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防治腫瘤應走出3大誤區

金鷗 胡津銘 據我國衛生行政部門近日公布的城鄉居民主要死亡原因顯示,惡性腫瘤已成為城鄉居民第一死因、「第一殺手」。患了癌症,無論是病人還是家屬,總是希望醫生用最好的辦法進行治療。哈醫大四院腫瘤內科生物治療中心主任苑學禮教授說,在腫瘤康復過程中,有相當多的癌症病人存在著種種認識誤區,認為只有到了晚期,手術、放療、化療等手段都無能為力時,才想到生物治療。然而,近幾十年來的臨床實踐證明,生物治療不僅可以單獨應用,與手術、化療、放療相結合,取長補短,效果更佳,對癌症病人總體治療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因此,生物治療一定要貫穿腫瘤治療的全過程,在腫瘤的治療上應消除誤區,從免疫根源上進行治療,加強生物治療的運用。 誤區一:癌症不可預防 是不治之症 正解:癌症可防可治,是慢性疾病 在許多人心裡,癌症意味著不治之症。苑學禮教授說,癌症並非想像的那麼可怕,通過科學調節生活習慣可以預防腫瘤的發生;早發現早治療,也能夠把腫瘤對病人的危害縮減到最小。 早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把癌症納入了可預防、可治療的慢性病範疇,癌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比如結腸癌、乳腺癌、胃癌等癌症的治癒率就很高,治癒之後也不影響今後正常生活。 誤區二:腫瘤切除後就萬事大吉 正解:手術並非萬能,術後易複發 很多患者及家屬不了解腫瘤具有轉移性和侵襲性的特點,認為手術切除腫瘤就算治好了。苑學禮教授說,盲目無知的樂觀往往會耽誤患者的後續治療,其實手術後體內仍然存在的亞臨床轉移灶,手術只是切除局部病灶,對遊離、休眠期癌細胞是無效的,所以術後一年往往是腫瘤複發和轉移的高發期。 據苑學禮教授介紹,人的身體免疫功能低下是病之本,局部癌塊是病之標,在治標以後馬上治本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癌症複發、轉移,建議患者在手術之前進行細胞採集,手術中留取腫瘤樣本製作腫瘤抗癌,術後一周左右進行生物治療細胞回輸,從而修復手術帶來的損傷,清除手術殘留癌細胞,防止術後複發轉移。 誤區三:放化療做得越多越好 正解:過多放化療易引發轉移複發 放化療雖然是一種常用抗癌方法,但存在副作用,在治療癌症的同時也損傷免疫細胞,可以說放化療是一把雙刃劍,「殺癌一千,自損八百」,過多的放化療往往會引發「過度治療」,造成免疫低下,容易為腫瘤複發轉移提供滋生的溫床。 苑學禮教授說,在放化療之後進行生物治療被認為是理想的聯合方案,這種聯合或序貫應用可緩解放化療帶來的免疫損傷,降低放化療副作用,對提高化療敏感性,提升放化療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那些年老體弱,不適合手術、放化療或者手術、放化療失敗的患者同樣適用。 抗癌需從免疫根源入手 苑學禮教授說,腫瘤是一種免疫疾病,只有從免疫根源入手才是抗癌的關鍵所在,這也是生物治療不可或缺的主要原因。生物治療作為一種新興治療手段,在腫瘤臨床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即使做了多次手術、放化療的患者也不可或缺生物治療的運用。生物治療從患者患病的免疫根源入手,通過提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增殖,使之細胞數量擴增10的10次方,細胞活性達到95%以上,再以輸液或者皮內注射的方式回輸到患者體內,發揮自身抗癌的功效,不僅可清除血液、淋巴中及遊離、休眠的癌細胞,而且可迅速激活免疫機制,重建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抗癌功效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為現代腫瘤臨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推薦閱讀:

皮膚腫瘤診治要點總結
你的年紀最怕什麼癌?
肺癌患者為什麼離不開基因檢測?
胸腺法新可以預防腫瘤複發嗎
重磅研究!世界首創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新技術,可用於癌症早篩及溯源

TAG:腫瘤 | 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