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阿賴耶識的體性和三相的研究
緒拍
阿賴 耶 識 相當於心意識中其根本的心體。阿賴耶識的根源經筋為《阿含經》、部
派佛教的論典和《解深密經》及《楞伽經》中出現的心意識思想。心意識思想是研究
阿賴耶識的基礎,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本論文主要考察不同
於心體的封見解和阿旅耶識的重要思想。依據《俱舍論》小乘佛教認為,心意識的體性是唯一的,但心、意、識的作用是不同的。以《俱舍論》為首的小乘論典認為「心」有集起義,「意」有思盆義, 「識」有了別義。但是其中所說的體是唯一的,所以把這稱為「心體一說,。在《品類足論》第一卷中,把心意識分為眼識、意識等六識,但也屬於「體一說」。小乘佛教把「第六意識」更加細分並定為因果的主體。比如說在大眾部中分根本識,說一切有部中有分識.在化地部中論證躬生死組等,並定為輪迴的主體。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把《解深密經》。《十地經》和《楞伽經》等作為所依據的經典開始用大乘的方式解釋心意識思想。瑞伽行派依據《瑜伽師地論》,《照揚聖教論》, 《大乘百法名rl論》, 《唯識三十頌》等,把心稱為阿賴耶識,意稱為末那識,識稱為眼,鼻,耳,舌,身,愈等六識,把這稱為心體別說,依據心體別說把具有集起義的心稱為阿賴耶識,應該認為是大乘的解釋方式。依據體別說,八識說是成立的。如同在唯識三十頌中所提的能變唯三的說法,把阿賴耶識稱為初能變譏把末那識稱為第二能變識,把意識等六識稱為第三能變識。如上所述關於在經典和論典中出現 的心意識,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著非常大的見解差異。按照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的 說法,兼為第八識和初能變識的阿賴耶識和末那識等七轉識具有水波的因果關係,雙方 不離不棄,並對於攝取諸法的種子,執受種子,五根和器世間是最根本的,所以也稱為 賴耶緣起。對阿賴耶識的內容進行分類的話,可分為自相,果相和因相這三相。依據這 三相來說明阿賴耶識的全體。所謂阿賴耶識的三相是指對阿賴耶識變化的狀態進行的 分類,如果真正了解了這三相的話就能參透阿賴耶識的全部內涵。下面就按順序考察一下三相。自相是把阿賴耶識起作用的能藏,所藏和執藏這三藏稱為自相。三藏七轉識是對造成的種子的關係和末那識的執藏關係進行說明的學說。果相是指阿賴耶識攝 取種子進行三界輪迴的果報相,是取代小乘的中陰身方式對後生的胎,卵,濕,化.
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四生受生的大乘方式的果體。同時阿賴耶識組涵著諸法的不共種子和共種子,後生的果報出生的時候成為因能變和果能變的主體。也就是說依據芽流因和共熟因產生芽流果和共熟果的真共熟識的果相.所謂的因相是指第八識和末那識等七轉識具有因緣
關係,能熏識的七轉識把普種子和惡種子作為所熏識攝持種子的狀態。並且阿賴耶識蘊涵的種子包含有六較。依據這一種子義,導知b法和色法的不共果報和共果報。即依據種子造成自身和器世間,進一步地。萬法體現了所謂唯識的唯識學的真實義。特別是因相的種子論中,護月論師的本有種子說,難陀論師的新熏種子說,護法法師的本有新熏合成說這三大種子論。並且對於說明阿救耶識的因相,僅依據接受種子的熏習的所熏識和主動熏習種子的能熏識的關係來說明能燕四義和所熏四義是不夠的。所熏識是指接受種子熏習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要接受種子的瓜習的話,必須滿足四種義所熏的四義為堅住性義,無記性義,可熏性義,和合性義等四義。只有這四義是滿足的作為接受種子的種子識阿賴耶識的因相才成立.能熏識是指末那識等七轉識都主動熏習種子的心識。這一能熏識只有闡明滿足下面四義的真義才能稱為能熏四義。能熏四義為有生滅義、有勝用義、有增減義、有所和合義,這四義對子具備能慈習的七轉識,與所熏習的阿賴耶識化合,闡明能夠熏習種子的真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是阿賴耶識攝持五變行心說,把種子、五根和器世間作為所緣境,從而產生區別作用。但是阿賴耶識對於警、惡和無記的三性是屬於無覆無記性。無理無記性因為沒有污染和覆障,作為 藏識包含種子。並且阿賴耶識由十波羅密的菩薩道凈化的話,執著的執藏義就會消失 。同時就會上升到第十法雲地菩薩的地位,產生金剛三昧,凈化所有的有漏種子,同時 阿賴耶識的名稱消失轉化為大圓境智,從而粗得法身成佛。
本文 打 算 按 照 如上的內容和次序,針對唯識學上出現的心愈識的思想,阿賴耶識、末那 識以及前六識等八識的體性和阿賴耶識的三相來進行考察並闡明真羲心意滋輿三能 姿滋
推薦閱讀:
※阿賴耶識是生死輪迴的主體
※02-1所知依-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第八識)是我們個人世界的創造者
※真假開悟(6)-真如、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間之關係 .......... 平實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