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回北方 南宋六陵之謎
宋六陵位於紹興城東南約18公里的皋埠鎮攢宮山。這裡有我國南宋時期高宗的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紹陵等六個皇帝的陵墓,俗稱「宋六陵」。其實它還包括了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徽宗及南宋皇后與皇室大臣的墳墓,是江南一帶規模最大的皇陵區。 也許有人要問:北宋的皇陵全部在河南鞏縣,南宋皇陵為什麼全部建在紹興呢?這還得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 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走了徽宗和欽宗兩個皇帝。昏庸無能的高宗趙構倉皇南逃,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1129年,金兵再度進犯,趙構又從杭州經紹興、寧波,一直退到東海,第二年才回到紹興,並在這裡做了一年零八個月的皇帝。這年4月,隨高宗南渡的北宋哲宗皇后孟氏死了,由於北方的祖宗陵園已經陷落,只好就近擇地淺埋,準備將來收復失地後遷回祖陵。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八月,又將金人歸還的宋徽宗及其皇后鄭氏以及高宗皇后邢氏的棺木葬於孟後的西北處,稱徽宗攢宮為永祐陵,鄭皇后和邢皇后祔此。紹興二十九年(1159)九月,韋太后去世,建攢宮在永祐陵之西。此後,南宋皇帝和皇后死了,也就陸續葬在紹興。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八月,江南釋教頭領楊璉真伽公然盜掘紹興郊外的南宋皇陵。當時楊璉真伽和僧允澤率領部眾蜂擁到陵前,陵使竭力抗爭,不讓他們開陵。允澤拔刀相逼,陵使無奈大哭而去。他們撬開墓室,拋棄皇帝的遺骸,盜走墓中隨葬的各種珍寶。由於宋理宗趙昀的永穆陵中「所藏尤多」,毀壞的程度最為慘烈。據傳宋理宗的屍體當時保存完好,珠光寶氣繚繞其身,棺底鋪有織錦,錦下承以金絲編織的網罩。楊璉真伽認為理宗的屍體上一定有寶貝,就把理宗的屍體倒掛在樹上,結果淋出很多水銀,屍體不腐大概和用水銀浸泡有很大的關係。理宗的屍體就這樣被倒掛了三天,頭卻不翼而飛了。原來,楊璉真伽是番僧,他認為用帝王的頭骨做成法器,可以起到厭勝的作用,因此,他就把理宗的頭割下來,取骷髏做法器去了。據《宋史》記載,楊璉真伽共挖掘了大大小小墓冢100多個,變賣得到贓款116200錠,購買了土地22000千畝,此外有金銀、珠玉、寶器等很多東西。清代《歷代陵寢備考》引明代《輟耕錄》,說他發掘徽宗陵時,得到了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銹管,高宗陵得到了珍珠戲馬鞍,光宗陵得到了交加白齒梳、香骨案,理宗陵得到了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度宗陵得到了玉色藤絲盤、魚影瓊扇柄。 楊璉真伽盜發南宋六陵和徽宗的永祐陵後,將各位帝後曝屍荒野,其後,又撿出帝後的骨骼遺骸,混雜在牛馬的骨骼里。為了達到分裂民族的罪惡目的,楊璉真伽還打算將六陵遺骸埋到杭州南宋皇宮內,並在上面建造白色的鎮南塔,表示讓宋人永世不得翻身。南宋有人哭道:「故宮思見舊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領訪魚影香骨案,更從何處哭哭靈。」白塔傳說在元朝被雷火擊毀,煙火三日方止。 楊璉真伽盜陵後,有兩個紹興義士唐珏和林景熙事先得到消息,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進入六陵,用動物的骨頭調換了皇帝的真骨,分別裝入箱子,埋到蘭渚山天章寺附近,上面各種一棵冬青樹作為標記。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朱元璋下詔將六陵遺骸遷回攢宮,重新立碑植樹,劃定保護範圍,設置護陵機構。從此,荒蕪了半個多世紀的宋六陵總算恢復了以前的氣象。不過,由於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凋敝,明初的國力十分脆弱,這種經濟條件決定明太祖朱元璋不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恢復六陵原有的建築風貌與規模。 之後的宋六陵依然多災多難,在清代和汪偽政權時期被多次盜掘,再經過「文革」的浩劫,宋六陵地面建築幾乎不復存在。而明代重建時種植的作為辨別宋六陵範圍標誌的幾萬株松樹,也因為颱風、白蟻侵蝕和人為砍伐,到今天僅存200餘株。宋六陵由此幾乎埋沒了。 甫宋陵寢制度基本沿襲北宋,但上宮、下宮的規模遠遠不如鞏縣的宋陵,陵園內既沒有高崇的陵台,也無神道兩側的精美石雕。稍有不同的是,皇帝的陵寢只稱「攢宮」,意為攢集梓宮之處,表示臨時擇地攢殯,將來收復中原後,還要遷回北方的祖塋。整個陵區佔地2.24平方公里,遠處東傍青龍山,南接紫雲山,西依五虎嶺,北靠霧連山,構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景觀。地勢東南略低,西北稍高,清澈的溪水發源於東南的大仁龍山,沿皇陵向西蜿蜒而過。整個陵區山水交融,風景如畫。南宋王朝獨特的陵園選址方法,是我國古代風水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宋六陵雖然屬於臨時安置性質,但畢竟不同於普通百姓的墓葬,各陵仍有一定的規模。據文獻記載,地下均有長達數十丈的石砌甬道和墓室,又有精緻的墓闕。地面上建有獻殿、享殿、宰牲房等大批建築。可惜,滄桑巨變,現在我們已經無法見到這些陵園建築了。只有那一個個微微鼓起的土墩上幾叢參天古松,依然挺立在青山環抱之中,它們少則七八棵,多則數十棵,棵棵粗可合抱,頂挑青枝,如傘如蓋。相傳,每叢松樹的下面,就是一座皇帝的陵墓。土墩頭上剩有明代以後立的碑石,上刻帝名、陵名。陵園建築可覓見的只有孝宗永阜陵和理宗永穆陵的享殿,也是明代複製的。 位於紹(興)富(盛)公路北側的徽宗陵,土墩長8.5米,殘高2.6米。由於長年風雨沖刷,土墩上露出當年營建墓室用的巨大條石,這些石料都是就地取材,從興羊山等地開採來的。在墓地的周圍,只要留意一下,還可以見到一些完整的墓磚,也是這座皇陵的原物。另外,紹興縣文物部門還在陵區內發現了宋寧宗和宋度宗等皇帝的墓碑,以及雕刻精美的建築構件,這些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南宋皇陵歷史沿革與建築風貌具有重要的價值。 公路南側是祭陵神道舊址,祭陵神道是歷代帝王和官吏拜謁祭祀宋六陵的通道。原來的神道從牌口村後頭山山腳開始,經過孟太后陵、高宗陵、孝宗陵、光宗陵、寧宗陵,往北到徽宗陵、理宗陵和度宗陵。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在陵區開闢茶園、新修公路,使部分神道遭到破壞。今天,我們見到的只是孟太后陵和高宗陵前面的一段。這段神道長一千米左右,寬約二三米,路面全用平整的鵝卵石鋪成。過去道路兩邊古柏森森,氣氛莊嚴。據說,這批柏樹在抗戰時期,都被日本侵略者砍去築防禦工事了。現在神道上還能撿到一些破碎的龍泉青瓷碗、青白瓷罐等南宋時期的生活用品,它們已成為這條古道悠久歷史的見證。
推薦閱讀:
※稱孫不稱臣,哪一個更加恥辱?
※南宋花鳥的代表
※南宋權臣韓侂胄忠奸之謎
※馬家墨韻:南宋花鳥畫
※為什麼北宋沒有「燕山-陰山」防線,堅持了150年,而南宋失去襄陽(江淮防線被破)後短短三年就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