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乾貨丨一起來「讀茶」

老祖宗的話「柴米油鹽醬醋茶」短短7字精闢道出國人生活之本,但這7件事中能在悠悠歷史中成為道的只有一種,那就是茶,足以見證茶的不凡魅力。現今,不少愛茶的人越來越年輕,茶之一技,即古老又時髦,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這些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古茶籍,讓年輕的我們受益良多。

陸羽所著的《茶經》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部古茶籍,並被無數茶人奉為茶之聖經。其實除了《茶經》,還有好多值得我們一觀的古茶籍,今天益信君就整理出八部與茶相關的古籍,推薦大家看一看。說到底,愛學習的才是好青年嘛!

《煎茶水記》


唐·張又新

這是一本現存最早的專門論水評泉的著作,在陸羽《茶經》的五之煮上進行延展發揮,將適於烹茶的水進行更為全面地剖析,整部書僅約900字,列出當時唐代宜茶用水20處之多。

《品茶要錄》


宋·黃儒

該書是黃儒讀《茶經》時察覺陸羽的疏忽,有感而發特別寫下品茶時應對茶葉有所鑒別。全書共十篇,一至九篇論採制茶葉過程中采造、盜葉、入雜、蒸不熟、蒸過熟、壓黃、漬膏、傷焙等十種影響茶味的錯誤方式;最後一篇則討論茶區地理條件的重要和該茶區茶葉的特點。

《大觀茶論》


宋·趙佶

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所書的茶專論。全書共二十篇,對當時他所統轄的朝代時期,從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盜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對於這位愛茶的皇帝來說,不論他的治國能力如何,但為茶道的傳承留下珍貴的文獻資料,極大推動了中華茶道的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

《茶錄》


宋·蔡襄

《茶錄》亦是因作者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之作。是宋代重要的茶學專著,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熁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蔡襄也因創製小團茶聞名於世。目前,蔡襄《茶錄》有英、法譯本。

《茶具圖贊》


南宋·審安老人(董真卿)

《茶具圖贊》是我國第一部以圖譜形式寫茶具的專著。審安老人用白描畫法繪製出了宋代著名鬥茶所用的茶具12件,稱為「十二先生」。有意思的是這本古茶籍一具一圖一贊語,又以擬人手法給每一種茶具假以宋代官名和職責,暗喻這些官員(茶具)都要替皇帝(品茗者)服務,將茶的物質性與文化內涵巧妙結合,整本書讀之妙趣橫生。

《十六湯品》


唐末五代或宋初·蘇廙

作者蘇廙雖無史料具體記載,但卻是史上著名的候湯大家,更是當時的點茶大家。《十六湯品》是當時流行的點茶道的代表作,是將陸羽《茶經》中五之煮再進一步衍繹成為十六項,謂之十六湯品。

《十六湯品》和《煎茶水記》可以算是茶書中的冷門書。元明時,由於淘汱固型茶,水與湯的神秘性既破除,所以便被一併束諸高閣,但其在茶藝、茶道及中華茶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

《煎茶七類》


明·作者不詳

該書作者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盧仝,也有人認為是《茶寮記》的作者陸樹聲,甚至認為是其他人所寫。全書250字左右,分為人品、品泉、煎點、嘗茶、茶候(《徐文長佚草》本作「茶宜」)、茶侶、茶勛七則。著名書法家徐渭曾用多種書法體抄錄該書,現存留下草書、行書的書體各一。其中行書卷曾經清代王望霖撰集、范聖傳鐫刻,收入《天香樓藏帖》中,石刻作品藏於浙江上虞縣曹娥碑廊。

《續茶經》


清·陸廷燦

這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書。值得一提的是陸廷燦在茶區為官,擅長茶事,並對採茶、蒸茶、試湯、候火,以及唐宋後清以前茶文化的發展變遷頗有研究和心得。這本茶籍約十萬字,是從唐代至清代之間對《茶經》作出最完整補充的茶書,內容則是《茶經》的10倍。它延續了《茶經》的風格,因此被稱之為《續茶經》。

怎樣,看完是否覺得今年青年節的自己散發著一股書香?一邊看古人的茶之道,一邊細思今日喝茶之風,你會發現中華茶道的博大精深,感慨古人的智慧,珍惜當下難得的茶韻時光。


推薦閱讀:

乾貨貼 | 去量子號,你只需要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純乾貨|秒變白茶達人,只需要掌握這三方面沖泡要領!
進家門最忌諱見到什麼?風水乾貨分享!
八字乾貨十天干喜忌
強烈建議知乎把答案收藏數作為排名的主要參考,點贊這事實在太不靠譜了

TAG:乾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