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肌腱起、止點末端病的研究

末端病(Enthesiopathy)是指腱或韌帶止點部因勞損而引起的組織變性改變。它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經常發生的末端病多屬於運動技術傷。如網球肘、跟腱止點末端病、股四頭肌腱末端病等。

一、概述

(一)腱及韌帶止點的正常結構及解剖分型

腱及韌帶止點的正常結構由波浪狀的腱纖維、纖維軟骨層、潮線、鈣化軟骨層和骨等五個不同的組織按順序連接,這種結構的連接方式,保證腱止點的加固,即所謂「腱止裝置」或「末端裝置」(圖22-1)。其附屬結構有腱圍、滑囊、滑膜、脂肪墊及止點下軟骨或軟骨墊等。曲綿域認為腱止點根據其附屬結構的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

1.滑車型(Trochlear thpe)如肩袖及跟腱的止點,其下都有球形關節軟骨面,它有如滑車增加力矩並減小局部摩擦的作用。

2.牽拉屈曲型(Bending traetion type)如髕腱止點,其下有一特殊軟骨墊結構,止於髕骨的下極具有防止膝屈曲時髕腱止點折屈受傷的作用。

3.牽拉型(Traction type)如足跖腱膜在跟骨上的止點,其主要作用是緩衝牽拉應力。

(二)腱及韌帶止點的功能

腱及韌帶止點的主要功能是將肌肉收縮所產生的應力通過止點傳遞到骨骼上,繼而產生運動。根據William力學公式推算,跳躍時髕腱止點髕尖部受到的牽拉應力,可高達體重的2~5倍。腱止點的作用很像是緩衝器,這是因為波浪狀的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在受牽拉時被拉直,如彈簧似的起緩衝作用;纖維軟骨帶的軟骨細胞的胞囊在牽拉時由圓形變成梭形;纖維軟骨帶的基質中含有胺基多糖,它是一種膠性物質,好象電話線接頭處的橡膠管,它有防止電線被拉斷的作用;腱纖維穿過鈣化層進入骨組織(稱為Sharpey纖維),其纖維象樹根樣向周圍斜形插入骨組織,因而可以大大減少拉應力;腱下的關節軟骨,在腱受牽拉時可受壓變薄;舌狀軟骨墊也有減少折屈應力的作用。因此,使牽拉力的拉速度逐漸減弱,拉力合理地分散到各組纖維的著力點上,以避免受傷。

(三)臨床病理

末端病的病理改變較複雜。以髕腱腱周炎髕尖型末端病為例,傷部腱與腱周組織變黃失澤,有血管侵入。較輕的病例鏡下顯示腱的波浪狀纖維排列消失,較重的病例出現玻璃樣變、纖維變及截斷變,可有血管及脂肪組織侵入腱內,個別病例腱內出現軟骨島或骨島,或血管周圍有小園細胞浸潤。腱圍組織水腫、血管怒張,或毛細血管動脈化及硬化,腱周組織與腱緊密粘連。纖維軟骨層有血管侵入,有的出現軟骨團,細胞性質似改變成透明軟骨。鈣化軟骨層出現潮線增厚不規則,個別病例出現鏡下撕脫骨折。骨組織可發生髓腔纖維變,有的甚至髓腔開放,開口進入鈣化軟骨層。

(四)末端病的病因學

末端病的病因學是國內外學者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動物實驗表明,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牽拉和關節外傷都可以引起末端病。至於腱內出現軟骨島、骨島,脂肪組織異位骨化,可能與外傷引起局部細胞因子或生長因子的增多有關。因此,在預防與治療末端病時除了應合理安排運動量與運動強度外,還應充分重視局部出現各種細胞因子及生長因子。有實驗證明,腱內注入丹參、可的松或透明質酸酶,都易發生腱病,出現類似末端病的改變,這一點應引起臨床的重視。

二、常見部位的末端病

(一)髂腰肌小粗隆末端病

1.解剖生理特點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至第4腰椎體側面和橫突;髂肌位於腰大肌的外側,起自髂窩。兩肌向下互相結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和髖關節的前內側,止於股骨小轉子。髂腰肌的作用使髖關節屈曲和旋外。下肢固定時,可使軀幹和骨盆前屈。

2.病因與損傷機理

髂腰肌小粗隆末端病多發於跨欄運動員的擺動腿,它是因髂腰肌止點部反覆受到牽扯而發生逐漸勞損的發病過程,常嚴重影響專項訓練。

3.病理特點

損傷部除髂腰肌的腱止點有末端病改變以外,腱周有腱圍粘連及炎症,小粗隆前面的滑囊有創傷性炎症.

4.臨床癥狀與體征

跨欄跑時,擺動腿在過欄時向前屈曲用力時疼痛。屈髖抗阻時疼痛加重。健膝做30度屈曲,患髖置「4」字試驗位(股骨外旋小粗隆轉向前方)時,小粗隆部可有觸疼,此時要注意與健側對比。晚期病例的X線片上,可見小粗隆部骨密度增加,有時可見腱的鈣化影。

5.治療

早期應注意患肢休息,暫停跨欄練習,局部痛點封閉、理療。局封5~7天一次,3~4次為一療程。癥狀完全消失後,可逐步開始恢復訓練,但要注意正確的訓練方法,避免致病因素,防止複發。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則需手術治療。一般方法是切除滑囊及粘連的腱圍。同時,應將髂腰肌腱縱向切開以改進血運。

6.康復鍛練

為了達到加速治療和預防再損傷的目的,需進行腰背部的康復訓練。許多學者強調通過康復訓練可以達到增強背肌、腹肌和骨盆的力量,改善下腰部和軀幹部的柔韌性。

腰背肌練習取俯卧位,作「兩頭起」動作的練習,上體和小腿同時作背伸;也可作「一頭起」練習,助手扶往雙小腿,傷者兩手抱頭作上體抬起的背伸,或只作雙腿抬起的背伸練習。腹肌練習有仰卧起坐練習、半坐位腹肌練習等。骨盆肌練習有屈膝作下肢內收抗阻練習,抬高臀部練習等。背部柔韌性練習取仰卧位,兩上肢伸直,兩下肢及臀部抬起,向頭部屈曲和伸直,以背部支撐維持20~30秒;以肩部支撐,兩下肢伸直,維持20~30秒。腰大肌牽伸練習應仰卧桌邊,一側屈膝,另一側落下作牽伸。

(二)髕尖末端病

髕尖末端病是指髕尖腱止點處疼痛為主的慢性創傷性病變(圖22-3)。此病在田徑、籃球、排球及舉重等運動員中較為常見。該病表現為起跳、負重蹲起或深蹲時疼痛,靜息時也有疼痛,又稱為「跳躍膝」或「籃球膝」。髕尖末端病是臨床上治療最困難的運動損傷之一,嚴重影響運動能力的發揮。

1.膝關節的解剖生理

膝部的骨由股骨、脛骨及髕骨構成。了解膝關節的活動範圍有重要的臨床診斷意義。髕骨與股骨的滑車面構成髕股關節,當股四頭肌緊張用力膝完全伸直時,髕骨的下緣與股骨滑車的內髁軟骨嵴平;膝屈曲時髕骨進入滑車。膝關節有兩種韌帶,即關節內與關節外韌帶,關節內有前、後十字韌帶,主要功能是防止脛骨前後錯動及膝旋轉不穩。關節外韌帶有外側和內側副韌帶,以限制小腿的內收與外展。膝關節的前部有股四頭肌及肌腱並參與構成關節囊的前部,股四頭肌是穩定膝關節的重要因素。膝外側股二頭肌、腘肌及髂脛束,有固定半月板及穩定膝關節的作用。膝內側有縫匠肌、半腱及股薄肌。從生物力學上看,伸膝動作是由股四頭肌通過髕骨與髕腱實現的。運動員跳躍時髕尖腱承受牽拉力很大,這和發病有直接關係。

2.病因與損傷機理

主要是因訓練安排不當,長期大量專項訓練過多,導致髕腱的髕尖附著處受到反覆牽拉而發生慢性勞損。此外,一次猛力彈跳時,引起髕腱在髕尖附著處的拉傷,甚至出現小的撕脫骨折或鏡下骨折;也可因髕尖部遭到直接撞擊而出現癥狀。髕腱長約6~8cm,由於髕腱受牽拉應力較大,加之位置比較表淺,容易受到外界氣溫、濕度、暴力、機械摩擦等的刺激,所以損傷發生機會較多。

3.病理變化

在臨床中,髕尖末端病和單純髕腱腱圍炎常同時存在。因而病理變化也較複雜。

(1)肉眼觀察可見 腱及腱周圍組織呈黃褐色。腱圍組織充血、水腫、組織肥厚,與髕腱發生不同程度的粘連並有血管侵入。髕腱變粗、變硬、彈性減弱,有血管增生並伸入髕腱組織中。

(2)鏡下可見 腱止點的骨髓腔纖維變,潮線與鈣化軟骨層消失或變得不規則、斷裂而使骨髓腔開放,也可見到潮線推進(漲潮)新生骨化骨現象,有時有鏡下骨折,形成壞死骨。纖維軟骨層有毛細血管增生、毛細血管小動脈化,或出現玻璃軟骨島或玻璃軟骨骨化。腱纖維的波浪形結構消失,並出現玻璃樣變、纖維變或囊性變、脂肪變,有血管侵入,管壁厚、管腔狹窄,周圍有小園細胞浸潤或出血。腱內有時出現軟骨島或骨島。腱圍組織的血管增生,管壁肥厚、管腔狹窄,或有小園細胞浸潤、滑囊肥厚。

4.臨床癥狀及體征

主要表現為活動時髕下方疼痛,如上下樓梯、起跳動作、用力踢球、快速跑跳、甚至走路等作股四頭肌收縮的動作時都出現髕尖疼痛。另外還伴有膝發軟及跌扑等癥狀。

檢查時,可有股四頭肌萎縮,在髕尖和髕腱處有明顯的壓痛。髕尖型者可觸到髕尖加長。伸膝抗阻試驗陽性,半蹲試驗有時也呈陽性。本病應與髕骨軟骨病、伸膝腱膜炎相鑒別,如用普魯卡因在痛點封閉後,癥狀與體征消失,對診斷本病很有價值。X線片上,多數患者為陰性,有時可見髕尖延長或脫鈣,腱腫大可有鈣化點或骨化塊。

5.治療

髕尖末端病絕大部分運動員採用非手術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1)局部封閉 可選用1%利多卡因,也可在痛點注射康寧克痛或利美達松注射液。如一次局封未愈,5~7天後可重複注射。一般3~4次為1個療程。治療中連續次數不易過多,以防引起組織退行性變。髕尖型末端病應自髕腱向上斜刺進入髕尖表面及深部注葯;髕腱腱圍炎者壓痛在髕腱時,應將藥物注入腱圍內(深筋膜與腱之間),切勿注入髕腱組織內。

(2)按摩 對髕尖末端病有時具有良好治療效果,一般在痛點施行刮、掐,配合揉捏及點按附近的穴位,起到祛瘀活血、松解粘連的作用。治療中應配合局部適當休息,但也要避免因突然停訓而導至的「停訓綜合征」。

(3)理療 可選用超短波、脈衝式微波、蠟療等理療方法。

(4)針灸療法 髕尖型末端病可針刺痛點結合艾薰效果更佳。在治療期間,必須調整訓練計劃,改變原來的訓練方法,這樣才能鞏固治療效果,預防該病的加重或複發。

(5)手術治療 經保守治療無效,影響專項訓練和比賽,或影響日常生活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6.康復鍛煉

等長收縮練習和有限的膝活動範圍的運動,避免做引起疼痛的關節全範圍活動。有時完全伸直膝關節作股四頭肌等長運動可引起疼痛,此時可使膝微屈,腘窩下放置小枕墊後再做速度較慢的等長收縮練習。較輕的患者可作半屈膝位靜蹲練習,取無疼痛的半蹲位靜蹲,從2~3min開始,遂漸增加靜蹲時間。經過2周靜蹲練習後,可增加到每次10~15min,每天1~2次。此外,還可進行等張練習與等速練習,在等張練習時應進行漸進抗阻練習。經皮電刺激神經的應用,可減輕疼痛。

7.預防

訓練中要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訓練水平較低者及傷後初愈者要逐漸增加跳躍練習的運動量,使之逐漸適應。對於以跳躍動作為主的運動員,平時要加強膝部輔助練習,使髕尖部結構及髕腱逐漸適應牽拉力量,有利於防止突然拉傷。對受傷隊員要調整訓練計劃,暫減跳躍運動量,配合治療及傷後康復鍛煉後,再逐漸增加跳躍練習。要使運動員掌握正確的起跳技術要領,尤其對己傷運動員改正不正確的技術對治療尤為重要。

(三)股四頭肌腱末端病

1.解剖生理特點

股四頭肌是穩定膝關節的重要因素。股四頭肌腱大部分止於髕骨上緣,一部分越過髕骨上緣止於髕骨表面,一部分形成腱膜向髕骨兩側延續成伸膝腱膜。股四頭肌腱髕骨上緣止點分3層(圖22-4),直頭最淺,內外側頭腱次之,股中間頭肌腱最深。股四頭肌腱通過髕骨,借髕骨韌帶附於脛骨粗隆,是伸膝的主要裝置。當股四頭肌收縮時,牽拉髕骨向上,既可防止髕骨向外滑脫,又可拉緊膝前腱膜,防止脂肪墊嵌入關節間隙。股四頭肌在膝屈30°時,4個頭的合力最大,加上這時髕股間的力矩最大,因此,運動中的發力動作如踏跳,投擲的「出手後蹬」等,都在此角度發力。

2.病因與損傷機理

運動員在反覆起跳、蹲腿時,由於膝關節處於半屈位,股四頭肌的突然收縮,使股四頭肌在髕骨附著處受到反覆牽拉而出現慢性勞損,因而可引起一系列癥狀。此病多見於跳躍及排球運動員。

3.臨床癥狀及體征

髕骨上緣腱止點疼痛。輕者僅跳躍時疼,重者屈膝下蹲、上下樓及行走時都痛。檢查時髕骨上緣壓痛,或有局部輕微腫脹、增厚,抗阻力伸膝痛,但無髕骨壓痛,此點可與髕骨軟骨病相鑒別。

少數病例在X光片上可見髕骨上緣股四頭肌腱止點有骨化及鈣化。

4.治療

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可用超短波等理療。痛點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局封多可奏效。推拿主要手法是放鬆股四頭肌,點揉血海、伏兔等穴位,重點手法是刮髕骨上緣痛點,隔天一次。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草藥薰洗,每天一次。發病後,應控制下肢運動,減少彈跳練習。

5.康復鍛煉

主要是加強股四頭肌力量及針對性練習。在練習時,應防止發生疼痛,因引起疼痛加重的訓練不能收到增進肌力的效果。練習方法有多角度的等長、限幅等張、限幅等速練習等,在引起疼痛的角度以上,逐漸加大下蹲角度,則可逐漸適應直至疼痛消失。

(四) 跟腱止點末端病

1.解剖生理特點

小腿三頭肌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組成,兩肌向下合成一個總的跟腱止於跟骨,在腱止點的對應部跟骨面,有一玻璃關節軟骨面,與滑囊一起構成一生理關節。跟腱是人體最大的肌腱之一,在跟腱的周圍是腱圍,在腱的背側約有4~8層潤滑層,它位於深筋膜與腱組織之間,每層都有獨自的營養血管,層與層之間有結締組織相連,各層之間可以相互滑動,以適應踝關節的屈伸運動。

跟腱內的血管數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至25~26歲時已很明顯。成年時跟腱兩端的血運豐富,而中段則供血較差。由於個體發育不同,跟腱的長短粗細相差較大,跟腱越長,腱內供血相對更差。

跟腱的主要作用是跑、跳、走時提踵。根據Williams Lissner計算,當體重是45.5kg、提踵角為44°時,跟腱承受的牽拉力為60.7kg(圖22-5)。運動員一次用力踏跳時,其力量可達780kg,此時跟腱承受巨大的牽拉力。

2.病因與損傷機理

此傷在體操、籃球、田徑等項目的運動員中較為多見。主要是踝關節過於伸位起跳過多,小腿三頭肌反覆猛力收縮使其跟骨附著處受到牽拉而逐漸發生,個別患者有一次跟腱拉傷史。跟腱斷裂手術後,因縫合部周圍的粘連,運動時腱的末端受到的牽拉力較大,再加上失去肌肉彈力緩衝,也可繼發此症。

3.病理變化

早期,發炎的腱圍組織表現為血管擴張、充血、滲出、水腫等無菌性炎性改變。晚期,腱圍組織增生肥厚,腱膜與跟腱發生粘連,血管增生並向腱內伸入,跟腱纖維玻璃樣變、囊性變或疤痕形成,跟腱增粗及變硬,脆性增加,彈性減弱,抗張強度明顯減弱。病理變化包括:腱止點部組織變性,產生骨刺或骨島;腱圍水腫、肥厚、粘連、細胞浸潤等腱圍炎改變;跟腱止點前後的滑囊發生慢性創傷性炎症;跟骨腱覆蓋部軟骨變性等,唇樣增生,跟骨側骨膜反應性增生;脂肪墊可生化形成軟骨或骨

4.臨床癥狀及體征

早期主要表現為活動時跟腱部位酸、脹、不適或輕微疼痛。逐漸發展成持續性跟腱部疼痛,提踵及後蹬時疼痛加重,患者常用全腳掌著地或腳跟著地行走,出現跛行。 檢查時,局部輕微腫脹,腱止部有針刺樣壓痛。跟腱較健側粗、硬,有結節或梭形膨大。

踝背伸20°角時用力蹬地痛,足抗阻跖屈試驗時出現疼痛。X線檢查早期多為正常,或有跟腱組織肥厚陰影。晚期可見腱止點骨化及骨質增生。此傷應與類風濕相鑒別,後者病程呈周期性發作,且與運動無關,踝後和跟骨部腫脹明顯,並呈兩側對稱性腫脹。

(5)治療

早期應暫時停止患腿的跑跳訓練,將鞋跟稍墊高使局部適當休息。同時進行理療或局封治療。理療主要採用透熱療法,如紅外線、超短波、蠟療及離子導入等,主要起到活血化瘀、松解粘連,軟化己硬化組織的作用。採用普魯卡因與強的松混合液進行局封治療時,在急性期將藥物注入腱圍和滑囊內效果較好。也可用消腫止痛的中藥外敷。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晚期頑固病例,可考慮手術治療。剝離粘連的腱圍,切除滑囊、增生的骨組織及變性的腱組織。一般術後效果較好,可以重返訓練。

(6)康復鍛練

急性期可進行冰敷或冷敷、彈性繃帶加壓包紮、抬高患肢。冰敷後進行踝關節運動,作跟腱牽伸運動,每次運動時間逐步延長,從5min~20min,當疼痛、腫脹明顯時,康復訓練後需更換繃帶或保護帶。進行腓骨長短肌、足底肌和跟腿的牽拉練習,在斜板上進行平衡練習,逐漸過渡到原地跑、直線慢跑,跳繩練習直至短跑練習、向後跑練習、側跳及專項運動練習等。若以上功能測試均能完成,運動員可重返賽場,在運動結束後應立即重新檢查並作治療。

(五)網球肘

網球肘又稱肱骨外上髁炎,其特點是以肘部外側和肱骨外上髁疼痛,因網球運動員易患此傷而得名。此傷也可發生於羽毛球、乒乓球、擊劍等項目的運動員中。

1.解剖生理特點

肘關節由肱骨、橈骨、尺骨及其關節囊、韌帶組成,有屈伸及旋轉運動,屈伸範圍約0°到140°~150°,肘關節約有15°的生理外翻角(攜物角),肱骨小頭約有30°~50°的前傾角。肘關節的前後、橈側與尺側均有韌帶加固。橈側副韌帶起於肱骨外上髁,放散狀圍繞橈骨小頭,附著於環狀韌帶。環狀韌帶是前後附著於尺骨的橈骨切跡前後緣、包繞橈骨頸的韌帶,對維持橈骨小頭的穩定性十分重要。肱骨內上髁是前臂屈肌和旋前園肌的起始處,肱骨外上髁是前臂伸肌群的附著處。

2.病因與損傷機理

由肱骨外上髁伸肌總腱的慢性勞損及牽扯引起的,尤其是橈側伸腕短肌至為重要。例如網球、乒乓球、羽毛球運動員,在「反拍」、「下旋」回擊急球時,球的衝擊力作用於伸腕肌或被動牽扯該肌,即可發生該傷。

3.病理變化

文獻記載的網球肘的病理改變有伸腕肌腱(尤其是橈側腕短伸肌)纖維由肱骨外上髁部分撕脫、肱橈關節處局限性滑膜炎滑膜嵌入、支配伸肌神經的分支神經炎、環狀韌帶變性;Ian Goldie認為,肱骨外上髁炎時,腱下間隙被肉芽組織代替,並有血管增生、水腫和小園細胞浸潤,此種變化並擴張侵入腱膜。其過程是由於肌肉的過度活動,在早期引起腱下間隙內組織水腫,隨之是纖維性滲出,並開始血管增生及粘連形成。伸肌用力收縮時,粘連撕裂引起肉芽組織的反應性增殖,逐漸充滿腱下間隙。因此,Ian Goldie認為,肉芽組織的增生是主要的病原,切除肉芽組織可解除癥狀。

曲綿域認為,網球肘的病理改變是典型的末端病改變(圖22-8)。腱止部可因捩傷出現纖維斷裂、鏡下骨折、腱變性血管增生,繼發腱止點骨質增生或腱的鈣化骨化;腱下疏鬆組織有創傷性炎症與粘連。

4.癥狀及體征

有些患者是一次受到撞擊或牽拉出現癥狀,但大多數患者是逐漸出現癥狀。早期是運動中做某個動作時(如反拍擊球)肘關節外側出現疼痛,運動停止後癥狀緩解或消失。重複做該動作時又出現疼痛。以後疼痛逐漸加重,變為持續性疼痛,有時疼痛向肘上、肘下放射。嚴重可出現患肘突然失力現象,突然發生不可抑制的無力感而丟掉手提的物品。

檢查時,在外上髁或腱止點、橈骨小頭、肱橈關節間隙處壓痛,肱骨外上髁前下聯合腱處壓痛,或可觸到伸腕肌上半部硬韌壓痛。Mill試驗時,肘外側可出現疼痛;即腕關節背伸抗阻力試驗時,肱骨外上髁出現疼痛。按照局部疼痛的程度一般可分成3度:

Ⅰ度:局部存在疼痛仍可參加訓練或比賽。

Ⅱ度:在訓練或比賽中疼痛加重,勉強能完成運動計劃。

Ⅲ度:因為疼痛不僅使訓練或比賽停止,也影響到日常生活。

5.治療

早期可暫停專項訓練,局部制動,部分患者經休息後癥狀可自行緩解。前臂遠端肌腹處纏繞彈性繃帶可減輕癥狀。理療和局部注射強的松龍等均可採用,目的是消除水腫炎症、抑制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壓痛點最明顯的中心是藥物注射的部位,並應使藥物注入腱止點及腱下間隙。並可配合中藥薰洗和按摩,按摩時先用推、揉手法以緩解前臂肌肉痙攣和疼痛,再在痛點用點按、揉等手法以消腫止痛。晚期的按摩手法應以松解粘連為主,Mill試驗的方法也可作為推拿手法之一。

對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訓練或生活者,可進行手術治療,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採用的方法有伸肌總腱的橫斷或剝離、延長;環狀韌帶部分切除;切除嵌入滑膜;切除伸肌總腱的神經分枝和刮除腱下肉芽組織等。

6.康復鍛煉:

肌腱損傷修復術後需局部固定3~4周,以待肌腱癒合。在此期間一般都有肌腱周圍粘連形成,造成遠端肢體的活動障礙。數十年來,國內外對防止肌腱粘連進行了大量研究。一般認為術後早期,必須避免引起被修復肌腱張力增加的主動及被動運動,但應儘早恢復與被修復肌腱無關的運動。術後3~4周肌腱癒合後,應著重進行恢復肌腱活動度的練習。增加肌腱活動度練習,常需與理療結合進行。

參考文獻

1. 曲綿域等.實用運動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 陳中偉.運動醫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3. 周士枋等.實用康復醫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

4. 范振華.運動醫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1

5. 陳中武.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康復醫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陳世益等.50例運動員髕骨軟骨病分析——臨床、病理及放射學回顧性研究.中國運動醫學雜誌,1991,10


推薦閱讀:

易經研究:《增刪卜易》(三)
投資破財之信息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與基本寫作規範-教育研究技術-中國教育人博客
城市軌道交通橋樑抗震設計與研究
央行研究局王宇:為什麼紙幣最早在中國出現?| 原子智庫

TAG:肌腱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