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自然狀態是什麼?

生命的自然狀態是什麼?

好評率:100%

誤會是生命的自然狀態,走出誤會才能轉入生命的自在境地。人只能在諒解和赦免中走出誤會編織的生命之網。諒解不是遺忘,強迫遺忘自己的受傷或不幸,等於自己的受傷或不幸還在繼續傷害自己。諒解傷害你的人或赦免自己偶然造成的過錯,其實意味著:活著、但要記住,意味著生命的愛的意志比生命的受傷更有力量。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老莊哲學的影響,盧梭醉心於人類最初的「自然狀態」,認為只有那種純樸真實的生活才可以避免對人權的踐踏對自然的忤逆。他說:「如果自然曾經註定了我們是健康的人,我幾乎可以斷言,思考的狀態是違反自然的一種狀態,而沉思的人乃是一種變了質的動物。」 在古典自然法學說中,生存在自然狀態下的人享有自然賦予的權利,即天賦人權,人權來源來人是自然存在物這個固有事實,人權的根據是高於人定法的自然法。自然法的人權學說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曾一度受到冷遇。然而,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為人權的辯解使自然法和自然權利得以復興。相對主義者認為,「這是一個危險的發展,因為自然法是一種模糊的淵源,不可能給予人權以一個特定的界定」(見A. D. Renteln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Universalism vs. Relativism,A Bell and Howell Information Company,1987,P.35.) 論人類的自然狀態 一、旦夕不保的戰爭狀態如同先哲亞里士多德一樣,托馬斯。霍布斯也是從人性出發開始探究自然狀態的,但與其不同的是,霍布斯提出人生來就是惡的觀點:「因而,我把所有人共同的意向,即對權力的永無止境,至死方休的欲求放在首位」由於我們天性中存在榮譽感、驕傲或是虛榮心而變得複雜,所有非肉體或非感觀的愉悅,霍布斯都稱之為精神的愉悅,所有精神的愉悅直接或間接地源於「自豪感」。自豪基於一個人獲得了別人對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良好評價,評價總是比較別人而言的。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珍視自己,如同自己珍視自己一樣。因而,對藐視和輕視的表示,他隨時都準備反擊,剷除藐視自己的人,甚至當人們聚會時,也會通過那些笑料尋求這種自豪。霍布斯認為,笑是由然而起的,自豪感引發的,被自己某些舉動所引起。「或是會意了別人身上某此畸形的東西,通過比較,為自己擊掌喝彩。」他認為「榮譽正是以某權力或優勢,尤其是他可能用心幫助或傷害我們的權力 的認同」,他甚至把尊重定義為我們對另類一個人這樣的一種信念,他具有為我們自身謀利或傷害我們的權力,但並沒有傷害我們的願望,這種感情的重點不是敬仰和愛戴,而是恐懼。 為此霍布期總結出,三大自然原因——競爭、猜疑以及榮譽感引起人們之間的紛爭,使自然的狀態真正成了戰爭狀態,這種戰爭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他這樣描述戰爭狀態:「除了憑藉自己和發明所提供的,人在沒有其他保障情況下生活著,在這種條件下無從發展實業,因而由此獲得的成果是不可靠的,因為地球上不存在文明,沒有航運,也沒有通過海運進口的商品;沒有寬敞的樓群;沒有移動和搬運沉重物品的工具;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藝術;沒有通訊;沒有社會,更糟糕的是,充滿了持續不斷的恐懼和暴死的危險;人活得孤獨無依,貧困潦倒,污穢不堪,野蠻不化,人命短暫逝去。」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出,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只想保全自己而不顧他人。而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人就得吃、喝,即必須消耗某物或佔有某物,在物少人多的情況下,人們不免發生爭吵,每個 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企圖傷害他人,你爭我奪就必然導致你死我活,由於缺乏一種公共權力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因此人與人這間爭鬥永無終止,總是處在連續不斷中。今天是王五殺死李四,明天王五又被張三殺死,而張三的生命也旦夕不保。因為還有趙六、孫七企圖謀害他,而趙六與孫七也可能彼此之間互為仇敵。總之,人對人的戰爭、兇殘、仇殺成了人類生活的主要內容,是每人個想躲也躲不開的一種生活狀態。這樣的一種自然狀態實在太可怕了。 二、秩序井然的田園狀態與霍布斯的兇殘、仇殺的戰爭狀態截然不同,在洛克的筆下所展現的自然狀態,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並且也是「平等的狀態」,自然的自由得自於自然的平等。「再明顯不過的是,同種同類創造物,不加區分地生來就具有同樣的自然優勢,和同樣的官能,也應彼此平等,而不應相互間有隸屬或屬從關係」在這種自然狀態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認為 合適的方法,決定自己的行動。比如說:張三喜歡打獵,李四喜歡捕魚,那麼,張三就去打獵,李四勿需干預。這完全是張三個人的自由,李四呢?他就去捕魚吧。張三不想打獵而要去捕魚,也勿需徵得李四同意,因為張三也勿需 干預,這完全是李四的自由。當然,如果張三不想打獵而要去捕魚,也勿需徵得李四的同意,因為張三完全有這樣的自由;同樣,如果李四不想捕魚而要去打獵,也勿需徵得張三的同意,他也完全有這樣的自由,在這樣的一種自然狀態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享有多於他人的權力,一切權力和管轄都是相互的,張三與李四完全平等,張三無權強制李四實施某種行為,李四也無權強制張三實施某種行為。 但儘管自然狀態是一種自由狀態,「它卻不是一种放縱狀態……自然狀態自有約束每個人的自然法」。人的自然的自由不應被理解為不受任何法的限制,因為「在有能力制定法的創造物的所有狀態中,無法的地方也就無自由」「人的自然的自由只受法的統治」「除了自然法而它沒有任何其他的限制」。洛克認為,在這種自然狀態中,人們處置自身及其財產的權利不受限制,但是,他無權毀滅自己和他所擁有生命及財產,除非他能找到比保護其生命更重要的目的,在其《政府論》中,他高度的肯定了造物主,認為所有人都是全能、無比聰明的造物主創造的,大家都是他的僕人,奉命來到人間,為他做事,是他的財產,是他的創造物,每個人的生命只能由他決定,不由得人類自己。而理性即自然法正是上帝意志的體現,他支持人們: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同樣比如:即使張三打獵一無所獲,飢腸轆轆,而李四捕魚滿載而歸,吃喝有餘,沒有李四的同意,張三也不應該動李四的一兩片魚鱗,更不應該用強力去奪取李四所捕的魚,因為對李四來說,這是他的財產,他對這些魚具有財產權。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是自然法為人類所規定的基本權利,是不可讓與、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所以任何人也不得剝奪李四對這些魚的占有權,張三的飢餓並構成他拿走李四所捕的魚的理由。這些魚只能屬李四所有,因為李四為捕這些魚花去了他的勞動,這些魚是他的勞動所,而這種所得即為他的財產權,是自然法所賦予人的天賦權利。 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有懲罰罪犯的權力。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中,自然法的執行權屬於每個人,人人都有權依法懲處罪犯,直到沒有違反自然法,這樣,可以制止任何人侵犯別人的權利及互相傷害,自然法就得以保存。全人類的和平及生存就有了保障,還是前一個例子,如果張三由於飢餓而奪走李四吃不完的魚,即使張三沒有侵害李四的生命,李四也有理由懲處他甚至殺死他,因為張三侵犯了李四的財產權,在這種情況下殺死張三,洛克也成了李四「天賦人權」的一項重要內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洛克又指出,在自然狀態下一個人取得對另一個人的權利。但這種並不是絕對的,隨心所意的權利。當一個人抓住犯罪時,必須冷靜地依據理性和良心的指導,比照罪犯的犯罪事實,以改造罪犯,制止犯罪為目的,進行懲罰,而不能受自己感情衝動隨意放肆的支配,因為生命權也是天賦,不容侵侵犯的。 三、人類的「黃金時代」 與上述我們討論兩位人物不同,盧梭的自然狀態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從人類起源為基礎的角度分析他心中的自然狀態,在盧梭看來,自然狀態中,沒有權力慾望的野蠻人類是社會的主角,他認為在自然狀態下,疾病的來源是少的,因而幾乎不需要藥物,也不需要醫生,人類生病的時候,自然給予了他們痊癒的本能,在自然狀態下,沒有衣服、住處,沒有現代人視為必需品的物件。對野蠻人來說並不是多大的不幸,野蠻人是孤獨的,清閑和易於睡眠的,自我保存是其唯一關心的事,只是由於睡眠和肉慾,才使人的感覺器官退化。 他認為在自然的支配下,野蠻人僅只服從於他的本能,自然為補償野蠻人在本能方面的缺陷,就賦予他們一些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可以彌補他的缺陷,而且還可以把他提高到超過本能狀態之上,盧梭說,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悟性,而情感的活動可以使人類的理性趨於完善,野蠻人缺乏各種智慧,他們只能具有因自然衝動而產生的情感,其慾望絕不能超過出他的生理上的需要,其中包括食物、異性和休息,以及他所畏懼的疼痛和飢餓。 盧梭重點談到了野蠻人的道德,他說,在自然狀態中,人類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道德上的關係,也沒有人所公認的義務,所以「他們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惡的,既無所謂邪惡也無所謂異德,自然人有的只是憐憫心和同情心,這種情感使得一切健壯的野蠻人,只要有希望在別處找到生活資料,就不會去掠奪幼弱的小孩或衰弱的老人艱難得來的東西。這種情感的格言就是」要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人「 綜上,盧梭對於自然狀態的描繪應該是獨具人格的,按照他的想法,野蠻人非惡非善,無過失無德行,原因是人的智力尚未開化,沒有知識,當然無法律,從而也就沒有區分行善和行惡的標準。在那裡人的本能的憐憫心和相愛心獲得純度的表現。它抑制人的自私自利之心的發展,沒有人會違抗這憐憫和相愛心的管理的。它們起著現代法律、風俗或道德的作用。在那裡,社會不存在平等,就是體力、智力方面的天生的或自然的不平等也極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不是不受任何束縛有,強者自然也無從行使他的權力,正是從沒有不平等這個角度上,盧梭稱自然狀態是人類的「黃金時代」

推薦閱讀:

董復華:生命密碼--27.愛不是佔有
分享溫馨故事,感悟美麗生命——珍貴友情篇
生命不在年齡,貴在心年輕
屬靈生命的階段
讀懂生命  每日禪話 701

TAG:生命 | 自然 | 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