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真笨」時,是在說些什麼?| 遊戲教師手記
前面的話:
遊戲力工作室開展的線下家庭支持中,遊戲教師每周進入家庭,與孩子一對一遊戲互動。
每次遊戲課後,教師們照例會進行教研,將授課過程中的一個個細節拿出來反覆推敲,不斷調整,打磨出最適合孩子個體狀況的課程。
受地域和遊戲教師數量的限制,能夠線下支持到的家庭數量非常少。遊戲教師的疑問,在親子互動中也同樣會發生。我們將陸續選擇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話題,將家庭支持的教研討論過程呈現給大家,希望給更多的家庭提供啟發和幫助。
下面這篇文章,就是遊戲教師祝曉燕的教研手記。
(文中「小小」為化名。)
場景一:小小和我正在用彩泥捏娃娃,一邊捏一邊說話。
我問小小:「我的手不知怎麼回事,老捏不好呢。你怎麼想到這麼做的,很好看,是不是學校老師教的?」
小小:「才不是呢,我自己想的。」
我:「我猜你腦子裡有個魔法師,要不就是你的手有魔力。」
小小樂了:「怪不得媽媽總說我聰明,看來我真的聰明呀,我就是有天賦。(聲音轉低,表情也黯然下來)可是我學習就不聰明,我覺得自己挺笨的。」
我很驚訝這個轉折,下意識反問:「誰說的?!你會做這麼多東西!」
孩子(低聲地有點沮喪):「我自己說的。」
我沒有再說話。兩人繼續捏彩泥。
場景二:我和小小玩「上畫畫課」的遊戲。小小當老師,背對著我,站在黑板前示範。我是學生,坐在下面臨摹。
小小畫著,突然說:「其實我在我們班也是一個學習不好的人。」
我愣住了,10秒鐘不知作何反應,然後憋出一句:「可是你是我的老師呀,怎麼可能呢?」
小小沒有回頭,繼續大聲說:「我是你的老師,但是我的同學就更是你的老師!」
我低聲反駁:「可是,我才不這麼想呢。你看你畫的畫這麼漂亮,我跟著學半天也畫不好。」
孩子聲音也低了:「我畫畫是挺行的,但是我的學習就老大地比不上。」
7歲的女孩小小是我作為遊戲老師提供支持的孩子。上面兩個場景分別發生在我第一次和第三次到她家上遊戲課程的過程中。
第一次到她家,經過短暫的熟悉過程,我們就玩在一起了。
小小想玩捏彩泥娃娃遊戲,她設計並指揮節奏,我跟著學。我倆的作品成果對比明顯,我表達了由衷的佩服並向她請教,由此有了上面第一段對話。
經過兩次遊戲課程的相處,我們的親近感增強,在第三次到小小家時,她給我上畫畫課,出現了上面第二段對話。
小小几次說「我笨」的情況,在教師觀察中被記錄,成為我重點關注的長期「情緒點」。
遊戲教師教研時,我提請大家討論:
孩子這麼說,在表達什麼樣的情緒?
是什麼原因讓她這麼說自己?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扭轉她這種「不好」的自我評價?
我先回想了自己當時的感受:小小突然冒出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負面評價,我很意外,本能地試圖扭轉她對自己的負面看法。
但實際上,無論我是反問:「誰說的?!」還是努力肯定:「你會做那麼多東西!」「你畫得那麼漂亮!」其實都沒有什麼效果,反而讓小小沉默了,不再繼續這個話題。
李岩老師和大家一起,對我與小小之間的互動做了三個層面的分析:
第一,害怕負情緒,是人的本能反應。所以當孩子表達負情緒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堵截。
無論是直接反駁——「不可能,我覺得你一點也不笨。」還是強化肯定——「可是你畫畫就畫得很棒啊。」實際上都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說得不對。你不應該這麼認為。」
第二,在涉及孩子自信心的問題時,我們慣用的方式是表揚。
但是,「寶貝太棒了!」「了不起!」「真聰明!」這類我們習慣性地就脫口而出的空泛的讚美之詞,並不一定就能夠如我們所願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反而可能造成孩子過於依賴外部評價。
第三,孩子越大,對自身的認識就會越趨向於現實化。小小這個年齡的孩子,認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不足,實際上是符合成長規律的。
大家的討論又轉到另一個話題:小小為什麼要跟我——她的遊戲老師——說這些話呢?
老師們分析,可能有這樣一些原因:
可能是因為跟我比較親近了,想試試能不能告訴我她的這個秘密(學習不好)。
可能是因為經過一些接觸,心裡已經接受了我,想要「測試」一下——「如果我不夠好,我有缺點,老師是不是還喜歡我?」
也可能是在跟我相處比較放鬆的氛圍里,覺得可以安全地表達一些自己的負情緒。
跟隨教研的過程,我的思路也漸漸清晰起來。其實,不論是上面哪一種原因,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小小有情緒,並且她覺得可以對我傾訴這些情緒。
這麼一來,對於小小說「我笨」,我之前糾結的原因和解決之道都不是問題了。
正如教研時有位老師提出的:
「我們是不是能夠找到原因?如何判斷我們找到的是真正的原因?
找到真正原因和不知道原因,對於指導我們該如何做,有什麼樣的影響?」
而我現在的答案是——
在找到原因之前,先「放下」原因。
我之前冥思苦想,糾結於如何找到辦法來扭轉小小負面的自我評價。現在,退後一步,我有了新看法——
無論小小出於什麼原因作出「我真笨」的表達,她的困境是真實存在的,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有一些不愉快的體驗揮之不去。
當一個孩子陷入困境,或者她通過某種方式告訴我們他的困難,旁邊的成人的第一原則是不能慌張,更不要疊加更多的焦慮情緒,而是以鎮定的態度去面對。
然後,我要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到我真誠的關注,為孩子創造「你怎麼說都可以,怎麼做都行,什麼樣我都喜歡你」的安全感,讓她在想宣洩負情緒時,能夠無所顧忌地充分地表達。
在接下來的一對一互動中,我仍然會通過積極跟隨和互動,加深我們之間的聯結;繼續陪伴和參與她各種形式的探索;用有趣的遊戲帶給她更多的歡笑和正情緒。
《遊戲力》中有一節正契合小小的狀態,就將它作為今天教研的結語吧——
「
孩子總會這樣做——貶損自己的作品或是能力。他們也會毫不留情的批評別人(當然會了,因為他們從我們這裡學到的)。
有時如果我們夠幸運,他們只需要一點點的鼓勵,微笑和點頭,就足以使他們忽略那個批評的聲音繼續創造或是學習。但是,假如這個內在的批評聲音,使孩子連嘗試都不願意,假如它成功地說服了孩子放棄畫圖、足球、數學、騎馬或是寫詩,那麼,我們就必須做出更多的努力。
我們必須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告訴他們那個批評的聲音不是真的,也不是最終的評價。堅定地反對批評——「我知道你可以的……你是個很棒的小畫家。」
內在的批評聲會做出垂死的掙扎。當我們對孩子這樣說時,他們有時會哭泣或者喊叫,或者堅持自己不夠聰明、不會畫畫、討厭數學,或是他們永遠不可能在運動方面有好的表現。而此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傾聽,並且在他們表達感受時,繼續保持我們對孩子的信心。
這也是遊戲力親子方式的關鍵部分,即使聽起來和遊戲沒什麼關聯。
孩子會在成長、學習和練習技巧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挫折,而失敗感將會通過笑聲(運氣好時),或者哭聲(當感受太強而無法以笑聲疏解),得以釋放。
了解更多「遊戲力家庭支持」
請移步今天推送的第三條查看。
推薦閱讀:
※父親教育——孩子的性別不同,父親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看到孩子第一眼是什麼樣的感覺?
※朱麗倩有幾個孩子?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懂禮貌:如何培養出一個懂禮貌的孩子?
※給我未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