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三體式呼吸方法(心法),大師,前輩,專家進
呵呵!這個問題問到點子上了。這是一個貫穿形意樁功和行拳過程始終的一個重要問題。過去由於門戶之見和保守思想的影響,諸武林前輩在傳徒授藝時,多採用身傳口授,只准默記而不許錄,傳之久而不免遺失或謬誤,且歌訣簡單,令人費解,給後學者帶來話多困難。筆者現將前輩所授拳經原文加以整理,分成練功八字訣、手腳身法步、八門打法、論交手,總要十六訣、五行與六合、內功,論氣等八個部分,結合前輩耳提面命之教導與個人實踐的體會,加以解說注釋,供形意拳愛好者參考。
一、練功八字訣
(原文)頂、扣、垂、抱、月、圓、挺、尖,是謂樁功八字。八字者實乃樁功之要點,形意拳之基礎。幾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備。歌曰:(一)頭往上頂項要直,舌頂上顴調呼吸,手指外頂腕放鬆,三頂齊頂是真機。三頂身法腳提起,肛門提起如千飛,腰起高行如槐蟲,身落鴿子鑽樹林。(二)腳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鷹爪力,兩膀合扣往外送,明嘹三扣歲一力。(三)氣沉丹田氣之根,兩肘下垂雙肩沉,兩膀垂墜往裡夾,三垂齊垂訣竅真。(四)丹田氣抱訣竅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撐勁,三抱齊抱氣貫身。內外一氣堅如鐵,四梢齊發方為真。(五)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明除三月多一巧,三月齊動敏力發。(六)胸脯要圓氣下沉,脊背要圓似猴身,虎口撐圓掌心空,三圓齊圓是真形。(七)挺腰豎項勁抖擻,腿膝要挺樹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勁,三挺齊挺力百鍾。(八)出乎總要看三尖,鼻尖手尖與足尖,三尖齊照如一線,落步六合是真奉。.
註解:頭頂、舌頂、指頂,謂之三頂。頂頭豎項不但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種和各派氣功在姿勢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為了勾通任督二脈運行的氣路。頭為三陽之會,頭上頂則真陽上沖。正頭起項,壯麵凝神,則真氣自海底升起,下會陰向後過命門而直上夾脊,經玉枕達聰門。舌為心之苗,舌頂上顎則心火沿任脈而下降,可收水火既濟之功。舌頂上顎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脈在上部接通。氣自聰門而下,從口入,經舌,沿任脈下於丹田。自腰椎以下將骨節開,尾閭向前上兜轉,提肛縮腎收小腹,則任督二脈在下部勾通。於是氣行滾滾形成小周天循環。指頂則氣貫四梢而感覺靈敏。手腕不用力,同時沉肩墜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腕。指頂腕松,有前伸之意無前伸之形,則氣自肩井、曲池兩穴,沿臂而下,直貫掌指。氣勢吞吐,掌中旋轉,有推山入海之功。三頂之中,頭頂尤為重要,頂頭豎項蹬足,是發力的根本。試看馬拉重車上坡時,塌腰、蹬後腿、頂頭豎項以出力。練拳者,為了內順外合,氣充力足,其拳式動作也必須符合這一生理上的特點。在作到三頂,內氣暢通順遂之後,足心上提,兩腰眼同時微微上起,則氣自腳下而超,便覺身子輕靈步履輕便,動轉無遲重之虞。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氣疾行如飛而過。昔日劉奇芝老先生有雲『蟄龍升天機關在腰」,斯之謂歟!
腳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鷹抓物,兩膀向前合扣,謂之三扣。此乃練鷹爪大力法的姿勢,是形意拳的特點「虎威鷹猛,以爪為鋒,爪之所到,皆可奏功」即是此意。兩膀合扣如熊膀之勢,則自然能拔背涵胸。所謂合扣並非用力前合,而是將肩放鬆,微微下沉,鬆開胸大肌、背闊肌和雙頭肌,拉開兩片扇子骨(肩胛骨),將兩肩並穴軟意鬆開向前一送,則背自圓而勁自出。這就是內功經上所說的「松肩以出勁」同時還要驚起四梢,一齊用力,這即是練大力的方法。
氣垂、肘垂,肩垂,叫作三垂。三垂之中首要的是氣垂。氣垂即是氣沉丹田,能氣沉丹田則下盤穩,中盤活,四肢靈。所謂「氣沉丹田,身穩如山」是也。欲氣沉丹田,首先胸要虛、腹要實,橫膈下降。太極拳名家郝家俊先生稱這種狀態為「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形意拳前輩孫祿堂先生管這叫做「心腎相交,水升火降」。氣垂丹田的關鍵在於將腰胯以上部位放鬆。而將這些部位放鬆的關鍵,又在於沉肩。沉肩與墜肘是一個動作,肘墜而後肩能沉,肩沉而後胸肌、背肌才能放鬆,背自拔而圓,臂自長而活,整個身軀與上肢乃能靈活自然,無絲毫抽扯游移之形了。兩肘下垂則兩膊自圓,既可增強兩臂發力的吞吐之勢,退又可以固兩肋。三垂之勢一作,便可意帥氣,氣催力,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內外上下,渾然一體。肩肘之作用甚為重要,前臂被制,必用肘化,大臂被制,必用肩化。肩肘僵直不靈,則整個上肢即失去攻守之能力,此不可不知也。
丹田抱,心氣抱,兩膊抱,謂之三抱。氣自湧泉升起降入丹田之內,要將氣抱住,存於丹田之內,如同一個球一般。所謂抱住,是指氣在丹田勢如沸鼎,在存與放、動與靜之間,千萬不能形成「氣貫丹田」或「入力丹田」。抱是出於自然,貫乃出於勉強,要切實注意,欲發人時,以我之氣球對準他之球,照直而去,擊發必准。心抱而精神聚,又叫「神抱」或「神凝」。必神凝而後氣才能通,所以神抱是丹田抱的必要條件,二者要同時體現,相輔相成。神凝時,精神高度集中,猶如一.支部隊下達了戰鬥總動員令一般,全體處於戒備狀態,雖外似安逸而內中則氣勢騰挪,處於一觸即發之間。這是每一武術家必需具備的功夫,非有此,在格鬥中不足以取勝地。胳膊抱圓,肩沉、肘墜、背松,則兩臂相通,所謂神通在背也;欲思作到三抱,在站樁時必須頂頭、豎項、抱胯、提肛、沉肩墜肘、拔背涵胸、提膝,還要提起全付精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祁州張鑒塘先生管這叫「站功集力法」。練之日久,自能心凝神聚,氣不外散,力達四梢。
胳膊微屈、腿膝微屈、掌向前塌而腕子微屈,總稱三曲或三月。行意拳每個拳勢,都取既舒展又曲蓄之勢,而不許挺直僵硬。故每一出勢,要做到三屈。胳膊曲即是沉肩墜肘,肩向前送以出力的結果。膝曲乃松腰、抱胯,膝下沉而又前縱之勢,腿便彎成半月之形,下盤力富而穩健。坐腕塌掌,伸縮自如,出力有吞吐之勢,則手腕自成半月之形,力湊而綿綿不斷。總的說來,三月乃內家拳「力以曲蓄而有餘」「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勢。四肢發力是肌肉纖維收縮的結果。肌肉若預先拉長然後再收縮,就可發出更大的力量。實驗證明:當肘與膝微屈到135度,有關的肌腱正好預拉到生理上所謂的「適宜長度」,此時肌腱收縮之力最大,作「功」最多。因此我們規定形意拳式的「曲」多在120度-150度之間。以「三月」之式與人接手時,渾身有圓而整的堋勁,關節富於彈性,伸縮自如,用勁不斷。以之為守,只須用腰腿的擰轉即可很容易地化開對方之力,以之為攻,可應時而發,不須再蓄,又能最大限度地運用肌肉的收縮力,故其力迅且猛也。
背圓、胸圓、虎口圓,謂之三圓。這是內家拳用以接通任督二脈,以氣催力發出內勁的真形。胸圓並非挺胸凸肚,乃是既挺拔又要心窩微收,胸出而閉之意。胸圓而後兩肘得力;纏裹收放,攻守皆宜。作得適宜則兩肘力全,呼吸暢通,作得過分則肺部受擠壓而有礙健康。背圓又。叫「猴背」,背有拔之意,鬆開肩胛骨,肩向前送,則脊椎自能節節鬆開。這就是內功經—上說的「撤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此時再鬆開兩胯,氣聚于丹田,樁步穩實,任督暢通,精貫於頂,力自命門上至夾脊,分左右佈於兩膊。虎口撐圓,松腕塌掌,氣貫掌指,勢一動便有吞吐蓄髮之意。
身挺,膝挺、胳膊挺,謂之三挺。只可有挺之意,不可有挺之形。肘仍要下垂,膝仍要微屈,腰仍要下塌。全身在放鬆之中不是往一起疙就,而是有伸張挺拔之意,宛如黎柱支傾有立木頂千斤之勢。發力時,頂頭豎項塌腰謂之身挺。身挺則頭部正直,精氣貫頂,脊骨撥開督脈暢通。後腳蹬勁謂之膝挺。此乃力之源泉。沉肩墜肘往前送勁,是胳膊挺。拳家術語叫做「鬆勁」。三挺齊挺則命門真氣直貫於頂,後下於丹田。力自腳眼而起,既正且直,直貫掌心與指梢。作到好處,其勁又軟又硬,松如繩之系,悍如水之清,妙不可言。
鼻尖、手尖、足尖謂之三尖。凡一舉手,先要三尖是否對準,是否在同一個垂直平面中?三尖是否與發力方向一致?三尖對正,才能發勁如放箭,得行意拳中「直」之妙用。凡發力必起於後腳跟,上過命門到夾脊分別左右順胳膊貫於掌指,如同一根鋼性桿件一般,足跟微微一蹬,力便從指尖那裡冒出來。傳遞極快而且所傳主力極大。為何三尖一定要在同一垂直平面中?這是由於力學中的平衡原則所規定的。發力以進擊對方時,總以能將對方擊出去而自身則穩如泰山,方為得體。從力學觀點來看,—當我擊中劉『方時,我自身的重力、我後足蹬地之反力與擊中對方時來自對方被擊點之反力,三者應成一平衡力系,我身才能穩固。而三力平衡的必要條件是共同作用於同一平面內且匯交於—,點,只有三尖相對才能達到上述三力之平衡。反之,如三尖不對,此三力便有可能形成對自身重心的不平衡力矩,在此力矩的作用下,於擊中對方的同時,自身也將產生旋轉或移動而不能中正安舒,此乃拳家之忌,不可不知。三尖對正是對已的要求,將勁放到對方身上是否能打得動,還要掌握「端、的」二字。我發力時,我掌與對方身體相接觸之點,即著力點,叫做「端」。我力發出後要從著力點直貫到對方身上另一點,那個點叫做「的」。端和的將連成一條直線。能否打動對方與「的」的選擇有密切關係。根據我個人實踐經驗,如將掌放到對方前胸而意在對方後背,即的在後背,是打不動對方的。對方稍一涵胸轉腰就可化開。如我意在對方命門,也就是說我打的是從對方前胸直貫對方後腰的這條直線,則對方上半身便僵而不化,非換步不能化開。如我將的放在刑.方後腳跟上,則對方全身便如同一根硬棍,既不能轉腰也不能換步,一發力便能打出去。二人作研究性實驗,很容易證明這一點。如在二人較技之時,化發在瞬息之間、毫髮之際,時機稍縱即逝,非平時刻苦鍛煉有深功夫的人,是頗不易作到的。
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個整體,沒有先後主次之分。每一作勢,便要處處合乎要求,不能有所側重或有所偏廢。因為人體是一完整的機體,一肢動而百骨隨,牽一髮而動全身。某一方面的太過或不足,往往會導致其它方面的不足或太過。一點不對,常引起整體姿勢與勁路的悖謬,要切實注意。初練時要慢不要快,要嚴格不可大意。每一勢在基本正確的基礎上要反覆練習十幾萬到幾十萬次,甚至上百萬次,才能形成動力定型,少丁是不行的。望學者要有耐心、有決心、有恆心,萬勿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也。
昔日劉文華先生在清華大學教拳時,為了初學者便於掌握,特提出了練法八要:.穀道提、三心並、三意連,三尖對、五行順、四梢齊,心要晦,眼要毒。穀道提即提肛。三心並者乃頂心往下,腳心往上,手心往回三者合於一處。頂心往下則上之氣可下注于丹田,腳心上提則下之氣可上行而注于丹田,手心往回縮則外之氣可回聚于丹田。三心並,氣乃歸於一。三意連即心意、氣意、力意連而為一。也是要作到內三合之意。三意中以氣意為主,氣意練好則可內應心意外帥力意。三尖對即—卜邊所講的三尖。五行順即「內五行要順,外五行要隨」,架勢所至而力氣注之。四梢齊即舌齒爪甲毛髮一齊發動。心晦指的是練功時心意安靜,不遑不忙。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不外散。目艮毒有疾敏之意。練功時要提起精神,內氣充盈,氣下於海,光聚天心。目有神光,芒可射人。切不可萎靡渙散。
推薦閱讀:
※國術無雙-國術實戰名家視頻集錦
※形意拳不一樣的練法~活步鷹捉
※(4)孫氏形意拳:崩拳學(6)
※「武夫子」形意拳——虎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