生,針處既然沒有改變,醫生也無法解決也不能算做治療失誤,但患者確實疼痛。我的治療方法很簡單,在發生疼痛穴位的相對處針之。例如內關痛針外關,陽陵泉痛針陰陵泉,如果兩穴對得準確無不應針而愈。無以名之,故名為「針灸後遺痛」。病例舉要:王XX,女,50歲,家庭婦女主訴:左手腕內側有——小塊疼痛,由於怔忡失眠,醫生曾作針灸,病癒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擾日常生活。曾去詢問原治療醫生,無法解決。針處既無紅腫,醫生也無責任,但其疼不止,服藥無效。我試用相對繆刺而愈。類似這樣的病例不勝枚舉。三、大接經《內經◎海論》中敘述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絡分布周身各處,上懸貫於腦,內聯於臟腑,暢氣血往來,各經保持相對的平衡,自然無病。經絡不平衡,人就會生病,經過針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經的針刺方法。具體做法是,只用一根l寸長的28號針,每次只針一側,針刺十二經的原穴和絡穴,依照經絡循行的順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針。每次只針一側,下次針另一側。共針4次,久病則由原穴到絡穴,新病則由絡穴到原穴。(一)由原穴到絡穴肺原[太淵]——大腸絡[偏歷]——胃原[沖陽]——脾絡[公孫]——心原[神門]——小腸絡[支正]——膀胱原[京骨]——腎絡[大鐘]——心包絡[大陵]——三焦絡[外關]——膽原[丘墟]——肝絡[蠡溝]。(二)由絡穴到原穴肺絡[列缺]——大腸原[合谷]——胃絡[豐隆]——脾原[太白]——心絡[通里]——小腸原[腕骨]——膀胱絡[飛揚]——腎原[太溪]——心包絡[內關]——三焦原[陽池]——膽絡[光明]——肝原[太沖]。案例舉要:劉X,男,40歲,某設計院會計師主訴:近3個月來,四肢倦怠,飲食減少,睡眠不安,周身無力,大便秘,小便澀少,經治不愈,而且日漸加重。近來並出現早泄、遺精。診見: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舌潤無苔,神情寞落,六脈沉細,右關左尺,尤為明顯。辨證:脾胃兩虛。睡眠不安,尿澀早泄,病原肝腎俱虧。宜用針刺補法。取神門以治心,太溪以補腎,足三里健胃,三陰交助脾。久治不效,脈更無神。改用大接經由原到絡,由絡到原各2次。逐漸好轉,再針前述各穴5次,面色紅潤,精神旺盛,飲食增加,二便通暢,遺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氣足,而病痊癒。四、腰痛針術人身的經絡都是前後呼應,左右相通。任脈為前正中線,相對督脈脊椎正中線,腎經對華佗夾脊(今名脊穴),胃脈對膀胱第一行,肝、脾對膀胱第二行,手足六經亦前後相應。所以繆刺取穴,往往速效。治療腰痛繆刺法:在腰痛部位,用手按壓找出最小而最痛的部位,如大面積一片疼痛而找不到最小痛點的不適用此法。找好痛點,以最痛處一點塗以標記,再找到命門穴為計算總穴。例如最痛點在命門左15厘米,再下6厘米。讓病人仰卧,量臍左15厘米再下6厘米處腹部針入1.5寸,恐痛點對得不準,將針刺入,提出1/2,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針。讓病人翻身俯卧,按壓痛點消失,腰痛即愈。命門部位:俯卧位,在脊椎正中線上,於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與臍相對,然而練氣功的人則臍向下移少許。此法頗有立見功效之妙,但找痛點要准,與腹部痛點相對處要准,針刺要准。掌握三準,應手而愈。病例舉要:夏XX,男,45歲,某工廠司機患腰痛9個月,俯仰維艱,行步腰椎不敢活動,痛苦很大,不能工作。各處治療,服藥280多付,西藥也不少,針灸70多次,其痛不止,焦躁萬分。診見痛苦病容,面色微暗,精神不振。舌潤微黑,脈來沉遲、兩尺無力。診為腎經虛寒之所致。讓其俯卧,指頭大痛點在命門左3厘米,指壓時其痛難忍。畫一記號,讓其仰卧,翻身時十分吃力。針臍左3厘米,把針提出1/3向前後左右探刺已畢,讓其翻身,兩腳踏床面竟能抬腰離床5、6厘米,口中連呼「輕快」,俯卧再按其痛點已消失。當時行走俯仰均未覺痛,大喜而去。第二天來複診,自己開車來的,滿面笑容說:「休息9個月,現在上班了。只覺腰部稍微不適,疼痛全無。」壓其痛點,略有微痛,又依法針刺而痊癒。五、截根療法(一)適應症該法適應於瘰癧,乳腺增生,髮際瘡,痤瘡,癤腫纏綿不愈,此愈彼起,蕁麻疹。(二)針法找穴:以乳頭為標誌。用捲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頭,橫拉至右乳頭,鬆開左乳頭捲尺,將捲尺向右肩上伸,過頸部而從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頭為止。將兩乳頭的捲尺比齊,把捲尺由頸前向背後下垂,捲尺盡頭是穴。因病人肥瘦而異,其穴約當肝俞附近。女人乳兒後乳房下垂者,從氣戶穴直下以第五肋間為準。針具:用直徑1毫米2寸長的針,高壓滅菌消毒待用。無此設備條件,用75%的酒精浸泡30分鐘亦可。針法;找准穴位,嚴密消毒,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針向穴處微斜15度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間,病人亦不甚痛。留針20分鐘,病重者可留30分鐘,隔3天再針,以痊癒為度。病例舉要1.乳腺增生曹X,女,25歲,遼寧省本溪縣某校教師發病已數月,兩乳各有硬塊如鴿卵大兩塊,按之有壓痛。飲食減少,形體消瘦,面色黃白,精神萎靡,食慾減退,睡眠不安,心情憂鬱,六脈無力,兩關脈尤甚。經服藥不效。用截根法8次,增生的硬塊已消失,食慾增進,睡眠良好,精神煥發,由此痊癒。2.痤瘡馬XX,男,某大學學生,25歲,面部痤瘡特多,連綿錯落,日漸增長,精神與面部均感不適,經治不愈。用截根療法,4次痊癒。面部光潔,神采奕奕。六、痛點止痛法針灸的繆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選好病側的穴位而針其健側的同名穴,效果較好,是調整經絡平衡的治療方法。「痛點止痛法」是專為治療小面積疼痛的一種止痛方法。周身不論何處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於直徑1厘米以內的小範圍疼痛。該法操作簡便,效果迅速,能夠達到針入病除。具體做法是用30號1寸針1支,在其痛點的相對側快速刺入,其痛無不應針而止。例如痛處恰當內關,可針外關;痛處恰當陽陵泉,可針陰陵泉。頭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這種刺法。也有不很明顯的相對處,如頭頂部有痛點,由於頸項的關係,不可能兩側相對。比如痛點適當前頂,可針廉泉,如痛點在百會,即無相對處。還有關節部如「網球肘」的痛點下面是肘關節,肉少骨多,不容易找准相對點,其效較差。然而這僅是極少的局部。周身各處絕大多數可以找到絕對的對立面的。這種方法最為簡便,可以「應針取效」甚至不必留針,點一下子,疼痛如失。病例很多,不暇枚舉。1993年門診來一頑固性前額局部痛的小兒,痛3個月,各處治療花費1000多元無效。經用此法針後即愈,僅用10元挂號費而已。七、快速降壓該法對凡屬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繼發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繼發的對降壓的作用也非常明顯,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壓的疾病不愈則高血壓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壓下降而減少其痛苦而已。針灸穴位:在八會穴中「血會膈俞」,為針灸界眾所周知。膈俞降壓法操作簡便,只要找准穴位,雙側各埋1號皮內針1支,穴位找准,血壓應針而降。冬季可埋5天,夏季因洗澡頻繁可埋3天。起針後間隔1天,繼續埋針。操作方法:找好膈俞穴,皮膚消毒,用小鑷子夾起皮內針,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緊穴旁皮膚,將皮內針由膈俞穴中間向脊椎方面橫刺,皮內針刺入在表皮以內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針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針刺入後,剪膠布兩塊,一小一大,大者不過如指甲大,小者先貼在皮內針柄的下面以免針柄接觸皮膚,然後將大塊貼在小塊膠布和皮內針上,壓平即可。皮內針如刺過真皮,患者會感到疼痛。針入以後應醫手指在針上按壓,如患者說疼即宜起出重新按常規小心針入。膈俞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當督脈至陽穴旁開1.5寸處取穴。眼針肝區降壓法:眼針八區十三穴,已有專書,且許多針灸書及中、外針灸雜誌報道很多。在這裡僅介紹眼針降壓的經驗。中醫說「肝藏血」「人卧血歸於肝」「肝開竅於目」闡述肝經和血液的密切關係。以眼針肝區降壓,效果最快。測量血壓,如果高於正常範圍,血壓計不必取下,即在眼的雙肝區各刺一針,即再量血壓,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壓針法很多,我曾經提出降壓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內針和眼穴肝區為最快。高血壓屬於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壓數十年而不愈。經驗告訴我們,一時性降壓很容易,完全徹底治癒很難。還有的病人患頑固性高血壓,用什麼方法也不見下降,這種病人雖占極少數,在臨床中也有時遇到。八、失眠特效穴失眠是一種極痛苦的疾病,對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夜間越失眠,白天越打盹,日久不愈,形成惡性循環,發生神經衰弱症。面色無華,精神萎靡,飲食乏味,頭暈頭痛,記憶減退等一系列癥狀,令人苦惱。醫治的方法,以及時治療為好。針灸治失眠的穴位:大椎,陶道,神堂,連續使用,療效較好。另一處方針刺安眠穴,不效時可在安眠穴埋皮內針。大椎定位:正坐低頭,在後正中線上,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約與肩平。陶道定位:俯卧,或正坐低頭。在後正中線上,於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神堂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脈神道穴旁開3寸處。安眠定位: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停止部顳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處。左右計二穴。九、治腦三穴穴在啞門穴直下髮際中為治腦一穴,再下一橫指為治腦二穴,再下一橫指為治腦三穴,用28號針可刺入一寸。主治:一切腦系疾病,頸強作痛,中風失語舌強。失語的原因,發音有唇、齒、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無改變則在喉,可針啞門,但啞門穴之上為延髓,觸碰延髓有危險。治腦三穴的第一穴在後髮際距延髓較遠,無刺傷延髓的危險。治腦一當第二頸椎,治腦二當第三頸椎,治腦三當第四頸椎,再下一橫指當第五頸椎,再下一橫指為第六頸椎,再下則為崇骨;橫向第二頸椎兩邊為天柱、翳風,左右共5穴謂之縱橫十穴。十、翳風治牙疼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風穴所治的僅限於齒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由藥物治療的合併症。有齒根骨膜直接受衝撞,或常吹樂器,常含鐵釘,常咬絲線等外傷性的;有細菌由齒髓侵入齒根骨膜傳染性的。癥狀是有的化膿有的不化膿,疼痛同樣是自發的,但不帶發作性,是連續的痛。在敲打牙齒時,疼痛就更加劇烈,這是與齒髓炎不同的一點,也是齒根膜炎的特徵。齒根膜炎,中醫叫風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針下關,頰車,也有針合谷或足三里、內庭的,雖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針入以後需要留針十幾分鐘或更長時間才能止痛,而針翳風穴,有針入痛止立竿見影的效果。翳風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後方,當下頜角與乳突之間凹陷中取穴。以手壓穴則覺耳孔中有牽引性微痛是穴。針法:用28號1.5寸針向前下方直刺入1寸,並作輕度旋捻以增強針感。疼痛已止,可立即起針,一般的病人心理希望多留一些時間。實際如針入而牙痛不止時可以久留,此穴針入立即止痛,久留與不留是一樣的。十一、首尾循經治疔毒疔毒是一種由感染而發生的外科疾病,多發生在露出衣服外邊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位各經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人有的生在腳指上、面部。初起只是一個小紅點,逐漸發生疼痛,伴有噁心、心鬧、頭暈等癥狀,血常規檢驗則白細胞增高。驗疔的方法,是用黃豆一個,放在嘴裡咀嚼,如果品出有黃豆的腥味則不是疔毒,若嚼時並沒有黃豆的腥味甚至是甜味,那就證明是疔毒,可以把嚼爛的黃豆吐出來敷在疔毒瘡面。治療的方法,以針刺為最快。因為不論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經的起止穴位或接近起止穴的各經起止鄰近穴。判定是哪一經,則針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發生在起端穴則針其止端穴,發生在止端穴則針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針入以後,疼痛立止,噁心、心鬧、頭暈等癥狀立即消失。20分鐘後再檢驗白細胞則恢復正常值。還有在疔毒所起處有淋巴管發炎,一般叫做起紅線。紅線也是與經絡走行一致的,所以章太炎說「經絡就是淋巴」。治療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針刺,用粗針或三棱針在淋巴管的前進的末端扎一針,擠出黑色的血液,其所謂紅線自然消失。如果從發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針,並擠出少許黑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復得更快。病例舉要張XX,女,19歲,學生忽然在面部起一個紅點,遂即發燒,心鬧,頭暈,噁心,似欲嘔吐,而面部的紅點灼熱作痛。面赤舌黃,脈來沉數,右關尤為明顯。視其面部有黃豆大紅點恰在地倉穴上,病名「鎖口疔」雖非在胃經的起穴,但是距起穴很近的第四穴,急針胃經的止穴歷兌,針後噁心、頭暈等癥狀消失。20分鐘後再次檢驗血常規,白細胞由第一次檢驗時12000變為7000,疔毒已漸愈。翌日複診,一切癥狀消失,只在生疔毒的地倉穴尚且有痕迹可見。一般在數日後完全恢復。十二、四縫穴的效驗四縫穴在手指食、中、名、小4個指頭的第一、二指節橫紋中,通於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5個經。手指為神經終末反應靈敏,治病的療效很好。主治:小兒疳疾,氣管炎,蛔蟲,消化不良,身體羸瘦,發育不良均有特效。針刺方法:穴位皮膚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幾下,然後在第一指節上邊以指捏住,術者則由指根向前推捏,用26號針刺入穴上,當即有白粘液隨針而出,擠凈擦乾。每隔4天一次,一般4—5次可愈。針後白色粘液漸少,即是好的現象,白粘液漸消失,而針出血液則痊癒。患兒面黃肌瘦,頭髮打縷,食欲不振,視其腹部微脹而捫之有青筋或硬塊,是為疳疾。一般針一次即食慾旺盛,數次痊癒。用該法治小兒疳疾,效果極好。對成年人形態消瘦,食欲不振,體重達不到正常標準,依法針之,效果顯著。對哮喘亦有良效。手指感覺靈敏,人多畏痛拒針。對成年人作解釋勸服,兒童則由其父母強行使之針刺,有的哭鬧拒針,須數人幫助施術。針孔由初針幾次擠出白粘液而變為出血,即痊癒的象徵。病例舉要:1.疳疾李XX,男,7歲發育不良,面黃肌瘦,食欲不振,頭髮打縷,肚大筋青,是為疳疾。針其四縫穴4次,逐漸飲食增進,精神旺盛,舉動活潑。其父半開玩笑地說:「孩子好了,能吃飯,我們受其影響,也食慾旺盛,這可費糧食了。」他雖是玩笑,也是事實。獨生子女為家庭的寶貝,由面黃肌瘦,食欲不振變成能吃能喝,精神活潑,父母一高興,自然也食慾旺盛。2.氣管炎孟XX,男,57歲,某工廠經理患氣管炎多年,冬天嚴重,有時夏天也發作,久治不愈。針四縫穴擠出白粘液不少,但每次逐漸減少,咳喘亦隨之減輕。計針8次痊癒,迄今數年一直未發作。十三、皮內針十法皮內針最初只用它調整經絡,我們臨床使用多年,積累經驗計有以下十種使用方法:1.調整經絡,初用測定香,以後用儀器測定,調整平衡。在50年代我曾經用經絡現象來預測生死的實驗。即住院病人,瀕於死亡,已通知其家屬作精神準備者,前後計有6人,男3女3。其中有的十二經脈在儀錶指針讀數最小者並有數經為零,而氣血尚存;有的十二經均很低,只有數經較好但氣血為零;結果前者均轉危為安,而後者皆死亡;說明人身以氣血為主,經絡為氣血的循環路,此說頗可研究。2.一度凍瘡,紅腫癢甚。在瘡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內針。數日痊癒。3.疼痛不止,針刺無效時,可在痛點埋皮內針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讓病人站立,身體隨便向前後左右扭動,在感覺最痛之處埋皮內針,可以止痛。4.針刺療效不鞏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內針,有助於療效時間之延長。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時,可在安眠穴埋皮內針。6.小兒尿床。取雙側三陰交穴。一針由下往上刺,一針由上往下刺,兩針刺入方向顛倒,則療效覺佳。7.婦人產後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內針一支,每天用手按壓多次,可促進乳汁的分泌。8.眼針穴用皮內針埋藏,可延長其療效。9.減肥在雙聽宮穴內側耳垂中間各埋皮內針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壓多次,平常感覺飢餓時以手按壓數分鐘即不覺飢餓。在每次飯前手壓5分鐘。10.單純膝關節疼痛,在膝上2寸的範圍內,用手指遍壓,在最痛處埋皮內針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壓無痛點時則不宜使用。病例舉要陳XX,男,8歲因打冰螺旋,冰忽塌落,驟然驚嚇,夜不成眠,連續六七天不能合眼。服藥無效,在安眠穴埋皮內針左右各一支,當夜即能安睡。十種皮內針療法均有病例,不暇一一列舉。十四、甩針掛鉤療法面癱初起,不超過兩周的容易治癒。病程越久治癒的機會愈少。病程過久的則形成倒錯現象,看不出哪一側是病側,更覺難治。對初診病人作下關試驗,可知預後良否。其方法比較簡便,即在患側下關穴針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為陰證(-),能達到應刺的深度為陽症( )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為上下頜骨有炎症導致頜骨錯位阻礙針不得入。還有雙側面癱,面部肌肉弛緩,無表情,不能瞬目運動,全面部皮膚變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樣。雙側面癱很少見,數十年來只遇見5例,3例治癒,治療時間長達數月。兩例怎麼治也不見好轉,成為後遺症。針灸治療面癱我曾總結並發表十種針刺方法,其中的甩針掛鉤療法效果較好。其法用六寸長針一支,從患側頰車下方進針,先深後淺,能看見針在皮下前進以針尖上對口角至唇邊為度,然後把針向一個方向旋捻,左手輕壓針體部,隔腮看見針尖接近口吻時稍微用力拉針柄,則麵皮皺成深紋數條,一拉一松,拉十餘次讓患者自己手捏針柄,初起的數次可愈。病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長針在皮膚表皮下刺入,沿皮橫刺,難度較大,須經過反覆練習,針到一定部位即停止前進而旋捻針柄,針尖掛住以後手提針柄向上提十餘次,一提一松,然後留20分鐘起針。這種掛鉤療法能適用胃下垂,由右幽門穴進針,斜向胃左,至與臍相平時即旋捻針柄稍用力上提,由另一人握其足脛向上屈腿推之,其動作和提針一致。將病人的腿屈伸上推3次,然後讓病人自己手提針柄30分鐘而起針。子宮脫垂由維胞(關元旁6寸)進針,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針屈腿上推,然後提針柄的操作都相同。維胞穴亦治腎下垂,謂之「三垂療法」。掛鉤針法,起針時手捏針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針療法」。十五、肝腎四穴中醫對疝氣分為厥疝、盤疝、寒疝、癥疝、復疝、氣疝、脈疝七種。大致寒疝,能夠還納,或只有睾丸腫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氣不能還納,西醫謂之脫腸。肝腎四穴只限於寒疝和氣疝。肝腎兩經對睾丸關係至為密切。此方選用肝經大敦、太沖、腎經太溪、脾經三陰交四穴。大敦定位:在足拇趾上面趾節間三毛之際(此穴一說在足拇趾爪甲角外1毫米),針時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針趾節縫處。太沖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張開。太溪定位:在足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三陰交定位:在內踝高點上3寸,在脛骨內側面後緣取穴。十六、腹結通便便秘是常見病,亦老年人的多發病。主要是結腸蠕動遲緩,糞便久積結腸不能排出,引起再吸收,使糞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則口燥舌幹頭暈目眩,下而固結不能進入直腸。痛苦之狀不可忍受。治法:在左腹結穴埋一皮內針,往往當日排便。腹結定位:仰卧,臍旁4寸的大橫穴,直下1.3寸,上與乳腺相對。左腹結與下行結腸相適應,皮內針不斷刺激結腸使腸蠕動加快則糞便自然容易排出。病例舉要:劉XX,女,60歲,家庭婦女患習常便秘,近來加重,久不排便,導致頭暈口乾舌燥,腹部悶塞,食欲不振,總有排便感而排之不出。曾用開塞露無效,內服麻仁滋脾、承氣湯、桃仁承氣均無效。便秘已一個月,痛苦不堪。來診時有憂鬱表情。在左腹結埋皮內針一支,翌晨排便,疾病如失。滿面笑容來複診,與以調理脾胃之葯而愈。十七、局部多刺治腱鞘囊腫腱鞘囊腫多因抻、扭傷而起,易發於手腕、手背部,有大有小,往往數年不愈,或逐漸增長。針刺治療,其法頗簡便。刺法:左手固定囊腫處,用0.5寸短針,以28號為宜,右手持針根據腫囊的大小而酌用針刺之多少。一般在腫處以揚刺即中心一針,四周各一針,腫塊大的還可以沿根部橫刺之。或出粘液,用干棉球揩之。隔日一次,數次即愈。病例甚多,不勝枚舉。十八、慢性喉炎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啞,久不愈。穴名:喇嘛穴,傳自藏醫,甚有效。部位:在背後腋窩縫的縫紋頭。針刺手法:初診以毫針刺少商,三棱針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複診時單刺喇嘛穴,深度1寸至1.5寸因病人肥瘦而異。手法:少商、金津、五液點刺出血。喇嘛穴則慢慢旋捻,平補平瀉手法三進三退至5分鐘。以後單用喇嘛穴,隔日1次。留針20分鐘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人疼痛,隔10分鐘行第三次手法。得氣時針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則上行直達於咽喉,病人感到輕快,再留l0分鐘起針。初診隔日1次,一周後每周兩次,繼則每周1次。以愈為度。注意事項:使聲帶休息,不要大聲講話,更不要喊叫。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並忌煙酒,講話不宜太多。
推薦閱讀:
※胃疼時-艾灸止痛一灸一個準
※癌痛程度不同 止痛藥該怎麼用?
※激素加止痛藥就「神」了?
※癌症最後旅程嗎啡止痛。
※阿片類止痛藥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