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認知源於思維定勢——刻板效應
對於某一類的人或者某一類的事兒,人們會習慣性的在自己的印象中給出一個定位,並依照自己心裡的固定印象去評價人和事,這種心理現象就是刻板效應。有些人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地分類,把自己遇到的人看作是某一類型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一類人的評價看作對某個人的評價,這樣一來,會影響對一個人的正確判斷。
人們不僅會對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不是很可靠地資料去對並未見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年輕人比較衝動;老年人比較保守;南方人善於經商;北方人豪爽等。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偏見的認知源於思維定勢。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袋子,讓我們去摸裡面裝的什麼東西。如果第一次摸出的是紅色玻璃球,第二次摸出的還是紅色玻璃球,第三次和第四次摸出的也是紅色玻璃球,我們就會有一種想法:袋子里裝的都是紅色玻璃球。可是,當第六次摸出一個藍色玻璃球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袋子里是一些玻璃球罷了。可是,當繼續摸下去的時候,又摸出來一個塑料球,我們又會想:袋子里裝的是一些球。可是,如果我們再摸下去……
這個故事形象的解釋了什麼是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一旦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讓人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去思考和接受事物。生活中,人們的頭腦中時時刻刻都湧現出大量的信息,大腦在處理信息時,並不需要對每一條信息都做「我該怎麼辦?」的思考,而是像電腦一樣,能夠「自動應答」:在篩選信息、分析信息、做出決策時,總是不自覺地朝著自己比較熟悉的路徑和方向進行思考,而很少去另闢蹊徑,這種方法也是一個人特有的思維定勢決定的。
思維定勢會讓我們看待事物的時候只想到我們遇到的事情,這樣就不可能全面地看清事物的本質,失敗的時候還會回想過去的成功後,陷入焦慮之中。殊不知,自己面臨的事情與自己之前取得成功的事情並不是同一件事了,用相同的做法去解決不同的事只會導致失敗。
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被自己過去的經驗和習慣所左右,例如,人們在上班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走一條線路或者乘坐同一班公交,哪怕有更近的路或者有更省時的公交,一般也不會去嘗試;到同一個地方出差的時候經常會住之前住過的賓館,去之前去過的飯店。為什麼會這樣呢?道理很簡單,我們都喜歡相信自己的經驗,害怕改變,擔心自己的改變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遺憾的是,人們的這種習慣並非是最佳的選擇。在職場上,很對人跳槽以後會很難適應新公司的環境,因為,他們總是喜歡拿原來所在公司的文化和處事方法來應付新的工作,這種套用的方法只會讓一個人在新的環境中處處碰壁。事實上,新的公司文化並不一定比之前所在公司的文化差,跳槽者所不能改變的是固有的思維方式,所以就無法適應。
我們經常會形成思維定勢,而很少有創造性思維,這是因為我們的風險意識在作祟。我們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創造性思維越活躍,需要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嘗試新事物、採用新方法要比循規蹈矩的風險大得多。但是,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在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能打破舊有的思維定勢,就會使我們陷入危險的境地。所以,我們應該學會隨機應變,學會冒險,學會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這樣就不會焦慮不安,可以讓我們更輕鬆找到處理事情的方法。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要去砍材,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是朝著樹的一個部位連續地砍,還是圍著砍呢?在遇到樹節的時候,我們是避開樹節看呢,還是從有節的地方砍呢?根據人們習慣性的思維,我們會習慣性的認定有樹節的地方不容易砍斷,而樹榦是比較容易砍斷的。其實不然,有節的地方要比樹榦部分硬,但是更容易折斷,沒有節的地方去很容易卡住斧頭。很多時候,面對諸如砍樹的問題,安於現狀的的人往往會不自覺地按照習慣性的做法去解決問題,而且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卻不知道,一旦自己打破常規,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便見的認知往往會使我們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進而走向錯誤的道路,導致失敗。我們要想避免思維定勢造成的不利影響,就應該克服刻板效應。
克服刻板效應的的具體方法是:
一、深入地研究自己所面臨的事情,多聽取別人的意見,著重分析周圍人給出的不同意見,不斷地檢驗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駁的信息,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二、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也不能想到什麼就是什麼。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是就是認真觀察、分析事件的本質,不能用原有的經驗生搬硬套,我們應該看清當下所做的事情與之前的事情存在的差異,有意識地尋求和重視與刻板效應不一致的信息。
我們往往因為不敢嘗試而走不出困局,只要我們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就敢於「本能」地保護自己的利益,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會使我們走得更遠。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十神效應·食神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周易與效應》(38)星期一效應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談如何助「邊緣人」再「入圈」!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