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排爛便,當心這一種病!比癌症還難治
今天是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家庭醫生在線編輯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義診活動中獲悉,炎症性腸病發病率逐漸升高,每10萬人中便有3.14個炎症性腸病患者。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遺傳易感、腸道免疫異常、腸道菌群失衡以及環境和精神因素等有關。
克羅恩病可遺傳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內科鍾英強教授說,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慢性非特異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是一種較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人們認為其是一種怪病,是因為其病名怪,中國人不習慣。克羅恩(Crohn)是一個外國人,這種病是由他在1932年首先描述,然後在1973年在國際上正式命名為克羅恩病,以往國內有翻譯為克隆病。其是一種發病原因仍未完全明了的胃腸道慢性特發性肉芽腫性炎症,目前認為其是一種在遺傳易感的基礎上,在環境因素的參與下,發生的腸道特異性免疫異常性疾病,病變可累及全消化道,但多見於小腸末段和鄰近結腸,其與潰瘍性結腸炎統稱為炎症性腸病。近來研究認為,克羅恩病是一種多基因相關性疾病,攜帶有NOD2或叫作CARD15基因的人,易患這種病,有一定程度的遺傳性。
常常排爛便的人群要小心
克羅恩病主要表現為右下腹或肚臍周圍隱痛,排爛便,一般無明顯的膿血便,有腹部包塊、瘺管形成和腸梗阻的表現,可同時有發熱和營養不良等全身表現,以及關節、皮膚、眼、口腔黏膜、肝膽道病變等腸外表現。其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X線鋇劑檢查、胃腸道內鏡表現和鏡下組織活檢的結果進行綜合考慮,並要排除腸道結核病、腸道黏膜相關性淋巴瘤、潰瘍性結腸炎、白塞病、特異性感染性腸病、腸癌、放射性腸病、缺血性腸病等之後才能下診斷。但比較簡單的篩查試驗,象你一樣,做大便常規和胃腸鏡檢查,若完全正常,基本上可排除該病的診斷。
國際上通用的診斷要點有:胃腸道的節段性病變、鋪路石樣改變或縱行潰瘍、全腸壁炎症性改變,瘺管與肛門部病變,病理檢查發現非乾酪性肉芽腫。有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會混淆。這是因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病變在直腸,可向上段結腸發展,為一種連續性的炎症病變,主要累及結腸的黏膜層和黏膜下層。極少累及肌層,臨床表現與克羅恩病相近,但黏液血便較多見和腸外表現較少,腸鏡下主要表現為結腸黏膜的充血、水腫、糜爛、淺小的潰瘍和炎症性息肉形成等,小腸與肛門病變和瘺管形成較少見,病理為一般的炎症表現,有杯狀細胞減少或消失,有明顯的隱窩炎和隱窩膿腫表現,無肉芽腫發現,對藥物的治療反應較好和預後較佳。
患者需要定期隨訪
宋楊達醫生說,克羅恩病的治療藥物有幾種,主要有氨基水楊酸類葯(主要有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楊酸)、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甲基強的松、布地奈德等)和免疫抑製劑(如硫唑嘌呤、巰嘌呤、甲氨碟呤、環胞黴素等),其中常用並最有效的是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輔助用藥有某些抗生素(如甲硝唑、喹諾酮類抗生素等)、腸道微生態葯和腸道營養葯。如果上述處理仍無效,可選用抗腫瘤壞死因子單克隆抗體(Infliximab)進行治療,但價格昂貴且也不是所有患者均能完全根治,部分患者也可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最後可選擇手術切除病變的腸段,但主要是針對克羅恩病的併發症,要非常慎重和嚴格選擇適應症,因為術後複發率仍高和併發症較多。總之,克羅恩病的治療應遵循個體化原則,根據不同的病變部位、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經濟狀況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
若能儘早診斷和早治療,可有很好的效果或可長期控制病情的發展,但到了後期則處理就非常棘手了。一旦懷疑患了該病,應儘快找消化專科醫生進行確診,並配合醫生進行長程、規範的治療,並要進行長期的臨床和內鏡的隨訪與藥物的不良反應監測,了解病情的變化和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除極個別輕型患者,可自然或經一定時期的藥物治療外,可痊癒或長期緩解,但大部分患者常反覆發作並不斷惡化,因此,部分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維持治療,維持治療的藥物可選擇5-氨基水楊酸、硫唑嘌呤、巰嘌呤、甲硝唑等。定期的內鏡隨訪,不但可指導治療,而且可檢測病變是否有惡化或癌變。
鍾英強教授強調說,克羅恩病是一種比較棘手的疾病,但是現在以針對炎症調控為靶點的生物製劑已經應用於臨床,給克羅恩病尤其是難治性克羅恩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推薦閱讀:
※癌症要怎麼止痛:我是怎麼吃止痛藥的?—抗癌管家
※從患者開始談基因檢測的整個流程
※術前兩次PD-1:可激發45%的患者免疫系統,顯著壓制微小轉移灶
※專訪吳一龍:肺癌的靶向治療與新葯泰瑞沙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