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得治百病:國醫大師賀普仁70年秘籍傳世

一針一得治百病:國醫大師賀普仁70年秘籍傳世導讀:這可以說是賀普仁先生一生的乾貨,稱之為「秘籍」一點都不誇張。賀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條結尾處做了專門備註:「以上為第一秘。共計捌拾壹症。不輕傳。誠者主動傳。」科技時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別希望諸君珍惜。能看到這篇文章,相信您是誠者,主動傳之。一針一得治百病:國醫大師賀普仁70年秘籍傳世針灸界的「九陰真經」:積了50年了,這是我一生用針的心血結晶。第一眼看到《「一針一得」針灸臨證秘法》(以下簡稱《一針一得》),我們很驚訝,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筆字!流利有力的行書,寫在一疊空白的「北京市中醫醫院門診初診病人統計表」背後,一字一字,集腋成裘。稿紙已經發黃,這是一疊年深月久的記憶,令人想起金庸小說里威力無比的武林秘籍「九陰真經」。翻開《一針一得》,一頁頁、一行行、一條條,記錄了針灸治療300多種病症最簡易的獨穴秘法!1979年6月賀普仁在第一秘第81條結尾處做了專門備註:「以上為第一秘。共計捌拾壹症。不輕傳。誠者主動傳。」秘法,賀普仁的秘法,豈非中國針灸界的秘籍?當然,「九陰真經」是虛構的殺人秘籍,「針灸臨證秘法」卻是真實的救人秘術!賀普仁的孩子沒有見過。賀普仁的弟子也沒有見過。正值賀普仁87華誕、從醫70載之際,他給大家呈上一份非比尋常的大禮。哪年完成的?為什麼願意公開?賀普仁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過了一會兒才說:「積了50年了,這是我一生用針的心血結晶。一針一得,就是一個穴位治一個病。要給大家實惠,就給這個。」賀普仁秘藏的《一針一得》原稿,其實有兩個版本,1965年的鋼筆字版和1979年的毛筆字版。1979年的毛筆字版全本分四大秘,每一秘81病症,共約324個病症(有部分重複),每種病症都有特定的穴位治療。因此,本書副題《「一針一得」治百病》,是指手稿中的幾百個病症,而不是包治百病。針穴不在多,而在於精準:不必要的刺激總是個額外的負擔。因此,造成病人懼怕針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於針灸。這是必須加以改進的教訓。1965年5月1日賀普仁完成的鋼筆字版《一針一得》時,「文革」的氣氛已經瀰漫,賀普仁1965年的手稿中也留下了歷史痕迹,他在闡述《一針一得》的意義時這麼說:「毛主席教導我們在各項工作中,都應當貫徹『少而精』的原則。特別是針灸這門獨特技術,尤為必要。因為針的刺激都要通過皮膚,穿過筋骨的間隙,不管多麼高超的手法,對機體也要有些損傷。雖然針刺是一種良性刺激,但對患者來說,不必要的刺激總是個額外的負擔。因此,造成病人懼怕針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於針灸。」這是值得吸取,必須加以改進的教訓。「我們認為在保證臨床有效基礎上,盡量少『配穴』,這就相對減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進針時手法一定要靈敏,這一點對減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這樣,不僅對患者有好處,同時對總結臨床療效也非常有利,能夠發現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對特異性。」70年前,賀普仁追隨北京著名中醫牛澤華大夫學針灸的時候,學的是群針施治。群針就是取多個穴位扎多根針,才治好一個病。牛大夫醫術高超,針技過人,這給年輕的賀普仁打下了良好的針灸底子。但在實踐中,賀普仁漸漸發現群針的局限:群針施治威力是大,可是病人受罪也多,一紮就是十幾根到幾十根不等,等扎完針,病人不光疼得厲害,且全身疲軟,有時還動彈不得,這是因為,群針對人的刺激太強了。賀普仁1965年版的《一針一得》講了一個新中國成立前的故事,說明群針的缺點:「宣武區,有一個道士擅長針灸術,以針灸眾多(群針)著稱。每日觀內絡繹不絕,頗得一般人所讚頌。據了解,在那裡治過病的人也有很多確實有其效,惟起針後病人疲勞頗甚,多數都需要卧床休息1-2天才能恢復。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用針眾多,刺激量大,病人不能適應所致。」「常言說:『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一個針灸醫生在臨床實踐治病時也要善於謀,也就是說要徹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選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機體恢復健康。反之,如果醫生不是認真負責地進行『辨證論治』,而是盲目地瞎扎一氣,不僅與病無益,反而會損傷別人的元氣,影響病的治療。」(編者按:作者此言,應該說明了,即使拿到針灸秘方,也要分析患者的具體情況,否則便是讀死書)「我們要學習老一輩的經驗,學習他們那種堅韌不拔、兢兢業業鑽研技術的精神,孜孜不倦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但不是模仿他們一動一靜,其中舊的一套,而是在他們基礎上經過不斷地整理與提高,然後創出自己的新路。」1956年賀普仁進入北京市中醫醫院以來,醫院每天排隊挂號的病人無數,大夫們沒法像從前那樣大量用針了,扎針的時間非常有限。這樣就逼迫著針灸大夫要講究效率和效果。一個嚴峻的考驗擺在針灸大夫面前:要簡化、精化傳統群針療法。只有對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有的放矢地精挑一兩個關鍵穴位下針,方可手到擒來,馬上緩解病人的痛苦。怎麼才能精、准,這是大學問。《一針一得》就是在尋找精、准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它的宗旨是選穴由繁到簡,再由簡到精,賀普仁為此花了70年!第一秘1.搖頭:(即賓努之症)針取屏迫,手法補,穴在長強穴。2.失音:針孔最。腕上七寸。3.腰痛:合谷。4.肢腫:溫溜。5.月水不調:曲池。6.目視昏昏:灸五里。7.胸中瘀血:巨骨。8.氣碩(頹):天鼎。9.目痛不閉:大迎。10.噎病:乳根。11.心煩:太乙。或針強間。12.舌強:滑肉門。或針中沖。或針風府。13.心懸:外陵。14.吐血不愈:取氣沖。三棱針去血,立愈。15.喉閉: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虛。16.腹堅大:沖陽。17.面目浮腫水病:陷谷。18.唇裂:厲兌。19.慢驚風:針隱白。20.黃疸:商丘。21.癥瘕:地機。22.四肢強硬:大橫。23.喉中作聲:(中風痰厥之症)針天溪。24.項難回顧:少海。25.遺尿:少府。26.陰痛:少府。27.偏墜:少府。28.手足麻木:肩貞。29.半身麻木:列缺、太溪。30.痔漏:天窗。31.眼動:顴髎或承泣。32.翻胃:胃俞或針上脘。33.津液少:小腸俞。34.赤白痢:中膂俞。35.身熱怠惰:陽綱。36.惡血泄註:殷門。37.大便堅:浮郄。38.身戰不耐久立:金門。39.身後側痛:京骨。40.陰癢:然谷或蠡溝。41.手足冷:太溪。42.經閉:水泉。43.近視:水泉。44.腹脹如鼓:復溜。45.五種水病(心、肝、脾、肺、腎):復溜。46.吐舌:築賓。47.舌縱涎下:陰谷。48.陰縮:大赫。49.心恍:通谷。50.唾多:彧中。51.神氣不足:郄門。52.掌中熱:中沖。53.身如火:中沖。54.口乾:關沖。55.產後血暈:支溝。56.嗜卧:三陽絡,或針腿五里。57.四肢不欲搖動:三陽絡,或針腿五里。58.肩臂痛不能舉:清冷淵。59.癭瘤:臑會。60.風寒吐沫:絲竹空。61.唇強:耳門。62.喘息:承靈。63.吞酸:輒筋。64.語言不正:日月。65.四肢不收:日月。66.百節(肢)酸痛:陽輔。67.毒犬傷:外丘。68.各處氣傷:足臨泣。69.諸瘡毒:竅陰。70.不孕:灸陰廉。71.腹腫如鼓:章門,或針水分。72.難產:關元。73.一切出血:陰交,或針刺長強。74.舌縮:廉泉。75.噎水漿不下:璇璣。76.房勞:長強。77.小兒驚悸:身柱。78.身瘦:至陽。79.水谷不化:懸樞。80.舌急不語:啞門。81.恍惚不樂:陶道。第二秘1.感冒發燒:大椎放血。嚴重的,1-7節逐節放血,效更佳。2.寒戰:針後溪。3.飲食無味:灸食關三壯(穴在建里旁1.5寸處)。4.雷諾氏病:灸腎俞各一寸處。5.手顫病:灸關元300壯。6.口腔潰瘍:地倉。慢性的針照海。7.水臌:偏歷。8.喘息:肺經壓痛點。9.血淋:三陰交。10.斷奶:光明。11.子宮肌瘤:灸痞根。12.小兒疳積:針四縫。13.小兒腹泄:針曲池。14.串腰龍:龍眼放血。15.各種疔瘡:針身柱或天宗放血。16.髮際瘡:大椎或委中放血。17.唇風(瘡):針合谷,用燒山火手法。18.鵝掌風:針勞宮,癢甚加刺大陵。19.雀斑:針合谷,用燒山火手法。20.白癜風:灸俠白。21.肛門瘙癢:針公孫。22.痔瘡:灸十四椎下旁開一寸處,或刺齦交出血。23.闌尾炎:針闌尾點(急性),或灸肘尖(慢性)。24.痢疾:針曲池。25.濕疹:針曲池。26.瘰癧:針曲池透臂臑,或針肘尖。27.乳腺炎:針足臨泣。28.乳脹:溫灸魚際。29.鼻衄:針上星,或少商放血。30.崩漏:針或灸隱白。31.癔病:雙內關同時進針。32.癲癇:長強周圍放血。33.陽痿:大赫或環跳。34.瘧疾:針大椎,可放血,並可合併撥火罐。35.痔漏:針陽溪。36.肛裂:針孔最。37.癜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38.身體反折:肝俞。39.目戴上:絲竹空。40.過經不解:期門。41.咳嗽飲水:太淵。42.引兩脅痛:肝俞。43.引尻痛:魚際。44.嘔膿:膻中。45.嘔逆:大陵。46.嘔噦:太淵。47.喘嘔欠伸:經渠。48.數欠而喘:太淵。49.脅下積氣:期門。50.小腹脹痛:氣海。51.脹而胃痛:膈俞。52.腹寒不食:灸陰陵泉。53.心痛食不化:中脘。54.煩渴心熱:曲澤。55.心煩怔忡:魚際。56.煩悶:腕骨。57.虛煩口乾:肺俞。58.懈惰:照海。59.嗜卧不言:膈俞。60.支滿不食:肺俞。61.振寒不食:沖陽。62.胃熱不食:下廉。63.胃熱:懸鐘。64.胃寒有痰:膈俞。65.脾病溏泄:三陰交。66.膽虛呃逆熱上氣:氣海。67.狂言不樂:大陵。68.多言:百會。69.目妄視:風府。70.暴驚:下廉。71.見鬼:陽溪。72.魘夢:商丘。73.瘧:腰俞。74.頭痛:腕骨。75.心煩:神門。76.痿厥:丘墟。77.暴泄:隱白。78.洞泄:腎俞。79.泄不止:神闕。80.腸風:灸尾閭骨盡處百壯。81.脫肛:灸百會,或尾閭七壯。第三秘1.轉胞不溺淋澀:關元。2.風動如蟲行:迎香。3.眉棱痛:肝俞。4.毛髮焦脫:下廉。5.鼓頷:少商。6.咽外腫:液門。7.咽食不下:灸膻中。8.喉痛:風府。9.目風赤爛:陽谷。10.倒睫:絲竹空。11.目急痛:三間。12.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針點刺息肉處長效佳。13.唇乾有涎:下廉。14.舌干涎出:復溜。15.唇動如蟲行:水溝。16.唇腫:迎香。17.舌黃:魚際。18.齒寒:少海。19.齒痛:商陽。20.不能嚼物:角孫。21.腰背佝僂:風池、肺俞。22.背拘急:經渠。23.脊強渾身痛不能轉側:啞門。24.臂腕骨痛:陽谷。25.手腕動搖:曲澤。26.手腕無力:列缺。27.兩腿如冰:陰市。28.鶴膝歷節風腫:風市。29.腰痛不能久立:附陽。30.腿膝脛酸重:附陽。31.四肢不舉:附陽。32.腰痛不能舉:灸仆參三壯。33.腰重痛:灸陰谷、委中、陽交三壯,吹火泄法。34.腳轉筋:灸踝上一壯,外灸內,內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壯。35.月經過時不止:隱白。36.產後諸病:期門。37.乳腫痛:足臨泣。38.橫生手先出:灸右至陰三壯,火炷如小麥粒,直接灸。39.欲斷產:灸足右內踝上一寸處及合谷。40.不時漏下:三陰交。41.月水不調,周結成塊:針間使。42.小兒卒疝:太沖。43.小兒角弓反張:百會。44.小兒泄痢:灸神闕。45.小兒秋深冷痢:灸臍下三寸。46.小兒吐乳:灸中庭。47.小兒口臭:灸勞宮。48.小兒夜啼:灸百會三壯。49.溺水死者:灸臍中。50.狂犬咬傷:灸咬處瘡上。51.蛇咬傷人:灸傷處三壯(隔蒜灸)。52.瘍腫振寒:少海。53.風疹:環跳(補法)。54.暴癢:蠡溝(補法)。55.身瘦不能食:灸大腸俞27壯。56.不嗜食:刺然谷,多見血,使人飢。57.身癮疹:伏兔。58.乏氣:灸第五椎下隨手壯。59.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50壯。60.腹皮痛:鳩尾。61.瘙癢:鳩尾。62.鵝掌風:勞宮。63.足外皮痛:足臨泣。64.偏枯:大巨。65.瘡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壯。七次為一療程。66.頭痛如破:命門。67.身熱如火,汗不出:命門。68.目不得閉:大迎。69.肩背頸項痛:湧泉。70.身腫身重:關門。71.大便血不止:勞宮,灸三壯。72.皮膚乾燥:灸曲池三壯。73.痂疥:灸大陵二壯。74.不知味:針氣戶。75.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處,以差為度。76.臍風:然谷。77.鼻痛:腦空。78.惡犬傷毒不出:外丘。79.寒慄重衣不得溫:陽白。80.吐舌:築賓。81.舌縱:陰谷。第四秘1.口乾:針陽池。(針章門亦可)2.鼻竇頭痛(即鼻竇炎):(實證)針飛揚。3.心痛如刺:針然谷。4.白虎歷節風(痛風):針金門。5.大眥痛:針至陰。6.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針束骨。7.身後側痛:針京骨。(內容重複)8.心下痛氣攻腰脅:針肓門。9.渾身骨節痛:針魂門。灸之效更佳。10.臑內廉痛:針譩嘻。11.關節不利,渾身疼痛:針膈關。12.腰髖痛不得久卧:針白環俞。13.經行腰腿痛:針合陽。14.婦人陰內濕癢疼痛:針膀胱俞。15.腰痛疲漏:針氣海俞。16.脊間心後痛:針中渚。17.兩耳珠痛:頷厭。18.足下熱:針中都。19.善搖頭:針京骨。20.頭痛如破:命門。21.肩髃痛:針二間。22.眼痛:針下廉。23.腰髖堅痛:針石門。24.腰胯痛:針伏兔。25.俠脊膂而痛:針尺澤。26.膝痛不可屈伸:針大杼。27.膝脛腫痛:穴巨。28.肩背強急酸痛:穴水道。29.膝臏腫痛:穴厲兌。30.小便熱痛:列缺。31.肩背痛:聽宮。32.肘中痛:沖陽。33.肩背痛:中渚。34.正頭痛:中脘。35.偏頭痛:肓俞。36.足心痛:針崑崙。37.腳氣症:針肩井。38.肩背酸痛:中渚。39.肘攣症:尺澤。40.手臂痛:針肩髃。41.手腕無力:針列缺。(內容重複)42.手腕搖動:針曲澤。43.眉棱骨痛:肝俞。(內容重複)44.頭痛項強重不能舉:承漿、風府。脊背反折不能回顧:承漿、風府。45.足寒如冰症:腎俞。46.膝痛:風府。47.轉筋:灸承山七壯。48.面腫:水分(灸,禁針)。49.唇腫症:迎香。50.唇乾:三間。51.口腔潰瘍:針勞宮、照海。52.鼻流清涕:灸百會。53.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54.秋寒冷痢:灸石門、關元。55.卒腹痛:青皮灸臍上下左右各開一寸半處三壯。56.戰慄:針魚際二分深。57.月經不調,固結成塊:間使。58.月經時漏下:三陰交。59.墮胎後手如冰厥逆:肩井。針後如覺悶亂急補足三里。60.產後惡露不止:氣海、關元。61.白虎歷節風:針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間。62.哭笑:百會、人中。63.目妄視:風府。(內容重複)64.見鬼:陽溪。(內容重複)65.小兒夜啼:灸百會三壯。66.小兒吐乳:灸中庭。67.小兒囟門不合:灸臍上下五分處,直接灸三壯。68.小兒牙口蝕爛:針承漿。69.小兒口舌瘡臭氣沖人:灸勞宮一壯即可。70.小兒偏墜單側睾丸腫大:灸關元、大敦三壯。71.吐食反胃:先針下脘,後針足三里。72.哮吼灸法:用線一根套頸上,至鳩尾尖上截斷,轉向後脊骨上線頭盡處是穴,灸七壯。73.中風失語:針魚際。74.偏頭風:鳩尾。75.中風:灸神闕百壯。76.水谷不化、下利:針懸樞。77.氣喘難卧:灸靈台。78.張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壯。79.墮胎:關元,如不落,再補崑崙,立下。80.口乾:章門。陽池亦可。(內容重複)81.婦人不孕:灸陰廉五壯。作者簡介:賀普仁,字師牛,號空水,首屆國醫大師。1926年5月出生,自幼師從京城針灸名家牛澤華,22歲懸壺應診,1956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任針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名老中醫」。賀老德藝雙馨,一生以「以醫治人,以義正己」為座右銘,在50多年的醫療實踐中,博採眾家之長,創立了「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中醫針灸病機學學說和獨具特色的針灸治療體系——賀氏三通法。著有《針灸治痛》《針具針法》《針灸歌賦臨床應用》《毫針療法圖解》《火針療法圖解》《三棱針療法圖解》等書。

七十二絕針 沒有治不了的病

  72絕針是董氏不傳之秘  1.外三關一穴: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外三關二穴與外踝尖聯機之中點。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特效)、肺癌(有奇效)。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紅鼻子(特效)。青春痘、粉刺  (效佳)。瘰?(特效)。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效果卓著。  2.外三關二穴 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聯線之中點。  3.外三關三穴 為外三關二穴與膝蓋外側聯機之中央點  4. 雙龍一穴 :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脛骨外側骨陷中。  解剖位置:外側腓腹皮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頭炎。  5.雙龍二穴 一穴下6分 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頭炎  我也來說兩句 查看全部評論 相關評論  6.雙靈一穴: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橫紋中央(四縫穴)內側二分半處。  解剖位置:固有掌指側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  、心臟擴大、狹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以三棱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雀塤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  7.雙靈二穴  穴位: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橫紋正中央偏外側二分半處。  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  、心臟擴大、狹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以三棱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雀塤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  8木靈穴   穴位:掌面無名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間之橫紋中央點偏 外側二分半處。  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枝、肝之神經。  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兩?痛、膽囊炎、膽道蚵蟲症。痿症、半身不遂。以三棱針刺出黃白色液體、或刺出黑血均效。   9.婦科五穴之一穴:手背大拇第一節外側,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計五穴。  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子宮神經、六俯神經。  主治:子宮癌、於癌瘤、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產後風症  (月內風症)。  10. 婦科五穴之三穴11  11 婦科五穴之四穴11  12. 婦科五穴之五二穴11  13..婦科五穴之五穴11  14.木火四穴  一穴 穴位:手背食指第二節、三節間橫紋正中央處。  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心臟及肝分支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木火二穴曾用於治療高棉總統龍諾元帥之半身不遂奇效)腿痛、中風後遺症、草鞋風。三棱針淺刺出血奇效  。  注意與禁忌:木火四穴效果迅速,通常叫針一次以不超過五分鐘為原則。連續取用五日後,限用三分鐘。  二 三 四穴 分別在3 4 5 指上位置同上  18.八關穴之3穴  1 穴 . 2 穴 穴位:手背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內側五分 下二分半處(1穴)。 偏外側5分(2穴)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皮下淺枝、心肺及肝分支神經、腎神經。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可配正會);腦貧血、耳鳴。  交叉取穴 與下向上刺  19.八關穴之 4穴:手背中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內側五分下二分半處。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肝之神經。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臂不舉(特效)、腿痛(特效)耳鳴、痿症、五十肩  20下高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二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  五分)上一寸半為下高穴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淺枝、尺骨神經分枝、腎腦神經。  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  21.上高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 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二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  五分)上五分為上高穴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淺枝、尺骨神經分枝、腎腦神經。  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  22.中白穴22(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 穴位: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下。(上一寸為中渚穴,有人誤以中白穴乃中港穴,實為錯誤)。  解剖位置:手背靜脈網,尺骨神經動脈,與手背分枝、腎分支神經,(又稱機動神經)。  主治:急慢性腎孟(腎)炎、膀恍炎、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  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氣(特效)  23骨關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 穴位:手掌朝上,當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外側五分,腕豆骨下是穴。亦節食指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肝之神經。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臂不舉(特效)、腿痛(特效)耳鳴、痿症、五十肩  20下高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二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  五分)上一寸半為下高穴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淺枝、尺骨神經分枝、腎腦神經。  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  21.上高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 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二穴(於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  五分)上五分為上高穴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淺枝、尺骨神經分枝、腎腦神經。  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  22.中白穴22(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 穴位: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下。(上一寸為中渚穴,有人誤以中白穴乃中港穴,實為錯誤)。  解剖位置:手背靜脈網,尺骨神經動脈,與手背分枝、腎分支神經,(又稱機動神經)。  主治:急慢性腎孟(腎)炎、膀恍炎、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  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氣(特效)  23骨關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 穴位:手掌朝上,當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外側五分,腕豆骨下是穴。亦節食指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 穴位:在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  解剖位置:尺骨神經手背枝,腎之神經。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經痛(特效),長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水腫(特效  )。  穴30.靈骨穴22(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穴位: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  解剖位置:淺層分布手背靜脈,曉骨神經淺枝。深層分布正中神經的固有掌側指神經、肺支神經、心及腎神經。  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  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狹心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孟炎、大小腸炎、面斤、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  病、怪病、鼻病。各種手術麻醉,靈骨穴配心靈穴後通電。治療久年胃病、胃潰瘍配大白穴、中白穴。  注意與禁忌:孕婦禁針。因此穴有收縮子宮之作用、孕婦針之有流產之虞。  31.心靈一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  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  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  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  32.心靈二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二寸五分  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  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 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  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  33.心靈三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三寸五分  解剖位置:橈側手腕曲肌鍵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心臟支神經。  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亦  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  34.肝靈一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肝靈三穴(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三寸)直上六寸  解剖位置: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分布前骨、間動脈靜脈和正中神經。肝之神經、腎之神經。  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兩?痛、血癌症(白血球過多或過少)、脾腫大、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  35. 肝靈二穴33  36..肝靈三穴33(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穴位: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三寸。  解剖位置:淺層分布前腕內外側皮神經、深層分布前骨、間動脈靜脈和正中神經。肝之神經、腎之神經。  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兩?痛、血癌症(白血球過多或過少)、脾腫大、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痛。如何選有病之穴---精髓前人只說某穴主某病,而不說某穴有某病。其實,針灸的奧妙之處,就在於後者。為什麼臨床上根據針灸有關文獻或教科書去取用穴位,有時卻未必能收到應用的療效,說句實在話,這就是穴中無病。所以臨床選穴,必須在有關的經脈循行部位找到有病之穴,其效方能捷如桴鼓。因為它體現了某一組織或器宮於發生病變時,必然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有關循行部位的特定俞穴上來。海特氏過敏帶和我國現在日益增多的醫學診斷方而的經絡壓診點,都與此類似或具有同理。二十年代山西王可賢氏對穴中有病說過一段話,已先得我心。他說:「古人以穴治病,吾今以穴尋病。有病可用針,無病即已矣,何碌碌為無益之事也。」至於古人有「氣至病所」之說,這對客觀掌握針治療效,確是一大要訣。有病之穴,給予針治,得氣快,其針感多能迅速傳至病變部位;或者下針瞬息間,癥狀即見緩解。否則,若穴中無病,縱使局部得氣,也難至病所,更談不上坐收預期療效。現舉一例以說明之。對上述問題,雖不足以概其全貌,亦可見一斑。患者方某、女,21歲,呃逆頻作已二月。病起於腦部被擊傷,伴有頭昏、胸悶、腹脹、納呆、夜難入睡。當時住院,西醫診斷為癔病性呢逆,經中、西醫、針灸等治療以及採用語言暗示或威懾,均未見效,始來就診。審證求因,為肝鬱難舒,瘀邪阻膈,以致胃氣不得下行。乃以穴尋病,取足陽明和背部俞穴探查,發現膈俞和足三里,觸指即唷唷呼痛,尤其對膈俞稍為著力按壓則叫嚷閃避而呃逆隨之緩解。遂取此二穴用針,患者之呃逆不僅一次痊癒,而且伴隨的諸證,也迎刃而解,隨訪至今未見複發。從上述病例還說明了一個問題,臨證尋找藏病之穴,要做到有的放矢,這必須首先分析病機,作出正確的診斷,然後按其有關經脈體表循行的部位,陽陷陰脈,順次點壓,則垂手可得。可以說:以此察病,病無遁情;以此治病,病可速愈。針家不可不知。
推薦閱讀:

凈土宗第二祖善導大師
京派工筆人物畫大師——徐燕孫【22P】
與大師對話——洪丕謨之如何看懂中國繪畫
易凡大師分析「八字」運財宜忌
折傘大師(一)

TAG:大師 | 秘籍 | 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