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寒者應當艾灸的7個部位,艾者必備!
女性體寒血瘀越來越普遍,而體寒血瘀簡直是萬病之源,會引起生理痛、肥胖等諸多的疾病。腰痛、關節痛、神經痛等「疼痛」經常會隨著體寒出現。
而這些疼痛在通過洗澡、桑拿或熱敷使身體暖和起來之後,基本都會減輕。另外,有時疼痛的部位會發熱,這也是身體本身試圖通過發熱變暖緩解疼痛的表現。
此外,血瘀也是婦科病症的根源之一。
《醫學準繩》曰:「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滯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這些都指出瘀血與疾病的相互關聯。
艾灸是氣血運行的發動機,氣血運行好滋養五臟,趕走體內濕寒。
《本草從新》云:「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體寒者應當艾灸的6個部位
1大椎穴定位:大椎穴是人體最大的穴位,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2足三里穴定位: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泄、消化不良、食慾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
足三里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此外,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治療高血脂症等。
3關元穴定位: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作用:關元穴具有溫腎陽、補虛,壯陽的作用。
主治疾病:元氣虧損的病症如中風、脫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男科疾病如遺精、陽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各種婦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脫肛、疝氣、便血小便滴瀝不盡,尿頻尿急、尿痛等。
4神闕穴定位:神闕,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
作用:艾灸神闕穴,能溫通元陽、復甦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
主治疾病:對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
5中脘穴定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簡便取穴,自己手臍上四橫指。
作用: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於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
主治疾病: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現在常說的胃炎、胃潰瘍、十二脂腸球部潰瘍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6太溪穴定位:太溪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趾會出現麻木感。
作用:太溪穴為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原氣經過和停留的腧穴。腎藏精,分化陰陽,因此無論腎精虛還是腎陰陽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來補養。
主治疾病: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或者腎陽虧虛出現的肢冷、下肢水腫、分別是等疾病。
可以按揉、按壓、以酸痛為適,力量大些以腳趾感覺到有麻木為宜,也可用艾灸。
7命門穴定位: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前方平神闕穴。
作用:因本穴在兩腎之間,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門之稱,也是我們人體的動力之源。
主治疾病:四肢清冷、虛損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陽萎、早泄、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經痛、宮寒不孕等虛寒癥狀。
艾灸的注意事項
01
注意順序
艾灸治療體寒的穴位多且分散、複雜,所以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這樣的順序對於經絡的順暢有很重要的作用。
02
注意艾灸時間
必須注意施灸時間,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空腹施灸恐人體擔不住,飯後施灸則會影響艾灸的效果。
03
注意思想集中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推薦閱讀:
※大寒— —冬季養生當艾灸
※疣的艾灸療法
※艾灸知多少
※艾灸跟熱水袋熱敷有什麼區別啊。?
※【胃病的艾灸療法 長期犯胃病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