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譚《道德經》德經

再譚《道德經》德經95、人性善的表現就是大德、「上德」——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譚:老子這段著名的話,提出了一個「上德」的問題。何為「上德」。在下認為老子「道」與「德」的思想是連貫的。在《道經》中老子就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說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天地之大道決定了人道,人道的本質就是人的本性善。那麼,人的性善的表現就是大德,也就是「上德」。具備性善上德的人,不需要有意的去制定去遵循,人為制定的品德禮儀——也就是「下德」,自然而然是有德的。96、喪失性善而被迫遵守禮儀就是「下德」——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八章「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譚:老子相對的又提出了一個「下德」的問題。何為「下德」。同樣在《道經》中老子就提出了「大道廢,有仁義;」是說「道」被人們廢棄了,人「道」的本質就是人性善,當人們喪失的人性善,人們不能自覺的按「性善」而行,為了約束人們慾望的需要,所以才有了按「性善」的要求,提出的具有強迫遵守的品德禮儀。這就是「下德」。那麼,強迫遵守成形的禮儀——「下德」,而卻喪失人性善的本質,也就形成了「偽善」,雖表面沒有失去「德」,實際上是沒有「德」的。97、皆因「大道廢」「失上德」「無人性」——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譚:「上德」是人性善自然而然的表現,而無需人為的作為;「下德」同樣是人性善的表現,而是需要人為的被迫制定、遵循的作為。所以,「上仁」是要求人:為人「仁」,而無需有意作為;「上義」是要求人:處事「義」,而必須有所表現;「上禮」 是強迫人必須遵守,而卻沒有得到人應有的響應,則需要揚著胳膊而強迫人們遵守。仁、義、禮本都是人性善的表現,卻要強迫制定遵循,這皆因「大道廢」「失上德」「無性善」的原因。98、遵「道」而行,自然就有「德」——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譚: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遵循「德」的要求;失去了「德」而後才有為人「仁」的要求,失去了「仁」而後才有處事「義」的要求,失去了義而後才有強迫遵守禮的要求。因為,人們遵「道」而行,自然就有了「德」;有「德」自然為人就「仁」;有了「仁」處事自然是「義」的;有了「義」何還需「禮」?!99、強迫遵守的「禮」與「德」形成了悖論——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譚:實行強迫遵守 「禮」的人,是因人忠實、誠信不足,而更是禍亂的開端。對此所謂的先知先覺,只不過是對「道」虛華的理解,而是愚昧的開始。「禮」本是「德」的表現形式,一旦形成了強迫人們遵守的「禮」的制度,即意味著「禮」已經與「德」形成了悖論。100、大丈夫要去「禮」而取「德」——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譚:既然強迫遵守的「禮」與「德」形成了悖論,所以大丈夫要為人於「德」的敦厚,不居於「禮」的輕薄;要處事於「德」的樸實,不居於「禮」的虛華。因此,要捨去輕薄虛華的「禮」,而直接採取敦厚樸實的「德」。101、得道多助——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譚:昔日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一統天下的首領。後來的孟子云:「得道多助」。102、失道寡助——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譚:將上所述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滅絕;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後來的孟子云:「失道寡助」。103、真正的高貴者是不會感覺自己是很高貴的——再譚《道德經》德經三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譚: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貴以賤為本」固然是相對而然,但真正的高貴者是不會感覺自己是很高貴的。104、有形的物質生於無形的世界——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譚:逆道而行的失敗者,會感覺到是「道」在活動;面對強大對手的弱小者,會感到是「道」在起作用。天下萬物生於看得見、聽得見的有形物質,而所有有形物質又生於看不見、聽不見的無形世界。105、無變有、有變有、有變無、無變無無窮盡也——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有」與「無」就是老子「道」變化的過程,那就是:無變有、有變有、有變無、無變無無窮盡也。如:在「道」的變化過程中,無生物會變出有的生物、有生物會變出現有的植動物與人、現有的植動物與人隨著地球的消亡同樣會變成無、地球消亡的無會在無形的世界中繼續變化、直到還會變成有形的另一個現在還不可知的世界,「道」就是如此無窮盡的變化著。106、這是所有真理的遭遇過程——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譚:上等志士聽了「道」的道理,便會努力實行;中等志士中士聽了「道」的道理,只會將信將疑;下等志士聽了「道」的道理,反會哈哈大笑。不被有些人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這是所有真理的遭遇過程。107、刻畫出了得「道」之人的形象——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譚: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明白「道」的人好似愚昧;遵「道」而行的人好似後退;行在平坦 「道」上的人好似行在崎嶇的路上那樣艱難;有上德的人好似峽谷;越是廣有上德的人越好像感覺不足;樹立上德的人好似很神秘;質樸而純真的人好像很渾濁。刻畫出了得「道」之人的形象。108、「道」雖幽隱的無名但生萬物——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譚:越是白的,反而越白的羞辱;越是方的,反而越方的無稜角;越是大的器具,反而成形的越晚;越是大的聲音,反而越近乎無聲;越是大的形象,反而越沒有形狀。「道」幽隱的無名。但只有「道」,才善於使天地萬物有所成就。「道」雖幽隱的無名但生萬物。109、無中生有的陰陽變化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譚:無影無蹤的「道」在變化中產生一「有」,一「有」在變化中生成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在變化中生成第三種謂物,這第三種物在變化中產生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在相互交換的變化中,為萬物的生成形成一個和諧的狀態。無中生有的陰陽變化之道。110、強弱得失的陰陽變化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譚:在萬物和諧的狀態中,人們最厭惡的唯有「孤」、「寡」、「不穀」,而王公卻以此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盡量減損自己,反而卻會得到增益;如果只想增益自己,反而卻會遭受減損。別人是這樣施教的,我也是這樣施教的。逞強的人是不得其善終的,我要以此作為施教的宗旨。強弱得失的陰陽變化之道。111、「道」「無」的變化產生大爆炸原點的一「有」——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以此篇對現代科學的認識:「道生一」,「道」「無」的變化產生大爆炸原點的一「有」;「一生二,」大爆炸原點一「有」的變化,生成對立統一的陰陽二氣:「二生三,」對立統一的陰陽二氣的變化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大爆炸,而生成第三種謂物,也就是膨脹宇宙的初始狀態;「三生萬物。」膨脹宇宙的初始狀態在變化中逐漸的生成萬物。萬物都是負陰而抱陽的產物,陰陽二氣在相互交換的變化中,為萬物的生成形成一個當今相對和諧的宇宙狀態。112、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三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譚:天下最柔弱之物,能馳騁天下穿行於最堅硬之物;無形之物,能穿透沒有間隙之物。我因此知道了「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其的了。「不言之教,無為之益」。11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譚:名聲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相比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14、越美越顯現美中不足——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譚:最完滿的東西,總好似有缺陷,但其的作用不會有問題;最充盈的東西,總好似是空虛,但是其的作用不會窮盡。越是美的越有缺陷,因為,越美越顯現美中不足,但其作用不會有問題,是因為,其美是主要的。所以,沒有最美的,只有更美。115、正直的辯才,是一言中的——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譚:最直的東西,總好似彎曲;最巧的東西,總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辯才,總好似不善言辭。越是正直的人,越是在委曲求全;因此,正直卓越的辯才不是巧言善辯,而是一言中的,好似笨拙。116、靜心需無欲,清風除燥熱——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譚:靜心克服躁動,寒風克服暑熱。清靜為天下正道。靜心需無欲,無欲無躁動;清風除燥熱,清靜方能無為。117、願天下太平只有遵「道」而行——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六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譚:治理天下合乎「道」,戰馬卻退還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懷胎的母馬也要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願天下太平只有遵「道」而行。118、知道該停止了的人才能得「道」——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譚: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慾。所以,知道到該滿足了就滿足的人,是永遠滿足的。想到儒學《大學》中的一段「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道該停止了的人才能靜心安神的定下來慮而得「道」。119、只有知「道」就可知天下——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譚:不出門戶,就可知天下之事;不望窗外,就可懂天地之道。其向外奔逐得越遠,其所知道的事道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而知天下之事,不窺見而懂天地之道,不為而可成就無不為。只有知「道」就可知天下。120、學習生存之「道」的人是聖人——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譚: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學習生存之「能」的人是凡人;學習生存之「道」的人是聖人。121、無為是無私慾順「道」行事——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譚:學習生存之「道」的人是聖人, 能夠做到無為而無不為。能無為而無不為的聖人取得天下,天下民眾會常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而無擾民的繁苛之政的亂事,如果常以繁苛之政的亂事擾害民眾,那就不能夠取得天下。無為是無私慾順「道」行事。122、老子提出的上德的本質就是人性善——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譚: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就是聖人上德的善。在此可以體會到,老子提出的上德的本質就是人性善。123、老子提出的德信是德善的表現——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譚:對於守信的人,我以誠信相待;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以誠信相待,這是因上德的本質善,所以可以誠信善待一切。在此又可以體會到,老子提出的德信是德善的表現。124、聖人都會如同嬰孩般的質樸——再譚《道德經》德經四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譚:有道的聖人臨天下,會表現為時刻收斂自己的私慾,為天下使自己的心歸於質樸。百姓們都會通過自己的耳目,看到或聽說過,有道的聖人都會如同嬰孩般的質樸。因為,人一旦懂事,懂的就是私慾所表現的名利的世俗思想。125、人是因自身所為而短命——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譚:人始出於世而生,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還有的人本來是可長壽的,卻因自身所為而短命的,也佔十分之三。人因自身所為而短命的,皆是逆「道」而行。126、營養過剩本身就是逆「道」而行——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譚:為什麼會有十分之三的人,因自身所為而短命呢?是因為對自己的生命奉養的太過度了。此段可理解為:老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因人過於惜命,致使營養過剩,如此所為反而導致短命。營養過剩本身就是逆「道」而行,這是直指當下現代人生活的弊端。127、順其自然,命不該死——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譚:據說,善於保養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還沒有達到死地步。這真是命不該死呀!順其自然,用不著過分保養。128、道生萬物,德育萬物——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譚:「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使得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為萬事萬物形成利於生長有環境。因此,萬事萬物莫不以「道」為尊,以德為貴。道生萬物,德育萬物。129、道法自然,上德自然,萬物自然而然——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譚:「道」為尊,「德」為貴,是由於「道」沒有因生成萬物而自命主宰,「德」沒有因養育萬物而自命干涉,而是順萬物自然而然。道法自然,上德自然,萬物自然而然。130、生成萬物而不主宰這真是「玄」呀!——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譚:因道法自然,上德自然,萬物自然而然。因此,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成發育,成熟結果;使萬物受到撫養、保護。生成萬物而不居為己有,養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生成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玄德。從人的私慾來看,生成萬物而不主宰這真是「玄」呀!如此之玄德,就是上德。131、知道變化的根本就知道所產生的萬物——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譚:天地萬物本身都是有起始的,這個起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既然知道了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的。物質不是永恆的,都是從無到有,宇宙也是從無到有的。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都是一個「道」的變化的過程。知道「道」變化過程的根本道理,就知道了「道」變過程中所產生的萬物萬事。132、任何思想文化都是為了制約人的慾望——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譚: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終身都不可救。古今中外任何思想文化,包括宗教思想,都是為了制約人的慾望。人的慾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動力,同時又是人類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本原因。調節人類的一切社會矛盾,解決這一根本原因的根本辦法就是人性善對人慾望的制約。133、從小事入手可明天地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譚:人類一切社會矛盾,都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能夠從觀察細微的小事入手,就可以明鑒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能夠持守柔弱才叫做強。注意用任何小事所表現出來「道」變化的根本原因,便能恢復明鑒其矛盾的根本原因,如此,就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是因為承襲了「道」的常規。從小事入手可明天地之道。134、人走正「道」是很自然的——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三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譚: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而有人卻喜歡走邪徑。「道」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人走正「道」也是很自然的,那麼,人走邪路的原因就是私慾。135、朝廷奢侈農田荒蕪是執政無「道」——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三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譚:朝廷越奢侈,農田越荒蕪,倉庫越空虛;而朝中人仍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的財貨有餘,這就是強盜頭子。這是多麼的無「道」啊!朝廷奢侈農田荒蕪是執政無「道」的表現。136、思想永存的這個人就是「神」——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譚:真正懂得「道」「德」思想精髓的人,是動搖不了的;真正持守「道」「德」思想精髓的人,是不可解脫的。對於「善建者」「善抱者」子子孫孫會永遠祭祀,其思想精髓會千秋萬代永遠不朽。一個人死了但其思想永存,這個人就是「神」。也就是說:思想永存的這個人就是「神」。137、人類永存的思想必將普照天下——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譚:思想永存的這個人就是「神」。那麼,用這個思想修身,其「德」就是真誠的;用這個思想修家,其「德」不但會充滿其家而會感染鄰居;用這個思想修鄉,其「德」就會受到尊崇;用這個思想修邦,其「德」就會發揚光大;用這個思想修天下,其「德」就會普及天下。人類永存的思想必將普照天下。如東方的儒道思想,西方的宗教思想等。138、以「道」「德」思想觀天下方可知天下——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譚:所以,以自身持守的「道」「德」思想來觀察別身;以自家持守的「道」「德」思想來觀察別家;以自鄉持守的「道」「德」思想來觀察別鄉;以自平天下持守的「道」「德」思想來觀察天下。我怎麼會知天下的呢?就是因為我持守了「道」「德」思想的。以「道」「德」思想觀天下方可知天下。139、無私便是「道」,無欲便是「德」——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譚:道德思想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無私便是「道」,無欲便是「德」,因此無所畏懼,這就是嬰兒無私無欲的質樸。140、精氣充沛、陰陽和諧人健康之道也——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譚:嬰兒無私無欲的質樸,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精氣非常充沛的緣故。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陰陽之氣非常和諧的緣故。精氣充沛、陰陽和諧人健康之道也。141、人有意的消耗精氣就是「物壯則老」——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譚:認知精氣充沛、陰陽和諧的道理,叫做認知「道」的常規;認知「道」的常規,叫做明白了「道」理。知精氣充沛、陰陽和諧是有益於生命的,可叫做吉祥。但人有意的運用精氣,就會破壞了陰陽和諧,這就叫做逞強了。任何事物過於壯盛了,則是衰老的開始,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道」就會過早地死亡。人有意的消耗精氣就會破壞陰陽和諧也就是「物壯則老」。142、不懂「道」的原因:一慾望二是誘惑——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六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譚:深知「道」的人,是行不言之教的,到處對「道」說長論短的人,那是根本不懂得「道」。對此,要堵塞其接受外界的誘惑的渠道,要關閉其接受外界誘惑的慾望之門。不懂得「道」的原因:一是自身的慾望;二是外界的誘惑,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143、「玄同」可理解為:儒家的「大同」思想——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六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譚:要做到堵塞其接受外界的誘惑的渠道,和關閉其接受外界誘惑的慾望之門。就要挫去人們追求慾望的鋒芒,解脫人們追求慾望的紛爭,調和人們各自的光澤,同化人們於塵世凡物,這就是深奧的玄同。老子認為要想關閉人的慾望之門只有「玄同」,可理解為:儒家的「大同」思想,與西方的烏托邦,現代的共產主義,及地球村的思想如出一轍。144、「玄同」雖好但人們都是做不到離不開——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六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譚:正因為「玄同」深奧,所以人們對此是:雖不可達到而又感到親近、雖不可達到而更感到疏遠、雖不可達到而又感到有利可圖,雖不可達到而又感到離開了又有害於自己,雖不可達到而又感到貴在於此,雖不可達到而又感到賤在於此。所以為天下最尊貴的。「玄同」雖好但人們都是做不到又離不開,這就是慾望所致。這是有人類以來的根本問題。145、無為治國,有為用兵——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譚:以無為之道來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來用兵,以無私慾有為之事來治理天下。我是怎麼知道這些「道」理的呢?無為治國,有為用兵,凡是動兵皆為利,因此也就要有為。146、老子崇尚質樸自然也因此走向「道教」——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譚: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民眾就越陷於貧窮;人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本段說明:老子崇尚質樸、自然,也因此在後來走向「道教」。147、老子總的就是追求無欲無為回歸質樸——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譚:因老子崇尚質樸、自然,所以說: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而民眾就會自我教化;我好靜,而民眾就會自然遵「道」; 我無私事,而民眾就會自然富足;我無私慾,而民眾就會就自然淳樸。老子總的就是追求無欲無為回歸質樸。148、傳統文化中的最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譚:一個國家的政治自然寬厚,這個國家的民眾就淳樸真誠;一個國家的政治精明苛酷,這個國家的民眾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其中;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其中,誰能知道究竟是禍呢還是福呢?這才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出處吧!這是傳統文化中的最為著名的哲學命題之一。149、任何一項措施都有利弊、福禍兩端——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譚: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治國沒有什麼正不正的,正復變為邪,善復變為惡,人們都迷惑了,已經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任何一項措施都有利弊、福禍兩端,聖人在於自然適中。150、「治人事天」沒有比有愛更重要了——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譚:治理百姓事順天道,沒有比心裡有愛更重要的了。為了心裡有愛,就要做到儘早從恢復人的質樸做起;儘早從恢復人的質樸做起,就是不斷積「德」的過程。「積德」二字來至於《道德經》呀。這個「德」就是質樸之德,也就是上德。151、積「德」是治國的長治久安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五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譚:不斷地積「德」,則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那就無法估量其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國家就可長治久安了。這就叫做根深祗固,這就是長治久安之道。積「德」是治國的長治久安之道。152、只要依道治國就要不信邪、不信鬼——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譚: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治國之道與煎烹小魚之道都是相通的。用此「道」治理天下,鬼的作用都不神了,也就是不起作用了;不是鬼的作用不神了,也就是不是鬼不起作用了,而是鬼的作用就是很神,也就是很起作用,也不會傷害人們的生活。因為是只要依道治國鬼神無用。只要依道治國,就要不信邪、不信鬼。153、只有具備質樸上德的人才能做到依道治國——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譚:只要依道治國,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們的生活,聖人也不會傷害人們的生活。這樣,鬼和聖人都不會傷害人們的生活,這是因為質樸的上德所致呀!只有具備質樸上德的人才能做到依道治國。154、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譚:大國就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百川河流交匯的地方。雌柔常以靜勝雄強,這就是因靜居於下流的緣故。真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155、大國與小國的相處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譚: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則可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則可取得大國的保護。所以,或大國對小國謙讓以取得小國的信賴,或小國對大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保護。大國又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也不要過分想依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則特別應該謙下些。大國與小國的相處之道,至今仍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真是經典呀!156、善人能真得「道」,不善人也要用「道」——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譚:「道」是天下萬物最奧秘的,是善人的言行之寶,不善人之所以也要保留。是因為,「道」那美的語言可以得世人的尊重;「道」那美的行為可以得到世人的擁護。不善的人,怎能捨棄它呢?善人能真得「道」,不善人也要用「道」。在此老子首次提到善於不善的概念,善與不善都要遵「道」而行,區別在於自覺與不自覺。157、「道」為天下之貴——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譚:因善與不善都要遵「道」而行,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時,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獻上。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為何?不就是說:對「道」有求就可得到滿足;有罪也可免除厄運嗎?就因如此,「道」才成為天下之貴。158、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三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譚:要有無為之為,要做無事之事,要品無味之味。要想解決大的難題,就要從容易解決的地方入手,要想做大事,就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所以,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地方做起。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體現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159、「無為」就是從小事做起——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三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譚:正因為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體現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因此,聖人始終不圖大,所以才能成大事。那些輕發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兌現的;那些把事看得太容易的,必遭更多的困難。因此,聖人總是從看重困難開始,所以能最終沒有什麼困難。輕發諾言,必少能兌現;此段最能深刻體會什麼叫「無為」。「無為」就是從小事做起,從小事做起與夸夸其談做大事的相比較就是相當於「無為」。160、萬事要防患於未然——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譚:事物安定時容易維持,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破碎;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其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國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經典名句,萬事要防患於未然。161、無私慾所為所以無所謂個人得失之敗——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譚: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慾望的人,將會招致失敗,對慾望執著的人,將會遭受損失。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失。老子面對私慾橫行的爭鬥時代,為著都是私慾的為者,因此提出:聖人無為故無敗,也就是無私慾所為所以無所謂個人得失之敗。162、不敢有私慾而干預的作為——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譚:常人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有失敗。因此,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敢有私慾而干預的作為。163、愚民可理解為有上德的人——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譚: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們明白多少禮儀的下德,而是教導人們淳厚樸實的上德。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懂得太多的禮儀的下德了。愚民可理解為淳厚樸實真誠的人,就是有上德的人。164、具體事物返璞歸真就是順上德而行——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譚:因愚民就是有上德的人。所以用禮儀的下德來治理國家,是對的國家危害,不用禮儀的下德來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雖然是深奧啊,遙遠啊,但只要具體事物返璞歸真,然後就能達到大順其「玄德」。165、這是為官的根本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六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譚: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河水所匯流的地方,乃是由於其善於處在比百川河流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水所匯流的地方。因此,聖人要想置於人們之上,必須用言辭對人們表示謙下,要想置於人們之前,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們利益的後面。這是為官的根本之道。兩千年多來能為之鮮矣!當下仍有不可替代的意義。166、得「道」聖人無私慾就無人相爭——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六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譚: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們之上,而人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門之前,而人門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聖人不與人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其相爭。得「道」聖人無私慾就無人相爭。167、「道」是只能感覺其大而看不到——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譚:天下人都稱我「道」為大,因看不到又好像不那麼小。雖然看不到,因感覺唯有我「道」為大,所以才好像不那麼小。如果真是能看到的那麼小,其「道」早就渺小的沒用了。「道」是只能感覺其大而看不到的。168、不敢把一己私利置於天下萬物之先——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譚:因「道」是只能感覺其大而看不到。因此,我有三件法寶,能執守而保有「道」:第一件叫做慈善;第二件叫做儉樸;第三件叫做不敢為天下先。因慈善,所以能勇為眾生;因儉樸,所以能廣施恩惠;因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能成就萬物生長。「不敢為天下先」的正確理解應是:不敢把一己私利置於天下萬物之先。後人的「敢為天下先」,是對此理解錯誤的反用之。169、為一己私利的勇為就是逆「道」而行——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譚:因不敢把一己私利置於天下萬物之先。而現今捨棄了慈善而追求勇為;捨棄了儉樸而追求廣施;捨棄了置後而追求爭先;結果就是走向死亡呀!只有慈善,方能戰則勝,守則固。這就是天「道」要援救之,用慈善保衛之。捨棄了慈善為一己私利的勇為就是逆「道」而行。170、「不爭之德」順「道」而行——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譚:善為將帥的人,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至古以來的天「道」。「不爭之德」順「道」而行。171、有備在先,後發制人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譚:用兵的人曾說,「我不敢為主進犯,而為客取守勢;不敢冒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準備,卻像沒有準備一樣;雖然奮臂,卻像沒有舉臂膀一樣;雖然要殺向敵人,卻像沒有敵人一樣;雖然有兵器在握,卻像沒有執握兵器一樣。這是:有備在先,後發制人之「道」。172、哀兵必勝是因哀兵必有準備而驕兵必輕敵——再譚《道德經》德經六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譚: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要是相當的時候,悲哀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哀兵必勝是因哀兵必有準備,而驕兵必輕敵的緣故。173、越是接近「道」理,越是簡易易懂易行——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譚:我的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我的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越是接近「道」的道理,越是簡易易懂易行,由於人們慾望的原因,卻沒人理解,沒人願意實行。174、古今中外有「道」的哲人總是孤獨的——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譚:正由於人們慾望的原因。才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的「道」理。能理解我「道」理的人很少,那麼能實行我「道」理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而懷裡卻揣著美玉。古今中外有「道」的哲人總是孤獨的,不被常人理解的。因常人都在慾望之中熙熙攘攘。175、不知為知真是一種心理病態——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譚: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病態。有道的聖人不存在病態,因為聖人把病態當作有病。正因為聖人把病態當作有病,所以,聖人不存在病態。不知為知自以為是真是一種心理病態。176、只有為民才是治民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譚:當民眾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統治者與民眾的衝突就將更加突出。只有不逼迫民眾的安居,不損害民眾的生存。只有如此不壓迫民眾,民眾才不厭惡統治者。此段說明了:只有為民才是治民之「道」。177、自愛之心是自知、自信、自重的綜合表現——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二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譚:因只有為民才是治民之「道」。因此,聖人不但要自知之明,而且也沒有私慾的自我表現;不但要自愛之心,而並不自以為貴。所以要捨棄自見、自貴之彼,而保持自知、自愛之此。自愛之心是自信、自知、自重的綜合表現,但不要自以為貴。178、敢於有私慾的作為,必是逆「道」而行——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三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譚:勇於敢為就會死,勇於不敢為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或是利,或是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面對天「道」敢於有所私慾的作為,必是逆「道」而行。179、天道自然而然,天網疏而不失——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三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譚:天「道」,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籌謀。天道若網寬廣無邊,雖寬疏而不會漏失。天道自然而然,因此不爭而善勝;天網疏而不失。因此不召而自來。180、殺一儆百是司法之「道」——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譚: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還要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要使民日常畏懼死亡,那麼,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得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老子對為非作歹的人是主張處以極刑的。目的是殺一儆百。這也是「道」,是司法之「道」。181、殺一儆百是不得已而為之——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四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譚: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殺人終究不是什麼好事,殺一儆百是不得已而為之。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呀。182、下難治皆因上有私慾的作為——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五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譚:民眾所以遭受饑荒,就因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民眾才陷於飢餓。民眾之所以難於統治,是因統治者在政令繁苛有所作為,所以民眾就難於統治。民眾之所以輕生冒死,是因統治者為了奢侈的生活對下盤剝過多,所以民眾反抗不畏生死。因此,只有不追求奢侈生活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下難治皆因上有私慾的作為。無為而治就是順「道」而行。183、生命本身體就是柔弱的——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六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譚: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生命本身體就是柔弱的,但為了道義可寧死不屈,所以謂之堅強。184、強到了定點也就是失敗的拐點——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六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譚: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強到了定點也就是失敗的拐點。強而示弱總是留有再強的餘地。185、這就是天「道」調節自然平衡的作用——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譚:天之「道」,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的高就要把弓壓低一些,弦拉的低就把弓舉高一些;也就是說凡是有餘的必然要使其減少以求平衡,凡是不足的必然要給其補充以求平衡。這就是天「道」調節自然平衡的作用。186、這就是「剝奪剝奪者」——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七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譚:天「道」調節自然平衡。而當下的所謂的「人道」則不是這樣,而是,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聖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其也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要減少天下有餘的,補給天下不足的。這就是「剝奪剝奪者」,這就是「打土豪分田地」,這是革命。這才是人之「道」。聖人順「道」而行,因此,「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187、不肯示弱是人的慾望所致——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譚:全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的,所以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水的。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全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卻沒有人能實行。不肯示弱是人的慾望所致,以來顯示我能。188、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八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譚:不肯示弱是人的慾望所致,以來顯示我能。所以聖人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這好像正面話反說一樣。正說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189、老子並不主張以德報怨——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譚: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解決辦法呢?老子並不主張以德報怨。190、聖人對待債務是:保留借據而不逼債——再譚《道德經》德經七十九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譚:因老子並不主張以德報怨。所以聖人是保存著借據,而不以此強迫還債來責難於人。有「德」之人就像保存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收稅的人那樣苛刻刁詐。天「道」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是會永遠幫助有德聖人的。看來聖人對待債務是:保留借據而不逼債,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還,由此而無怨。191、人類失去了進步意味著什麼?!——再譚《道德經》德經八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譚: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雖有各種的器具而不使用;使民眾重視死亡而不遠行;雖有車船,卻沒有乘坐的;雖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排兵布陣;使民眾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去。回歸質樸確實能解決當時混亂的社會現象,也能解決當今社會的問題。但是,人類失去了進步意味著什麼?!如果,在反推下去還能產生人類么?!192、這是中國的「伊甸園」么?!——再譚《道德經》德經八十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譚:使民眾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去。是國家治理的極好狀態,使人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這是什麼生產力水平下的美食、美服、安居、樂俗呀!這是中國的「伊甸園」么?!西方的文化是因偷吃了禁果的這個錯誤,才走出了伊甸園,發展至今;中華文化同樣是違背了老子「伊甸園」的這個錯誤,才發展至今。這個錯誤就是人的慾望。193、道無聲,聖無言,都在自然變化中——再譚《道德經》德經八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譚: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道無聲,聖無言,都在自然變化中。194、為眾人天之道也,聖人所為也——再譚《道德經》德經八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譚:因道無聲,聖無言,都在自然變化中。所以聖人不存佔有積累之心,既是為眾人;自己所有的,既是給予眾人的;為眾人、給予眾人,自己越感覺更加充實。為眾人天之道也,聖人所為也。195、為眾生而不爭就是《道德》的真諦——再譚《道德經》德經八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譚:為眾人是天之道也,使萬事萬物的生息繁衍都有利而無害。這又是聖人之道也,為眾人而不與眾人相爭。《道德經》在結束時點明:為眾生而不爭就是《道德》的真諦。196、人類只不過是「道」變化過程中的一瞬間——再譚《道德經》德經八十一章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再譚《道德經》到此,總的感覺是:「道」就是一個永恆變化的過程;「道」的存在誰也看不到,「道」的作用誰又都能感覺到;人類只不過是「道」變化過程中的一瞬間,在這一瞬間的初始選擇過程中,逐漸的在類人猿中產生了人性,而逐漸的誕生了人,人性善就是人類的「上德」;只要人性善制約了人的慾望,就是順「道」而行,就可以實現人類社會的無為而治。……二零一六年七月五日於調兵山下
推薦閱讀:

《道德經》第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姬氏道德經》道理卷: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被錯解的(道德經)
道德經講義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