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他是如何拯救儒家學派的?天人三策打動漢武帝!

自孔子創立以來,儒學就一直不受待見:孔子周遊列國,雖受各國禮遇,卻沒有真正的施政機會;孟子的待遇跟孔子差不多,沿路還多了對儒家冷嘲熱諷的法家、縱橫家等諸士;到了秦朝,秦始皇篤信法家學說,不喜儒生,還焚書坑儒;西漢初年,統治者信奉黃老之學,儒生轅固被投入野豬圈徒手搏豬,差點喪命,怎一個慘字了得。那為何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突然就得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尊榮呢?

韜光養晦的董仲舒

董仲舒

這個影響儒學命運的人叫董仲舒。董仲舒歷仕文、景兩朝,是當時知名的儒生,不過文帝和景帝「無為而治」,他的學識也無用武之地,因此潛心治學,並不參與國政議論,最終躲過了竇太后清算儒家的那場風波。在治學期間,他將陰陽家、道家、法家的思想雜糅吸收,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為基礎的全新儒學體系,最終得以一鳴驚人。

少年壯志的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

彼時的漢武帝劉徹,還只是一個少年。首先,漢武帝是認可儒家學說的,登基沒多久就提拔了一些儒生,但是當時竇太后還在世,這些行為觸怒了信奉黃老的太皇太后,儒生被嚴厲打壓。直到登基後第六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終於獨掌大權。翌年,急於建功的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蟄伏已久的董仲舒終於出動,在大殿之上的策問環節中,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天人三策稱聖意,一舉成名天下知

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有爭議)

第一策,天命。引入陰陽家和道家思想,將上天意志與人間意象聯繫起來,提出天人感應說,行善政則天降祥瑞,行惡政則天降懲罰,若不知悔改,則國君為天所棄,喪邦失國。最後一句話讓漢朝統治的正統性有了完美的解釋:皇權正統不再源自血緣,而是天授,秦無道則漢代之,天意也,這套理論無疑令漢武帝非常滿意。

第二策,調和。不再將黃老學說、法家學說作為儒家的對立面,這些學說只是治理國家的不同工具而已,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具體之別。這種解釋方法,消除了漢武帝對儒家治國方略的疑慮,從漢武帝實際統治手腕來看,他其實更贊同法家理念,只不過董仲舒將法家的方法也加入了他的新儒家體系,使得漢武帝更加容易接受。

第三策,選賢。建立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建太學,明教化,國家現在需要的正是擁護董仲舒儒學理念的人才,那最好的選擇當然就是董仲舒的學生了。這體現了董仲舒的高明之處,如果國家的主要官員都是儒生,何愁儒家不興?

漢武帝幾乎是立即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馬上下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漢武帝從三策中極受啟發,但是從後來的發展軌跡來看,儒家卻是真正的大贏家。中國朝代更替頻繁,以血緣來宣誓統治權明顯是不可行的,這就導致後世皇帝都必須用儒家「天人感應」的這套說辭來樹立合法性,儒家講「天道即仁道」,那麼擁有絕對權力的皇帝就不得不按照儒家仁政思想執政,儒家自此掌握了制衡皇權的利器,舉例來說,僅漢朝就有15位皇帝由於天災人禍頒布過罪己詔,而且由於儒生成了官宦階層的主流,使得儒學在朝堂和民間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這一影響,就持續了兩千多年。

推薦閱讀: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為什麼又不重用他呢?
漢武帝的棋子:李敢刺殺衛青案的各色人物
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原來是聽了他的
三分鐘看清漢武帝劉徹牛哄哄這一生
他雖為帝王,卻恭儉樸素,勤政愛民,漢武帝見了都得叫爺爺

TAG:拯救 | 儒家 | 西漢 | 漢武帝 |