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卷三十五

明即相見性--------------------------------------------------------------【 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

【諸相】...... 就是一切相。也就是凡所有相的意思。只須徹底明了一切相都是虛妄的, 那就不會去追求妄, 而知道有真實的性。所以見到【諸相非相】時, 則相不能障性, 便能見到如來了, 何必要去滅相呢?因為, 即相就可以見性。因此, 須菩提回答說:【以身相得見如來】, 是很對的。這裡所說的〖見〗字, 也有一定的功夫, 要真能見到【諸相非相】方可。若只是說理, 那是不能見如來的。

凡所有相既然是虛妄的, 因此都不應當住。所以上面所說的法相、非法相, 即包括一切相。佛說不住相, 就是令人〖見如來〗。若是執著了應化身, 便不能見到法身, 因此, 只有不住相, 便令人見性。又不住相, 就不執著。不執著就不被相所轉, 並且相反, 為我所轉。所以我們只須明了〖相〗是虛妄的, 不必去斷滅, 而且也不可斷滅, 因為〖相〗本來是由〖性〗而顯現的。

佛教導我們對世間法, 既不可以執著, 也不可以厭惡。凡夫執相, 是因為住於法相而生煩惱;修行人的厭惡世法, 又因為住於非法相而生煩惱。須知:性, 本來是無相無不相的, 不能斷滅。我們在用功時, 須先觀照, 必須久久地觀照方能照住, 最後才能照見。依照佛所說的二邊不著的道理去修行, 行來行去, 直到功夫純熟;深之又深, 方是般若波羅蜜, 方能真正見到〖諸相非相〗。也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心經》中所說的色, 就是本經的相。受、想、行、識, 就是喜、怒、哀、樂 起心動念。能照到一切皆空, 方是諸相非相。皆空就是三空, 不是指小乘的但空。所以《心經》又說:【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這樣來解釋色與空, 恐不夠完整。所以又說:【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就是空有同時, 這樣就同【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和【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等四句相通了。【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與【空即是色】相通, 因為一切假名都是當體即空的。【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與【色即是空】相通。因為色就是空, 可見空不在色之外, 何必要滅色去明空, 所以說:【則見如來】。

見如來就是見性。不執著相, 就能度一切苦厄。苦厄是無量的, 舉出它大的方面為例:凡夫的分段生死和小乘的變易生死便是。凡夫的身有長短, 壽命也有長短, 這樣流轉生死, 就叫分段生死。小乘已經證得性是無相, 既然得到體, 本來可以現相, 但因為他怕苦, 不肯入世來救度眾生, 在心中起著微細的生滅, 佛稱這種生滅為變易生死。若見到如來, 便能度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這類苦厄。度苦厄是由於見如來, 見如來是由於照見。所以用功最要緊的是作觀。

本科經文指出:若要消歸自性, 則凡遇到一切相的時候, 第一步功夫, 就是要作觀, 觀什麼呢?要觀【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至於對待色、聲、香、味、觸、法, 就要觀〖諸相非相〗。或者, 你可能要懷疑在紛紛塵勞之中, 不容易作觀。不妨以『上海』來講, 我們終日所聽到的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 , 須知這些聲音, 都是起滅不停的, 這些來來往往的眾生, 都在為衣食而奔忙, 卻不能由自己來作主。然而, 這實在不是什麼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 而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聲音, 當體即空。但是明明是聲音, 我們能這樣作觀, 則既不著有, 也不著空, 這正是〖般若波羅蜜多〗的聲音。所以經文中, 無論哪句, 都可以作觀。在日常行、住、坐、卧中都不離作觀, 便會受用無窮了。

如果要依文字起觀照, 就必須先去讀經。這時, 是經在轉我。至於〖作觀〗便是我去轉經了。經轉我, 就是以經轉移凡情;我轉經, 更是一種重要功夫了。本科經文, 是說明上文的所以然, 也就是降伏其心、應無所住等的總結。所以依照本科經文去觀照, 同觀照上文是一樣的。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見如來便是見性;見性便是不住相的所以然。見性見得一分, 便是初地菩薩, 便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見性見得究竟, 便成佛了。就是上文【福德亦復不可思量】的所以然。成佛見性, 法身顯現, 遍滿虛空, 就是上文用〖虛空〗作比喻的所以然。

須知本經說來說去, 都是說無住。如前文:【不住於相】, 就是解釋【應無所住】。因此, 一開口先說:【降伏其心】和【所有一切眾生, 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就是教我們不住。【滅度無量眾生成佛】, 是指示我們發心的法門。【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又將這法掃卻, 是指示我們不住法相。後來又說:【菩薩應無所住】, 也是教我們不住法相。【行於布施】, 是教我們不住非法相。所以古德說:【但求妄息, 莫更覓真】。〖真〗就是真心, 也就是真如;真, 就是如如平等的意思。為什麼如如平等?因為性體本來如如平等的。有了這個性體, 便能現出相來。所以, 凡證得性體的人, 切不可存著這個真心, 倘若有一覓真的念頭, 便是第六、七識, 便成為妄心了。古德稱它為執異。所謂執異, 就是去判別真和妄是兩回事, 不是平等的。所以佛說:【但應如所教住】, 以降伏妄心。而凡夫都是妄心, 一定要將妄心分分除掉, 真心方能分分顯現。【但求妄息, 莫更覓真】.....就是這個意思。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只要一住, 便成妄。所以前文一開口便講降伏, 而不講住。為什麼又∶【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這是講〖不住〗的利益。倘若能見〖諸相非相〗, 便能見得真性。.這就是上文不說住, 而說降伏, 【但應如所教住】的總結。從這裡, 我們可以知道《金剛經》的行文, 正象天馬行空, 而在說理方面, 則象細針密縷, 處處開, 又處處結。讀誦本科經文時, 猶如奇峰突起, 看上去好象同上文銜接不上, 實則上是上文的總結。正如重山疊水, 層層包裹, 處處有來龍去脈, 處處有結穴。再從文字來看, 一面說, 一面掃, 正是不住法相, 不住非法相, 確是真正的【文字般若】。凡讀或講本經時, 前文必須與後文結合在一起領會;當講讀後文時, 也應回顧到前文。如【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就要同下文的【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四句偈互相照應著去領悟。又如【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 同下文的【於法不說斷滅相】也是息息相通的。

〈按以下一段文, 是江老居士親筆〉--------------------------------------------------------------【更明所以】一科有四要義:〔1〕以上僅以虛空比喻福德的不可思量, 闡明:應不住相行布施的原由。在本科中, 更明確指出若不住相, 就能見到如來性體。以進一步闡明福德象虛空那樣不可思量的所以然。〔2〕以上說不住相, 是為了防止不明了的人懷疑為滅相。而在本科中, 則進一步闡明, 所謂不取著並不是斷滅那個相。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這就是不住相的所以然。〔3〕以上說, 在因行的時候就應不住相, 是為了防止有人懷疑, 不但一切眾生都有苦果的四大五蘊身相, 即使如世尊那樣的極果, 還要現丈六八尺和三十二身相, 怎麼說不應住相呢? 現在進一步闡明所有相都是不可住的。如按世尊的果德來說, 住了就不能見如來;如按眾生的苦果來說, 住了就不能見到人人本具的如來藏了。 這就是【但應如所教住】, 也就是應不住相的所以然。〔4〕小乘在性和相的認識上是不融通的。既以音聲和色相認作是佛, 又在自修上取著, 墮入無為坑。現在本科進一步闡明:供佛必須不著色相, 方能見如來, 在自修時, 也不應墮入偏空。只有不著相, 則色即是空, 相既是性, 性相圓融, 才能無礙自在。這正是世尊所說的般若法, 也就是使我們回小向大的所以然。
推薦閱讀:

大般若經要義
《甚深了義般若波羅蜜——「緣起性空」般若正觀論》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四十九
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

TAG:波羅蜜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