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古代文學】黃朴民:君子的氣象—讀《論語·泰伯》心得

《論語》是儒家的第一經典,傳世通行的《論語》共20篇,《泰伯》是《論語》其中的一篇。它的主旨不像《論語》其他諸篇那麼顯著和明確,但是,若細細加以尋繹,仍是可以有蛛絲馬跡可捕捉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主要是曾參),在這裡或是通過對著名歷史人物的評價,或是藉助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大丈夫精神的謳歌,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內心深處的基本是非原則與鮮明價值取向。

   所謂的「大丈夫精神」,說到底是一種光明正大、仁慈淳厚、鯁直磊落、博大寬廣的君子人格。「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人格之所以難能可貴,罕有其匹,就是因為君子是道德的表率,萬民的楷模,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他們是仁義的化身,社會的良心,正道的載體,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體現爲社會道德的風向標,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必定對民眾的價值取向樹立明確的標杆,起到深遠的影響,即所謂「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那麼真正的「君子人格」應該體現為什麼,孔子與其弟子曾子等人,在本篇之中有著十分精闢而扼要的表述,這些表述均要言不煩,提綱挈領,切中肯綮,發人深省:

   首先,君子為「仁」,能厚德載物,包容謙讓。孔子表揚泰伯,認為泰伯人格高尚,無與倫比,堪稱道德楷模,「可謂至德也已矣」。而泰伯之所以能達到「至德」的境界,就是能寬容,能謙讓,「三以天下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韁利鎖,在世俗中生存,要做到虛心謙讓,殊屬不易,更何況面對最高權力的誘惑,能棄之若敝履,尤其是難以想像,匪夷所思。這種定力,普天之下幾人能有?這種境界,舉世之中幾人能至?我們所能了解的歷史與現實里,更多的人是為了蠅頭微利而爭奪不止,為了身外之物而爾虞我詐。看見榮譽就上,遇上利益就爭,早已成為世間常態,不伎不求者,別人不會因此而敬佩他、感激他,反而會認為是無能、犯傻帽。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忠厚乃無用的別名。」大家都存著這樣的心態,大家都只求進不言退,寧為雞頭,不為牛後,不肯作必要的妥協,不願有任何的讓步,做不到老子所教導的那樣:「不敢為天下先」。這樣互相算計、互相較勁的結果,就是導致你爭我奪,生死相搏。社會就不能不是充斥暴戾之氣、算計之風,就不能不是劍拔弩張、腥風血雨,生活就不能不是處處陷阱、時時恐怖。孔子認為這是誘發社會動亂的契機,造成玉石俱焚的動因。要改變它,就必須培養博大包容的襟度,必須提倡君子人格的養成。這方面,歷史上的泰伯等人就是最好的學習楷模、效法對象,泰伯連「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的機會都能謙讓,都能放棄,那麼還會有什麼不能謙讓與放棄的呢!

   君子能「謙讓」,緣於君子能「虛心」,從不自滿、大度隨和,能降尊紆貴,甘居下流,就如曾子所言,是「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可見,虛懷若谷,方可以有為無;內斂低調,方可以實為虛。老子有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老子》第六十六章)其義相近似,這意味著要時時提醒自己要看到身上存在不足,「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處處警示自己要避免進入驕傲自大的誤區,「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且讓「百鍊鋼」,化作「繞指柔」!

   其次,君子睿智,能圓融豁達,進退合宜。孔子認為,君子為人處世,知道判斷,懂得選擇,能夠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能夠做到收放自如,進退合度。既不好高騖遠,又不苟且阿世,凡事皆能把捏分寸,恰到好處。這是人生的大智慧、人世的真秘訣。這在政治上,要善於擺正自己的位置,不逾越自己的本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在處世上,要善於見機行事,深諳自我保護之道,不做無謂的犧牲,不作愚蠢的選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在面對問題上,要把握合理的度,「極高明而道中庸」,避免「圖虛名以取實禍」。

   在孔子看來,這個把握「度」的要義,是應該以「禮」為節,換言之,「禮」是睿智的具體表現形式,以「禮」為度,就可以防止走極端、走偏頗,否則,最優秀的德行,也可能走向它的反面,成為人生事業上的包袱與累贅,「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這裡,「恭」「慎」「勇」「直」等本來都是優秀的品行,但是如果沒有「禮」來節度,沒有智慧來駕馭,放任自流,一味渲染,那就「過猶不及」,不但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反而會成為走向成功的障礙,導致明顯不良的局面:「勞」「思」「亂」「絞」。因此,富有睿智,懂得進退,乃是打造君子人格的必有之義,也是君子能夠抗衡小人、戰勝小人的必備條件。

   其三,君子取「義」,能剛毅正直,勇於擔當。君子睿智,但卻不投機取巧;君子識度,但卻不苟且附和。君子可以外圓,但一定內方;君子可以權變,但一定守經。因此,在重大的原則問題上,君子一定堅守立場,明確方向,而不會有絲毫的動搖;在根本的理想追求上,君子一定孜孜不倦,鍥而不捨,而不會有絲毫的懈怠。用「宗聖」曾子的話來說,這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樣的君子,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樑,才能成為民眾的表率,才是國家昌盛的希望之所在,才是民族振興的力量之所在。他們「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正是因為千百年來,有這樣勇於擔當的君子之存在,有這樣充沛浩然正氣的君子人格之感召,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才得以承受磨難而屹立不倒,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才得以歷經滄桑而生機盎然。在當下,這種君子人格尤其是需要大力加以倡導,從而使我們的社會正氣為之激揚,使我們的民族精神為之振奮。

   能謙讓,有睿智,敢擔當,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是孔子與儒門所汲汲倡導的「君子人格」。而這種偉岸卓絕的君子人格能夠砥礪造就,則在於長期堅持,在於有所依據。這個依據,就是本篇中孔子所強調「禮樂」精神的統率與引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因此,打造君子人格,不能徒託空言,虛與委蛇,而是要與興禮作樂密切聯繫在一起,從而使得熔鑄君子人格建立在紮實的禮樂文明基礎之上。

   更為重要的是,能謙讓,有睿智,敢擔當的君子人格的造就,離不開自身的無私,襟懷的坦蕩,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心底無私天地寬」,一個人只有排除了私心雜念,不再為個人謀取私利,就像孔子所評價的舜、禹等聖人先賢一樣,「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那麼才能夠真正做到面對誘人的利益,會主動謙讓;面對複雜的世務,會睿智應對;面對光榮的責任,會勇敢擔當。「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孫子兵法·地形篇》)

   由此可見,造就優秀的君子人格,雖說是孔子及其弟子對「外王」需要的積極呼應,具體貫徹,但是,如何實現的關鍵,則完全在於是否能反躬自省,是否能真正致力於「內聖」。這是孔子及其儒門的凜然正氣,也是《論語·泰伯》篇的永恆啟迪!

   【文章來源 :《 中華讀書報 》( 2017年05月17日 15 版)】

推薦閱讀:

古代奇詩詞十首,真是服了!
中國古代傳統飲食禮儀
古代拜年從廟堂到民間
古代風俗一百圖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曲沐:漫議《聊齋志異》的「性」文化美質

TAG:文學 | 氣象 | 古代文學 | 古代 | 名家 | 論語 | 君子 | 心得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