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千萬別當中國身上的「英國肉」
那小兵:作為華裔學者,從小在香港長大,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
安德魯:我知道大家都在關注香港,因為大家都愛香港。香港是中國的,自古以來就是,以後也是,有人提出「香港是中國的」這個話題,讓我覺得無中生有,製造隔閡。當前不是爭論「香港是誰的」,而是要解決「香港的人心是誰的」這個問題。這包含了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文化認同、經濟環境、輿論引導、法治精神、國民教育等等,其中教育是最核心的。自從1997年開始,人們一直強調「五十年不變」這句話,但忽略了那些應當變,那些必須變,結果這種用「不變應萬變」的心態佔了主流。我從一開始就說要確立香港經濟發展改革戰略,不要以為英國人那套是萬古長青的,靠賣地維繫繁榮走到了盡頭,當每平米房價高達三十萬港幣時,年輕人就失去了發展和生存空間。我還是那句話,要擁抱祖國大陸,放生香港下一代,拋棄「香港人」這個老身份證,做中國人,否則會自己把自己憋死的。如今回頭看看,香港年輕一代發展好的就是走入大陸的那些人,或者為大陸香港人工作的人,香港沒有造就馬雲和馬化騰的天地,也沒有造就英國皇族的高雅,有的只是一段歷史機緣,那就是韓戰到改革開放之初這段時期。你不用這段時間去挖掘更多生存空間,只想著擺老一代太平紳士的譜,當個遺老遺少,損失的是你自己。相比台灣和韓國人,香港人明顯比較保守,這是廣東人和英國文化融合的特徵。到大陸投資中,台灣人辦廠,搞連鎖店,建立新產業鏈,而香港人喜歡個人經營,搞大酒樓,結果台灣人出了郭台銘,香港人出了李嘉誠。李嘉誠可以短期內賣掉地產賺幾十億後脫身,跑到英國老東家那裡收利息當富翁,但香港百姓卻沒有這種待遇,偏偏香港人崇拜這種造富模式,在地產和銀行之間滾來滾去,地價房價高不可攀,一死大家死,這種經驗教訓並沒有人認真對待過。地產造就了香港經濟,但也毀滅了香港的創新精神,更毀滅了香港青年的理性認知。我為何這麼說?和北京年輕人一樣,談戀愛先問有房否,有工作不好好乾,就等著兄弟之間爭遺產房,人人夢想一夜暴富,夢想嫁入豪門,這種風氣越來越盛。恰恰「香港人特權」這個若有若無的東西麻痹了青年一代,錯的都是別人,自己永遠不會錯,香港人說新一代只會「扭該」(耍懶),我認為有些道理。我認為「一國兩制」不應當成為一種「遺產權狀」,你光繼承英國的司法制度卻沒有吸收大陸的活力,你不再是成功的中間商,變成了一個導遊服務員,心態無法調整,而且拒絕調整,如此下去沒有前途。同時,我認為政府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潛在危機,一路以來總是拿錢當好好先生,沒有改掉當英國奴才時的謹小慎微習慣,缺少魄力,誤人弟子。
那小兵:您認為香港應該有怎樣的發展戰略?
安德魯: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李光耀這個人。當年英國人離開新加坡,李光耀和其他華人一樣,不想離開馬來西亞統治,生怕無法生存。但是馬來政府不願意留下新加坡,新加坡獨立了,李光耀不得不自力更生創新一套體制。香港不能像新加坡那樣搞獨立,但至少可以學習李光耀的創新精神,尤其在產業創新上有所突破。香港地產商最有錢,搞數碼城沒搞成,地產商卻賺錢了,搞生物科技沒搞成,卻搞了個中藥城,關鍵是沒有思想制高點,搞來搞去都是地產商投機取巧那套思維。你看看新加坡,這麼彈丸之地竟然是世界級武器生產國,一個小國可以制衡印尼和馬來西亞兩個伊斯蘭大國。新加坡也受高房價拖累,但他們福利好,彌補了人民這方面的虧空,香港則基本上沒有什麼福利可言。香港政府缺少魄力,這種守成思維對於年輕人毒害至深,也造成當今各類政客投機取巧習氣。作秀、鬧事、生非、耍賴、污衊之風泛濫政界,虛浮之風興盛,如同大陸文革那種氛圍了。英國人早就明白香港人不成氣候,乾脆把立法會定位成諮詢機構,不予實權。當前香港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司法很死板,執政很懦弱,立法很混亂。司法獨立可以保障反貪成果,這點做到了,人民自由是有保障的,但這只是英國人的遺產,你自己沒有創新,連創新的勇氣都沒有,前途堪憂啊。有人說,香港是中國這個新興國家身上的一塊「英國肉」,這塊肉缺少血液循環,變成了膿腫,偏偏有人認定「此處紅腫,美如桃花」。如此下去,不論特首是誰,香港都不會有起色,更不是普選制度本身可以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如此下去,不如把香港建成一個世界上最大的主題公園,就像夏威夷一樣,政治制度與大陸一致,司法獨立依然保留,執政權力範圍限制,把基本法變成「主題公園管理原則」更好。美國人英國人有看法是另回事,但香港人要討生活,不能光顧及面子,你越要面子,你的對手就越挑破敏感問題撕裂你面子,落入圈套,造成被動。我送給特首十六個字:「放棄依賴,發奮創新;融入大陸,擁抱時代」。
推薦閱讀:
※8,軟性獨裁
※留學以後,我的爸媽終於長大了
※英國學生:中式課堂每天上課12小時 什麼都學不到|老師| 中國
※這家Deepmind投資的人工智慧醫療公司,卻被英國醫療界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